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细油藏描述中的沉积微相研究——以东营凹陷现河庄油田河31断块区沙一段、沙二段为例 被引量:33
1
作者 刘家铎 田景春 +4 位作者 李琦 董伟 徐学兵 王新征 王富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36-45,共10页
本文以东营凹陷现河庄油田河31断块区沙一段、沙二段地层为研究对象,划分出了16种沉积微相类型,详细描述了主要沉积微相砂体特征,阐明了沉积微相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区内主要为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随着湖平面的变化和沉积物供... 本文以东营凹陷现河庄油田河31断块区沙一段、沙二段地层为研究对象,划分出了16种沉积微相类型,详细描述了主要沉积微相砂体特征,阐明了沉积微相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区内主要为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随着湖平面的变化和沉积物供给的变化,三角洲由东北向西南不断推进或收缩.在纵向上可明显划分二个旋回,即沙二段从早到晚由浅湖演变为三角洲平原,沙一段从早到晚由浅湖演变为三角洲前缘.并通过相控模型的研究,定量地讨论了沉积微相对砂体(储层)发育程度、储层物性及储层单层内非均质性的控制,研究表明分流河道、边滩和河口坝沉积微相为研究区内最有利的相带.并指出砂体的沉积微相特征从微观上和宏观上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这为精细油藏描述中的储层模型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描述 沉积擞相 单层内非均质性 砂层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江盆地深水沉积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田景春 陈洪德 +2 位作者 彭军 覃建雄 侯中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10-214,共5页
以右江地区泥盆—三叠纪深水盆地相地层为研究对象 ,①详细讨论了深水浊流沉积的层序划分及特征 ,结果表明浊流沉积的层序界面特征明显 ,主要表现为界面不规则 ,LST期砂岩底面具大量侵蚀充填构造及塑性流动变形构造等 ,层序的体系域构... 以右江地区泥盆—三叠纪深水盆地相地层为研究对象 ,①详细讨论了深水浊流沉积的层序划分及特征 ,结果表明浊流沉积的层序界面特征明显 ,主要表现为界面不规则 ,LST期砂岩底面具大量侵蚀充填构造及塑性流动变形构造等 ,层序的体系域构成与浊积扇演化关系密切 ,即从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的演化浊积扇经历了进积→退积→加积→进积演化过程 ;②详细讨论了深水硅泥质沉积的层序划分及特征 ,即可根据硅质岩、泥质岩 (包括粉砂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盆地 浊流沉积 硅泥质沉积 层序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膏对白云岩溶解影响的实验模拟研究 被引量:65
3
作者 黄思静 杨俊杰 +3 位作者 张文正 黄月明 刘桂霞 肖林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3-109,共7页
表生到埋藏成岩作用的温度与压力(40—130℃、常压-30MPa)条件下,含膏与不含膏白云岩的溶解实验证明:在表生与相对浅埋藏的温压条件(低于75℃,20MPa)下,石膏(或硬石膏)的存在可不同程度地加速白云岩的溶解... 表生到埋藏成岩作用的温度与压力(40—130℃、常压-30MPa)条件下,含膏与不含膏白云岩的溶解实验证明:在表生与相对浅埋藏的温压条件(低于75℃,20MPa)下,石膏(或硬石膏)的存在可不同程度地加速白云岩的溶解,随着实验温度和压力的升高,石膏(或硬石膏)对白云岩溶解的这种积极作用逐渐降低。在相对深埋藏的温压条件(高于75℃、20MPa)下,石膏(或硬石膏)的存在显著阻止白云岩的溶解,随着实验温度和压力的继续升高,石膏(或硬石膏)对白云岩溶解的这种消极作用也逐渐增加。从实验的这种结果可以预测,在近地表条件下和埋藏成岩作用的早期阶段,由溶解作用造成的含膏白云岩地层的次生孔隙将比不含膏的白云岩地层更为发育,因而在经历了古风化作用的地层中,含膏白云岩层更易形成良好的储层;与之相反,在相对高温高压的深埋藏成岩阶段,不含膏的白云岩地层中将更容易因酸性水的溶解作用而形成次生孔隙。因而在非蒸发沉积环境中形成的白云岩体(如正常海沉积环境的灰岩中的白云岩透镜体)更易因深埋藏溶蚀作用而形成良好的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 白云岩 溶解 实验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成岩作用的温压条件下,白云岩溶解过程的实验模拟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杨俊杰 张文正 +3 位作者 黄思静 黄月明 刘桂霞 肖林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83-88,共6页
埋藏成岩作用的温度与压力条件(75℃~130℃,20MPa~30MPa)下,乙酸对白云岩的溶蚀实验证明,随着温度与压力的升高,白云岩的溶解速率迅速增大。Ca、Mg释放合量由75℃、20MPa条件下的32.98mg/L... 埋藏成岩作用的温度与压力条件(75℃~130℃,20MPa~30MPa)下,乙酸对白云岩的溶蚀实验证明,随着温度与压力的升高,白云岩的溶解速率迅速增大。Ca、Mg释放合量由75℃、20MPa条件下的32.98mg/L增至130℃、30MPa条件下的337.9mg/L,增加了一个数量级。在各种温压条件中,100℃、25MPa溶蚀效果最好。实验结果说明,深埋藏条件下,白云岩溶解形成的次生孔隙将比其在浅部的表生环境中更为发育,因而2000m以下的深埋藏成岩环境中,白云岩储层比浅部地层更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模拟 埋藏成岩作用 温度 压力 白云岩 溶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历史重建 被引量:44
5
作者 刘志飞 王成善 +1 位作者 伊海生 刘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50-258,共9页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是高原腹地最大的第三纪沉积盆地,分布着厚度达5737.5m的新生代沉积。本文根据遍布整个盆地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观察点资料,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开展沉积层序、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和...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是高原腹地最大的第三纪沉积盆地,分布着厚度达5737.5m的新生代沉积。本文根据遍布整个盆地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观察点资料,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开展沉积层序、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和古水流变化综合对比研究,将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约56Ma至约16Ma)划分为7个演化阶段,其中在30Ma至约23Ma期间盆地经历抬升变形,没有沉积作用发生。结果显示,前6个阶段(约56Ma至30Ma),盆地沉积中心逐渐向北、向东迁移,盆地南缘和西缘的构造逆冲作用逐步加强,而且在晚渐新世发生强烈南北向地壳缩短,反映青藏高原腹地早期隆升过程是依靠南北向地壳缩短和北东向逆冲扩展作用来实现的。在早中新世(约23Ma至约16Ma),盆地沉积物遭受低度变形,表明此期间高原以差异隆升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青藏高原隆升 新生代 可可西里盆地 年代地质学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黔桂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彭军 陈洪德 +6 位作者 田景春 覃建雄 侯中建 杨晓宁 寿建峰 沈安江 陈子炓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0-197,共8页
川滇黔桂地区石炭系地层发育 ,其地层划分对比清楚 ,沉积类型丰富 ,地表露头良好 ,是进行层序地层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在详细的沉积学研究和精细的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 ,对川滇黔桂地区石炭系地层进行... 川滇黔桂地区石炭系地层发育 ,其地层划分对比清楚 ,沉积类型丰富 ,地表露头良好 ,是进行层序地层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在详细的沉积学研究和精细的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 ,对川滇黔桂地区石炭系地层进行了精细的露头层序地层研究 ,详细阐述了层序建立和各种界面的露头标志 ,探讨了川滇黔桂地区石炭系地层的层序划分、层序区域对比。在此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时空格架 石炭系 川滇黔桂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建立青藏高原大陆碰撞、隆升过程时空坐标的设想和方法 被引量:18
7
作者 伊海生 王成善 +2 位作者 李亚林 林金辉 侯明才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15,共15页
沉积盆地的地层形态、岩相类型以及空间配置样式是构造事件的重要标识。沉积序列中特征岩石组分的出现标志着毗邻造山带隆升的初始启动时间 ,与物源区地层单元垂向叠置序列相反或相同的岩屑组分剖面分布则是幕式构造旋回的反映。在前陆... 沉积盆地的地层形态、岩相类型以及空间配置样式是构造事件的重要标识。沉积序列中特征岩石组分的出现标志着毗邻造山带隆升的初始启动时间 ,与物源区地层单元垂向叠置序列相反或相同的岩屑组分剖面分布则是幕式构造旋回的反映。在前陆盆地中砾石层的出现被认为是冲断岩席活动的记录 ,而在断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中通常可识别出 10 0m级的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旋回层 ,它们被解释为构造高地重复隆升和溯源侵蚀的结果。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 ,急剧的构造沉降主要是通过细粒级河湖相沉积补偿的 ,广泛的砾岩进积发生在构造活动的平静期。构造驱动的山脉隆升表现为砾岩地层呈楔状体 ,纵向河流水系发育 ;重力均衡回返所导致的山系隆升则形成以横向河流水系为主的板状砾岩沉积。从青藏高原腹地、周缘和外延海洋盆地的沉积记录中可获取重大构造变革时期的信息 ,也许是解决目前有关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高原隆升等时性或穿时性以及限定陆内变形调节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事件 沉积响应 青藏高原 大陆碰撞 沉积序列 隆升机制 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晚前寒武纪热水沉积作用 被引量:38
8
作者 彭军 田景春 +1 位作者 伊海生 夏文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7-113,共7页
晚前寒武纪在扬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发育厚度较大的层状硅质岩层 ,岩石化学成分较单一 ,硅质矿物含量 90 %以上 ,岩石富Fe、Mn ,相对贫Al、Ti、Mg。岩石贫微量元素 ,但富Ba、As、Sb、Ag、U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低 ,Ce呈明显的负异常 ,轻稀... 晚前寒武纪在扬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发育厚度较大的层状硅质岩层 ,岩石化学成分较单一 ,硅质矿物含量 90 %以上 ,岩石富Fe、Mn ,相对贫Al、Ti、Mg。岩石贫微量元素 ,但富Ba、As、Sb、Ag、U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低 ,Ce呈明显的负异常 ,轻稀土含量大于重稀土含量。δ3 0 Si值变化范围为 0 .0‰~ 0 .7‰ ,δ18O值变化范围为2 0 .1‰~ 2 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地球化学 热水沉积 晚前寒武纪 扬子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陆源碎屑沉积源区分析 被引量:92
9
作者 汪正江 张锦泉 陈洪德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2,共6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砂岩类型、岩屑类型和重矿物组合类型的分布及其变化研究 ,将整个盆地进行了分区。这些分区之间具有相似性和继承性 ,同时与砂体展布和古流向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整个盆地在中、早二叠世可分为五个沉积体系 ...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砂岩类型、岩屑类型和重矿物组合类型的分布及其变化研究 ,将整个盆地进行了分区。这些分区之间具有相似性和继承性 ,同时与砂体展布和古流向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整个盆地在中、早二叠世可分为五个沉积体系 : .神木 -绥德三角洲体系 ; .乌审旗 -靖边三角洲沉积体系 ; .乌海 -银川三角洲沉积体系 ; .平凉 -环县三角洲沉积体系 ; .铜川 -韩城三角洲沉积体系 ,它包括 2~ 3个小的湖泊三角洲沉积体。它们的源区分别是北部的阴山古陆、西北缘的阿拉善古陆、南部的祁连 -秦岭古陆及西南部的六盘山古陆。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乐多斯盆地 晚古生代 三角洲沉积体系 陆源碎屑沉积 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源分析的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153
10
作者 汪正江 陈洪德 张锦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04-110,共7页
物源分析在盆地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 ,是沉积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判别、古环境恢复的重要依据。本文简要回顾了砂岩成分、阴极发光、古水流分析以及主元素和重矿物组合分析在物源研究中的应用 ,着重阐述了稳定同位素测年技术、风化强度的... 物源分析在盆地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 ,是沉积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判别、古环境恢复的重要依据。本文简要回顾了砂岩成分、阴极发光、古水流分析以及主元素和重矿物组合分析在物源研究中的应用 ,着重阐述了稳定同位素测年技术、风化强度的量化、REE和痕量元素等地球化学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物源分析中的应用及其前景。在此基础上指出物源分析应强调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才能获得准确的沉积物源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稳定同位素测年 地球化学 沉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最新非碳酸盐海相沉积及其对新特提斯关闭的意义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祥辉 王成善 胡修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4-321,共8页
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北部的定日遮普惹山地区存在一套与过去识别的最新海相沉积不同的新地层——朋曲组。它与下伏遮普惹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第四系呈不整合。识别的钙质超微化石带NP15、NP16和NP20将本区的最高海相层位提高到了始新世... 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北部的定日遮普惹山地区存在一套与过去识别的最新海相沉积不同的新地层——朋曲组。它与下伏遮普惹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第四系呈不整合。识别的钙质超微化石带NP15、NP16和NP20将本区的最高海相层位提高到了始新世普里亚本末期(34Ma),较之过去的认识推迟了16~9Ma。朋曲组为一套非碳酸盐沉积,总厚约180m,分为下部黄绿色页岩含砂岩和上部紫红色砂页岩两部分,系入海三角洲相。该套最新非碳酸盐海相沉积对东段新特提斯的关闭时间和方式具重要参考价值,并概括为:①始新世鲁帝特期初期(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西北部)→②普里亚本末期(西藏南部的仲巴—定日(—岗巴))→③渐新世末期(塔里木海湾+印度—缅甸山岭地区—安达曼岛弧)→④中新世早期的末期(巴基斯坦Katawaz残留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系 地层时代 始新世 新特提斯关闭 遮普惹山 西藏 非碳酸盐海相沉积 朋曲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下侏罗统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 被引量:31
12
作者 张惠良 寿建峰 +4 位作者 陈子料 王少依 杨晓宁 皮学军 蔡振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47-58,共12页
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 ,北缘是南天山山前断裂带 ,南缘是塔北隆起 ,呈NEE向展布 ,东西长 2 5 0km ,南北宽 2 0— 6 0km ,面积约 2 1170km2 。下侏罗统自下而上发育阿合组、阳霞组。对吐格尔明、克孜勒努尔、库车河剖面及依南 2井... 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 ,北缘是南天山山前断裂带 ,南缘是塔北隆起 ,呈NEE向展布 ,东西长 2 5 0km ,南北宽 2 0— 6 0km ,面积约 2 1170km2 。下侏罗统自下而上发育阿合组、阳霞组。对吐格尔明、克孜勒努尔、库车河剖面及依南 2井岩芯观察发现 ,阿合组和阳霞组按其岩性特征均可以划分出 5个岩性段 ,各个岩性段在全区具有对比性。还可分出 4类和 17个亚类岩相。阿合组细砂岩以上的粗碎屑岩含量为 80 %以上 ;阳霞组细砂岩以上的碎屑岩含量为 5 0 %— 6 0 %。砂岩厚度占总地层厚度的 5 0 %— 6 0 %以上 ,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系。以吐格尔明剖面为代表的依南 2井以东地区的阿合组和阳霞组岩矿特征基本相似 ,以克孜勒努尔地区为代表的依南 2井以西地区有较大差异 ,即阳霞组长石含量几乎为零。两区共同点是以岩屑砂岩为主 ,成分成熟度低 ,结构成熟度中等 ,岩屑含量较高。从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微观岩石成分、结构和砂体形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 ,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是该区阿合组和阳霞组的主要沉积体系。阿合组砂体纵向上以多个辫状三角洲平原上的辫状分流河道砂岩加积复合为主 ,横向上指状镶嵌叠置呈东西向展布。阳霞组第 3岩性段砂体纵向上以多个辫状三角洲前缘上的水下辫状分流河道砂岩加积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下侏罗统 辫状三角洲 砂体 储层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坪盆地及邻区岩浆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滕彦国 刘家铎 +2 位作者 张成江 倪师军 彭秀红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0-44,共5页
采用中子活化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云南省兰坪盆地内永平卓潘、云龙皂角场及邻区二龙山、剑川、甸南、马登、北衙、老君山等岩体的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组成 ,探讨了岩浆岩系的稀土元素特征、成岩物质来源、成岩方式、构造环境。该区岩浆岩... 采用中子活化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云南省兰坪盆地内永平卓潘、云龙皂角场及邻区二龙山、剑川、甸南、马登、北衙、老君山等岩体的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组成 ,探讨了岩浆岩系的稀土元素特征、成岩物质来源、成岩方式、构造环境。该区岩浆岩系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 :(1)稀土元素组成特征相似 ,配分型式为轻稀土富集向右倾型 ;(2 ) (L a/Yb) n 较高 ,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 ;(3) Eu负异常不明显 ,无 Ce负异常或略显正 Ce异常。该区岩浆岩系的微量元素以富集 Rb,Ba,Sr,Th,U ;而亏损 Ta为特征。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该区岩浆岩系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富集地幔并有地壳混染 ,成岩方式以地幔部分熔融为主 ,成岩环境为大陆裂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物质来源 成岩方式 构造环境 兰坪盆地 岩浆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28
14
作者 郑荣才 尹世民 彭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69-375,共7页
以地层过程—响应沉积动力学为理论基础 ,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周期 ,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成因地层单元 ,较为详细地讨论了层序结构、层序叠加样式与可容纳空间 /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 (A/S比值 )变化、基准面升降幅度及沉积动力学条件的相... 以地层过程—响应沉积动力学为理论基础 ,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周期 ,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成因地层单元 ,较为详细地讨论了层序结构、层序叠加样式与可容纳空间 /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 (A/S比值 )变化、基准面升降幅度及沉积动力学条件的相互关系 ,描述了不同结构和叠加样式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中的分布规律 ,最终提出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单元的标准层序模式。有意义的是 ,上述理论分析结果与四川、鄂尔多斯和辽河等盆地中的中、新生代陆相地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结果完全一致 ,说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非常适合于中国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旋回 叠加样式 沉积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成矿化集中区热水沉积岩物质来源的同位素示踪及其意义 被引量:26
15
作者 孙省利 曾允孚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1-46,共6页
利用硅同位素、锶同位素和碳氧同位素 ,对西成矿化集中区与矿体紧密伴生的热水沉积岩的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硅质岩的硅同位素δ3 0 SiNBS -2 8=- 0 .6‰~ - 0 .1‰ ,硅主要来源于下伏沉积岩 ;热水沉积岩的锶同位素比值87Sr/ 86Sr变化... 利用硅同位素、锶同位素和碳氧同位素 ,对西成矿化集中区与矿体紧密伴生的热水沉积岩的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硅质岩的硅同位素δ3 0 SiNBS -2 8=- 0 .6‰~ - 0 .1‰ ,硅主要来源于下伏沉积岩 ;热水沉积岩的锶同位素比值87Sr/ 86Sr变化于 0 .70 938~ 0 .72 812之间 ,位于海洋锶和陆壳锶之间 ,为混合锶 ,其锶主要来源于下伏沉积地层柱 ;碳同位素组成略低于正常沉积碳酸盐岩 ,碳主要来源于下伏沉积地层柱在循环碳 ,同时又受其它来源碳的影响。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 ,热水沉积岩的组成物质主要来源于下伏沉积地层柱 (地壳内部 ) ,形成方式主要是外生沉积作用 ,即热水沉积岩是内生作用与外生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内外生矛盾的统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成矿化集中区 热水沉积岩 氧同位素 物质来源 硅同位素 锶同位素 碳同位素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晚前寒武纪层状硅质岩的热水沉积地球化学标志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7
16
作者 彭军 夏文杰 伊海生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9年第2期29-37,共9页
湘西晚前寒武纪层状硅质岩化学成分纯净,硅质矿物平均含量95%以上。岩石富Fe、Mn,相对贫Al、Ti、Mg,富含Ba、As、Sb、Ag、U等微量元素。Fe/Ti、(Fe+Mn)/Ti、Al/(Al+Fe+Mn)、U/... 湘西晚前寒武纪层状硅质岩化学成分纯净,硅质矿物平均含量95%以上。岩石富Fe、Mn,相对贫Al、Ti、Mg,富含Ba、As、Sb、Ag、U等微量元素。Fe/Ti、(Fe+Mn)/Ti、Al/(Al+Fe+Mn)、U/Th比值及AlFeMn、FeMn(Ni+Co+Cu)三角图均表明岩石为热水来源沉积岩。稀土元素总量低,Ce负异常,重稀土相对富集,显示主要为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δ30Si、δ18O值及岩石的形成温度清楚地表明组成岩石的二氧化硅来源于热水。岩石的MnO/Ti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热水沉积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晚前寒武纪 湘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成都盆地某深层富钾卤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5
17
作者 黄思静 曾允孚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7-71,共5页
本文报道了四川成都盆地某深层富钾层卤水的化学组成,氧、氢、硫和硼同位素组成以及25℃等温蒸发析盐过程中,从卤水中获得的固相物质组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卤水的成因,认为该卤水是蒸发浓缩的海相卤水、非海相卤水以及埋藏成岩过... 本文报道了四川成都盆地某深层富钾层卤水的化学组成,氧、氢、硫和硼同位素组成以及25℃等温蒸发析盐过程中,从卤水中获得的固相物质组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卤水的成因,认为该卤水是蒸发浓缩的海相卤水、非海相卤水以及埋藏成岩过程中封存卤水对地层中海相蒸发盐溶滤作用形成的混合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水 三叠系 硼同位素 盆地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砂体的沉积微相特征——以济阳坳陷埕东北坡馆陶组砂体为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琦 田景春 +3 位作者 何建军 郑和荣 王永诗 庄文山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9年第1期25-31,共7页
本文以济阳坳陷埕东油田北坡馆陶组河流相砂岩为例,详细阐述了河流相砂体的沉积微相研究方法,将研究区的河流相砂体划分为曲流河、网状河和辫状河三种沉积相,并进一步划分为七类主要的沉积微相。通过单井剖面和井间剖面对比分析,研... 本文以济阳坳陷埕东油田北坡馆陶组河流相砂岩为例,详细阐述了河流相砂体的沉积微相研究方法,将研究区的河流相砂体划分为曲流河、网状河和辫状河三种沉积相,并进一步划分为七类主要的沉积微相。通过单井剖面和井间剖面对比分析,研究沉积微相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编制了研究区内不同砂层组沉积时期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砂岩 沉积微相 河道 馆陶组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侏罗统富县组沉积体系及古地理 被引量:30
19
作者 赵俊兴 陈洪德 张锦泉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9年第5期40-46,共7页
富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最早沉积的地层,其发育在由印支运动所造成的凹凸不平剥蚀面上,沉积以填平补齐为特点,与下伏三叠系延长组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富县组沉积厚度变化大,岩性差异明显,岩相复杂。沉积相在空间上变化较大。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富县组 沉积体系 岩相 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北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灰岩非常规储层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郑荣才 刘文均 李安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15-523,共9页
通过对川北大安寨段灰岩非常规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系统研究,表明该储层的成因与多期次的深部溶蚀作用有关,可划分为成岩期、构造期和构造期后3个溶蚀期及5个次生矿物沉淀阶段,各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丰度、形态、均一温度、盐度、密度和... 通过对川北大安寨段灰岩非常规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系统研究,表明该储层的成因与多期次的深部溶蚀作用有关,可划分为成岩期、构造期和构造期后3个溶蚀期及5个次生矿物沉淀阶段,各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丰度、形态、均一温度、盐度、密度和成分特征各不相同,显示溶蚀流体来自油源岩区于不同演化阶段排出的无机和有机流体,因而包裹体的各项特征和演化规律可作为评价和预测大安寨段非常规储层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包体 油气演化 油气藏 储集层 侏罗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