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海湾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
作者 宋金民 刘树根 +11 位作者 李智武 夏舜 冯宇翔 杨迪 叶玥豪 邵兴鹏 王斌 王佳蕊 金鑫 任杉 杨绍海 罗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1303,共13页
基于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地区11条重点露头剖面与盆地内部400余口钻井资料,通过沉积学、岩石学和测井分析等手段,结合微生物岩、膏盐岩、风暴岩等特殊岩相标志,明确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简称雷四段)的沉积相类型,刻画川西... 基于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地区11条重点露头剖面与盆地内部400余口钻井资料,通过沉积学、岩石学和测井分析等手段,结合微生物岩、膏盐岩、风暴岩等特殊岩相标志,明确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简称雷四段)的沉积相类型,刻画川西地区雷四段海湾相的展布特征及演化,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①川西地区雷四段沉积期为“海—湾—坪”沉积模式,自东向西依次为蒸发潮坪相、局限潮坪相和海湾相3个相带,其中海湾相发育海湾边缘、潮下海湾和海湾斜坡亚相;②海湾边缘主要发育微生物礁和颗粒滩微相,潮下海湾发育微生物坪、深水海绵礁和静水泥微相,海湾斜坡则主要为上斜坡的风暴和垮塌沉积;③雷四段1亚段沉积期由于海平面下降,海湾边界位于广元—梓潼—都江堰一带;雷四段2亚段沉积期,海湾边界退至上寺—江油—都江堰一带以西;雷四段3亚段沉积期,发生小规模海侵,海湾边界扩展至盆地中北部的上寺—梓潼—阆中—武胜—盐亭—成都一带;④川西地区雷四段沉积期古海湾呈现出一隆两凹的古构造地貌格局,形成源储平面间互、纵向叠置的配置关系,海湾边缘发育微生物礁和颗粒滩储层,海湾两侧凹陷内发育优质烃源岩,由此构建了旁生侧储与自生自储两种高效的源储配置模式,这些新认识有望开启雷口坡组油气勘探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地区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海—湾—坪”沉积格局 古海湾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天然气高效开发在能源转型中的价值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瑞 向雯婷 +5 位作者 徐凤银 肖宇航 吕帅锋 张晓飞 张乐 阳保科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72,共13页
天然气资源是能源利用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型的过渡能源,煤系天然气是天然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发挥煤系天然气开发在我国“双碳”目标中的优势,对煤系天然气高效开发在能源转型中的价值作用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天然气资源是能源利用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型的过渡能源,煤系天然气是天然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发挥煤系天然气开发在我国“双碳”目标中的优势,对煤系天然气高效开发在能源转型中的价值作用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煤系天然气资源类型多、资源量大且分布广泛,具有大规模高效开发的资源基础。高效开发煤系天然气资源对促进能源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降低高碳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减少CH_(4)温室气体排放,与CCUS技术结合实现增产减碳双效应。煤系天然气开发与新能源发展可实现协同促进,可以保障新型灵活电力系统的优质调峰,实现安全高效低成本制氢、利用煤系储氢,以及与地热资源协同互补,提高开发效率。我国目前煤系气井总体单井产量低,且开发技术尚待成熟,这些因素限制了煤系天然气的高效开发。因此,探讨了我国煤系天然气开发的重点攻关方向,包括大力开发深部煤层气资源,增加深部煤层气资源量和储量,突破深部复杂地质条件开采难题;大力实施煤系多类型天然气共探共采,降低煤系多气勘探开采成本并提高煤系气单井产量;大力推动煤矿CH_(4)零排放,降低CH_(4)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矿井瓦斯抽采量对天然气产量贡献度;强化CCUS+煤系气资源高效开发,实现CCUS技术与煤系气开发融合发展;强化煤系气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增强煤系气开发技术与储层地质条件的匹配性;促进煤系气开发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进程,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提升煤系气资源的高效、绿色及低碳开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天然气 能源低碳发展 CCUS 零排放 储氢 高效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层气商业开发典型案例及启示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勇 熊先钺 +4 位作者 徐立富 徐凤银 张伟祺 谢金峰 李昀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46,共16页
我国煤层气资源具有地域分布广、时域跨度大、品位差异大、地质条件复杂等特征,建立适合差异地质特征的煤层气开发体系能够降低开采难度,推动产业发展。通过系统总结分析30多年来我国煤层气商业开发典型案例,包括潘庄浅部高煤阶、保德... 我国煤层气资源具有地域分布广、时域跨度大、品位差异大、地质条件复杂等特征,建立适合差异地质特征的煤层气开发体系能够降低开采难度,推动产业发展。通过系统总结分析30多年来我国煤层气商业开发典型案例,包括潘庄浅部高煤阶、保德浅部中低煤阶、延川南中深煤层、大宁—吉县深煤层和潘河多薄煤层的地面气井开发,以及两淮、晋城和松藻矿区的井下气体(瓦斯)抽采,取得如下主要认识:潘庄、潘河浅部高煤阶含气量高、渗透率较高、水动力较弱,发育向斜−水文控气模式,形成浅部高煤阶单/多支水平井单层开发模式;针对薄−超薄煤层多层综合含气特征,形成直井多组合立体开发模式。保德中低煤阶含气饱和度高、构造稳定且存在生物气补给,发育正向构造−水文控气模式,形成了浅部中低煤阶大平台丛式井合层开发模式。延川南煤层埋藏相对较深、低孔低渗低压、水动力弱,形成中深煤层有效支撑−精细排采开发模式。大宁—吉县西部煤层埋深大、低孔低渗、游离气含量高、水动力弱,形成了深煤层体积压裂−水平井开发模式。两淮矿区发育松软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群,形成中远距离保护层卸压井上下立体开发技术;晋城矿区发育高透气性高瓦斯原生结构煤,形成中厚硬煤层四区联动井上下立体开发技术;松藻矿区发育松软低渗突出煤层群,形成了近距离三区配套三超前增透开发技术。我国煤层气开发突破了深度极限、厚度下限、单类型气体开发和复杂构造背景局限,形成了中国特色煤层气开发地质理论认识。西北和东北地区中低煤阶煤层气、南方复杂构造区煤层气、大型盆地腹部深−超深煤层气开发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我国煤层气开发在不同埋深、煤阶、厚度和构造背景下均实现了显著突破,有望推动和引领全球煤层气产业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层气 浅层煤层气 瓦斯抽采 薄煤层 体积压裂 富集模式 开发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岩储层地质力学影响机制及控制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大吉区块为例
4
作者 闫霞 熊先钺 +7 位作者 徐凤银 喻岳钰 李曙光 王峰 刘敬寿 冯延青 唐志潭 魏振吉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50-2566,共17页
深部煤层岩石力学特性及微构造、顶底板岩性组合、煤层厚度、夹矸厚度对其应力影响机制不清,制约了差异化气藏工程设计、大规模压裂改造设计参数优化和单井产量的大幅提升。首先,采用三轴抗压试验、巴西劈裂试验、三轴抗剪试验及阵列声... 深部煤层岩石力学特性及微构造、顶底板岩性组合、煤层厚度、夹矸厚度对其应力影响机制不清,制约了差异化气藏工程设计、大规模压裂改造设计参数优化和单井产量的大幅提升。首先,采用三轴抗压试验、巴西劈裂试验、三轴抗剪试验及阵列声波测井曲线,探究静态岩石力学参数单井分布特征;然后,通过差应变试验方法明确研究区煤层、顶底板现今地应力大小;最后,基于力学试验结果,构建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并开展了不同条件下的应力模拟,以获得不同微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煤岩厚度和夹矸厚度等因素对深部煤储层的应力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基于岩石力学试验,研究区深部煤岩样品的煤岩平均弹性模量为7.19 GPa,平均泊松比为0.32,平均抗张强度为2.68 MPa,平均垂向应力为51.78 MPa,平均最大水平主应力为43.66 MPa,平均最小水平主应力为37.57 MPa。②数值模拟表明煤岩微构造、煤层厚度和顶底板岩性组合等对煤岩地应力均有较大影响,在相同顶底板条件下,煤层从正向微构造向负向微构造转变的过程中,煤层最小水平主应力逐渐增大,负向构造部位地应力大于正向和平缓微构造部位,随着煤层与围岩力学性质差异性的增大,煤层地应力呈减小趋势,且减小幅度依次为负向构造>正向构造>平缓区;③鄂尔多斯盆地深层8号煤的6种顶底板岩性组合中,顶板灰岩-底板砂岩组合下的煤岩最小水平主应力最小,顶板泥岩-底板泥岩组合下的煤岩最小水平主应力最大,顶底板与煤层力学性质相差越大,煤岩应力值越小;④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煤层厚度的增大,煤岩水平主应力、水平主应力差总体呈增加趋势,厚度变化对厚度小于4 m的薄煤层的应力影响更为敏感,当煤层厚度大于4~6 m后,水平主应力、水平主应力差增幅趋于平缓,故建议水平井开发的深部煤层厚度下限为4 m;煤层厚度从2 m增大至10 m,最小、最大水平主应力增幅分别为12.9%和23.3%,水平主应力差增幅达98.3%;⑤夹矸厚度从0.5 m增至7 m过程中,夹矸所受水平主应力及应力差下降幅度明显,降幅约为34.1%,当夹矸厚度大于3 m时,夹矸水平主应力、水平主应力差降幅趋于平缓。为深部煤层气开发方案优化设计、工程差异化设计及单井产量差异原因分析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试验和理论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岩石力学 地质力学 岩性组合 微构造 夹矸 地应力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经济评价及投资决策流程 被引量:1
5
作者 代由进 徐凤银 +7 位作者 王峰 马鹏飞 杨贇 云箭 许洁 孙潇逸 程珊 李宇新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9,共13页
深部煤层气是近年来勘探开发进展迅速且前景极为广阔的一种优质天然气资源,高效开发深部煤层气对于中国成功实现能源转型发展和助力“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及现实意义。勘探开发项目经济性的科学合理评价及项目投资决策是实现深部煤... 深部煤层气是近年来勘探开发进展迅速且前景极为广阔的一种优质天然气资源,高效开发深部煤层气对于中国成功实现能源转型发展和助力“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及现实意义。勘探开发项目经济性的科学合理评价及项目投资决策是实现深部煤层气效益开发中的2个重要而紧迫的难题。结合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及经济评价特点,构建了基于折现现金流方法的评价方法与指标,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区块典型模拟开发项目A。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满足深部煤层气项目投资决策需要;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区块开发模拟项目A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具备技术经济可行性。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表明,价格、产量、投资及成本是影响项目经济性的关键因素;通过双因素、三因素及四因素不同组合情景下的压力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项目A具有较强的多因素抗风险能力;聚焦价格及产量2个重点风险因素,通过典型情景分析结果表明,灵活的市场价格政策、适度的差异化财政补贴政策、加强基础理论创新、加强工程技术创新对于应对项目重点风险至关重要,是现阶段我国深部煤层气全面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同时,结合近年深部煤层气开发实践,借鉴北美及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经验,将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程序划分为选区评价、勘探评价、先导试验和开发生产4个阶段,明确了各阶段主要任务及目标、决策点、对应项目及经济评价方法及项目决策流程,为规范化、高效实施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并积极推动我国深部煤层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勘探开发 经济评价 净现值 风险分析 项目阶段 投资决策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多期次立体加密井组水力压裂参数优化——以四川盆地页岩气三层立体开发井组为例
6
作者 杨海心 朱海燕 +5 位作者 刘尧文 唐煊赫 王大江 肖佳林 朱党辉 赵崇胜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4-733,共10页
针对四川盆地页岩气加密井“多层多期次”的布井特征,建立基于四维地应力演化的立体加密井组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及井间干扰模型,提出立体加密井组水力压裂参数优化方法,分析应力演化特征与井间干扰机理。研究表明:老井开采引起的井周水平... 针对四川盆地页岩气加密井“多层多期次”的布井特征,建立基于四维地应力演化的立体加密井组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及井间干扰模型,提出立体加密井组水力压裂参数优化方法,分析应力演化特征与井间干扰机理。研究表明:老井开采引起的井周水平应力差增大、天然裂缝带/断层发育是造成井间干扰的主要原因,井间干扰易出现在裂缝带附近、加密井与开采时间较长的老井之间;加密井与老井产生沟通通道形成井间干扰,短期内可以提升老井产能,但对加密井和老井的长期稳产会产生滞后性的负面影响;老井开采引起的地应力扰动,其变化趋势与孔隙压力的下降趋势基本一致,开采初期横向波及范围与裂缝长度一致,2.5年后达到峰值,为裂缝长度的1.5~1.6倍;避免井间干扰的关键是做好施工参数的优化,采用M型井网,加密井最优井距为300 m,压裂簇间距为10 m、单段液量为1800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立体开发 加密井 四维地应力 井间干扰 压裂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河湖相沉积记录重建成都平原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
7
作者 董俊玲 王乾 +2 位作者 李喆 欧阳辉 苏涛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80-1795,共16页
【目的】成都平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深入重建该地区中—晚全新世环境演变历史,对理解长江上游史前文明发展的环境背景及探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成都平原中—晚全新世气候演变特... 【目的】成都平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深入重建该地区中—晚全新世环境演变历史,对理解长江上游史前文明发展的环境背景及探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成都平原中—晚全新世气候演变特征及其是否响应“4.2 ka”气候突变事件仍存在争议。【方法】基于RS-1岩心的AMS 14C测年构建年代框架,采用粒度端元模型分析,结合磁化率和色度指标,重建成都平原中—晚全新世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结果】粒度数据分解出5个端元组分,分别反映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的沉积特征,其中EM1代表弱水动力条件下由河流远源悬浮物形成的稳定沉积;EM2和EM3反映较强水动力条件下沉积的组分,EM3对应更强的搬运动力;EM4和EM5则代表洪水期间的粗颗粒跃移沉积组分。【结论】成都平原中—晚全新世的环境演变可划分为四个阶段:4.7~4.4 cal ka B.P.期间气候湿润,干湿波动显著;4.4~4.2 cal ka B.P.气候出现轻微冷干化趋势;4.2~3.7 cal ka B.P.为气候极端不稳定期,洪水事件频发;3.7 cal ka B.P.以后气候逐渐干旱,这种“干—湿—干”的气候变化模式反映了该区域对“4.2 ka事件”的显著响应,区域水文气候的响应大约始于4.4 cal ka B.P.,并持续至约3.7 cal k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端元模型 4.2 ka事件 洪水 沉积环境 成都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卷压扭构造作用控制下煤层气富集地质控制模式——以河西走廊带东部魏家地煤矿为例
8
作者 王勃 王宁 +4 位作者 文建东 徐凤银 李长兴 屈争辉 史鸣剑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9-150,共12页
我国西北地区河西走廊带东部广泛发育的小型断陷含煤盆地,煤层厚度大且变化快,受中新生代陇西旋卷构造叠加影响,煤层气含量分布不均一,治理难度大。以靖远煤田魏家地煤矿为研究区,以煤层气钻井、录井、测井数据及勘探与生产期间获得的... 我国西北地区河西走廊带东部广泛发育的小型断陷含煤盆地,煤层厚度大且变化快,受中新生代陇西旋卷构造叠加影响,煤层气含量分布不均一,治理难度大。以靖远煤田魏家地煤矿为研究区,以煤层气钻井、录井、测井数据及勘探与生产期间获得的构造和水文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研究区煤层气富集特征及其构造控制作用,取得如下主要认识:受“旋卷挤出效应”和“断层阻挡效应”控制,研究区形成高角度逆断层间夹东西雁列状排列的背−向斜。以F3断层为界,分为西南部压性构造区、东北部压扭构造区,各构造分区煤层含气量整体偏低,且差异明显。旋卷压扭构造作用控制下的断层面泥岩涂抹封闭、顶板有效封盖、构造煤吸附性能强且封闭性强是煤层气富集关键控因。本次构建了3种煤层气富集模式:旋扭构造过渡段裂隙闭合区煤层气富集模式、逆断层下盘构造高点煤层气富集模式和向斜核部煤层气富集模式,其中靠近断层位置地层偏转明显,中间位置存在一个旋扭的过渡段,旋卷压扭构造区内过渡段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与裂隙方向垂直煤层裂隙闭合程度高,煤层气富集。以上认识可以为河西走廊带东部旋卷压扭断陷盆地瓦斯治理和煤层气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卷构造 煤层气 富集模式 断陷盆地 河西走廊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地区风城组碱湖页岩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展望
9
作者 刘惠民 文华国 +8 位作者 张奎华 郭佩 张关龙 于洪洲 熊伟 周健 徐文礼 宋梅远 李长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7-1036,共20页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是准噶尔盆地近年来页岩油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的重点层位。哈拉阿拉特山地区(简称哈山地区)位于玛湖凹陷北缘,由于位于逆冲带附近且处于勘探早期,该区风城组的沉积背景、古地理位置及页岩油勘探潜力尚不明确。根据...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是准噶尔盆地近年来页岩油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的重点层位。哈拉阿拉特山地区(简称哈山地区)位于玛湖凹陷北缘,由于位于逆冲带附近且处于勘探早期,该区风城组的沉积背景、古地理位置及页岩油勘探潜力尚不明确。根据哈山地区风城组页岩油近10年的勘探开发基础资料和成果,系统梳理了该区页岩的沉积环境、岩相划分、源岩品质、含油性和储集性,探讨了哈山地区页岩油的“甜点”发育规律和勘探前景。结果表明:玛湖主体洼陷之外,哈山地区中部风城组发育另一个碱湖沉积沉降中心,其火山喷发、沉积演化和成碱阶段与南部乌夏地区具有很好的可比性,为风城组另一富烃凹陷;提出了风城组碱湖页岩四端元对三角页岩划分方案,将风城组页岩划分为含盐和非含盐8种页岩岩相;整体上,哈山地区风城组黏土质页岩和钙质页岩有机质丰度最高,云质页岩和盐质页岩含油性相对较好,云质页岩和粉砂岩储集性最好,提出了云质页岩为I类甜点,粉砂岩为Ⅱ类甜点。哈山地区风城组页岩在源岩和储集层品质方面与乌夏地区风城组相当,具有较好的页岩油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湖 逆冲带 页岩岩相划分 富烃凹陷 页岩甜点 风城组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注采大尺度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鹏 朱海燕 +4 位作者 李根生 陈作 陈世杰 上官拴通 齐晓飞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6-654,共9页
基于自主研制的真三轴多物理场原位注采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开展了青海共和干热岩多井长期注采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多井连通性实验获得了岩样内部天然裂缝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裂缝与井筒的连通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注入井和生产井... 基于自主研制的真三轴多物理场原位注采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开展了青海共和干热岩多井长期注采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多井连通性实验获得了岩样内部天然裂缝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裂缝与井筒的连通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注入井和生产井,开展了一注两采和一注一采实验,系统分析了生产井的开采流量、开采温度、采热速率和流体采收率随持续注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热冲击、注入压力联合作用下,裂缝导流能力增强,生产井开采温度表现为下降趋势,且流量越大下降越快;当裂缝局部闭合区域逐渐激活,产生新的换热面积,开采温度升高或下降速率降低;采热速率主要由开采流量、注入和采出流体的温度差控制,当滤失通道导流能力增强,生产井流体采收率快速下降;优势通道和换热流体滤失对采热性能的影响机制有所区别,前者限制换热面积,后者影响采出流体流量,二者都是影响干热岩长期高效开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注采模拟实验 采热性能 导流能力 优势通道 流体滤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甲基二乙醇胺溶液中CO_(2)气体吸收与水合物生成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延霞 李杨 +3 位作者 沈龙 汪洋 张银德 申小冬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85,共7页
目的酸性气田开发气流中往往含有二氧化碳(CO_(2))和硫化氢(H 2S)等酸性组分,易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简称水合物),引起管道堵塞。解决酸性组分吸收剂对水合物作用机制不明确问题,为脱除酸性气体组分并防治水合物生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 目的酸性气田开发气流中往往含有二氧化碳(CO_(2))和硫化氢(H 2S)等酸性组分,易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简称水合物),引起管道堵塞。解决酸性组分吸收剂对水合物作用机制不明确问题,为脱除酸性气体组分并防治水合物生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恒温恒容法研究了N-甲基二乙醇胺(MDEA)溶液质量分数、搅拌状态及初始压力对CO_(2)气体吸收规律的影响、MDEA溶液对CO_(2)水合物生长速率和宏观晶体形态的影响,并与传统热力学抑制剂乙二醇(EG)效果进行对比。结果CO_(2)气体吸收量随MDEA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开启搅拌和降低压力可加快CO_(2)气体的吸收速率,增加气体吸收量。在气液界面,水合物晶体以二维模式生长,并且MDEA可改变CO_(2)水合物的宏观形貌,增加其质量分数可显著增加CO_(2)水合物覆盖溶液表面的时间、降低CO_(2)水合物的生长速率。与EG相比,MDEA水合物的动力学抑制效果较差,但水合物膜覆盖时间较长,生长速率较慢。结论MDEA可与溶液中水分子形成氢键,与水合物竞争水分子,减少水的活性,同时,MDEA分子可与CO_(2)分子结合,与水合物竞争CO_(2),显著降低水合物生长速率。研究结果对酸性气体的分离捕获和天然气流动的安全保障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二乙醇胺 气体溶解 水合物 生长速率 宏观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储层改造背景下深部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石军太 徐凤银 +9 位作者 曹运兴 李相方 黄红星 王凯 陈明 张硕 吉义天宇 王伟 孙政 李靖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0-217,共18页
近些年深部煤层气发展迅速,在多个深部煤层气区块都取得单井日产万方的突破,为了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发深部煤层气,大幅提高煤层气的采收率,建立合理、可靠且考虑因素全面的煤层气物质平衡方程,并研究深部煤层气藏或气井控制储量、平均煤... 近些年深部煤层气发展迅速,在多个深部煤层气区块都取得单井日产万方的突破,为了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发深部煤层气,大幅提高煤层气的采收率,建立合理、可靠且考虑因素全面的煤层气物质平衡方程,并研究深部煤层气藏或气井控制储量、平均煤储层压力、不同类型气体产量占比、产能评价指标和最终可采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目前考虑游离气、煤基质收缩、溶解气、吸附气富集的微孔与游离气和水占据的介孔之间的压差和煤储层改造影响的煤层气物质平衡方程鲜有报道。首先基于深部煤层气藏物质平衡原理,在常规物质平衡方程考虑应力敏感引起的孔隙压缩、基质收缩、水的膨胀和产水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吸附气富集的微孔与游离气和水占据的介孔之间的压差、煤储层改造引起的煤储层物性参数变化和溶解气的影响,建立了基于煤储层改造背景下的深部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然后提出了深部煤层气线性拟合的吸附气−游离气−溶解气储量评价方法、平均地层压力显式计算方法、吸附气−游离气−溶解气产量占比评价方法、深部煤层气井产能评价方法和最终可采储量EUR预测方法;最后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实例应用,评价了实例井控制的吸附气−游离气−溶解气储量,揭示了深部煤层气井生产过程中吸附气−游离气−溶解气产量占比变化规律,剖析了产能指标变化特征并预测了不同废弃压力下的EUR和煤层气采收率。研究表明:提出的深部煤层气储量评价方法,仅需实测2次以上的平均煤储层压力和对应的累计产气量和产水量数据,即可采用线性拟合的方法,评价出深部煤层气井吸附气−游离气−溶解气的储量;提出的深部煤层气平均地层压力计算方法为显式表达式,避免了隐式求解方法中复杂的计算机编程计算;提出的深部煤层气井吸附气−游离气−溶解气产量占比评价方法,无需在井口安装碳同位素监测装置,可实时评价出不同气体产量占比;提出的综合流体、游离气、吸附气、溶解气和水井底采出指数可以用于识别深部煤层气井工作制度的合理性;提出的深部煤层气井EUR预测方法,可将生产数据整理成视压力p/Z^(*)与累计产气量Gp的直线表达式,给定某一废弃压力,即可预测出深部煤层气井的EUR;实例井生产初期游离气日产气量占比和吸附气日产气量占比相当,在生产过程中,游离气日产气量占比先快速上升后缓慢降低最后逐渐稳定在29%,吸附气日产气量占比则先快速降低后缓慢上升最后逐渐稳定在70%,而溶解气日产气量占比一直较低;当废弃压力分别为4、3和2 MPa时,该深部煤层气井的煤层气采收率分别为37.8%、44.2%和52.4%,降低废弃压力是提高深部煤层气藏采收率较为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物质平衡方程 游离气 储量评价 煤储层压力 产量占比 产能评价 最终可采储量EUR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英砂中二氧化碳水合物生长特性实验研究
13
作者 沈龙 邵子越 +3 位作者 曾文静 李延霞 申小冬 何厚强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7-133,共7页
向海底沉积物层注入二氧化碳(CO_(2))形成CO_(2)水合物是一种有效的碳封存方式,但存在水合物生成诱导时间长、生长速率慢等问题。将石英砂作为多孔介质,采用恒温恒容法,在实验温度为273.65 K、初始压力为3.5 MPa的条件下,研究了石英砂... 向海底沉积物层注入二氧化碳(CO_(2))形成CO_(2)水合物是一种有效的碳封存方式,但存在水合物生成诱导时间长、生长速率慢等问题。将石英砂作为多孔介质,采用恒温恒容法,在实验温度为273.65 K、初始压力为3.5 MPa的条件下,研究了石英砂粒径、初始含水饱和度和添加剂对CO_(2)水合物生长动力学和宏观形貌演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3.4%NaCl溶液(百分数为质量分数,下同)中,设定初始含水饱和度为75%,当石英砂粒径为26~40目时,CO_(2)水合物生长速率相对最快、生成量最多,最终耗气量为0.0285 mol,水的转化率达到7.27%。设定石英砂粒径为10~18目,当初始含水饱和度为50%时,CO_(2)水合物生成量相对最多,最终耗气量为0.0384 mol,水的转化率和转化量分别为17.17%和4.29 g。1%L-甲硫氨酸溶液中,CO_(2)水合物生长速率加快,生成量增大,L-甲硫氨酸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终耗气量是纯水中的3.6倍,水的转化率则提升了5.7倍。与纯水相比,3.4%NaCl溶液中CO_(2)水合物生成量无明显变化。复配溶液(3.4%NaCl+1%L-甲硫氨酸)中,L-甲硫氨酸促进效果减弱,CO_(2)水合物生长速率变慢,生成量减少,但仍优于3.4%NaCl溶液。形态学实验结果表明,纯水中CO_(2)水合物膜覆盖时间最短(5.33 s),复配溶液中CO_(2)水合物膜覆盖时间最长(14.33 s),添加L-甲硫氨酸可以改变水合物的宏观形貌,使水合物变得疏松多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碳封存 CO_(2)水合物 生长速率 L-甲硫氨酸 宏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世茅口期构造-沉积分异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海锋 张本健 +10 位作者 匡明志 张玺华 李文杰 彭瀚霖 陈聪 肖钦仁 王涛 王炳森 山述娇 李天军 袁浩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0-577,共18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滩相白云岩储集层近期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发现,而该滩相白云岩的分布主要受茅口期沉积演化和构造-沉积分异的动力学背景控制。本研究综合野外露头、钻录测井以及牙形刺化石等资料,梳理川中—川北地区茅口组...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滩相白云岩储集层近期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发现,而该滩相白云岩的分布主要受茅口期沉积演化和构造-沉积分异的动力学背景控制。本研究综合野外露头、钻录测井以及牙形刺化石等资料,梳理川中—川北地区茅口组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的对应关系,讨论峨眉山地幔柱活动与茅口期沉积演化的耦合关系,限定构造-沉积分异时间。研究认为:(1)峨眉山地幔柱火山喷发前的地壳隆升控制了茅一段—茅二下亚段沉积期南西高、北东低的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格局,茅二上亚段沉积期地幔柱活动驱动碳酸盐岩缓坡演化为碳酸盐岩台地,发生构造-沉积分异,形成绵竹—蓬溪台洼、广元—开江陆棚以及近400 km长的剑阁—丰都大型台缘带;(2)构造-沉积分异始于J.altudaensis牙形刺带,时间为263—262 Ma;之后地幔柱活动增强,广元—开江盆地相向北扩张;(3)川西南地区茅口组沉积期可能存在火山水下喷发事件,都江堰—简阳一带可能发育近东西向的台洼;(4)晚二叠世长兴期绵阳—武胜陆棚以及开江—梁平海槽最晚在茅二上亚段沉积期开始出现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分异 沉积演化 峨眉山地幔柱 茅口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白云岩储层溶蚀作用成因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川中蓬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为例
15
作者 谭谦 袁海锋 +4 位作者 王涛 马自立 唐渤钧 彭秋 李文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9-826,共18页
为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深层白云岩储层成因,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阴极发光实验,分析了川中蓬莱地区灯影组二段(灯二段)白云岩储层不同类型溶蚀孔洞的发育和充填特征,结合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U-Pb同位素定年以及主-... 为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深层白云岩储层成因,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阴极发光实验,分析了川中蓬莱地区灯影组二段(灯二段)白云岩储层不同类型溶蚀孔洞的发育和充填特征,结合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U-Pb同位素定年以及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分析测试,研究了溶蚀作用期次和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蓬莱地区灯二段白云岩储层主要经历了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风化壳岩溶和热液溶蚀3期溶蚀作用的叠加改造,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储层非均质性强。(2)组构选择性溶蚀孔和网格状溶蚀孔洞发育在沉积旋回的中-上部,纵向上多套叠置具韵律性分布特征,以纤维状和放射状负延性白云石胶结物充填为主,具有独特的葡萄花边和葡萄石结构,是海平面频繁变化驱动下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的产物。(3)角砾化溶洞和蜂窝状溶蚀孔洞主要发育在灯二段不整合面之下,角砾化溶洞为岩溶垮塌角砾和泥质充填,蜂窝状溶蚀孔洞则以放射状正延性白云石胶结物半充填为特征,是桐湾运动期风化壳岩溶叠加改造的产物。(4)高角度缝洞发育在东西向走滑断裂附近,与海西晚期峨眉山火山活动引起的富CO_(2)热液溶蚀有关,多被热液矿物组合半充填。综合研究认为,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改造的丘滩沉积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风化壳岩溶的叠加改造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热液溶蚀重新分配储集空间进而控制优质储层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作用 热液活动 深层白云岩储层 白云岩 灯影组 蓬莱地区 川中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海泡石层系有机质赋存类型与富集模式——以川东地区茅口组一段为例
16
作者 宋金民 王俊轲 +13 位作者 刘树根 文龙 叶玥豪 罗冰 李智武 张本健 金鑫 杨迪 张玺华 王佳蕊 周刚 郭嘉欣 张钊益 罗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4-1067,共14页
通过野外露头地质剖面实测、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衍射、总有机碳含量及主量、微量元素测试等手段,对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简称茅一段)含海泡石层系内的有机质赋存类型及主控因... 通过野外露头地质剖面实测、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衍射、总有机碳含量及主量、微量元素测试等手段,对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简称茅一段)含海泡石层系内的有机质赋存类型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建立海泡石共生吸附有机质富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茅一段含海泡石层系为泥岩-泥质灰岩-灰岩韵律层,纵向上发育5个结构段,有机质多富集于下部的3个结构段的泥岩和泥质灰岩内。宏观-中观尺度上有机质主要以层状或瘤状产出,镜下微观特征以块状-脉状为主,介观尺度下呈分散状、填隙状和吸附状。(2)茅一段含海泡石层系经历低盐度向高盐度、贫氧-缺氧还原向贫氧-局部富氧的古环境演化过程。(3)茅一段沉积初期的第1和第2结构段为泥岩-泥质灰岩-灰岩韵律层,在通江—长寿凹陷内沉积大量的纤维状-羽状海泡石,海泡石吸附藻类体于其晶间、层面及层间孔隙,形成连片状有机质;沉积中期的第3和第4结构段主要为泥岩-泥质灰岩韵律层,藻类体见于纤维状-羽状-片状海泡石的晶体表面及晶间孔隙内,有机质呈连片状或环带状富集;沉积晚期的第5结构段由厚层状灰岩-极薄层状泥质灰岩韵律层构成,纤维状海泡石沉积于泥质灰岩层内,有机质呈不规则状零星分布于海泡石周缘。有机质与海泡石呈现出共生吸附的特征,有效提升了有机质的保存效率与茅一段的烃源岩品质,丰富了对沉积有机质富集模式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东地区 中二叠统茅一段 含海泡石层系 有机质赋存类型 共生吸附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凉水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17
作者 宋金民 刘树根 +13 位作者 郭嘉欣 罗冰 李智武 张本健 金鑫 陈骁 叶玥豪 王佳蕊 张玺华 杨迪 陈延贵 李柯然 王斌 罗平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8-1742,共15页
【目的】中二叠世全球发生重大气候变化,该转变过程对四川盆地茅口组一段(以下简称茅一段)的影响尚不明确。【方法】通过剖面实测、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微区碳氧同位素和团簇同位素等分析,恢复四川盆地茅一段的古... 【目的】中二叠世全球发生重大气候变化,该转变过程对四川盆地茅口组一段(以下简称茅一段)的影响尚不明确。【方法】通过剖面实测、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微区碳氧同位素和团簇同位素等分析,恢复四川盆地茅一段的古温度,探讨凉水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结果】茅一段主要为灰黑色泥岩—泥质灰岩—灰岩韵律层,宏观上呈现“眼球—眼皮状”构造,沉积建造具四段式结构;岩石结构多为灰泥支撑,不含早期胶结物和内碎屑,古生物类型以双壳、介壳、苔藓虫和钙藻等异养型生物为主。利用生物壳体和全岩δ^(18)O值、ω(Mg)/ω(Ca)比值恢复的古温度T_(1)集中于7.07℃~11.84℃,T_(2)集中于13.84℃~14.15℃,T_(3)集中于8.02℃~12.88℃,团簇同位素(Δ_(47))模拟恢复的古温度为19℃,古温度随着四段式结构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稀土元素δEu普遍呈负异常特征,与全球性冰期事件对应良好,δEu随古温度增大而增大,均指示凉水沉积环境。【结论】全球性的古气候变化和区域性的“两台一凹”的沉积格局联合控制了茅一段凉水沉积物在组构、古生物组合、韵律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凹陷内具有黏土矿物含量高、泥岩—泥质灰岩—灰岩韵律层发育完整、底栖有孔虫和介壳繁盛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 茅口组一段 凉水沉积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及周缘二叠纪源—汇过程与古地理重建
18
作者 张成弓 刘磊 +7 位作者 王志伟 李丹 王译羚 马贤成 唐文燕 赵俊兴 王峰 陈洪德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05-1624,共20页
【目的】二叠纪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构造—沉积转换的关键时期,精细刻画其复杂源—汇过程对于揭示多物源差异供给特征及古地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露头观测、钻测井资料、碎屑锆石U-Pb定年,系统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物源信号... 【目的】二叠纪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构造—沉积转换的关键时期,精细刻画其复杂源—汇过程对于揭示多物源差异供给特征及古地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露头观测、钻测井资料、碎屑锆石U-Pb定年,系统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物源信号与沉积充填过程,明确源—汇系统约束下的古地理格局及其对古亚洲洋闭合过程的启示。【结果】(1)碎屑锆石U-Pb定年揭示了阿拉善地块、兴蒙造山带及华北克拉通基底在二叠纪各时期均不同程度提供物源且东西差异明显:从太原期西部混源、东侧基底主导,到山西期西侧阿拉善地块与东侧基底共同增强,再到石盒子期基底供源全面增强。基于各组分的东西分布特征将盆地北物源区命名为阿拉善、阴山西段与东段。(2)二叠纪沉积体系由潮控三角洲向辫状河三角洲演化,沉积厚度与砂体展布呈现西厚东薄、北强南弱的格局。物源供给强度与沉积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山西组和石盒子组沉积期砂体横向连续性较太原组增强,反映强物源输入背景下的辫状河道发育。(3)源—汇过程分析表明,太原期以近源弱供给沉积为主;山西期物源混合增强,形成东西分异的沉积格局;石盒子期华北克拉通基底隆升显著,物源供给以远源为主,砂体厚度与展布范围达到最大。【结论】古亚洲洋俯冲/闭合的非均匀性驱动、兴蒙造山带西强东弱与华北克拉通基底东强西弱的差异性隆升,控制盆地北部物源呈现西部混源、东部克拉通基底的东西分异格局及演化,太原期至石盒子期沉积体系从海陆过渡的潮控三角洲向陆相辫状河三角洲转型。【意义】基于源—汇过程的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古地理演化模式,为明确多物源—沉积响应机制及大型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提供了动态源—汇耦合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物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古地理格局 二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孔隙形成机制与差异成岩演化——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19
作者 林良彪 余瑜 +9 位作者 朱宏权 翟常博 王威 杨映涛 刘君龙 黄彦庆 曾韬 刘明 邱玉超 金值民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97-1715,共19页
【目的】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蕴藏丰富的致密砂岩气资源,但多物源背景造就了须家河组砂岩复杂多样的岩石组成。该研究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须二段和须四段为例,探讨须家河组多物源背景下的岩石组构、储层特征及优质储层孔隙形成机... 【目的】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蕴藏丰富的致密砂岩气资源,但多物源背景造就了须家河组砂岩复杂多样的岩石组成。该研究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须二段和须四段为例,探讨须家河组多物源背景下的岩石组构、储层特征及优质储层孔隙形成机制,分析差异成岩演化下的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以期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的油气勘探提供依据,为具有相似多物源背景的致密砂岩层系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方法】综合运用铸体薄片、物性测试、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和包裹体激光拉曼等测试分析技术,明确了研究区致密砂岩孔隙形成机制与差异成岩演化过程。【结果】(1)物源差异导致须家河组砂岩组分差异显著,进而控制成岩路径与孔隙演化。川西坳陷和川北地区等盆地边缘的近物源区发育贫长石的砂岩,形成裂缝—孔隙复合储集系统;远源混源区(如川中、川南等)形成了富长石、含长石的基质孔隙型储层。(2)高刚性碎屑颗粒与早期绿泥石包膜等因素协调抑制压实与部分胶结作用,促使深埋藏(>5000 m)砂岩原生粒间孔得以保存。(3)有机酸溶蚀、大气淡水淋滤及裂缝相关深部流体造成长石、岩浆岩和碳酸盐岩屑的溶蚀是次生孔隙主控因素,但时空分布差异特征明显。【结论】多物源背景通过控制原始岩石组构差异,叠加埋藏阶段的埋藏—抬升过程、构造裂缝发育特征、水—岩流体反应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砂岩形成了如今差异显著的储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多物源体系 成岩演化 孔隙形成机制 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岩相古地理与常规—非常规双领域勘探意义
20
作者 宋晓波 陈安清 +7 位作者 苏成鹏 刘勇 孙娜 王泽宇 李雯 王宪峰 黄光辉 孙诗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1-741,共11页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最早的层系之一,但长期处于小气藏多点开花的勘探局面。近期研究表明雷口坡组发育海相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的双重前景,已有的古地理格局认识难以满足新的勘探需求。以四川盆地南部雷口坡组为研究对象...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最早的层系之一,但长期处于小气藏多点开花的勘探局面。近期研究表明雷口坡组发育海相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的双重前景,已有的古地理格局认识难以满足新的勘探需求。以四川盆地南部雷口坡组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岩相古地理重建和沉积—储层发育模式研究。四川盆地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沉积环境类型包括台地潮坪、潮缘滩、陆棚海湾、咸化潟湖。海侵期(雷口坡组一段和三段)陆表海相对能量较高,有利于高能滩相和富有机质泥岩或泥灰岩发育;海退期(雷口坡组二段和四段)能量相对较低,有利于白云岩—蒸发岩系发育。川南雷口坡组常规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主要受古地貌格局控制,波浪—潮汐复合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薄滩相白云岩储层。雷三段沉积期的海侵作用是富有机质泥岩或泥灰岩非常规储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既改变了原有的古地貌格局,又携带巴东组富有机质碎屑物源进入上扬子克拉通内部,并在后期强烈的蒸发作用下形成具有“盐岩—泥灰岩”旋回的盐间油气藏。四川盆地南部雷口坡组常规—非常规双领域的古地理重建,不仅揭示了雷口坡组海相非常规盐间油气藏的勘探新领域,同时也证实了雷口坡组本身具备发育优质烃源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泥灰岩储层 潮缘滩白云岩储层 岩相古地理 雷口坡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