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海湾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
作者 宋金民 刘树根 +11 位作者 李智武 夏舜 冯宇翔 杨迪 叶玥豪 邵兴鹏 王斌 王佳蕊 金鑫 任杉 杨绍海 罗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1303,共13页
基于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地区11条重点露头剖面与盆地内部400余口钻井资料,通过沉积学、岩石学和测井分析等手段,结合微生物岩、膏盐岩、风暴岩等特殊岩相标志,明确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简称雷四段)的沉积相类型,刻画川西... 基于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地区11条重点露头剖面与盆地内部400余口钻井资料,通过沉积学、岩石学和测井分析等手段,结合微生物岩、膏盐岩、风暴岩等特殊岩相标志,明确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简称雷四段)的沉积相类型,刻画川西地区雷四段海湾相的展布特征及演化,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①川西地区雷四段沉积期为“海—湾—坪”沉积模式,自东向西依次为蒸发潮坪相、局限潮坪相和海湾相3个相带,其中海湾相发育海湾边缘、潮下海湾和海湾斜坡亚相;②海湾边缘主要发育微生物礁和颗粒滩微相,潮下海湾发育微生物坪、深水海绵礁和静水泥微相,海湾斜坡则主要为上斜坡的风暴和垮塌沉积;③雷四段1亚段沉积期由于海平面下降,海湾边界位于广元—梓潼—都江堰一带;雷四段2亚段沉积期,海湾边界退至上寺—江油—都江堰一带以西;雷四段3亚段沉积期,发生小规模海侵,海湾边界扩展至盆地中北部的上寺—梓潼—阆中—武胜—盐亭—成都一带;④川西地区雷四段沉积期古海湾呈现出一隆两凹的古构造地貌格局,形成源储平面间互、纵向叠置的配置关系,海湾边缘发育微生物礁和颗粒滩储层,海湾两侧凹陷内发育优质烃源岩,由此构建了旁生侧储与自生自储两种高效的源储配置模式,这些新认识有望开启雷口坡组油气勘探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地区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海—湾—坪”沉积格局 古海湾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注采大尺度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2
2
作者 赵鹏 朱海燕 +4 位作者 李根生 陈作 陈世杰 上官拴通 齐晓飞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6-654,共9页
基于自主研制的真三轴多物理场原位注采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开展了青海共和干热岩多井长期注采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多井连通性实验获得了岩样内部天然裂缝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裂缝与井筒的连通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注入井和生产井... 基于自主研制的真三轴多物理场原位注采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开展了青海共和干热岩多井长期注采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多井连通性实验获得了岩样内部天然裂缝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裂缝与井筒的连通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注入井和生产井,开展了一注两采和一注一采实验,系统分析了生产井的开采流量、开采温度、采热速率和流体采收率随持续注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热冲击、注入压力联合作用下,裂缝导流能力增强,生产井开采温度表现为下降趋势,且流量越大下降越快;当裂缝局部闭合区域逐渐激活,产生新的换热面积,开采温度升高或下降速率降低;采热速率主要由开采流量、注入和采出流体的温度差控制,当滤失通道导流能力增强,生产井流体采收率快速下降;优势通道和换热流体滤失对采热性能的影响机制有所区别,前者限制换热面积,后者影响采出流体流量,二者都是影响干热岩长期高效开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注采模拟实验 采热性能 导流能力 优势通道 流体滤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甲基二乙醇胺溶液中CO_(2)气体吸收与水合物生成特性实验研究
3
作者 李延霞 李杨 +3 位作者 沈龙 汪洋 张银德 申小冬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85,共7页
目的酸性气田开发气流中往往含有二氧化碳(CO_(2))和硫化氢(H 2S)等酸性组分,易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简称水合物),引起管道堵塞。解决酸性组分吸收剂对水合物作用机制不明确问题,为脱除酸性气体组分并防治水合物生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 目的酸性气田开发气流中往往含有二氧化碳(CO_(2))和硫化氢(H 2S)等酸性组分,易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简称水合物),引起管道堵塞。解决酸性组分吸收剂对水合物作用机制不明确问题,为脱除酸性气体组分并防治水合物生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恒温恒容法研究了N-甲基二乙醇胺(MDEA)溶液质量分数、搅拌状态及初始压力对CO_(2)气体吸收规律的影响、MDEA溶液对CO_(2)水合物生长速率和宏观晶体形态的影响,并与传统热力学抑制剂乙二醇(EG)效果进行对比。结果CO_(2)气体吸收量随MDEA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开启搅拌和降低压力可加快CO_(2)气体的吸收速率,增加气体吸收量。在气液界面,水合物晶体以二维模式生长,并且MDEA可改变CO_(2)水合物的宏观形貌,增加其质量分数可显著增加CO_(2)水合物覆盖溶液表面的时间、降低CO_(2)水合物的生长速率。与EG相比,MDEA水合物的动力学抑制效果较差,但水合物膜覆盖时间较长,生长速率较慢。结论MDEA可与溶液中水分子形成氢键,与水合物竞争水分子,减少水的活性,同时,MDEA分子可与CO_(2)分子结合,与水合物竞争CO_(2),显著降低水合物生长速率。研究结果对酸性气体的分离捕获和天然气流动的安全保障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二乙醇胺 气体溶解 水合物 生长速率 宏观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液压连续油管牵引器工作机理研究
4
作者 刘清友 赵建国 方世纪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6-227,共12页
因井深、水平段长、轨迹上翘、水垂比高、连续油管弯曲刚度小的影响,连续油管极易屈曲自锁,下入效率低、缩短连续油管服役井次,成本增加,严重时甚至无法下到井底。基于此提出全液压连续油管牵引器,利用牵引器拖拽连续油管,从根本上解决... 因井深、水平段长、轨迹上翘、水垂比高、连续油管弯曲刚度小的影响,连续油管极易屈曲自锁,下入效率低、缩短连续油管服役井次,成本增加,严重时甚至无法下到井底。基于此提出全液压连续油管牵引器,利用牵引器拖拽连续油管,从根本上解决摩阻过大导致的屈曲锁死难题;发明了连续油管牵引器全液压控制和驱动系统,可实现远程启停控制和牵引力调节;建立了具有压力补偿特性的集成控制阀-牵引器运动的系统仿真模型;研究了牵引器全液压控制阀压力、流量与运动机构位移、速度演变规律,揭示了全液压牵引器运动顺序控制机理;提出了结合顺序阀和液控单向阀的先导式液控换向阀自动换向机制,可实现液路换向的自动闭环控制;研究发现,压力补偿型节流阀的压力补偿过程是通过流量调节阀体节流阻性的过程,通过数学描述该过程可反映系统压力与流量的调控关系;系统利用了顺序阀用于调控支撑缸与伸缩缸的运动顺序,支撑机构所产生的支撑锚固力将伴随伸缩缸的负载压力增大而同步提升,有利于提升牵引器在不稳定工况下的负载适应性;研制了模拟全液压牵引器的实验样机,完成了全液压牵引器控制逻辑、压力、流量、运动分布规律等实验,试验中模拟液缸的运动顺序与设计运动顺序完全一致,验证了全液压牵引器驱动原理的正确性。研究成果对促进连续油管牵引器研发,提升连续油管水平段延伸能力,提高连续油管作业效率及降低作业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油管 井下水力牵引器 全液压系统 水平井 压力补偿节流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海泡石层系泥质灰岩中自生黏土矿物的类型、组成与成岩演化过程--以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茅一段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宋金民 王佳蕊 +12 位作者 刘树根 李智武 罗平 江青春 金鑫 杨迪 黄士鹏 范建平 叶玥豪 王俊轲 邓豪爽 王斌 郭嘉欣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1-322,共12页
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和岩心观察,结合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激光剥蚀元素面扫描等方法,对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简称茅一段)含海泡石层系泥质灰岩中自生黏土矿物类型、产状及其组成进... 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和岩心观察,结合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激光剥蚀元素面扫描等方法,对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简称茅一段)含海泡石层系泥质灰岩中自生黏土矿物类型、产状及其组成进行了分析,明确黏土矿物的成岩演化序列,建立黏土矿物沉积-成岩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川东地区茅一段在富Si^(4+)、Mg^(2+)的凉水文石海中沉淀自生海泡石矿物,形成含海泡石层系;在埋藏成岩过程中,自生黏土矿物会经历两条可能的演化序列:①早成岩A期到中成岩A_(1)期,在普遍缺乏Al^(3+)的浅埋藏环境中,海泡石维持稳定状态;中成岩A_(2)期,自生海泡石开始演化为斯蒂文石;中成岩B_(1)期演化为无序滑石;中成岩B_(2)期至晚成岩期,最终演化为滑石,形成了茅一段主要的自生黏土矿物成岩演化序列“海泡石—斯蒂文石—无序滑石—滑石”。②早成岩A期,风暴和上升洋流携带的Al^(3+)参与成岩过程,微量海泡石向蒙脱石演化,部分蒙脱石继续演化为绿泥石;早成岩B期至中成岩A_(1)期,部分蒙脱石演化为伊/蒙混层;中成岩A_(2)期至中成岩B_(2)期,伊/蒙混层向伊利石发生演化,至晚成岩期全部转化为伊利石,由此形成茅一段次级自生黏土矿物成岩演化序列“海泡石—蒙脱石—绿泥石/伊利石”。含海泡石层系泥质灰岩中自生黏土矿物的类型与演化具有两方面的油气地质意义:①海泡石吸附和聚集大量有机质,有效提升茅一段烃源岩的品质和生烃潜力。②海泡石向滑石演化过程中形成大量有机质孔和黏土收缩孔(缝),同时释放富Mg^(2+)成岩转化流体,使凹陷内或凹陷边缘区的灰岩发生白云石化,在中二叠统形成自生自储和(旁)下生(侧)上储型的源储配置新模式,提高了油气成藏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海泡石层系 自生黏土矿物 成岩演化 中二叠统茅口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影响机理 被引量:2
6
作者 曾波 冯宁鑫 +6 位作者 姚志广 杜雨柔 黎俊峰 郑健 衡德 唐煊赫 朱海燕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6-256,共11页
现有中浅层页岩气压裂取得的认识难以解释深层页岩气储层压裂过程中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机理。为了研究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机理,文中以泸州深层页岩气区LS1平台为研究对象,进行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水力压裂裂缝扩... 现有中浅层页岩气压裂取得的认识难以解释深层页岩气储层压裂过程中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机理。为了研究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机理,文中以泸州深层页岩气区LS1平台为研究对象,进行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数值模拟与分析。首先,根据泸州区块目标井区储层的地质概况,建立地质模型,明确地质力学属性;然后,基于微地震和蚂蚁体数据,建立符合真实储层构造特性的离散天然裂缝网络;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数据,建立了基于DFN的水力压裂复杂裂缝扩展模型,并基于微地震监测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最后,还研究了4个单因素对储层改造体积的影响特点。研究结果对深层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复杂缝网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离散天然裂缝网络 DFN 复杂裂缝扩展 储层改造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波远探测技术在救援井中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赵龙 李振 +1 位作者 郭尚静 孙小芳 《测井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248-255,共8页
石油钻井过程中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带来的损失往往不可估量。救援井是控制事故井的有效技术手段,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准确探测事故井的位置。研究了声波远探测技术在救援井技术中定位事故井的可行性。基于三维时域有限差分法,模拟偶极声... 石油钻井过程中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带来的损失往往不可估量。救援井是控制事故井的有效技术手段,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准确探测事故井的位置。研究了声波远探测技术在救援井技术中定位事故井的可行性。基于三维时域有限差分法,模拟偶极声源激励时的邻井散射波场,分析同时存在2个不同方位邻井时不同类型极化波的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实测数据完成邻井位置成像。结果表明,声波远探测技术能够在救援井中对不同方位的邻井进行精确成像,对于事故井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远探测 救援井 邻井定位 应用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湖页岩酸碱性差异对页岩成岩演化及储集层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长志 郭佩 +2 位作者 许景红 钟凯 文华国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101,共14页
利用薄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等实验分析方法,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不同沉积区页岩的沉积-成岩环境和主要成岩作用进行研究,重建其差异成岩演化过程。风城组沉积期碱湖中心区的页岩一直保持碱性成岩环境,早期(R_(o)&l... 利用薄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等实验分析方法,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不同沉积区页岩的沉积-成岩环境和主要成岩作用进行研究,重建其差异成岩演化过程。风城组沉积期碱湖中心区的页岩一直保持碱性成岩环境,早期(R_(o)<0.5%)以碱盐矿物(含钠碳酸盐)及钾长石自生为主,晚期(R_(o)>0.5%)以硅酸硼钠石交代碱盐矿物为主。湖盆边缘缓坡区页岩经历了弱碱—酸性成岩环境的转变,早期以硅质和含镁黏土矿物自生为主,晚期以长石和碳酸盐矿物溶蚀为主。过渡区的页岩经历了碱性—酸性成岩环境的转变,早期以白云石和沸石自生为主,晚期主要经历了长石和碳酸盐矿物的硅酸硼钠石化或硅化。碱湖页岩成岩早期的矿物自生作用差异性是控制页岩可压性的主要因素,而成岩晚期的差异性溶蚀作用是影响游离态页岩油含量的主要因素。碱湖的过渡区—边缘缓坡区的白云质页岩和粉砂岩可压性强,游离态页岩油含量相对较高,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有利甜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成岩作用 碱性环境 自生矿物 溶蚀作用 二叠系风城组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微相与环境演变——以重庆市武隆区羊角剖面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赫驿 杨帅 +5 位作者 张玺华 彭瀚霖 李乾 陈聪 高兆龙 陈安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7-470,共14页
近年来,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持续发现工业气流,研究该区域茅口组的沉积微相与环境演化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武隆区羊角剖面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沉积特征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岩石薄片鉴定及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沉积微相及该... 近年来,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持续发现工业气流,研究该区域茅口组的沉积微相与环境演化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武隆区羊角剖面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沉积特征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岩石薄片鉴定及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沉积微相及该地区茅口组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研究表明羊角剖面茅口组主要发育5种沉积微相。茅口组下部主要为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和泥晶灰岩沉积微相,是水体能量低的较深水环境下的沉积产物。茅口组中部以亮晶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和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为主,亮晶生物碎屑灰岩的出现表明高能的沉积环境,水体较浅。茅口组上部以泥晶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和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岩为主,此时水体再次变深。茅口组下部δ^(13)C_(carb)值较低,平均3.00‰,中-上部δ^(13)C_(carb)值主要在4.00‰以上。显示茅口组一段为缺氧环境,随后氧化性增强转换成贫氧环境,茅口组沉积晚期再次回到缺氧环境。川东地区茅口组沉积微相特征及海平面变化受冰期影响,全球海平面下降是沉积环境转变的主控因素,浅水沉积环境是高能颗粒滩发育的有利地质条件,高能滩发育是川东地区茅口组中-上部优质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微相 地球化学指标 沉积环境 茅口组 川东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热红外遥感的理塘盆地地热资源探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屈泽伟 李枭 +4 位作者 胡亚召 姜光政 左银辉 徐小青 马亚强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2-660,共9页
地热能是地球内部一种环保、可再生的地下热能,热量传导至地表会引起地表温度异常。然而,地表温度受到太阳辐射、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掩盖由地热引起的温度异常。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突出地热引起的地表温度异常,文中... 地热能是地球内部一种环保、可再生的地下热能,热量传导至地表会引起地表温度异常。然而,地表温度受到太阳辐射、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掩盖由地热引起的温度异常。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突出地热引起的地表温度异常,文中提出了一种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高效快速计算多时相冬季平均地表温度并提取地热异常的方法,并对理塘盆地的地热资源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该方法综合运用多时相冬季平均地表温度对比分析、水体剔除、地形效应抑制等手段来提取地热异常区。结果表明,文中确定的8处地热异常区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且区内水资源丰富,具备地热资源形成的良好条件,可以作为未来地热勘探的重点方向。研究认为,在高原恶劣环境中,利用多时相平均冬季地表温度识别地热异常是一种高效且经济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多时相热红外遥感 地表温度 GEE 理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分类评价
11
作者 王力 刘岩 +3 位作者 曹茜 邓虎成 王亮 陈婷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53,I0003,I0004,共15页
致密砂岩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孔喉关系复杂和孔渗相关关系差等特点。以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法表征全孔径分布,建立全尺度的毛细管压力曲线,明确不同孔喉结构特征参数与储层宏观物性的关... 致密砂岩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孔喉关系复杂和孔渗相关关系差等特点。以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法表征全孔径分布,建立全尺度的毛细管压力曲线,明确不同孔喉结构特征参数与储层宏观物性的关系,进行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分类评价。结果表明:高压压汞实验中大孔(孔径≥50 nm)标定的核磁孔径分布可准确表征全孔径分布;全孔径分布谱图计算的峰度参数与孔隙度相关关系好,可评价储层宏观储集能力;伪毛细管压力曲线计算的相关因数和分形维数参数与渗透率相关关系好,可评价储层宏观渗流能力;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分为3类,由Ⅰ类到Ⅲ类,储集空间类型由残余粒间孔占优势向粒内溶孔占优势变化,峰度逐渐变小,分形维数变大,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下降。该结果为提高致密砂岩气藏勘探与开发效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部 须家河组 致密砂岩储层 高压压汞法 核磁共振法 孔喉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深部致密砂岩储层地应力场预测及分区评价——以新场—丰谷地区须家河组二段为例
12
作者 黄滔 李瑞雪 +6 位作者 邓虎成 何建华 李可赛 刘岩 相泽厚 杜奕霏 叶泰然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8-1214,共17页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致密气藏资源潜力巨大,但地质构造复杂,勘探开发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对现今地应力状态和展布规律的认识尚不清晰,严重制约了工程甜点选取、井眼轨迹优化以及储层压裂改造工作的开展。为...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致密气藏资源潜力巨大,但地质构造复杂,勘探开发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对现今地应力状态和展布规律的认识尚不清晰,严重制约了工程甜点选取、井眼轨迹优化以及储层压裂改造工作的开展。为明确研究区须二段致密气藏现今地应力的分布特征,从岩心试验、矿场测试和测井解释等多个角度切入,明确单井地应力特征;充分考虑构造变形和断裂对地应力的扰动特征,采用Rhinoceros和FLAC3D软件,对须二段进行了精细的三维应力场建模与预测;基于地应力分布预测结果,选取对压裂和产量影响较大的最小主应力和应力差作为评价指标,对应力场特征进行了分区评价,并对不同应力区井位部署、井轨迹及压裂改造设计给出了初步建议。新场构造带须二段的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多在N85°—108°E之间,整体随埋深增加逆时针偏转;现今地应力属于走滑应力机制,中部合兴场三向应力明显高于新场和丰谷地区,构造变形和断裂对局部应力场存在扰动。应力分区结果显示,有利于压裂改造的低应力差—低地应力区主要发育在新场和合兴场的三级东西向断裂和四级南北、北东向断裂带附近,以及丰谷地区的构造张性扰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今地应力 应力场模拟 应力分区 致密砂岩 须家河组 新场构造带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有机质热演化及其主控因素
13
作者 蒋前前 吴娟 +7 位作者 王恒 匡龙伟 周志鹏 杨雨然 李彦佑 罗超 邓宾 焦堃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1336,共16页
为研究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有机质热演化特征,根据钻井、岩性和温度实验数据,研究了现今地温场特征,利用激光拉曼光谱测定计算了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以镜质体反射率(R_(o))为约束,用BasinMod盆地数值模拟技术重建了该... 为研究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有机质热演化特征,根据钻井、岩性和温度实验数据,研究了现今地温场特征,利用激光拉曼光谱测定计算了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以镜质体反射率(R_(o))为约束,用BasinMod盆地数值模拟技术重建了该区热流史及龙马溪组有机质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川南地区龙马溪组储层沥青激光拉曼镜质体反射率(RmcR_(o))为2.7%~3.9%,有机质现均已到过成熟阶段,平面上从威远—泸州—长宁区块成熟度逐渐增加。加里东期大部分有机质尚未进入生烃门限。东吴期—印支期威远北部及渝西北部有机质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同期长宁—宁西及泸州南部有机质分别进入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燕山期川南龙马溪组有机质普遍达到过成熟阶段。川南地区龙马溪组有机质热演化受古地貌、古埋深、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及构造隆升等地质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古埋深及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是有机质热演化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演化 有机质 页岩 龙马溪组 下志留统 川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页岩水力压裂对套管变形的影响
14
作者 何歆如 朱海燕 +4 位作者 王向阳 赵鹏 唐煊赫 王亚娟 王亮亮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6-733,共8页
为了深入研究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过程中影响套管变形的主要因素和套管失效机理,文中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思想,建立了深层页岩水力压裂过程中的地层-水泥环-套管耦合作用下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以及诱发断层或天然裂缝滑移的... 为了深入研究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过程中影响套管变形的主要因素和套管失效机理,文中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思想,建立了深层页岩水力压裂过程中的地层-水泥环-套管耦合作用下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以及诱发断层或天然裂缝滑移的模型。以泸203井为例,系统分析了该井水力压裂缝扩展过程中的地应力演化过程,明确了压裂过程多因素影响下的断层/天然裂缝滑移为深层页岩套变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水力压裂过程中,三向地应力发生变化,直接影响水力裂缝扩展规律和展布特征;2)固井质量的缺陷对于套损的影响较为微弱,水力压裂引起的断层/天然裂缝滑移是引起套损的主要原因;3)压裂初期断层/天然裂缝存在快速滑移现象,当断层内流体压力足以克服垂向应力时,断层面上的剪应力完全释放,滑移停止。研究成果可为深层页岩气储层通过水力压裂高效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水力压裂 地应力演化 数值模拟 套管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页岩伊利石孔隙中甲烷吸附相密度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琴 黄亮 +4 位作者 周文 邹杰 王璐 刘逸盛 冯鑫霓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9-807,共9页
页岩纳米孔隙中超临界甲烷的吸附相密度特征是明确页岩真实含气量的基础。基于伊利石纳米孔隙中甲烷吸附相的分子模拟数据,在温度333.15~423.15 K和压力0~90 MPa区间内,分别利用Langmuir三元模型法、过剩吸附曲线截距法、密度剖面积分... 页岩纳米孔隙中超临界甲烷的吸附相密度特征是明确页岩真实含气量的基础。基于伊利石纳米孔隙中甲烷吸附相的分子模拟数据,在温度333.15~423.15 K和压力0~90 MPa区间内,分别利用Langmuir三元模型法、过剩吸附曲线截距法、密度剖面积分法计算了甲烷吸附相的密度和绝对吸附量,分析温度、压力和孔径对甲烷吸附相的影响规律,系统检验甲烷吸附相密度计算方法的合理性。研究表明:1)温度的升高减弱了甲烷受到的孔壁吸引作用,降低了甲烷吸附相的密度和绝对吸附量;2)甲烷吸附相的密度和绝对吸附量随压力增大而增加,深层页岩中地层高压对甲烷吸附相的密度和绝对吸附量仍有重要影响;3)受甲烷吸附相扩展和孔壁耦合吸引作用影响,甲烷在2 nm和4 nm孔隙中的吸附相密度和绝对吸附量更大;4)基于分子模拟的积分法适用于深层页岩纳米孔隙中甲烷吸附相密度的确定和绝对吸附量的校正。研究结果对页岩气储量准确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相密度 绝对吸附量 甲烷 纳米孔隙 深层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流量分配的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裂缝竞争扩展模拟
16
作者 陈景华 朱海燕 +6 位作者 赵鹏 陈世杰 佘朝毅 郑马嘉 王大江 陆朝辉 唐煊赫 《断块油气田》 2025年第2期315-321,共7页
大港油田沧东凹陷孔二段储层岩性复杂多变,非均质性强,在进行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时,裂缝之间存在竞争扩展现象,储层改造效果不佳。针对此问题,文中建立了可靠的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数值模型,对不同施工工艺下裂缝竞争扩展规律进行了系统... 大港油田沧东凹陷孔二段储层岩性复杂多变,非均质性强,在进行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时,裂缝之间存在竞争扩展现象,储层改造效果不佳。针对此问题,文中建立了可靠的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数值模型,对不同施工工艺下裂缝竞争扩展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施工参数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考虑压裂液分配差异,对影响多裂缝竞争扩展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注液量的增大会抑制中间裂缝的发育,增大泵注排量和簇间距会促进裂缝均衡扩展;增大压裂液黏度会加剧裂缝之间的竞争扩展;减小段间距会加剧段间应力干扰,压裂段2和压裂段3的HF1压裂液进液受到抑制,中间裂缝受到的应力干扰减小。研究为水平井分段多簇裂缝扩展形态优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 应力干扰 位移不连续法 竞争扩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