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平原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遗存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朱诚 徐佳佳 +5 位作者 黄明 杨占风 张娜 江章华 白铁勇 陆福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1-201,共21页
2014年5月,对四川成都郫县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做了调查,该遗址经度为103°55′39″E,纬度为30°53′37.1″N,遗址海拔为黄海高程499.758 m,遗址的2014CPMT1-T2探方中有古代生长在地下的树根1处、冲刷带来的独木舟1处、古树干9... 2014年5月,对四川成都郫县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做了调查,该遗址经度为103°55′39″E,纬度为30°53′37.1″N,遗址海拔为黄海高程499.758 m,遗址的2014CPMT1-T2探方中有古代生长在地下的树根1处、冲刷带来的独木舟1处、古树干9处。经光学方法鉴定,其中的古树根和古树木主要是秋枫树(Bischafia javanica)。这些木质沉积物平面倾向大都沿NW-NE-SW平面沉积,反映出这些沉积物被水流冲来的方向主要是郫县西北都江堰地区。测得T1-T2探方树干2、3、5和木椽9这4个AMS 14 C年代数据年龄为(2420±70)~(2566±78)a BP,由于都江堰是战国时期太守李冰于公元前256年率众修建,从马街遗址T1-T2探方出土的古洪水木质沉积物年代分析看,其应是公元前405年-公元前551年都江堰工程尚未开始前的周代(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256年)由古岷江洪水从北向南冲刷到此沉积所致。整个剖面锆石形态鉴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深度的不同,其形态组成有所差异,尤其在约2.6~2.4 ka BP时段的锆石微形态组合中,浑圆柱状比例较大,而四方双锥所占比例略小,表明这段时期可能经历了洪水事件,其大量浑圆状锆石是经过长距离搬运到此的沉积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马街遗址 古洪水事件 考古遗存 宝墩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十二桥遗址新一村一期出土漆彩绘陶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杨颖东 何秋菊 +1 位作者 周志清 崔剑锋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15,共7页
为了探究成都地区漆器制造历史和工艺,对2010年度成都十二桥遗址新一村一期地点出土的一批彩绘陶残片样品采用包括: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测定(AMS-14C)、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显微镜形貌观察(OM)、显微激光拉曼(Micro-Raman)、能... 为了探究成都地区漆器制造历史和工艺,对2010年度成都十二桥遗址新一村一期地点出土的一批彩绘陶残片样品采用包括: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测定(AMS-14C)、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显微镜形貌观察(OM)、显微激光拉曼(Micro-Raman)、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XRF)等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批陶器年代在西周中晚期至春秋。陶胎以易熔粘土为原料而成;彩绘层是用生漆(大漆)分别加炭黑、朱砂调和结膜而成;髹漆工艺为先髹饰黑色底漆层,然后再用含朱砂的红色颜料漆勾勒图案,黑红相间形成鲜明对比,起到良好装饰效果。这批漆陶的发现表明成都平原地区大漆工艺的使用年代可到西周中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桥遗址新一村 漆陶 红外光谱 显微激光拉曼 碳-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物保护用丙烯酸树脂Paraloid B-72的结构表征与耐老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娟娟 魏燕红 +3 位作者 杨弢 孙杰 赵丽娟 肖嶙 《塑料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1-84,92,共5页
Paraloid B-72是文物保护领域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高分子材料,但对其结构和耐老化性能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利用核磁共振(NM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手段探究B-72的分子结构,同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监测B-72热老化和光老化过程。结... Paraloid B-72是文物保护领域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高分子材料,但对其结构和耐老化性能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利用核磁共振(NM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手段探究B-72的分子结构,同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监测B-72热老化和光老化过程。结果表明,B-72是甲基丙烯酸乙酯和丙烯酸甲酯组成的二元共聚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但在光老化过程中其分子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羰基和酯基峰强度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因此,未经改性的B-72不宜作为露天文物保护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树脂 光稳定性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胡人形象面具考——从成都金堂李家梁子M23出土一件胡人形象面具谈起 被引量:10
4
作者 索德浩 刘雨茂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65,共6页
2006年成都金堂李家梁子M23甬道内近封门处出土一件器物,为胡人面部形象,泥质灰陶,模制,外凸内凹。胡人带尖帽,深目,高鼻,颧骨凸出,下巴较尖,络腮胡,面带笑容。两耳后部有一对小孔,应是穿绳所用(图一,1)。M23为小砖券顶... 2006年成都金堂李家梁子M23甬道内近封门处出土一件器物,为胡人面部形象,泥质灰陶,模制,外凸内凹。胡人带尖帽,深目,高鼻,颧骨凸出,下巴较尖,络腮胡,面带笑容。两耳后部有一对小孔,应是穿绳所用(图一,1)。M23为小砖券顶砖室墓,墓内出土大量的陶俑,类别有劳作俑、倡优俑、镇墓俑、宴饮俑、武士俑等,器形较大,制作精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人形象面具 胡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金沙玉器的稀土元素特征及材质来源 被引量:18
5
作者 向芳 王成善 +3 位作者 蒋镇东 张擎 李奎 刘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54-56,共3页
通过对成都金沙主要软玉型玉器、四川汶川龙溪玉、新疆和田玉稀土元素特征的测定,并对比前人对良渚玉器的研究,发现金沙玉器具有与四川龙溪玉相同的稀土元素特征,而与和田玉、良渚玉器明显不同。同时金沙玉器与龙溪玉在宏观特征和显微... 通过对成都金沙主要软玉型玉器、四川汶川龙溪玉、新疆和田玉稀土元素特征的测定,并对比前人对良渚玉器的研究,发现金沙玉器具有与四川龙溪玉相同的稀土元素特征,而与和田玉、良渚玉器明显不同。同时金沙玉器与龙溪玉在宏观特征和显微特征方面也非常相似,因此,可以认为金沙出土的玉器主要材质应该来自于四川汶川的龙溪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软玉型玉器 稀土元素特征 材质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出土棺木保存状况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肖嶙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33,共7页
成都商业街船棺葬是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的船棺、独木棺合葬墓,为了有效地保护墓葬中出土的船棺、独木棺等大型木质文物,需要对棺木的保存状况进行科学分析。本研究利用元素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粉末衍射仪,从化学成分... 成都商业街船棺葬是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的船棺、独木棺合葬墓,为了有效地保护墓葬中出土的船棺、独木棺等大型木质文物,需要对棺木的保存状况进行科学分析。本研究利用元素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粉末衍射仪,从化学成分与结构角度对出土棺木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出土棺木中碳、氮的百分含量有所上升,而氧、氢的百分含量则有所降低;棺木中半纤维素几乎完全流失、纤维素含量降低、木质素的含量相对上升,纤维素大分子链发生降解,纤维素晶态结构遭到了破坏。因此,需要对船棺、独木棺等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才能避免棺木在脱水过程中发生皱缩、开裂等形变。此结果为后续保护技术选择与工艺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街船棺 保存状况 化学成分 化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动物考古学中两种肉量估算方法——以营盘山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为例 被引量:22
7
作者 何锟宇 蒋成 陈剑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5-99,共5页
关键词 动物考古学 古遗址 出土 骨骼 盘山 估算 动物遗骸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青铜器样品在典型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宁 何积铨 +1 位作者 孙淑云 肖璘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7年第4期45-49,73-75,共8页
为了具体探讨青铜器不同相组织的腐蚀状况,采用电化学测量技术研究模拟青铜器样品在五种典型电解质和模拟土壤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氯化钠、硫酸钠、磷酸钠、氢氧化钠、碳酸氢钠以及模拟的土壤溶液中,青铜器组织中的α相... 为了具体探讨青铜器不同相组织的腐蚀状况,采用电化学测量技术研究模拟青铜器样品在五种典型电解质和模拟土壤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氯化钠、硫酸钠、磷酸钠、氢氧化钠、碳酸氢钠以及模拟的土壤溶液中,青铜器组织中的α相比δ相及(α+δ)共析体组织更容易发生腐蚀。介质的pH值以及不同离子对青铜器不同相组织的腐蚀行为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金相组织 腐蚀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金沙古人类遗址亚粘土层的元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陈碧辉 李巨初 +3 位作者 李奎 蒋成 朱章义 张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8-652,共5页
选取成都金沙遗址揭露的广汉层中一个代表性剖面,对其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稀土元素配分型式的相似性,揭示了成壤物质的同源性;元素含量在剖面上部、中部和下部呈规律性变化,反映了成壤过程物质分解、元素迁移和... 选取成都金沙遗址揭露的广汉层中一个代表性剖面,对其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稀土元素配分型式的相似性,揭示了成壤物质的同源性;元素含量在剖面上部、中部和下部呈规律性变化,反映了成壤过程物质分解、元素迁移和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金沙遗址 亚粘土 元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光华村街唐墓出土琥珀的红外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肖琪琪 易立 +1 位作者 饶慧芸 杨益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4-89,共6页
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意识到琥珀的装饰和药用价值,汉代开始从西域引入琥珀,唐代时琥珀已比较常见。我国古代琥珀多为进口琥珀,琥珀产地分析可以反映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国内仅对私人琥珀藏品进行过分析,考古出土琥珀的科技分析尚未见报道... 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意识到琥珀的装饰和药用价值,汉代开始从西域引入琥珀,唐代时琥珀已比较常见。我国古代琥珀多为进口琥珀,琥珀产地分析可以反映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国内仅对私人琥珀藏品进行过分析,考古出土琥珀的科技分析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判定成都光华村街低阶官员唐墓出土红色饰品为琥珀;再与若干产地的琥珀开展红外光谱对比,鉴定其产地为波罗的海地区。琥珀经过丝绸之路到达蜀地并为低阶官员所使用,足见唐代琥珀制品的盛行及当时国际贸易文化交流的盛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分析 琥珀鉴定 波罗的海 琥珀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安岳岳阳镇菩萨湾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丽君 张亮 +8 位作者 张媛媛 干倩倩 葛林杰 王晓华 司程文 付成全 雷玉华 白彬 董华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45,共11页
菩萨湾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岳阳镇新村,现存造像19龛,题材丰富,有千佛、西方净土变、千手观音、五十三佛、十方佛等,第5龛发现一则说明造龛原由的题记。依据造像题材、风格及题记等,造像分属唐宋、清至现代两个大的时段,唐宋时期... 菩萨湾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岳阳镇新村,现存造像19龛,题材丰富,有千佛、西方净土变、千手观音、五十三佛、十方佛等,第5龛发现一则说明造龛原由的题记。依据造像题材、风格及题记等,造像分属唐宋、清至现代两个大的时段,唐宋时期造像数量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湾 摩崖造像 唐末五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安岳上大佛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丽君 张亮 +3 位作者 张科 权文婷 白彬 雷玉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3,共13页
上大佛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清流乡长新村,现存20龛,年代涉及唐、北宋、明,各期皆有年代明确的造像记。龛像时代特征明显,个别龛像独具特色,尤其北宋初期造像,多数有造像名称和造像纪年。题材丰富、时间集中,可补充安岳北宋时期造... 上大佛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清流乡长新村,现存20龛,年代涉及唐、北宋、明,各期皆有年代明确的造像记。龛像时代特征明显,个别龛像独具特色,尤其北宋初期造像,多数有造像名称和造像纪年。题材丰富、时间集中,可补充安岳北宋时期造像序列,各类题材和组合显现出信仰体系和佛教造像的民间化。该造像点为研究安岳乃至四川地区摩崖造像发展演变和宗教信仰变化提供了新的重要实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大佛 摩崖造像 年代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安岳舍身岩摩崖造像调查报告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亮 王丽君 +8 位作者 张媛媛 干倩倩 廖顺勇 王晓华 司程文 白彬 余靖 董华锋 雷玉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26,共13页
舍身岩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林凤镇大月村十组,8世纪中期开凿,现存15龛,题材主要有释迦佛、弥勒说法、佛道合龛等。依龛窟形制及造像题材、风格来看,舍身岩摩崖造像主要受川北巴中、广元等地的影响。
关键词 舍身岩 摩崖造像 唐代 佛道合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邛崃一批出土银元的分析与除锈保护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颖东 王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0年第3期69-75,共7页
为了保护四川邛崃出土的一批银元,用SEM-EDS和XRD分析法对具有代表性的银元及锈蚀物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银元中除含主元素Ag之外,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Cu元素;表面锈蚀物大多数为铜的化合物——氧化亚铜和碱式碳酸铜,少量为角银。... 为了保护四川邛崃出土的一批银元,用SEM-EDS和XRD分析法对具有代表性的银元及锈蚀物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银元中除含主元素Ag之外,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Cu元素;表面锈蚀物大多数为铜的化合物——氧化亚铜和碱式碳酸铜,少量为角银。结合分析结果及试验,采用机械振动和5%EDTA二钠盐水溶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除锈,之后再缓蚀封护,并用有机玻璃制作的钱币专用盒封装存放。分析数据将为研究我国银元文物提供科学信息,保护方法将为银器类文物的保护提供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邛崃 银元 分析 除锈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简阳东溪园艺场遗迹性质与年代探讨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晓枫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0-100,共21页
上个世纪70年代,在四川简阳东溪园艺场发现了一处出土器物丰富的古代遗迹,发掘者在考古简报中判定其为元代墓葬。通过与本地历年墓葬、窖藏材料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该遗迹初建为南宋墓葬,后在南宋晚期的宋蒙战争中、及明代中晚期分别被... 上个世纪70年代,在四川简阳东溪园艺场发现了一处出土器物丰富的古代遗迹,发掘者在考古简报中判定其为元代墓葬。通过与本地历年墓葬、窖藏材料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该遗迹初建为南宋墓葬,后在南宋晚期的宋蒙战争中、及明代中晚期分别被用作为窖穴埋藏贵重生活用品和商品,此外,笔者还对该遗迹内出土器物的不同时代进行了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遗迹性质 墓葬 窖藏 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彭州市大宝铜矿的化学特征及其与金沙青铜器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向芳 孟繁星 +2 位作者 蒋镇东 王心敏 张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3-566,共4页
讨论地处古蜀文明的原始核心地带、紧邻古蜀文明迁移路线岷江流域的彭州市大宝铜矿与金沙青铜器矿源的关系。通过对大宝铜矿矿石、脉石、高炉熔渣的主要金属元素和铅同位素的测定,并对比金沙青铜器的主要金属元素和铅同位素比值,结果表... 讨论地处古蜀文明的原始核心地带、紧邻古蜀文明迁移路线岷江流域的彭州市大宝铜矿与金沙青铜器矿源的关系。通过对大宝铜矿矿石、脉石、高炉熔渣的主要金属元素和铅同位素的测定,并对比金沙青铜器的主要金属元素和铅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金沙青铜器和大宝铜矿的主要金属元素含量和铅同位素比值存在较大的差异,金沙青铜器取材于以大宝铜矿为代表的彭州铜矿的可能性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宝铜矿 金属元素 铅同位素 金沙青铜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遗址强毅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地点发掘简报
17
作者 姜铭 严彬 +2 位作者 李福秀 戴福尧 王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39,共8页
成都市金沙遗址强毅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地点(以下简称强毅地点)位于成都西二环路以外,羊西线以北,地处金牛区金牛乡土桥村一、三组(北纬30°43`24",东经104°00`47"),东距老成灌路110米,西距信息园西路100米,南部... 成都市金沙遗址强毅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地点(以下简称强毅地点)位于成都西二环路以外,羊西线以北,地处金牛区金牛乡土桥村一、三组(北纬30°43`24",东经104°00`47"),东距老成灌路110米,西距信息园西路100米,南部紧邻托普路(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宝墩文化 十二桥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遗址出土卜甲的修复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5-81,共7页
金沙遗址出土的卜甲虽不像象牙一样令世人瞩目,但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同样是考古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出土的卜甲破碎变形十分严重,而且卜甲都十分酥脆,强度很差。由于卜甲出土时已经严重腐朽,质地脆弱,硬度极低,这些都导致修复保护的... 金沙遗址出土的卜甲虽不像象牙一样令世人瞩目,但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同样是考古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出土的卜甲破碎变形十分严重,而且卜甲都十分酥脆,强度很差。由于卜甲出土时已经严重腐朽,质地脆弱,硬度极低,这些都导致修复保护的难度增加。对此运用现代修复理念,结合传统修复技术对这批卜甲进行修复。这次成功的尝试,可为类似的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卜甲 保护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