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浦桑果钴铜铅锌矿床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特征与指示意义
1
作者 李壮 郎兴海 +3 位作者 刘慧 詹宏宇 谭豪 张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77-3093,共17页
位于东特提斯成矿域的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是我国著名的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地之一,浦桑果矿床是该成矿带内近年来找矿勘查新发现的大型富钴铜铅锌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岩体与早白垩世塔克那组接触带内,成矿作用复杂。闪锌矿是浦桑果矿床... 位于东特提斯成矿域的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是我国著名的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地之一,浦桑果矿床是该成矿带内近年来找矿勘查新发现的大型富钴铜铅锌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岩体与早白垩世塔克那组接触带内,成矿作用复杂。闪锌矿是浦桑果矿床主成矿期(石英-硫化物阶段)的主要金属硫化物之一,主要发育深棕色~棕褐色的Ⅰ类闪锌矿(SpⅠ)和浅棕色~黄棕色的Ⅱ类闪锌矿(SpⅡ)。本文采用电子探针(EMPA)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对矿区不同类型的闪锌矿开展原位微区主、微量元素分析。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闪锌矿中普遍富集Co元素且SpⅠ中Co元素含量明显高于SpⅡ中的Co元素含量,Co元素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替代Zn元素(Co^(2+)→Zn^(2+));SpⅠ和SpⅡ均具有富集Fe、Mn、Cd而贫Ga、Ge、In的成分特征,其中Fe、Mn、Cd等元素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产出,而Cu、Ag、Pb、As等元素则主要以矿物包裹体形式赋存于闪锌矿中。根据不同元素间的相关关系,认为浦桑果矿床闪锌矿中可能存在Fe^(2+)+Mn^(2+)→2Zn^(2+)、(In^(3+),Sn^(3+))+(Cu^(+),Ag^(+))→2Zn^(2+)、As^(3+)+Ag^(+)→2Zn^(2+)、Pb^(2+)+2As^(3+)+□→4Zn^(2+)(□为晶格空位)等简单和复杂的元素替代机制。结合闪锌矿中Fe、Mn、Ge元素含量和In/Ga、In/Ge、Zn/Cd元素比值与闪锌矿GGIMFis地质温度计的计算结果,指示浦桑果矿床闪锌矿形成于中高温(237~345℃)、低氧逸度、低硫逸度(lgfS_(2)=13.4~-8.3)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铜铅锌矿床 闪锌矿 LA-ICP-MS 成矿作用 浦桑果 冈底斯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腾冲地块芒章花岗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2
作者 王硕 方乙 +2 位作者 唐晓源 代君瑶 王孟旭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7-199,共13页
位于三江特提斯构造带的腾冲地区中生代—新生代岩浆活动频繁,发育大量花岗岩。本文通过对腾冲地块的芒章花岗岩进行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分析,探讨其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区内岩石以正长花岗岩为... 位于三江特提斯构造带的腾冲地区中生代—新生代岩浆活动频繁,发育大量花岗岩。本文通过对腾冲地块的芒章花岗岩进行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分析,探讨其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区内岩石以正长花岗岩为主要类型,具有高硅(74.41%~76.55%)、富钾(K_(2)O/Na_(2)O值均大于1)、过铝质(A/CNK=1.34~1.48)特征,属于S型花岗岩。Eu、Sr等元素强烈负异常,Rb、Pb等元素明显富集,同时在芒章地区古近纪花岗岩Al_(2)O_(3)/(MgO+Fe O)–CaO/(MgO+FeO)图解中,样品投点分别落于变质泥质岩、变质杂砂岩和富黏土源岩区域内。研究样品具有变化范围较小的锆石ε_(Hf)(t)值为-9.14~-7.73,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值为1699~1613 Ma。测得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49.81±0.35)Ma,表明岩浆侵位时间属于早始新世。上述特征表明区内花岗岩可能是中元古代变质基底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来源于古老富黏土的变质泥质岩及部分变质杂砂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内正长花岗岩与拉萨地块广泛发育的60~50 Ma、50~40 Ma的岩浆岩一致,形成于同碰撞环境,表明腾冲内部具有同碰撞特征的花岗岩是该时期印度板块与腾冲–拉萨地块俯冲碰撞活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锆石HF同位素 腾冲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南部绒布地区基性岩脉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3
作者 丁枫 高建国 徐琨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1-408,共18页
绒布地区位于西藏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中段北缘,夹持于北侧邛多江断裂和南侧的绒布-古堆断裂之间。该地区发育大量的基性岩脉。通过岩石学、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区内出露的基性岩脉类型为辉绿玢岩、辉长辉绿岩... 绒布地区位于西藏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中段北缘,夹持于北侧邛多江断裂和南侧的绒布-古堆断裂之间。该地区发育大量的基性岩脉。通过岩石学、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区内出露的基性岩脉类型为辉绿玢岩、辉长辉绿岩及辉长岩等。辉绿玢岩结晶年龄为137.3±1.6Ma,具有E-MORB的特征,未遭受岩石圈地幔或地壳混染,主要形成于大洋板内环境,受洋中脊源区的影响明显。辉长辉绿岩、辉长岩结晶年龄为147.3±3.6Ma,与时代接近的拉康组、桑秀组基性火山岩具有相同OIB的地球化学特征,带有岩石圈地幔物质混染的痕迹,形成于强烈拉伸的大陆边缘裂谷环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特提斯喜马拉雅被动陆缘处于强烈拉伸、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之下,OIB型辉长辉绿岩及辉长岩与措美大火成岩省诸多OIB型基性岩具有相似岩石成因,是大陆裂谷背景下Kerguelen地幔柱与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而E-MORB型辉绿玢岩则可能是靠近大陆边缘的热点以下地幔柱与软流圈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生的岩浆沿区域深大断裂运移至大陆边缘侵位的结果。OIB型辉长辉绿岩、辉长岩的结晶年龄明显早于Kerguelen地幔柱活动的峰期(132Ma),可能是地幔柱早期活动的产物;E-MORB型辉绿玢岩的存在可作为目前对于措美大火成岩省基性岩脉类型的补充,对认识措美大火成岩省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年代学 基性岩脉 藏南绒布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南充构造成因机制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红波 李忠权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8113-8121,共9页
南充构造处于川中隆起斜坡位置,又是龙门山构造带、大巴山构造带和华蓥山构造带等不同方向不同时期构造交汇叠置地区。为研究分析川中地区南充构造,基于区域地质资料、地震资料及物理模拟实验对南充构造成因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南... 南充构造处于川中隆起斜坡位置,又是龙门山构造带、大巴山构造带和华蓥山构造带等不同方向不同时期构造交汇叠置地区。为研究分析川中地区南充构造,基于区域地质资料、地震资料及物理模拟实验对南充构造成因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南充构造形成于燕山晚期,在喜马拉雅期改造定型,通过设计实施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验证了在隆升作用下南充构造形成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充构造 形成机制 燕山晚期 隆升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实验表征致密砂岩孔喉特征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文凯 施泽进 +2 位作者 田亚铭 谢丹 李文杰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20,32,共8页
文中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技术,定量研究了四川盆地下志留统小河坝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结构特征。通过联合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实验,有效表征了小河坝组砂岩的总孔喉大小,其中孔隙半径为50~260μm,喉道半径为0.00... 文中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技术,定量研究了四川盆地下志留统小河坝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结构特征。通过联合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实验,有效表征了小河坝组砂岩的总孔喉大小,其中孔隙半径为50~260μm,喉道半径为0.004~50.000μm。总体而言,致密砂岩渗透率(K)主要受控于小部分(小于40%)较粗的孔喉。对于渗透率良好的致密砂岩(K>0.1×10^-3μm^2),较大的微孔和中孔是渗透率贡献的主体;反之,渗透率则主要受控于较大的纳米孔。此外,尽管大量小孔喉(半径小于0.1μm)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都有一定贡献,但对前者贡献远大于对后者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孔喉结构 高压压汞 恒速压汞 小河坝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古堆地热田水热蚀变类型、分布特征及对勘探方向的启示 被引量:7
6
作者 蒙晖仁 曹锐 +4 位作者 陈德凡 阿旺加措 罗文行 蔡永强 闫一铭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8-168,共11页
水热蚀变与泉华作为地热流体水-岩反应和化学沉积的产物,其相关研究可为水热活动发展史、恢复地热流体古温度及水岩反应过程等方面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古堆地热田位于错那—沃卡裂谷中部,是继羊八井地热田之后我国大陆最具发电潜力的非... 水热蚀变与泉华作为地热流体水-岩反应和化学沉积的产物,其相关研究可为水热活动发展史、恢复地热流体古温度及水岩反应过程等方面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古堆地热田位于错那—沃卡裂谷中部,是继羊八井地热田之后我国大陆最具发电潜力的非火山岩型高温地热田之一,极具开发潜力。为了解古堆地热田泉华和水热蚀变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判断有利的勘探方向,本文在野外地热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镜下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等工作,识别出绿泥石化、硅化、高岭石化和碳酸盐化等水热蚀变类型。研究发现,古堆地热田水热蚀变呈现出从蚀变中心向外由酸性蚀变过渡为弱酸性-中性蚀变的分带模式,蚀变中心常由强烈蚀变的硅化带或高岭石带组成;水热蚀变分布受断裂构造的控制,蚀变在断裂交汇处最为强烈,蚀变中心常沿着断裂延伸;根据水热蚀变的分布及蚀变强度,初步判断布雄朗古和杀嘎朗嘎的渗透性相对较好且热储温度高,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在泉华沉积方面,古堆地热田西区主要为钙华区,东区为钙华和硅华叠加区;结合青藏高原动力学背景,认为古堆地热田水热发展史与陆陆碰撞的隆升过程及错那—沃卡裂谷活动密切相关且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堆 水热蚀变 蚀变分带 泉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浦桑果矿区中新世中酸性侵入岩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壮 李兴怡 +2 位作者 张鹏 郎兴海 赵枫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36-1260,共25页
浦桑果是近年来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内发现的唯一一个富钴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铜、铅、锌品位高,开发价值巨大。矿区主要出露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闪长玢岩中酸性侵入岩体,岩体形成时代均为中新世(13~14 Ma),但其岩体含矿性目前尚未查明,... 浦桑果是近年来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内发现的唯一一个富钴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铜、铅、锌品位高,开发价值巨大。矿区主要出露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闪长玢岩中酸性侵入岩体,岩体形成时代均为中新世(13~14 Ma),但其岩体含矿性目前尚未查明,是否具有斑岩型铜矿成矿潜力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本文主要采用LA-ICPMS原位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闪长玢岩中锆石展开系统的原位微量元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闪长玢岩中锆石均发育典型的振荡环带结构,两种岩体具有相似的REE配分模式、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特征,锆石成因类型属于典型的岩浆锆石类,锆石主要结晶形成于陆壳环境。锆石初始饱和温度和锆石Ti结晶温度计算结果表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锆石初始饱和温度范围为633~645℃,锆石Ti结晶温度为658~817℃;闪长玢岩锆石初始饱和温度分布在549~626℃,锆石Ti结晶温度为640~772℃,锆石初始饱和温度均低于锆石Ti结晶温度,综合指示矿区中酸性岩体形成过程中存在多期次岩浆熔体的补给作用。锆石n(Ce^(4+))/n(Ce^(3+))、Eu_(N)/Eu_(N)^(∗)、微量元素Dy/Yb、(Ce/Nd)/Y值与氧逸度(ΔFMQ)特征表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较闪长玢岩具有更高的氧逸度范围(ΔFMQ+0.44~ΔFMQ+3.86)和相对高的水含量,从而更有利于浦桑果矿区铜、硫等成矿元素在岩浆中进一步富集成矿,且矿区可能发育中—大型规模的金属矿床,然而进一步发育斑岩型铜矿床的可能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浦桑果 中酸性侵入岩 锆石 微量元素 氧逸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天山阿尔恰勒Pb-Zn-Cu矿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
8
作者 苏静 顾雪祥 +5 位作者 彭义伟 沈宇凡 舒志平 梁清栋 王春山 陈曦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98,共18页
阿尔恰勒Pb-Zn-Cu矿床位于新疆西天山乌孙山脉西南缘,矿体产于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灰岩中,其产状整体与地层基本一致。由于矿体具有层控特征,矿区地表和深部未见侵入岩体,导致该矿床与岩浆作用的关系尚不清楚。成矿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阿尔恰勒Pb-Zn-Cu矿床位于新疆西天山乌孙山脉西南缘,矿体产于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灰岩中,其产状整体与地层基本一致。由于矿体具有层控特征,矿区地表和深部未见侵入岩体,导致该矿床与岩浆作用的关系尚不清楚。成矿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石榴子石-辉石阶段(I)、阳起石-黑柱石阶段(II)、石英-方解石-多金属硫化物阶段(III)和碳酸盐阶段(IV)。阶段Ⅱ阳起石与阶段Ⅲ石英、方解石和闪锌矿主要发育气液两相水包裹体(L-V型)以及少量单相液相水包裹体(L型)。阶段Ⅱ中阳起石L-V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为278~425℃和2.1~13.0 wt.%NaCl eqv,阶段Ⅲ热液矿物中L-V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为162~342℃和0.5~9.0 wt.%NaCl eqv。流体包裹体和C-H-O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初始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后期大气降水逐渐混入,导致成矿温度和盐度的降低以及矿物质的沉淀。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较大(−7.57‰~1.30‰),Pb同位素具有壳幔混合特征。综合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特征,推断阿尔恰勒属于远端矽卡岩型Pb-Zn-Cu矿床,其成矿物质具有深部岩浆和地层的混源特征。矿区内矿体由南侧浅部的Pb-Zn矿化逐步过渡到北侧深部的Cu±Zn矿化,暗示矿区北部深部可能存在隐伏的含矿岩体及接触带铜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同位素 远端型矽卡岩矿床 阿尔恰勒 西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旗凹陷典型构造变形特征及物理模拟 被引量:2
9
作者 彭杨 李忠权 +4 位作者 刘恒麟 蒙启安 陈钧亮 钟荣全 李勤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7159-7166,共8页
红旗凹陷是经历了多期建造与改造的叠合盆地,现今难以见到原型盆地的面貌,导致断裂体系的形成机制复杂,在建造期、改造期断裂系统的发育机制,断裂系统之间的迁就、利用、切割改造关系尚不清楚。因此其构造演化及形成机制至今仍然存在较... 红旗凹陷是经历了多期建造与改造的叠合盆地,现今难以见到原型盆地的面貌,导致断裂体系的形成机制复杂,在建造期、改造期断裂系统的发育机制,断裂系统之间的迁就、利用、切割改造关系尚不清楚。因此其构造演化及形成机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基于相似性原理,首次在研究区运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凹陷北西边界红西断层控制作用下的伸展和挤压形成的构造样式及演化规律进行研究,以再现动力学演化过程,并取得了与实际地质情况较高的吻合度。结果表明,凹陷受到间歇性的伸展和挤压力的影响,共经历了断陷期(塔木兰沟组-南屯组一段)、断坳转换期(南屯组二段-伊敏组)和坳陷期(青元岗组)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在变形过程中,内部形成的调节断层发育具有期次性,断陷期的发育的断层终止在南屯组一段顶面,断坳转换期发育的断层终止在伊敏组顶面。可见凹陷的构造样式主要受犁式控陷断层和区域伸展、挤压作用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旗凹陷 物理模拟 构造变形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北地区中二叠统茅二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宣威 田亚铭 +3 位作者 张慧 李翔 罗启超 黄正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3-468,共6页
为明确川北地区中二叠统茅二段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机制及控制因素,文中选取典型井及剖面,利用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物性分析、高压压汞等手段,对茅二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茅二段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孔... 为明确川北地区中二叠统茅二段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机制及控制因素,文中选取典型井及剖面,利用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物性分析、高压压汞等手段,对茅二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茅二段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孔渗条件较差,依赖裂缝及成岩作用改造;2)茅口组储层成岩作用复杂,发生多期次溶蚀及白云岩化作用;3)储层受构造活动、沉积及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控制。构造演化及古地貌影响了沉积及成岩作用范围,茅口组发育的滩体是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后期岩溶改造叠加白云岩化是储层形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作用 储层演化 有利区预测 茅口组 川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铼金属矿床类型、元素赋存形式和富集机制 被引量:15
11
作者 周成胶 张刚阳 张丁川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5-130,共16页
铼是一种战略性的稀散金属矿产,很少形成独立的矿床,多数以伴生元素的形式产出于斑岩型岩浆热液系统。研究表明,富铼矿床主要分布于活动大洋或大陆板块边缘,成因上主要与板块俯冲或碰撞作用紧密联系。富铼矿床成矿时代较新,主要为喜马... 铼是一种战略性的稀散金属矿产,很少形成独立的矿床,多数以伴生元素的形式产出于斑岩型岩浆热液系统。研究表明,富铼矿床主要分布于活动大洋或大陆板块边缘,成因上主要与板块俯冲或碰撞作用紧密联系。富铼矿床成矿时代较新,主要为喜马拉雅期和燕山期。已报道的铼独立矿物约11种,主要包括自然铼、硫铼矿、铜铼矿、钌铼矿、氧化铼等,其中以硫铼矿为主。大多数的铼主要以类质同像的形式赋存于辉钼矿中,其次为黄铜矿、黄铁矿、黑钨矿等。富铼辉钼矿通常形成于中低温热液体系,辉钼矿中铼常显示不均匀性和多阶段性富集特征,最普遍的置换机制为Re 4+Mo 4+。自然界中,由于铼独特的化学行为,铼可以以气相、络合物或离子的形式迁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学(如温度、pH、氧逸度、硫逸度等)条件下,相对低温、低pH、还原环境更有利于铼的富集沉淀。为了进一步完善铼金属成矿理论,需着重加强铼的成矿物质来源、赋存状态以及铼富集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状态 富集机制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