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拿大一枝黄花瘦果萌发对干旱胁迫响应研究
1
作者 黄孟秋 李景吉 +5 位作者 陈欣 王思睿 王国严 王吉鹏 王娟 彭培好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4,共9页
入侵植物种子萌发对干旱环境响应策略是影响其种群分布和繁殖的重要因素,可为预测其分布范围、为干旱环境下种群生长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为探明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SC)瘦果萌发和胚轴生长对干旱胁迫响应策略,... 入侵植物种子萌发对干旱环境响应策略是影响其种群分布和繁殖的重要因素,可为预测其分布范围、为干旱环境下种群生长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为探明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SC)瘦果萌发和胚轴生长对干旱胁迫响应策略,以SC连萼瘦果为萌发材料,采用不同渗透势(φ值分别为:0 MPa、–0.1 MPa、–0.2 MPa、–0.3 MPa、–0.4 MPa)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条件进行萌发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干旱胁迫水平对SC瘦果发芽的抑制强度不同,强度干旱对SC瘦果发芽的抑制作用更强;(2)SC瘦果发芽对干旱胁迫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随干旱强度增加(φ值降低),这种“滞后效应”更为明显;(3)瘦果萌发对干旱胁迫响应表现出“K”策略,渗透势φ=<–0.35 MPa时,SC瘦果很少萌发或不再萌发。(4)胚轴生长较瘦果萌芽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更为敏感,不同干旱胁迫水平对胚轴生长影响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一枝黄花 干旱胁迫 瘦果萌发 响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雅康高速路段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刘静静 李旭 彭培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8-158,共11页
[目的]评价区域景观生态风险,揭示其时空变化规律,为降低区域生态风险,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推进区域绿色发展提供支撑。[方法]以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通过其变化来建立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探讨2000—2020年雅康高速公路穿越县市景观生态... [目的]评价区域景观生态风险,揭示其时空变化规律,为降低区域生态风险,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推进区域绿色发展提供支撑。[方法]以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通过其变化来建立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探讨2000—2020年雅康高速公路穿越县市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分析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的驱动因素,采用PLUS模型模拟2035年雅康高速经过县市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①2000—2020年,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为林地、草地、耕地,不透水面面积增长速率最快,林地面积增加最多;②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等级以低、较低和中风险等级为主,风险等级由高到低呈向外扩散现象;③NDVI值、高程、年均降水等自然因素是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④2035年两种不同情景下研究区中、较高、高风险等级的面积均有所下降,其中生态保护情景下,下降较为明显。[结论]研究区内景观生态风险等级较低,以低、较低和中风险等级为主,生态环境呈逐渐向好趋势。生态保护情景更加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S模型 景观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变化 地理探测器 雅康高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景观色彩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李雨薇 彭培好 汪平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3期153-160,共8页
森林的景观色彩能够扩大审美视野,提高审美情趣,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审美和游憩需求。色彩要素是影响人体感官的第一要素,能够充分展示森林景观的视觉美,因而在现代森林景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森林景... 森林的景观色彩能够扩大审美视野,提高审美情趣,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审美和游憩需求。色彩要素是影响人体感官的第一要素,能够充分展示森林景观的视觉美,因而在现代森林景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森林景观色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未来森林景观色彩研究的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森林景观色彩规划、经营管理研究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 色彩量化 色彩评价 色彩规划 色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金沙江软刺裸裂尻仔稚鱼日龄及其孵化期推算研究
4
作者 陈锋 刘艳超 张惠娟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4年第4期64-69,共6页
以2019年在金沙江西藏流域捕获的412尾软刺裸裂尻仔稚鱼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微耳石、矢耳石和星耳石形态结构特征,读取日龄并基于耳石日轮技术对其孵化期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软刺裸裂尻仔稚鱼体长分布范围为12.9~58.96 mm(31.30±12... 以2019年在金沙江西藏流域捕获的412尾软刺裸裂尻仔稚鱼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微耳石、矢耳石和星耳石形态结构特征,读取日龄并基于耳石日轮技术对其孵化期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软刺裸裂尻仔稚鱼体长分布范围为12.9~58.96 mm(31.30±12.05)mm,体重分布范围为0.008~2.734 g(0.662±0.682)g;在软刺裸裂尻仔稚鱼生长过程中,微耳石结构稳定、日轮清晰,是软刺裸裂尻仔稚鱼日轮鉴定的最佳材料;日龄分布范围为12~139天(56.19±27.45)天,日龄与体长关系为L_(t)=-0.003D~2+0.703D-1.606(n=339,R^(2)=0.9067,P<0.01),依据耳石日轮数,推算出2019年软刺裸裂尻样本的孵化时间为4月27日至7月10日,5月为孵化高峰期。文章为研究软刺裸裂尻野生种群繁殖期及其资源保护等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刺裸裂尻 仔稚鱼 日龄 孵化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杜鹃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沈丽 石松林 +2 位作者 李景吉 彭培好 陈文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553-2561,共9页
根据野外样方调查数据,采用双向种指示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DCCA),对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杜鹃灌丛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并分析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域38个高山杜鹃样地中,共记载的维... 根据野外样方调查数据,采用双向种指示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DCCA),对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杜鹃灌丛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并分析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域38个高山杜鹃样地中,共记载的维管束植物有35科68属135种,出现频度较高的种有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高山大戟(Euphorbia stracheyi)、髯花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雪层杜鹃(R.nivale)、扫帚岩须(Cassiope fastigiata)、鳞腺杜鹃(R.lepidotum)、木根香青(Anaphalis xylorhiza)、刚毛杜鹃(R.setosum)等。(2)TWINSPAN等级分类将该区域高山杜鹃灌丛38个样地划分为14个群丛类型。(3)样地DCCA二维排序图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和海拔是影响该区域高山杜鹃灌丛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4)该区域高山杜鹃灌丛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不断降低;而Pielou指数与海拔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多样性 TWINSPAN DCCA 物种多样性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石松林 王娟 +2 位作者 李景吉 彭培好 高志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97-1902,共6页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有兰科植物35属63种,以陆生兰(42种)为主,附生兰(19种)和腐生兰(2种)也占有一定比例;属的地理...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有兰科植物35属63种,以陆生兰(42种)为主,附生兰(19种)和腐生兰(2种)也占有一定比例;属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0个类型和2个变型,以北温带分布型(33.3%)和热带亚洲分布型(21.2%)为主;种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5个类型和1个变型,以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型(64.5%)为主;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区系成分与南迦巴瓦峰地区联系最为密切,其次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和贡嘎山自然保护区,与秦岭地区和小黑山自然保护区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植物 生物多样性 区系地理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石松林 彭培好 +2 位作者 李景吉 陈文德 高志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59-1465,共7页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进行研究,为探讨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起源以及该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资料。结果表明:(1)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193种,隶属于31科59...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进行研究,为探讨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起源以及该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资料。结果表明:(1)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193种,隶属于31科59属,其中优势科为鳞毛蕨科(51种)、水龙骨科(41种)、蹄盖蕨科(22种)、铁角蕨科(10种),优势属为耳蕨属(27种)、鳞毛蕨属(20种)、瓦韦属(17种)。(2)科的分布区类型有8种,以泛热带分布型(55.56%)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4种,以泛热带分布型(23.81%)、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型(19.05%)为主;蕨类植物以土生(55.88%)为主,石生(24.35%)和附生(21.76%)也占有一定比例,缺乏水生蕨类。(3)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成分与南迦巴瓦峰地区联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横断山地区和尼泊尔,与九塞沟自然保护区、秦岭地区有一定的联系,与西双版纳地区的关系较为疏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蕨类植物 区系地理 分布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震区受损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彭培好 仇开莉 陈文德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2-335,共4页
通过对震后龙门山段震区受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生态功能、景观破碎化等方面的风险性评估,综合分析受损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威胁因子,重点阐述了地震后龙门山震区地质体的破坏、土壤营养元素流失和重金属表层化带来的... 通过对震后龙门山段震区受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生态功能、景观破碎化等方面的风险性评估,综合分析受损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威胁因子,重点阐述了地震后龙门山震区地质体的破坏、土壤营养元素流失和重金属表层化带来的潜在危害,提出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生态地球化学、农业地质学、景观地学和生态恢复学依据,构建了生态恢复技术体系,为震后的生态修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认为地震受损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应打破传统行业界线,实现多学科深层次结合;要重点关注引起地震的地学缘由,找到生态系统受损的根源,从源头解决"受损"问题,为灾后的科学恢复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受损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恢复技术 龙门山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S”技术的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植 陈文德 沈梦伟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4期119-124,共6页
运用"3S"技术对五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求达到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持续利用的目的。以2013年Landsat-7 ETM影像数据、DEM图、保护区水文图、区位图为基础,结合保护区植被类型及当地林业工作... 运用"3S"技术对五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求达到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持续利用的目的。以2013年Landsat-7 ETM影像数据、DEM图、保护区水文图、区位图为基础,结合保护区植被类型及当地林业工作者的生产实践、研究成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影像解译方法,根据统计所得到的特征指数数据可计算推导出景观异质性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并结合保护区内猕猴的觅食、休憩等活动分析出自然保护区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在封山育林后保护较好,人为干扰影响较少,植被是控制保护区环境的主要成分。目前对于保护区来说植被恢复是封山育林后的重要任务。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将有利于促进保护区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可进一步了解保护区景观格局和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五台山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多样性 破碎度 3S 五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分密度下柳杉人工林立木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贤安 彭培好 +1 位作者 王莉 杨宗莉 《林业科技》 2013年第1期31-34,39,共5页
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以四川省彭州市国有林场天台山工区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立地条件相似、人工林密度为650~700株/hm2和800~850株/hm2的柳杉人工林中设置调查样地,对柳杉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及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柳杉... 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以四川省彭州市国有林场天台山工区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立地条件相似、人工林密度为650~700株/hm2和800~850株/hm2的柳杉人工林中设置调查样地,对柳杉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及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柳杉林分总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高密度林分的总生物量为119.38t/hm2,高于低密度林分总生物量的64.6%;林分总生物量随着胸径、树高的增大而增大,胸径大小对林分总生物量的贡献更为显著,其复相关系数为0.976 5;林分碳储量随林分密度变化的趋势与生物量的变化保持一致,高密度下林分的碳储量达59.69 t/hm2;通过材积源生物量法模拟构建的生物量模型能较好反应单株立木生物量的大小,其复相关系数值为0.968 5;在未来14年内,不同密度下林分总生物量与碳储量的年季动态变化呈逻辑斯蒂曲线增长,低密度下林分生物量与碳储量年均增长率约为9.48%,远远大于高密度下林分生物量与碳储量年均增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杉人工林 生物量 碳储量 林分密度 彭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丽 陈文德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年第8期83-86,共4页
合理保护和利用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对于研究其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在野外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共有野生观赏植物约658种,隶属于142科429... 合理保护和利用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对于研究其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在野外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共有野生观赏植物约658种,隶属于142科429属。其中,蕨类植物约27科34属47种,裸子植物约4科7属11种,双子叶植物约96科299属454种,单子叶植物约15科89属146种;同时对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持续利用提出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观赏植物 资源 开发利用 米仓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土壤毒害元素的植物修复能力研究
12
作者 王娟 韩子钧 +1 位作者 彭培好 陈文德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3,共4页
依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对研究区杜仲、杉木、柳杉、马尾松、落叶栎类、桢楠的土壤、活体植物和枯落物中5种毒害元素(Pb、Hg、Cd、As与Al)质量比进行分析,选择吸收、利用和归还系数3个指标,采用标准分法对各植物种类的综合修复能力... 依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对研究区杜仲、杉木、柳杉、马尾松、落叶栎类、桢楠的土壤、活体植物和枯落物中5种毒害元素(Pb、Hg、Cd、As与Al)质量比进行分析,选择吸收、利用和归还系数3个指标,采用标准分法对各植物种类的综合修复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b的归还系数和利用系数都很高,即在此森林生态系统中属于高循环元素;Cd、Hg、As也表现出较高的循环流动速度;Al的吸收系数、利用系数和归还系数都最小,其循环速度最慢。植物修复综合能力从大到小为杜仲、落叶栎类、杉木、桢楠、柳杉、马尾松,总体上表现为落叶阔叶树种强于常绿阔叶树种,针叶类树种效果较差,且叶片较宽的修复能力强于叶片狭窄的。单个毒害元素污染修复能力最强对应树种分别为:As,柳杉;Hg,落叶栎类、杉木、杜仲;Pb,杜仲;Al,杜仲;Cd,杜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植物修复能力 毒害元素 森林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山地不同生活型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群落构建机制
13
作者 陈卓 黄汐月 +9 位作者 张鸿南 王国严 罗建 石松林 张晓超 唐晓鹿 裴向军 印大秋 李进 王世军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5,共9页
植物生活型作为植物功能性状的组合反映了植物生态位和生活史策略的差异,因此不同生活型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及其群落构建机制可能存在差异,解耦确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在不同海拔上的相对重要性及其环境驱动因素,对进一步理解植物群落的形... 植物生活型作为植物功能性状的组合反映了植物生态位和生活史策略的差异,因此不同生活型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及其群落构建机制可能存在差异,解耦确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在不同海拔上的相对重要性及其环境驱动因素,对进一步理解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藏东南山地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β多样性和零模型分析了群落物种组成差异、群落构建确定性过程沿海拔的变化及其主导环境因素。结果表明:两种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差异均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递减的趋势,木本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74—0.36,草本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84—0.40;在木本植物群落的构建中,确定性过程的相对作用随海拔上升而增加,这主要受降水因素的影响;对草本植物群落而言,确定性过程的相对作用随海拔上升而减小,这主要受气温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藏东南高山环境中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由于生活史对策不同所导致的群落构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加深对物种分布规律与群落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多样性 群落构建机制 生态位理论 中性理论 生活型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汉果主产区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娟 韩子钧 +1 位作者 彭培好 曾其国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9-183,共5页
对桂北罗汉果主产区8套地层上A层土壤及罗汉果的果实中5种重金属元素(As、Cd、Pb、Hg、Cr)含量进行测试分析,利用区域土壤背景值分析了不同地层上A层土壤的质量,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程... 对桂北罗汉果主产区8套地层上A层土壤及罗汉果的果实中5种重金属元素(As、Cd、Pb、Hg、Cr)含量进行测试分析,利用区域土壤背景值分析了不同地层上A层土壤的质量,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罗汉果主产区8个地层上的A层土壤污染程度属于中度及中度以上,其中K层为中度污染区,-Cq、Pt21地层区则为重度污染区,产生污染的重金属元素主要为Pb、Cr、As;8个地层土壤上生长的罗汉果的果实中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远低于国家绿色行业标准值,表明罗汉果在桂北喀斯特生态区具有抗土壤污染和果实优质的特征,应加大对该资源植物的开发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生态危害 土壤 重金属 罗汉果 桂北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藏东南工程边坡植被重建的作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蒋云清 王国严 +7 位作者 黄梦月 张鸿南 彭培好 裴向军 李景吉 唐晓鹿 印大秋 王世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7-194,共8页
[目的]评价青藏高原派墨公路生态恢复过程中环境因素对边坡植物群落的影响,为藏东南工程扰动区生态恢复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藏东南新修派墨公路为研究对象,基于沿线边坡生态恢复植物群落调查,分析群落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 [目的]评价青藏高原派墨公路生态恢复过程中环境因素对边坡植物群落的影响,为藏东南工程扰动区生态恢复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藏东南新修派墨公路为研究对象,基于沿线边坡生态恢复植物群落调查,分析群落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群落加权性状值(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氮含量、叶磷含量)与环境变量(海拔、修复措施)的关系,探究当前恢复重建植物群落对环境变量及工程措施的响应。[结果](1)海拔显著影响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叶干物质含量(p<0.05);(2)高强度的措施显著提高群落盖度、比叶面积、叶氮含量(p<0.05),但对叶磷含量有显著负向作用(p<0.05);(3)人为高度干预的SJP技术能够显著增加高海拔植物的叶干物质含量,对群落修复效果总体较好。[结论]海拔高度和修复措施是派墨公路沿线边坡植物群落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海拔升高,植被自然恢复难度增大。应加大人为修复措施强度,避免引起高寒地区生态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植被重建 海拔高度 物种多样性 群落加权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湿地种子植物多样性及区系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恋 王娟 +1 位作者 刘贤安 赵丹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2,共7页
根据四川省2011-2012年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对四川省湿地种子植物区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现有湿地种子植物948种,隶属80科334属(裸子植物1科2属2种,被子植物79科332属94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珍稀濒危植物5种。... 根据四川省2011-2012年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对四川省湿地种子植物区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现有湿地种子植物948种,隶属80科334属(裸子植物1科2属2种,被子植物79科332属94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珍稀濒危植物5种。湿地种子植物中大科、大属的优势现象明显,区系较为古老,特有属较少。从分布区类型看,科级水平上有8个类型、6个亚型,其中世界分布种数最多,泛热带成分次之,表现出较强的热带性质;属级水平上有14个类型、8个亚型,以温带区系成分为主,北温带分布及其亚型地位突出,表现出典型的温带性质;温带成分略多于热带成分,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占较大比重,说明四川省湿地种子植物的分布受青藏高原隆升所形成的亚热带山地气候影响较大,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区系特点;同时中国-日本成分比重也较大,表明与日本植物区系关系密切。科的分化强度为4.2,属的分化强度为2.8,种的分化强度为0.07,在科、属水平上均表现出较强的区系分化特征。相似性分析表明该区湿地种子植物区系与云南、西藏、湖北具有共同的区系起源和物种分化形成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物种多样性 区系组成和分化 湿地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牡丹皮UPLC指纹图谱研究及4种成分的同时测定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荣荣 刘海侠 +1 位作者 彭培好 胡晓荣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7-82,共6页
建立四川牡丹皮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和对照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样品中的4种成分的含量,为了解四川牡丹皮化学成分特征提供方法和依据。采用Ultimate UPLC LP-C18(2.1 mm×100 mm,1.8μm)色谱柱,以0.1%(体积分数)甲酸水溶... 建立四川牡丹皮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和对照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样品中的4种成分的含量,为了解四川牡丹皮化学成分特征提供方法和依据。采用Ultimate UPLC LP-C18(2.1 mm×100 mm,1.8μm)色谱柱,以0.1%(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量0.2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2μL。建立四川牡丹皮的UPLC指纹图谱并标定共有峰18个,对其中4个色谱峰进行指认。17个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765~0.989之间,丹皮酚、芍药苷、丹皮酚原苷和苯甲酰芍苷4种成分含量分别在6.97~24.0 mg/g、14.8~36.9mg/g、4.05~73.5 mg/g、4.83~18.0 mg/g之间。2个市售安徽产牡丹皮指纹图谱与四川牡丹皮相比,其相似度低,四川牡丹皮成分数量和含量均更高。U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能够反映四川牡丹皮化学成分特征,方法重现性好、简便可行、快速准确,可为四川牡丹皮和其他牡丹皮化学成分特征差异提供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牡丹皮 UPLC 指纹图谱 芍药苷 苯甲酰芍药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沙棘萌发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紫玲 黎言言 +2 位作者 郑维列 邹雯 王国严 《种子科技》 2021年第11期15-17,共3页
以西藏色季拉山沙棘种子为对象,研究不同光照和温度对种子萌发进程、萌发速率的影响,为该品种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种子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均能发芽。在光照条件下的最适萌发温度是5℃/1℃,萌发率为98.7%;在黑暗... 以西藏色季拉山沙棘种子为对象,研究不同光照和温度对种子萌发进程、萌发速率的影响,为该品种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种子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均能发芽。在光照条件下的最适萌发温度是5℃/1℃,萌发率为98.7%;在黑暗条件下的最适萌发温度是20℃/5℃,萌发率为95.0%。光照能有效促进种子萌发进程,播种时应选择有光地段。沙棘种子萌发温幅较宽,在5℃/1℃~20℃/5℃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芽率,而高温(30℃/15℃)抑制了种子的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沙棘 萌发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扰条件下红豆树种群数量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群芳 彭培好 +1 位作者 王娟 刘贤安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5-740,共6页
红豆树(Ormosia hosiei)为中国特有种,兼具材用、药用、园艺观赏及科学研究等价值,但是日益严重的干扰对红豆树种群造成了极大影响。本文基于红豆树胸径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初步分析了受干扰程度不同的3个红豆树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静态... 红豆树(Ormosia hosiei)为中国特有种,兼具材用、药用、园艺观赏及科学研究等价值,但是日益严重的干扰对红豆树种群造成了极大影响。本文基于红豆树胸径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初步分析了受干扰程度不同的3个红豆树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及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结果显示:受严重干扰的种群幼苗严重不足,种群表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近年来受中度干扰的种群幼苗个体数占绝对优势,为各级数量的78.77%;长期受轻微干扰的种群年龄级结构表现出为稳定的特征。这3个种群生命表最大的差异在于受干扰最严重种群的第Ⅰ龄级和第Ⅱ龄级的死亡率为负,这说明其幼苗库不足。存活曲线都存在波动,长期受轻微干扰的种群死亡率变幅最小。研究认为,红豆树种质资源和分布面积都有所减少,应加强科学研究和保护,进行适度干扰,使种群朝着进展演替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 干扰 种群数量特征 种群生命表 存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沱江流域内江段土壤有机碳与其他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仇开莉 陈文德 +1 位作者 彭培好 刘应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31,共4页
通过对沱江流域内江段土壤有机碳与其他要素相关性的分析研究表明:农田土壤中的有机碳与pH值相关性不显著,即pH值对土壤有机碳的多寡、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不明显。土壤有机碳含量与S元素呈极显著相关性(0.869 1),与N元素呈显著相关性(0.... 通过对沱江流域内江段土壤有机碳与其他要素相关性的分析研究表明:农田土壤中的有机碳与pH值相关性不显著,即pH值对土壤有机碳的多寡、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不明显。土壤有机碳含量与S元素呈极显著相关性(0.869 1),与N元素呈显著相关性(0.800 1),与Se呈较显著相关性(0.649 77),且均为正相关,即S、N、Se含量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也增加;与P元素呈不相关关系(0.053 9);与SiO2呈较显著负相关关系(r值为-0.530 7)。土壤有机碳含量与Cd,Zn,Pb,Hg元素呈较显著相关性;与有效B、有效Cu、速效K、水解性N、有效S、有效Fe的含量具有较明显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相关性分析 沱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