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1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洛阳-伊川地区三叠系致密砂岩油气藏地质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杜建波 田景春 +1 位作者 胡俊卿 曹建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4-178,共5页
通过对洛阳-伊川地区三叠系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三叠纪洛阳-伊川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处于同一大型坳陷型湖盆,生储盖架构相似,烃源岩发育、厚度大、横向展布稳定、储层致密,且三叠系油气显示丰富,具致密砂岩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 通过对洛阳-伊川地区三叠系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三叠纪洛阳-伊川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处于同一大型坳陷型湖盆,生储盖架构相似,烃源岩发育、厚度大、横向展布稳定、储层致密,且三叠系油气显示丰富,具致密砂岩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结合对屯1井上三叠统椿树腰组工业天然气流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洛阳-伊川地区三叠系油气藏为具有低孔渗性、地层压力异常、油气呈"上油下气"倒置关系等特征的先成型致密砂岩油气藏,从而指出三叠系为洛阳-伊川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主攻层系,致密砂岩油气藏是该区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屯1井 致密砂岩 油气藏 三叠系 洛阳-伊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海湾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2
作者 宋金民 刘树根 +11 位作者 李智武 夏舜 冯宇翔 杨迪 叶玥豪 邵兴鹏 王斌 王佳蕊 金鑫 任杉 杨绍海 罗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1303,共13页
基于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地区11条重点露头剖面与盆地内部400余口钻井资料,通过沉积学、岩石学和测井分析等手段,结合微生物岩、膏盐岩、风暴岩等特殊岩相标志,明确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简称雷四段)的沉积相类型,刻画川西... 基于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地区11条重点露头剖面与盆地内部400余口钻井资料,通过沉积学、岩石学和测井分析等手段,结合微生物岩、膏盐岩、风暴岩等特殊岩相标志,明确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简称雷四段)的沉积相类型,刻画川西地区雷四段海湾相的展布特征及演化,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①川西地区雷四段沉积期为“海—湾—坪”沉积模式,自东向西依次为蒸发潮坪相、局限潮坪相和海湾相3个相带,其中海湾相发育海湾边缘、潮下海湾和海湾斜坡亚相;②海湾边缘主要发育微生物礁和颗粒滩微相,潮下海湾发育微生物坪、深水海绵礁和静水泥微相,海湾斜坡则主要为上斜坡的风暴和垮塌沉积;③雷四段1亚段沉积期由于海平面下降,海湾边界位于广元—梓潼—都江堰一带;雷四段2亚段沉积期,海湾边界退至上寺—江油—都江堰一带以西;雷四段3亚段沉积期,发生小规模海侵,海湾边界扩展至盆地中北部的上寺—梓潼—阆中—武胜—盐亭—成都一带;④川西地区雷四段沉积期古海湾呈现出一隆两凹的古构造地貌格局,形成源储平面间互、纵向叠置的配置关系,海湾边缘发育微生物礁和颗粒滩储层,海湾两侧凹陷内发育优质烃源岩,由此构建了旁生侧储与自生自储两种高效的源储配置模式,这些新认识有望开启雷口坡组油气勘探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地区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海—湾—坪”沉积格局 古海湾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层气商业开发典型案例及启示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勇 熊先钺 +4 位作者 徐立富 徐凤银 张伟祺 谢金峰 李昀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46,共16页
我国煤层气资源具有地域分布广、时域跨度大、品位差异大、地质条件复杂等特征,建立适合差异地质特征的煤层气开发体系能够降低开采难度,推动产业发展。通过系统总结分析30多年来我国煤层气商业开发典型案例,包括潘庄浅部高煤阶、保德... 我国煤层气资源具有地域分布广、时域跨度大、品位差异大、地质条件复杂等特征,建立适合差异地质特征的煤层气开发体系能够降低开采难度,推动产业发展。通过系统总结分析30多年来我国煤层气商业开发典型案例,包括潘庄浅部高煤阶、保德浅部中低煤阶、延川南中深煤层、大宁—吉县深煤层和潘河多薄煤层的地面气井开发,以及两淮、晋城和松藻矿区的井下气体(瓦斯)抽采,取得如下主要认识:潘庄、潘河浅部高煤阶含气量高、渗透率较高、水动力较弱,发育向斜−水文控气模式,形成浅部高煤阶单/多支水平井单层开发模式;针对薄−超薄煤层多层综合含气特征,形成直井多组合立体开发模式。保德中低煤阶含气饱和度高、构造稳定且存在生物气补给,发育正向构造−水文控气模式,形成了浅部中低煤阶大平台丛式井合层开发模式。延川南煤层埋藏相对较深、低孔低渗低压、水动力弱,形成中深煤层有效支撑−精细排采开发模式。大宁—吉县西部煤层埋深大、低孔低渗、游离气含量高、水动力弱,形成了深煤层体积压裂−水平井开发模式。两淮矿区发育松软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群,形成中远距离保护层卸压井上下立体开发技术;晋城矿区发育高透气性高瓦斯原生结构煤,形成中厚硬煤层四区联动井上下立体开发技术;松藻矿区发育松软低渗突出煤层群,形成了近距离三区配套三超前增透开发技术。我国煤层气开发突破了深度极限、厚度下限、单类型气体开发和复杂构造背景局限,形成了中国特色煤层气开发地质理论认识。西北和东北地区中低煤阶煤层气、南方复杂构造区煤层气、大型盆地腹部深−超深煤层气开发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我国煤层气开发在不同埋深、煤阶、厚度和构造背景下均实现了显著突破,有望推动和引领全球煤层气产业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层气 浅层煤层气 瓦斯抽采 薄煤层 体积压裂 富集模式 开发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岩储层地质力学影响机制及控制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大吉区块为例
4
作者 闫霞 熊先钺 +7 位作者 徐凤银 喻岳钰 李曙光 王峰 刘敬寿 冯延青 唐志潭 魏振吉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50-2566,共17页
深部煤层岩石力学特性及微构造、顶底板岩性组合、煤层厚度、夹矸厚度对其应力影响机制不清,制约了差异化气藏工程设计、大规模压裂改造设计参数优化和单井产量的大幅提升。首先,采用三轴抗压试验、巴西劈裂试验、三轴抗剪试验及阵列声... 深部煤层岩石力学特性及微构造、顶底板岩性组合、煤层厚度、夹矸厚度对其应力影响机制不清,制约了差异化气藏工程设计、大规模压裂改造设计参数优化和单井产量的大幅提升。首先,采用三轴抗压试验、巴西劈裂试验、三轴抗剪试验及阵列声波测井曲线,探究静态岩石力学参数单井分布特征;然后,通过差应变试验方法明确研究区煤层、顶底板现今地应力大小;最后,基于力学试验结果,构建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并开展了不同条件下的应力模拟,以获得不同微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煤岩厚度和夹矸厚度等因素对深部煤储层的应力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基于岩石力学试验,研究区深部煤岩样品的煤岩平均弹性模量为7.19 GPa,平均泊松比为0.32,平均抗张强度为2.68 MPa,平均垂向应力为51.78 MPa,平均最大水平主应力为43.66 MPa,平均最小水平主应力为37.57 MPa。②数值模拟表明煤岩微构造、煤层厚度和顶底板岩性组合等对煤岩地应力均有较大影响,在相同顶底板条件下,煤层从正向微构造向负向微构造转变的过程中,煤层最小水平主应力逐渐增大,负向构造部位地应力大于正向和平缓微构造部位,随着煤层与围岩力学性质差异性的增大,煤层地应力呈减小趋势,且减小幅度依次为负向构造>正向构造>平缓区;③鄂尔多斯盆地深层8号煤的6种顶底板岩性组合中,顶板灰岩-底板砂岩组合下的煤岩最小水平主应力最小,顶板泥岩-底板泥岩组合下的煤岩最小水平主应力最大,顶底板与煤层力学性质相差越大,煤岩应力值越小;④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煤层厚度的增大,煤岩水平主应力、水平主应力差总体呈增加趋势,厚度变化对厚度小于4 m的薄煤层的应力影响更为敏感,当煤层厚度大于4~6 m后,水平主应力、水平主应力差增幅趋于平缓,故建议水平井开发的深部煤层厚度下限为4 m;煤层厚度从2 m增大至10 m,最小、最大水平主应力增幅分别为12.9%和23.3%,水平主应力差增幅达98.3%;⑤夹矸厚度从0.5 m增至7 m过程中,夹矸所受水平主应力及应力差下降幅度明显,降幅约为34.1%,当夹矸厚度大于3 m时,夹矸水平主应力、水平主应力差降幅趋于平缓。为深部煤层气开发方案优化设计、工程差异化设计及单井产量差异原因分析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试验和理论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岩石力学 地质力学 岩性组合 微构造 夹矸 地应力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天然气高效开发在能源转型中的价值及发展方向
5
作者 李瑞 向雯婷 +5 位作者 徐凤银 肖宇航 吕帅锋 张晓飞 张乐 阳保科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72,共13页
天然气资源是能源利用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型的过渡能源,煤系天然气是天然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发挥煤系天然气开发在我国“双碳”目标中的优势,对煤系天然气高效开发在能源转型中的价值作用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天然气资源是能源利用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型的过渡能源,煤系天然气是天然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发挥煤系天然气开发在我国“双碳”目标中的优势,对煤系天然气高效开发在能源转型中的价值作用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煤系天然气资源类型多、资源量大且分布广泛,具有大规模高效开发的资源基础。高效开发煤系天然气资源对促进能源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降低高碳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减少CH_(4)温室气体排放,与CCUS技术结合实现增产减碳双效应。煤系天然气开发与新能源发展可实现协同促进,可以保障新型灵活电力系统的优质调峰,实现安全高效低成本制氢、利用煤系储氢,以及与地热资源协同互补,提高开发效率。我国目前煤系气井总体单井产量低,且开发技术尚待成熟,这些因素限制了煤系天然气的高效开发。因此,探讨了我国煤系天然气开发的重点攻关方向,包括大力开发深部煤层气资源,增加深部煤层气资源量和储量,突破深部复杂地质条件开采难题;大力实施煤系多类型天然气共探共采,降低煤系多气勘探开采成本并提高煤系气单井产量;大力推动煤矿CH_(4)零排放,降低CH_(4)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矿井瓦斯抽采量对天然气产量贡献度;强化CCUS+煤系气资源高效开发,实现CCUS技术与煤系气开发融合发展;强化煤系气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增强煤系气开发技术与储层地质条件的匹配性;促进煤系气开发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进程,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提升煤系气资源的高效、绿色及低碳开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天然气 能源低碳发展 CCUS 零排放 储氢 高效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多期次立体加密井组水力压裂参数优化——以四川盆地页岩气三层立体开发井组为例
6
作者 杨海心 朱海燕 +5 位作者 刘尧文 唐煊赫 王大江 肖佳林 朱党辉 赵崇胜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4-733,共10页
针对四川盆地页岩气加密井“多层多期次”的布井特征,建立基于四维地应力演化的立体加密井组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及井间干扰模型,提出立体加密井组水力压裂参数优化方法,分析应力演化特征与井间干扰机理。研究表明:老井开采引起的井周水平... 针对四川盆地页岩气加密井“多层多期次”的布井特征,建立基于四维地应力演化的立体加密井组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及井间干扰模型,提出立体加密井组水力压裂参数优化方法,分析应力演化特征与井间干扰机理。研究表明:老井开采引起的井周水平应力差增大、天然裂缝带/断层发育是造成井间干扰的主要原因,井间干扰易出现在裂缝带附近、加密井与开采时间较长的老井之间;加密井与老井产生沟通通道形成井间干扰,短期内可以提升老井产能,但对加密井和老井的长期稳产会产生滞后性的负面影响;老井开采引起的地应力扰动,其变化趋势与孔隙压力的下降趋势基本一致,开采初期横向波及范围与裂缝长度一致,2.5年后达到峰值,为裂缝长度的1.5~1.6倍;避免井间干扰的关键是做好施工参数的优化,采用M型井网,加密井最优井距为300 m,压裂簇间距为10 m、单段液量为1800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立体开发 加密井 四维地应力 井间干扰 压裂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经济评价及投资决策流程
7
作者 代由进 徐凤银 +7 位作者 王峰 马鹏飞 杨贇 云箭 许洁 孙潇逸 程珊 李宇新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9,共13页
深部煤层气是近年来勘探开发进展迅速且前景极为广阔的一种优质天然气资源,高效开发深部煤层气对于中国成功实现能源转型发展和助力“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及现实意义。勘探开发项目经济性的科学合理评价及项目投资决策是实现深部煤... 深部煤层气是近年来勘探开发进展迅速且前景极为广阔的一种优质天然气资源,高效开发深部煤层气对于中国成功实现能源转型发展和助力“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及现实意义。勘探开发项目经济性的科学合理评价及项目投资决策是实现深部煤层气效益开发中的2个重要而紧迫的难题。结合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及经济评价特点,构建了基于折现现金流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指标,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区块典型模拟开发项目A。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满足深部煤层气项目投资决策需要;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区块开发模拟项目A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具备技术经济可行性。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表明,价格、产量、投资及成本是影响项目经济性的关键因素;通过双因素、三因素及四因素不同组合情景下的压力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项目A具有较强的多因素抗风险能力;聚焦价格及产量2个重点风险因素,通过典型情景分析结果表明,灵活的市场价格政策、适度的差异化财政补贴政策、加强基础理论创新、加强工程技术创新对于应对项目重点风险至关重要,是现阶段我国深部煤层气全面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同时,结合近年深部煤层气开发实践,借鉴北美及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经验,将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程序划分为选区评价、勘探评价、先导试验和开发生产4个阶段,明确了各阶段主要任务及目标、决策点、对应项目及经济评价方法及项目决策流程,为规范化、高效实施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并积极推动我国深部煤层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勘探开发 经济评价 净现值 风险分析 项目阶段 投资决策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卷压扭构造作用控制下煤层气富集地质控制模式——以河西走廊带东部魏家地煤矿为例
8
作者 王勃 王宁 +4 位作者 文建东 徐凤银 李长兴 屈争辉 史鸣剑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9-150,共12页
我国西北地区河西走廊带东部广泛发育的小型断陷含煤盆地,煤层厚度大且变化快,受中新生代陇西旋卷构造叠加影响,煤层气含量分布不均一,治理难度大。以靖远煤田魏家地煤矿为研究区,以煤层气钻井、录井、测井数据及勘探与生产期间获得的... 我国西北地区河西走廊带东部广泛发育的小型断陷含煤盆地,煤层厚度大且变化快,受中新生代陇西旋卷构造叠加影响,煤层气含量分布不均一,治理难度大。以靖远煤田魏家地煤矿为研究区,以煤层气钻井、录井、测井数据及勘探与生产期间获得的构造和水文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研究区煤层气富集特征及其构造控制作用,取得如下主要认识:受“旋卷挤出效应”和“断层阻挡效应”控制,研究区形成高角度逆断层间夹东西雁列状排列的背−向斜。以F3断层为界,分为西南部压性构造区、东北部压扭构造区,各构造分区煤层含气量整体偏低,且差异明显。旋卷压扭构造作用控制下的断层面泥岩涂抹封闭、顶板有效封盖、构造煤吸附性能强且封闭性强是煤层气富集关键控因。本次构建了3种煤层气富集模式:旋扭构造过渡段裂隙闭合区煤层气富集模式、逆断层下盘构造高点煤层气富集模式和向斜核部煤层气富集模式,其中靠近断层位置地层偏转明显,中间位置存在一个旋扭的过渡段,旋卷压扭构造区内过渡段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与裂隙方向垂直煤层裂隙闭合程度高,煤层气富集。以上认识可以为河西走廊带东部旋卷压扭断陷盆地瓦斯治理和煤层气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卷构造 煤层气 富集模式 断陷盆地 河西走廊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缘河坝MVT铅锌矿与古油气藏的成生关系 被引量:29
9
作者 王国芝 刘树根 +2 位作者 陈翠华 王东 孙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MVT铅锌矿与(古)油气藏在空间上的密切共生/伴生关系,说明成矿与成藏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四川盆地东南缘的河坝铅锌矿产于震旦系灯影组古油气藏中,虽然二者在空间上密切共生,但铅锌矿的规模远较古油气藏的规模小。形成铅锌矿的流体具... MVT铅锌矿与(古)油气藏在空间上的密切共生/伴生关系,说明成矿与成藏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四川盆地东南缘的河坝铅锌矿产于震旦系灯影组古油气藏中,虽然二者在空间上密切共生,但铅锌矿的规模远较古油气藏的规模小。形成铅锌矿的流体具有较高的盐度(w(NaCl)=21.33%~23.83%)并富含有机质,成矿流体的峰温为122~134℃。与闪锌矿共生萤石的Rb-Sr和Sm-Nd同位素年龄显示成矿发生于128~130Ma。研究区的古油气藏先后经历了多期成藏与破坏。奥陶纪—中志留世时期第一次成藏,加里东期末被破坏;二叠纪—中三叠世时期二次生烃形成油藏,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随着埋藏深度增加,石油发生热裂解形成古气藏,燕山期古气藏被破坏。铅锌矿的成矿仅与石油的热裂解和古气藏的破坏密切相关。石油热裂解形成硫化氢,热裂解过程中的超压使硫化氢溶于水为铅锌矿成矿提供硫源,构造隆升造成古气藏破坏,含硫化氢的油田卤水与成矿流体混合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T铅锌矿 油气藏 成矿-成藏耦合 灯影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廊固凹陷古近系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成藏规律 被引量:21
10
作者 黄婷婷 周文 +1 位作者 傅恒 宋荣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56,共6页
隐蔽油气藏是廊固凹陷重要的勘探方向。该区古近系隐蔽油气藏的分布范围广,纵向上含油层系多,主要发育岩性尖灭、岩性透镜体等岩性油气藏,以及构造岩性、地层岩性复合型油气藏。该文立于层序地层学的成果分析了全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条件... 隐蔽油气藏是廊固凹陷重要的勘探方向。该区古近系隐蔽油气藏的分布范围广,纵向上含油层系多,主要发育岩性尖灭、岩性透镜体等岩性油气藏,以及构造岩性、地层岩性复合型油气藏。该文立于层序地层学的成果分析了全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并按构造带分析了主要的成藏规律:陡坡带是形成上倾尖灭岩性油藏的的有利部位,并发育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洼槽带的生储条件较好,是岩性透镜体油气藏发育的最有利部位;缓坡带受断层控制,主要形成断块-岩性型油藏,在构造主体和沿主要油源断层纵向形成复式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廊固凹陷 隐蔽油气藏 层序地层学 形成条件 成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扬子区海相地层层序样式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雁 陈洪德 +3 位作者 王成善 王正元 梁西文 文可东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6-30,共5页
通过对中扬子区层序样式基本类型和特点的研究 ,认为该区存在 T型、H型和 TH型三种基本样式 ,它们的层序特点不同 ,沉积特征有异 ,成因模式有别。从沉积学角度探讨了成藏条件 ,认为层序样式对成藏条件具有重要影响。在克拉通沉积区 ,烃... 通过对中扬子区层序样式基本类型和特点的研究 ,认为该区存在 T型、H型和 TH型三种基本样式 ,它们的层序特点不同 ,沉积特征有异 ,成因模式有别。从沉积学角度探讨了成藏条件 ,认为层序样式对成藏条件具有重要影响。在克拉通沉积区 ,烃源岩主要位于 H型层序样式的 TST;储集岩主要与 H型层序样式的 HST有关 ;良好盖层主要与 H型层序样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层序样式 海相沉积 油气勘探 扬子板块 烃源岩 成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热液碎屑岩储层:证据、矿物组合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2
作者 时志强 王毅 +1 位作者 金鑫 肖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3-913,共11页
根据岩心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显微薄片观察及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的岩石宏观与微观特征、矿物组合、自生矿物形成温度等,认为塔里木盆地存在热液碎屑岩储层。热液碎屑岩岩石学证据主要体现在塔中地区中1井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碎屑岩... 根据岩心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显微薄片观察及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的岩石宏观与微观特征、矿物组合、自生矿物形成温度等,认为塔里木盆地存在热液碎屑岩储层。热液碎屑岩岩石学证据主要体现在塔中地区中1井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碎屑岩中发育的基性侵入岩夹层、热液角砾岩、热炙烤现象及热液溶蚀孔洞等;在塔里木盆地中部的塔中地区和顺托果勒地区柯坪塔格组可识别出3种热液矿物组合。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热液的侵入主要发生于二叠纪,造成储集岩孔隙流体离子环境紊乱,溶解作用的发生促进了次生孔隙发育,并沉淀了热液矿物,总体上改善了碎屑岩储层,是塔里木盆地柯坪塔格组碎屑岩储层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热液侵入对已形成的古油藏产生破坏作用,并在志留系沥青砂岩生成过程中产生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 矿物组合 次生孔隙 碎屑岩储层 志留系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性油气藏储层非均质性成因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榆林—米脂地区盒8段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安清 陈洪德 +4 位作者 林良彪 侯中健 向芳 徐胜林 王峻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23,112,共5页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榆林—米脂地区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叠加样式与砂体成因、储层物性特征和成岩相组合特征,识别出3种类型的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不同位置和不同沉积体系中...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榆林—米脂地区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叠加样式与砂体成因、储层物性特征和成岩相组合特征,识别出3种类型的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不同位置和不同沉积体系中发育不同的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主要分为压实、压实—胶结和胶结—溶蚀3种成岩相组合;建立了物性向上变化不大、物性向上变差、物性向上变好、物性向上变差后复变好、物性向上变好后复变差和物性变化复杂6种储层非均质性成因模式。基准面旋回变化和成岩作用是岩性油气藏非均质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在中期基准面旋回早期,充填在层序界面之上的进积—加积型的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以发育物性向上变化不大、物性向上变差和物性向上变差后复变好3种成因的非均质性储层为主,非均质性相对较弱,为最有利的储层发育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非均质性 成因模式 基准面旋回 成岩相 盒8段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塔中地区三叠系层序地层及岩性油气藏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祝贺 刘家铎 +3 位作者 田景春 孟万斌 曾海燕 杨永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2-166,共5页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在塔北—塔中地区三叠系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将三叠系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塔北—塔中地区三叠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并对地层格架中的沉积充填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三叠系...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在塔北—塔中地区三叠系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将三叠系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塔北—塔中地区三叠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并对地层格架中的沉积充填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三叠系属于内陆坳陷盆地在聚敛期沉积的一套地层,发育3类沉积体系,从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依次为(扇)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深湖相。研究区发育4种储集砂体,单独或配合发育可形成砂体上倾尖灭、砂岩透镜体、(水下)分流河道等多种圈闭,是寻找三叠系岩性油气藏的理想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三叠系 界面类型 层序地层 储集砂体 岩性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筹法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尹帅 单钰铭 +3 位作者 周文 李瑞彪 何丹 郑莲慧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0-645,共6页
基于我国油气资源储量增长缓慢、油气田开发中各项工程或工作繁复的现状,经验或传统管理方法往往难以胜任,应积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强管理。提出了将统筹图和时间参数计算相结合应用到油气田开发中的方法,将油气田开发中的主要4个阶... 基于我国油气资源储量增长缓慢、油气田开发中各项工程或工作繁复的现状,经验或传统管理方法往往难以胜任,应积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强管理。提出了将统筹图和时间参数计算相结合应用到油气田开发中的方法,将油气田开发中的主要4个阶段(油气藏评价阶段、开发方案制定阶段、产能建设阶段、开发调整与提高采收率阶段)分别作出主要单元统筹图,探讨了时间参数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按照该方法进行资源分配和进度安排,将经验科学化、可视化、量化,避免了工程开发的滞后,同时可以提高开发效率、降低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筹法 油气田开发 统筹图 时间参数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岩溶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16
作者 马治鸾 陈洪德 +4 位作者 钟怡江 林良彪 李洁 王琦 龙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7-585,共9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四段中的油气突破显示了其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薄片、阴极发光、钻井、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发育地表残积相、洞穴垮塌堆积相、地下暗河搬运充填相、基岩...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四段中的油气突破显示了其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薄片、阴极发光、钻井、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发育地表残积相、洞穴垮塌堆积相、地下暗河搬运充填相、基岩溶蚀破裂相、基岩溶蚀相和基岩溶蚀交代相6种岩溶相类型。根据不同岩溶带的水动力作用特征,由上而下将其分为地表岩溶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岩溶带。以上部地层印模法为主并结合雷口坡组的残余地层分布、风化壳厚度发育情况恢复古岩溶地貌,进一步刻画元坝地区的微地貌情况,认为岩溶斜坡为最有利的储层发育地貌单元,其中以中上斜坡更优,岩溶残丘为最有利的储层发育微地貌单元。古岩溶对雷口坡组四段储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储层的平面和纵向发育、分布受古岩溶作用特征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雷口坡组四段 古岩溶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塔中地区三叠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祝贺 刘家铎 +2 位作者 田景春 孟万斌 杨永剑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3-186,共4页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地区钻井、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及岩心观察,结合测井相和地震相特征,识别出三叠系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3种沉积类型。沉积相带的展布格局总体表现为从湖盆边缘向中心依次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地区钻井、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及岩心观察,结合测井相和地震相特征,识别出三叠系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3种沉积类型。沉积相带的展布格局总体表现为从湖盆边缘向中心依次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沼泽—半深湖及深湖相。在研究和地层对比的基础上,对塔北-塔中地区三叠系岩相古地理时空演化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三叠纪沉积环境经过多次湖侵、湖退的旋回变迁,古地理格局的演化与分布在不同时期既有继承性又有差异性。阿瓦提-满加尔凹陷在中晚三叠世具有较好的油气生成条件,但缺乏油气汇聚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条件。储层分布受沉积相控制,生储盖组合属典型的自生自储型。三叠系有利岩相过渡带是今后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 岩相古地理 时空演化 塔北-塔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延8段成岩相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吕孝威 王少飞 +3 位作者 万友利 朱志良 韩翀 朱莎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118,共9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采用扫描电镜等技术,结合测井录井资料,分析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中生界延安组延8段储层砂体成岩相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延8段砂体储层为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采用扫描电镜等技术,结合测井录井资料,分析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中生界延安组延8段储层砂体成岩相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延8段砂体储层为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微相中,识别4种成岩相,即强烈压实致密相、胶结致密相、弱压实弱胶结相及强烈溶蚀相,其中弱压实弱胶结相和强烈溶蚀相中发育优质储层;研究区南部刚性颗粒含量高、黏土环边发育的层段主要呈弱压实弱胶结特征,能够保留较高的孔隙度;受埋藏期成岩酸性水及表生期大气淡水溶蚀强烈层段发育大量的次生孔隙,同时早成岩期压实作用较弱的砂体能够保存更多的剩余原生孔,为后期酸性水及大气淡水溶蚀提供良好的地层水输导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相特征 油气地质意义 延8段 麻黄山西区块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顺9井区柯坪塔格组黏土膜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万友利 张哨楠 +2 位作者 古娜 丁晓琪 孟祥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5-73,127-128,共9页
为寻觅致密砂岩储层中发育的优质储层提供理论依据,分析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资料、结合压汞及物性资料.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塔中顺9井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沥青砂岩中发育的黏土矿物薄膜形成于成岩早期(同生成岩期),以自生式为主,含少... 为寻觅致密砂岩储层中发育的优质储层提供理论依据,分析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资料、结合压汞及物性资料.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塔中顺9井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沥青砂岩中发育的黏土矿物薄膜形成于成岩早期(同生成岩期),以自生式为主,含少量原生式黏土膜;黏土膜的发育与分布受到沉积作用、成岩环境及成岩温压系统的共同控制,早成岩期(同生期)发育的黏土膜在中—低压实强度下对储层的孔隙保护具有一定的建设性作用,因其占据一定的孔喉空间,又降低储层的渗透率,随着埋深增大,黏土膜矿物成分也逐渐向伊利石转化并分布在孔隙中,伊利石赋存状态也由蜂窝状变为毛发状、丝网状及搭桥状,分割甚至堵塞孔隙,使得储层砂体渗透率大幅度降低;沉积环境中的沉积微相对黏土膜发育与分布的控制体现在中—下临滨微相中黏土膜较为常见,而在上临滨—前临滨微相中,因水体的淘洗降低储层砂体中的泥质含量,黏土膜不发育,储层砂体中的黏土膜含量制约储层质量,发育黏土膜的井段储层孔隙度大于不发育黏土膜的井段,黏土膜含量在0.5%~5.0%井段的储层孔隙度要好于黏土膜含量超过5.0%井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膜 原生式 自生式 储层砂体 柯坪塔格组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地质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70
20
作者 鲁新便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5期508-512,共5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油藏类型十分特殊。有利的油气储层主要分布在奥陶系风化面以下0~120m范围内,油藏开发地质特征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严重的非均质性。通过对该油藏开发特征的分析和认识,指出了该油藏目前开...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油藏类型十分特殊。有利的油气储层主要分布在奥陶系风化面以下0~120m范围内,油藏开发地质特征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严重的非均质性。通过对该油藏开发特征的分析和认识,指出了该油藏目前开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此同时,对此类油藏开发研究中一些理论概念和相关认识诸如岩溶缝洞系统的概念、储层非均质性、双重介质的界定、储层随机建模以及开发动态研究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 开发地质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