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上游马脑顶—两河口段滑坡、崩塌形成的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运生 李渝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05-208,共4页
通过对岷江上游茂县以北马脑顶—两河口段 1∶1万地质剖面的测制和 1∶2 .5万地质测绘 ,系统地揭示了该段滑坡和崩塌堆积的特征。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滑坡、崩塌形成的控制因素 ,认为岩性、构造、地震等为滑坡、崩塌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通过对岷江上游茂县以北马脑顶—两河口段 1∶1万地质剖面的测制和 1∶2 .5万地质测绘 ,系统地揭示了该段滑坡和崩塌堆积的特征。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滑坡、崩塌形成的控制因素 ,认为岩性、构造、地震等为滑坡、崩塌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最后对该河段内主要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和崩塌 控制因素 马脑顶—两河口 岷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强夯模拟试验研究饱和砂土强夯动本构关系 被引量:11
2
作者 韩文喜 张倬元 李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362-367,共6页
饱和土是孔隙中充满水的松散介质 ,在强夯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是非线性变形 ,因此 ,饱和土强夯动本构关系有其特殊性。本文利用具有 90年代先进水平高精度、高灵敏度的MTS810土动三轴仪对强夯加固饱和土地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模拟试... 饱和土是孔隙中充满水的松散介质 ,在强夯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是非线性变形 ,因此 ,饱和土强夯动本构关系有其特殊性。本文利用具有 90年代先进水平高精度、高灵敏度的MTS810土动三轴仪对强夯加固饱和土地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模拟试验 ,试验按模型比设计 ,试验条件与实际土体工况符合 ,通过多组不同条件的组合试验 ,获得了大量强夯数据 ,在此基础上结合强夯现场试验对强夯过程中各种变量的变化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推导出强夯冲击荷载作下饱和土的动本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砂土 强夯 模拟 动本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建永 《中国岩溶》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80-286,共7页
本文就滑坡的调查方法、稳定性评价、失稳模式、预报以及处理措施等简述滑坡研究的现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做出简要的评述,并指出滑坡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滑坡 稳定性 失稳模式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剑川-鹤庆一带新生代推覆构造成因机制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运生 王士天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62-165,共4页
通过对剑川 -鹤庆一带地质资料和最新地球物理探测资料综合分析 ,客观地揭示了这一带推覆构造集中发育产生条件和形成机制。由于川滇菱形断块内广为发育的壳内低速层在剑川 -鹤庆一带缺失 ,导致上、下地壳层间滑动在这里受阻 ,致使构造... 通过对剑川 -鹤庆一带地质资料和最新地球物理探测资料综合分析 ,客观地揭示了这一带推覆构造集中发育产生条件和形成机制。由于川滇菱形断块内广为发育的壳内低速层在剑川 -鹤庆一带缺失 ,导致上、下地壳层间滑动在这里受阻 ,致使构造应力在受阻断块前缘产生高度集中 ,古近纪 (早第三纪 )主压应力东西向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南北向推覆构造 ,中新世中晚期主压应力为近南北向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东西向推覆构造。这一独特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也是造成这里成为地震多发地的主要原因之一。论文用离散元模拟了这一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形成机制 剑川-鹤庆 离散元模拟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