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3篇文章
< 1 2 1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沉积背景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靖芪 虎建玲 +7 位作者 谢远飞 史云鹤 王志伟 朱淑玥 陈洪德 王峰 付斯一 刘磊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8,共18页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晚石炭世—中二叠世经历了由海相—陆相沉积环境的转变,伴随着华北与祁连海域海水的进退,其沉积体系时空配置及演化规律复杂,对不同沉积背景条件下古地理格局差异的认识也相对局限。【方法】基于鄂尔多斯盆...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晚石炭世—中二叠世经历了由海相—陆相沉积环境的转变,伴随着华北与祁连海域海水的进退,其沉积体系时空配置及演化规律复杂,对不同沉积背景条件下古地理格局差异的认识也相对局限。【方法】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晚石炭世—中二叠世150余件样品的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测试数据,明确研究区沉积环境和源区特征,并结合野外露头、钻测井资料及显微薄片鉴定等探讨沉积背景对古地理重建的约束。【结果】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在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气候总体上温暖湿润。在羊虎沟组—太原组沉积时期古水深迅速变深,之后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羊虎沟组、太原组沉积时期表现还原背景和咸水为主的过渡环境,山西组、石盒子组沉积时期则为氧化环境和淡水主导的过渡环境。羊虎沟组—山西组沉积时期物源体系复杂,到石盒子组沉积时期,物源供给趋于稳定。【结论】研究区古地理在各时期南北部分异明显,南部主要发育潮坪—潟湖、海湾—浅水陆棚和半深水陆棚等贫砂沉积体系,北部则主要发育河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富砂沉积体系。随着古亚洲洋闭合及物源区母岩岩性的转变,北部三角洲体系持续扩大,南部水体面积锐减并发育海湾/近海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晚古生代 物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部羊虎沟组沉积相及沉积演化——以忠6井区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吴静仪 王峰 +6 位作者 田景春 井向辉 余威 弓俐 王集 肖云宵 徐明慧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7,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炭系羊虎沟组地层厚度大,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但沉积环境复杂,沉积相类型多样。为了明确羊虎沟组沉积相及沉积演化特征,文中以盆地西缘中部羊虎沟组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孢粉化石分析,对...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炭系羊虎沟组地层厚度大,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但沉积环境复杂,沉积相类型多样。为了明确羊虎沟组沉积相及沉积演化特征,文中以盆地西缘中部羊虎沟组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孢粉化石分析,对羊虎沟组岩相类型及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其沉积演化特征。结果表明:Sr/Cu值及孢粉化石反映了研究区为热带—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Sr/Ba值和Th/U值明确了研究区主体为微咸水—半咸水沉积环境,偶有咸水的注入;V/(V+Ni)值指示研究区为弱氧化—缺氧的还原环境;Mn/Ti值指示研究区古水体深度自下而上具有由浅变深再变浅的趋势。研究区羊虎沟组沉积期发育11种岩相类型,进一步划分为5种岩相组合,反映了砂坪、混合坪、泥坪、泥质陆棚和砂质陆棚等5种微相的沉积特征。羊三段沉积范围局限,研究区东部水体深度相对较浅,受潮汐作用影响明显,发育砂坪—混合坪沉积,西部为研究区最深处,发育泥质陆棚沉积;羊二段沉积期,研究区处于裂陷高潮期,水体深度较早期明显增大,整体以陆棚沉积为主,局部发育潮坪沉积;羊一段沉积期,中央古隆起萎缩,发生海退作用,水体深度减小,研究区东部沉积范围扩大,发育混合坪—泥坪沉积,西部水体相对较深,以砂质陆棚为主。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环境 沉积演化 羊虎沟组 西缘中部 忠6井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沉积模式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亚 张本健 +7 位作者 李勇 周刚 陈迪 梁金同 李成龙 蒋华川 龙虹宇 文华国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6,共16页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系,精细刻画其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格局是进一步拓展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的基础,也是建立盆地早期构造—沉积演化历史的关键。为此,利用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野外露头、盆内钻井以及地...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系,精细刻画其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格局是进一步拓展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的基础,也是建立盆地早期构造—沉积演化历史的关键。为此,利用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野外露头、盆内钻井以及地震等资料,系统总结了龙王庙组的沉积相类型及其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恢复了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岩相古地理格局,建立了沉积模式,并最终明确了颗粒滩发育规律及控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一段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体系,自西向东依次发育混积潮坪、浅水内缓坡、深水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和盆地等沉积相类型;②龙王庙组二段为碳酸盐岩弱镶边台地沉积体系,自西向东主要发育混积潮坪、局限台地、半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和盆地等沉积相类型;③龙王庙组颗粒滩体受控于古隆起、潟湖边缘和同沉积断裂3种控滩机制,其中膏质潟湖受华蓥山和齐岳山同沉积断裂控制;④龙王庙组沉积是一个由早期碳酸盐岩缓坡台地向晚期弱镶边台地演化的过程,晚期由同沉积断裂导致的生物礁丘快速建隆作用是控制该时期碳酸盐岩台地类型演化的关键。结论认为,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沉积演化新模式和3种控滩机制可为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领域拓展和天然气规模增储上产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控滩机制 沉积模式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北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矿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付文念 李凤杰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62,共13页
【目的】分析湘西北古丈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锰矿沉积环境,探讨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成矿环境和成矿物质来源,可为该区大塘坡组锰矿的勘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为基础,对大塘坡组锰... 【目的】分析湘西北古丈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锰矿沉积环境,探讨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成矿环境和成矿物质来源,可为该区大塘坡组锰矿的勘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为基础,对大塘坡组锰矿沉积时的氧化—还原环境、成矿物质来源等进行研究。【结果】(1)古丈地区锰矿床的主量元素Al_(2)O_(3)与SiO_(2)、TiO_(2)、K_(2)O均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与MgO、CaO呈弱的负相关,而与MnO、Na_(2)O、TFe、P_(2)O_(5)的相关性不强,这种相关关系与湖北古城锰矿、湖南湘潭锰矿及湖南照洞锰矿具有一定相似性,整体表现为高Si、低Fe、含P锰矿;(2)Fe/Mn<1、20.57、Ni/Co<5、U/Th<0.75等多种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指标显示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矿形成时处于常氧—贫氧环境,“帽式”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和弱的Ce正异常表明Mn先以锰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形式沉淀,然后在成岩过程中转化为菱锰矿;(3)SiO_(2)/Al_(2)O_(3)>3.6、Y/Ho比值接近海底热流体比值、Fe-Mn-(Ni+Cu+Co)×10三角图解和Co/Zn-(Cu+Ni+Co)图解投点结果等多种成矿物质来源判别指标均显示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矿Mn元素的形成具有热水沉积的特征,与海底热液作用关系密切。【结论】湘西北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矿形成时处于常氧—贫氧环境,锰质形成与海底热液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塘坡组 古丈地区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热水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沉积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差异性——以川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为例
5
作者 孙志昀 屈海洲 +7 位作者 李荣容 邹兵 胡欣 张云峰 曾琪 何仕鹏 张兴宇 刘茂瑶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3-667,共15页
【目的】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典型“混合沉积物”显示出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其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方法】通过野外剖面、岩心、薄片、阴极发光及地化分析测试等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二叠... 【目的】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典型“混合沉积物”显示出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其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方法】通过野外剖面、岩心、薄片、阴极发光及地化分析测试等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岩石学特征以及各岩性之间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的差异性。【结果】川西北部吴家坪组发育四大岩类及多种岩性,但以碳酸盐岩为主,吴一段—吴三段均发育;火山碎屑岩主要发育于双探1井区的吴二段中部,硅质岩主要以薄层状产出于吴一段下部—吴二段中部;碎屑岩以页(泥)岩为主,分布在吴一段底部,孔隙不发育。各岩类所经历的溶蚀作用、交代作用有明显差异。溶蚀作用在不同岩性中的表现形式及强弱不同,碳酸盐岩最发育且以颗粒/晶粒之间的溶蚀最常见,火山碎屑岩次之,硅质岩的溶蚀最弱,仅见于未被硅化的碳酸盐组分的溶蚀。交代作用在不同岩性有多种类型:碳酸盐岩常见白云石化、硅化作用;火山碎屑岩为脱玻化作用,硅质岩则是硅化作用及少量白云石化作用等。有利于各岩类孔隙发育的关键成岩阶段和作用不同:碳酸盐岩主要发育的粒间/晶间溶孔及裂缝,受同生阶段的大气水溶蚀、蒸发海水的白云石化及埋藏环境的溶蚀、白云石化、构造破裂等作用控制,火山碎屑岩主要为早成岩阶段的脱玻化形成的粒间收缩孔,而硅质岩孔隙发育最弱,主要受同生阶段大气水溶蚀残余的碳酸盐组分、构造破裂形成的裂缝及其溶蚀作用等控制。【结论】混合沉积形成了组分各异的不同岩性,各成岩阶段的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构造破裂等对其影响程度不同,进而控制了孔隙发育程度和演化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演化 成岩作用 差异性 混合沉积 吴家坪组 川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井震联合的南黄海盆地古近系阜宁组沉积相分析
6
作者 张得林 邢凤存 +3 位作者 曹海洋 罗瑞 穆财能 侯明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3-826,共14页
南黄海北部坳陷古近系阜宁组沉积格局难以直接借鉴断陷或者坳陷湖盆沉积模式,其湖盆性质及沉积相时空展布不明确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为此,在多断裂共存背景下,基于最新钻井及二维地震资料,系统开展了南黄海北部坳陷沉积相判别和时... 南黄海北部坳陷古近系阜宁组沉积格局难以直接借鉴断陷或者坳陷湖盆沉积模式,其湖盆性质及沉积相时空展布不明确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为此,在多断裂共存背景下,基于最新钻井及二维地震资料,系统开展了南黄海北部坳陷沉积相判别和时空展布研究。识别出6种测井相组合、3大类和6小类地震相类型,进而将研究区阜宁组划分出湖泊、三角洲、扇三角洲、河流-泛滥平原等4类沉积相及组合;钻井和二维地震资料结合的井震联合重建了阜宁组沉积相展布。揭示在总体西侧断陷向东超覆格局下,北凹西侧发育双断层控制的扇三角洲及浅湖-半深湖沉积,湖盆内部断裂而非西侧断裂控制深水区,东南部西高凸起缓坡超覆,形成三角洲-泛滥平原-滨浅湖沉积;受北西—南东向断裂影响,北高凸起具有明显分凹特点,导致北凹和东北凹沉积性质分异。建立了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两组近垂直断裂控制下的沉积体系发育模式,为该类型湖盆沉积充填演化研究及该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震联合 地震相 沉积相 沉积模式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砂体构型模式——以泌阳凹陷核一段Ⅰ-Ⅱ油组为例
7
作者 莫博文 陈仕臻 +3 位作者 秦玲 胡书奎 杨璐 文华国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1-388,共8页
为明确泌阳凹陷南部泌304区块核桃园组一段Ⅰ-Ⅱ油组扇三角洲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建立其沉积构型演化模式,利用钻井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目的层沉积微相类型、单砂体构型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 为明确泌阳凹陷南部泌304区块核桃园组一段Ⅰ-Ⅱ油组扇三角洲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建立其沉积构型演化模式,利用钻井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目的层沉积微相类型、单砂体构型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断陷盆地陡坡背景下的扇三角洲沉积,主体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岩石类型以分选性、磨圆度差的中、细砾岩为主,可识别出砾质主水道、近端水下分流河道、远端水下分流河道等7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为主要微相。2)小层内发育连片状水下分流河道-孤立河口坝组合、交织状水下分流河道-孤立河口坝组合和窄带孤立水下分流河道-前缘席状砂组合3种平面组合样式。单砂体分别发育下切叠置型、叠加接触型、泥岩分隔型3种垂向组合方式和侧切叠置式、对接式、泥岩嵌入式3种侧向组合方式。3)扇三角洲具有先进积后退积的演化模式,进积晚期阶段发育的单砂体以切割叠置关系为主,具有最好连通性,有望成为剩余油开发有利层系。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油气开发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沉积演化模式 砂体构型 核桃园组 泌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与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白云岩储层沉积-成岩特征对比
8
作者 唐攀 陈代钊 +5 位作者 李双建 周圆全 杨钹 汪远征 丁一 蒋华川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2-738,共17页
震旦系白云岩是中国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的重点勘探层位。塔里木与四川盆地上震旦统具有较为相似的沉积充填序列和石油地质条件,开展2个盆地上震旦统白云岩储层的对比研究,对深化规模性储层的成因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以沉积-成岩特... 震旦系白云岩是中国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的重点勘探层位。塔里木与四川盆地上震旦统具有较为相似的沉积充填序列和石油地质条件,开展2个盆地上震旦统白云岩储层的对比研究,对深化规模性储层的成因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以沉积-成岩特征为主线,结合储层特征,分别对塔里木盆地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储层、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储层的发育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在震旦纪的构造-沉积古地理格局与四川盆地显著不同,后者的古地理高低起伏更大,更有利于初始孔隙的形成。此外,两者具有较为相似的成岩演化史,早期海水白云石化对储集体的形成均有积极贡献,但灯影组具多期早表生溶蚀以及油气充注,更有益于孔隙的形成与保持。未来塔里木盆地奇格布拉克组的勘探,还需重点关注微生物岩建造叠加震旦系-寒武系不整合面发育的区带。该研究可为中国震旦系白云岩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上震旦统 白云岩储层 跨流域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岩石类型及沉积相划分方案 被引量:4
9
作者 文华国 文龙 +11 位作者 丁一 周刚 钟怡江 严威 马奎 钟原 王文之 张亚 武鲁亚 何宇 邹浩文 许亚鑫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41,共15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有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但其储层白云岩岩石类型划分和沉积环境解析方面尚存较大争议,不利于沉积相及有利储集相带展布的精确刻画,制约了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进程。为此,针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大量的露头和钻井开...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有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但其储层白云岩岩石类型划分和沉积环境解析方面尚存较大争议,不利于沉积相及有利储集相带展布的精确刻画,制约了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进程。为此,针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大量的露头和钻井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和沉积环境分析,在明确白云岩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岩性组合方式进一步识别了沉积相,并与前人提出的岩性和沉积相划分方案进行了对比与总结,建立了一套既适用于油气勘探又满足沉积学研究的白云岩岩石类型和沉积相划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①按结构成因可将灯影组白云岩划分为2大类6种类型16种亚类,即保留原始沉积结构的白云岩大类,包括颗粒白云岩、泥晶白云岩、微生物(藻)黏结白云岩,并进一步细分了9种亚类;原岩经过成岩改造形成的白云岩大类包括葡萄状白云岩、角砾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并可进一步细分7种亚类。②研究区白云岩可识别出台地边缘和局限台地2个相带,共包含8种亚相和17种微相,其中台地边缘相可以划分为微生物(藻)丘、丘滩间洼地、浅滩3个亚相8种微相;局限台地相可划分为微生物(藻)丘、丘滩间海、浅滩、台内洼地、潟湖5种亚相9种微相。③台地边缘相比局限台地相具有丘滩占比大,单层厚度大和叠覆式产出的特征。④丘基—丘核—丘坪—丘盖生长序列反映了微生物丘完整生长—淹没过程,丘基—丘核—丘坪序列可以与潮下—潮间—潮上米级向上变浅旋回相匹配。结论认为,研究提出的丘滩微相划分方案丰富和完善了该区沉积环境解释的理论基础,并具有较强的油气勘探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系 灯影组 白云岩 岩石类型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古水深恢复方法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涛 王琳霖 +4 位作者 廖慧鸿 邹敏 梁茹 王鹏 苏中堂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2-599,共18页
古水深分析对古环境重建、盆地分析、层序地层学研究、古地貌恢复以及生、储、盖层条件的评价都有重要意义。古水深分析通常有古生物法、沉积学法、地球物理法、地球化学法及数字模拟法,各种方法优缺点并存,尽管某些方法在特定地质条件... 古水深分析对古环境重建、盆地分析、层序地层学研究、古地貌恢复以及生、储、盖层条件的评价都有重要意义。古水深分析通常有古生物法、沉积学法、地球物理法、地球化学法及数字模拟法,各种方法优缺点并存,尽管某些方法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存在优势,但在恢复同一环境的古水深时,不同方法还是存在其偏差;这些方法多以定性为主,许多方法易受自然条件限制,且对样品可靠性要求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水深研究。古水深恢复建议综合考虑地质背景、环境演化、研究地质体特征及地质资料情况等多种因素,多方法研究相互约束,以期更客观地再现古水深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深 层序地层 古生物方法 沉积学方法 地球化学法 数字模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灯影组沉积期碳酸盐岩台地古地理格局及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 被引量:4
11
作者 丁一 刘树根 +8 位作者 文龙 文华国 陈代钊 宋金民 王瀚 王林康 陈明思 陈荣庆 李智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8-943,共16页
【目的】中上扬子地区灯影组沉积期碳酸盐岩台地古地理格局及有利储集相带发育分布规律尚存争议,阻碍了灯影组油气勘探领域由绵阳—长宁拉张槽两侧向其他广大地区拓展。【方法】通过中上扬子地区灯影组30余条剖面(钻井)开展岩石类型划... 【目的】中上扬子地区灯影组沉积期碳酸盐岩台地古地理格局及有利储集相带发育分布规律尚存争议,阻碍了灯影组油气勘探领域由绵阳—长宁拉张槽两侧向其他广大地区拓展。【方法】通过中上扬子地区灯影组30余条剖面(钻井)开展岩石类型划分及沉积相分析,【结果】进一步明确丘滩相以块状砂屑/鲕粒白云岩及柱状、穹窿状叠层石白云岩为特征,呈环带状分布在中上扬子台地(或内缓坡)边缘,向外过渡为中—外缓坡风暴岩或斜坡—盆地相区的滑塌角砾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硅质岩等。由于丘滩的阻挡作用,其内侧以低能的潮坪及潟湖沉积环境为主:其中潮坪相主要发育微生物纹层白云岩、穹窿—缓波状叠层石白云岩、凝块石白云岩夹砂屑白云岩、泥晶白云岩,纵向上常常形成米级—厘米级旋回;潟湖相主要由泥晶白云岩、含球粒/砂屑泥晶白云岩组成。相带时空分布表明灯影组在中上扬子地区总体呈现出进积的沉积趋势,内部包含2.5个层序,即三次进积(变浅)和两次退积(变深)旋回。【结论】由于灯影组在台地边缘—斜坡区域普遍遭到剥蚀,以及灯影组沉积期上扬子台地范围远超目前的板块边界,灯影组上部灯四段很少发现高能丘滩相带。在此背景下,局部地区(如松林—岩孔地区、中扬子台地周缘)灯影组中下部灯一段—灯二段(或蛤蟆井段、石板滩段)发育的丘滩相,是重要的有利储集相带。此外,处于海退体系域的灯二段中下部和灯四段上部(或相当层位)在中上扬子台地(或内缓坡)内部广泛发育微生物白云岩,也为储层发育有利相带。在中上扬子台地微生物白云岩广泛分布的背景下,进一步分析优质储层发育机理与分布规律才是找到油气接替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地区 灯影组 碳酸盐岩台地 古地理格局 储集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沉积格局及沉积体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熊亮 钟怡江 +1 位作者 董翼昕 彭明鸿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31,共17页
川南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连续重大突破,揭示该套层系成为继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重要接替层系的可能。该套页岩层系具有展布不均匀、沉积相特征差异明显且变化大的特点,制约了下一步勘探开发进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国内... 川南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连续重大突破,揭示该套层系成为继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重要接替层系的可能。该套页岩层系具有展布不均匀、沉积相特征差异明显且变化大的特点,制约了下一步勘探开发进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国内外细粒沉积学最新理论研究进展,以新近钻井、录井和地震沉积学分析为基础,剖析细粒沉积物质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沉积组构综合特征,明确沉积格局、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受同沉积断裂活动影响,中上扬子克拉通发育南北贯穿的川中凹槽和鄂西—渝东裂陷槽,形成了“三台夹两槽”的沉积格局。2)建立了川南地区受绵阳—长宁凹槽构造-沉积分异控制下的滨岸—海槽—陆棚沉积体系,且将海槽体系分为浅水缓坡、深水缓坡、槽盆和陡坡4个亚相,井研地区和资阳地区分别发育于浅水缓坡和深水缓坡。3)建立了川南地区来自西部物源区的细粒沉积物质在缓坡带内受到风暴流、浊流和底流的交互作用改造形成浅水缓坡浊积体和底流丘以及深水缓坡内浊积体和底流席的沉积模式。4)以细粒沉积学为指导建立的沉积格局控制的沉积微相发育模式对筇竹寺组新类型页岩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页岩气 筇竹寺组 沉积格局 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奥陶统五峰组海底麻坑沉积的首次识别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时志强 彭深远 赵子腾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5-268,共14页
尽管海底麻坑普遍发育在现代海洋的多种环境,但关于深时、特别是古生代麻坑沉积的研究却极为罕见,研究者对其特征、成因、鉴别标志所知甚少。本次研究在重庆石柱地区柑子坪及歇步头剖面识别了发育在上奥陶统五峰组暗色细粒岩中的海底麻... 尽管海底麻坑普遍发育在现代海洋的多种环境,但关于深时、特别是古生代麻坑沉积的研究却极为罕见,研究者对其特征、成因、鉴别标志所知甚少。本次研究在重庆石柱地区柑子坪及歇步头剖面识别了发育在上奥陶统五峰组暗色细粒岩中的海底麻坑沉积,在野外观察、采样的基础上,利用显微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了其微观特征,并测试了麻坑与围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研究显示麻坑沉积总体呈楔状或顶平底凹的透镜状,麻坑内岩层紊乱并发育上拱的岩层,被硅质脉分割的角砾普遍发育,麻坑沉积中常见重晶石、沥青及赤铁矿,主量及稀土元素测试结果显示麻坑的形成可能与热液及冷泉无关,推测五峰组自生的低熟油气是麻坑形成的基础。总结认为深时麻坑的识别标志有:地震剖面的负地形形态、碳同位素负偏明显的不规则形态的碳酸盐岩岩体、楔状或透镜状宏观形态、麻坑内杂乱的沉积填充、局部地层的上拱形态及古生物化石显示的沉积间断或时序混乱等。五峰组海底麻坑沉积具岩石学、地层学、古环境及油气地质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麻坑 细粒岩 五峰组 奥陶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碱湖沉积时限厘定
14
作者 唐文斌 尤新才 +6 位作者 张元元 李卉 郭召杰 何文军 李威 唐勇 雷冬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68-1577,共10页
【目的】早二叠世的准噶尔盆地是古亚洲洋闭合之后形成的一个陆内继承性断陷盆地。同断陷阶段,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充填了最重要的烃源岩层系——下二叠统风城组碱湖烃源岩,但是尚不明确其沉积年龄。【方法】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 【目的】早二叠世的准噶尔盆地是古亚洲洋闭合之后形成的一个陆内继承性断陷盆地。同断陷阶段,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充填了最重要的烃源岩层系——下二叠统风城组碱湖烃源岩,但是尚不明确其沉积年龄。【方法】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对一件凝灰质岩屑砂岩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分析。【结果与结论】该样品包含大量的凝灰岩岩屑和火山玻璃(52%)、中—酸性岩浆岩岩屑(38%),以及少量石英、长石和角闪石矿物(10%),报道的最年轻五颗碎屑锆石年龄平均值及最年轻年龄图谱一致,年龄为282±4 Ma,指示早二叠世的同沉积火山活动是主要物源区,西准噶尔山系和中拐—陆梁凸起是次要物源区。结合碱湖沉积底部和顶部报道的两件凝灰岩样品锆石U-Pb结果,最年轻的五颗碎屑锆石平均年龄分别为284±4 Ma和279±4 Ma。从底部到顶部年龄逐渐变年轻,是同断陷阶段幕式火山喷发的同沉积记录,表明下二叠统风城组碱湖的沉积年龄为284-279?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城组 沉积年龄 锆石U-PB测年 碱湖 下二叠统 玛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意义序
15
作者 何碧竹 何登发 +3 位作者 刘池洋 侯明才 漆家福 郑孟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I0001-I0002,共2页
构造作用、构造变形是控制沉积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因素,或者说沉积盆地形成演化本身就是构造作用的表现型式。沉积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又是沉积岩层相关各种矿产资源形成的主控地质条件。受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西太平洋构造域大地构... 构造作用、构造变形是控制沉积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因素,或者说沉积盆地形成演化本身就是构造作用的表现型式。沉积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又是沉积岩层相关各种矿产资源形成的主控地质条件。受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西太平洋构造域大地构造演化的影响,中国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差异性且复杂叠合的特征,相应地,盆地中沉积矿产成藏、成矿作用也呈现多期次和复杂性。随着油气勘探领域不断向深层、超深层、复杂而隐蔽的油气藏拓展,对沉积盆地的构造-沉积发育演化的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油气及多种资源能源成藏(矿)基础地质研究的前缘与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地质研究 沉积盆地 构造作用 沉积岩层 特提斯洋 发育演化 古亚洲洋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泥裂:上扬子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灰岩薄层中的网纹沉积构造
16
作者 时志强 彭深远 +1 位作者 王美玲 乔丹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0-1211,共12页
【目的】上扬子地区西北缘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二段薄层灰岩中发育类似泥裂的沉积构造,由于前人对其成因和沉积环境存在误解,因此订正该沉积构造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很有必要。【方法和结果】通过野外调查及显微薄片观察发现该套灰岩单层厚... 【目的】上扬子地区西北缘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二段薄层灰岩中发育类似泥裂的沉积构造,由于前人对其成因和沉积环境存在误解,因此订正该沉积构造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很有必要。【方法和结果】通过野外调查及显微薄片观察发现该套灰岩单层厚度一般介于2~10 cm,呈薄板状或者渠槽状,显微薄片显示其为微晶颗粒灰岩,含大量腹足类、介形类、双壳类化石和粪球粒。槽模及渠模构造显示灰岩为频繁的风暴所致,薄板状灰岩中发育的假泥裂沉积构造在岩层顶底面呈不规则四边形或五边形,实为压溶作用形成的方解石脉分割所致,成岩期压实作用及构造作用是假泥裂构造形成的动力学诱因。【结论】飞仙关组中网纹构造的普遍存在预示着灰岩沉积于较深水环境,假泥裂的识别对奥陶系宝塔组网纹灰岩的成因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泥裂 下三叠统 风暴沉积 沉积构造 介壳灰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北缘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楠 刘陇强 +3 位作者 朱利东 杨文光 刘强 周豫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8-1056,1069,共10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分析了喜马拉雅北缘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成因机制,探讨了其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丁木错地堑第四纪湖积物中主要发育负载构造、火焰构造、液化砂岩脉、拉伸软布丁构造和滑塌变形等软沉积...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分析了喜马拉雅北缘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成因机制,探讨了其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丁木错地堑第四纪湖积物中主要发育负载构造、火焰构造、液化砂岩脉、拉伸软布丁构造和滑塌变形等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并可见微正断层、同沉积断层和阶梯状断层伴生产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发育明显受控于丁木错活动正断层,显示地震触发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综合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组合类型、分布特征与构造背景表明其为古地震事件的产物。丁木错地堑第四纪古地震事件反映了丁木错断裂的构造活动性,结合近年来沿丁木错断裂地震活动的增加,表明该区仍具有潜在地震活动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丁木错地堑 古地震事件 第四纪 喜马拉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始新世古环境演化及沉积学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侠超 钟瀚霆 +8 位作者 曹海洋 肖伶俐 陈莹 王文楷 常晓琳 刘欣春 王琛宇 高凌雪 侯明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209,共17页
保存在地层中的孢粉化石是研究古植被、古气候变化的关键对象之一,对于重建古环境、预测烃源岩富集、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中国南海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的WS-X1井、WS-X2井、海中凹陷的WZ-X3井、福山凹陷的JH-X4井始新... 保存在地层中的孢粉化石是研究古植被、古气候变化的关键对象之一,对于重建古环境、预测烃源岩富集、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中国南海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的WS-X1井、WS-X2井、海中凹陷的WZ-X3井、福山凹陷的JH-X4井始新世时期的孢粉进行分析,以揭示北部湾盆地始新世植被特征及其反映的古环境演化。研究共发现孢粉化石4大类共49个孢粉类型,以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其中栎粉Quercoidites(microhenrici+minutus)、三沟粉Tricolpopollenites、桤木粉Alnipollenites含量较高;裸子植物中以松粉Pinuspollenites为主;蕨类植物孢子以水龙骨单缝孢Polypodiaceaesporites、紫萁孢Osmundacidites为主;同时出现大量藻类,以盘星藻Pediastrum为主。4口井中,始新世亚热带类群丰富且花粉含量高,孢粉组合反映了北部湾盆地该时期发育以常绿栎类丰富为特征的林地,盆地低山地带发育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植被,林下为蕨类植被,指示了北部湾盆地始新世时期为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始新世早期分布的喜热植被较晚期更多,且在始新世晚期出现喜温的植被,推测始新世早期到晚期气候呈逐渐变凉的趋势。此外,孢粉组合中出现大量藻类,推测当时的沉积环境主要以湖泊和滨海的河流沼泽相为主。通过对北部湾盆地始新世时期的孢粉资料进行分析,为该盆地始新世时期的气候研究提供了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世 孢粉 古气候 古植被 北部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清涧-宜川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混积特征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岩刚 苏成 +7 位作者 王庆 彭叙凯 高冬 聂万才 周怀来 李悟 付斯一 冯荣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8,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清涧-宜川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为一套潮坪-障壁岛-陆棚沉积体系,发育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混积层序,为了提高混积储层预测的准确度,在分析沉积演化背景基础上,综合野外露头、岩心、录井、测井等多方面资料,探讨混积发育的... 鄂尔多斯盆地清涧-宜川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为一套潮坪-障壁岛-陆棚沉积体系,发育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混积层序,为了提高混积储层预测的准确度,在分析沉积演化背景基础上,综合野外露头、岩心、录井、测井等多方面资料,探讨混积发育的特征及沉积相类型,并对混积和混积层系进行沉积演化分析。结果表明:本溪组沉积类型主要为相缘混积,发育在潮间带、潮下带、潟湖和障壁岛的向陆一侧,大型混积层系发育规模较小;本溪组可以划分为SQ1、SQ2共2个三级沉积层序,其中SQ1和SQ2均可识别出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SQ2还可以识别出下降期体系域(FSST);相缘混积主要发育在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早期的浅水区内,发育规模相对较小,主要发育在潮坪与潟湖、潟湖与障壁坪的过渡区域内,与潮坪砂岩和障壁砂岩相伴生,相缘混积与上覆的砂泥岩地层形成混积层系。研究成果可为混积储层预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溪组 上石炭统 混积 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 清涧-宜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泥页岩沉积特征及物质来源 被引量:1
20
作者 邹连松 徐文礼 +5 位作者 梁西文 刘皓天 周坤 霍飞 周林 文华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35,共14页
川东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发育一套深色泥页岩,具有较大的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将宏观大地构造背景与微观岩石学特征分析相结合,利用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数据,对川东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泥页岩的沉积环境和物... 川东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发育一套深色泥页岩,具有较大的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将宏观大地构造背景与微观岩石学特征分析相结合,利用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数据,对川东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泥页岩的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下侏罗统东岳庙段自下而上依次沉积灰色介壳灰岩、灰色粉砂质泥岩、深灰色介壳泥岩、灰黑色页岩、灰—深灰色泥岩。(2)研究区东岳庙段泥页岩稀土元素总体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δCe为负异常,Ce_(anom)平均值为-0.015,V/(V+Ni)平均值为0.70,Sr/Cu平均值为2.43,Sr/Ba平均值为0.16,(La/Yb)N平均值为1.32,泥页岩沉积环境为相对贫氧的弱还原环境,整体为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淡水沉积,且沉积速率较快,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3)Zr/Sc-Th/Sc图和La/Sc-Co/Th图显示研究区沉积物母岩为花岗岩;Th/Sc值为0.78、Th/Co值为0.65、Th/Cr值为0.14、La/Sc值为2.14,均接近上地壳的相应元素比值,表明母岩主要为来自上地壳;La,Ce元素校正后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4.5×10^(-6)、70.71×10^(-6),La/Yb,LREE/HREE,(La/Yb)_(N)校正后的平均值分别为11.32,8.13,7.67,δEu校正后的平均值为0.82,表明其与大陆岛弧相近,且La-Th-Sc,Th-Sc-Zr/10和Th-Co-Zr/10等3个三角图显示其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因此,研究区东岳庙段物质来源于北东侧大巴山和东南侧江南古陆(雪峰古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温暖湿润淡水沉积 上地壳花岗岩 大陆岛弧 东岳庙段 自流井组 下侏罗统 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