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8篇文章
< 1 2 1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积盆地古水深恢复方法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涛 王琳霖 +4 位作者 廖慧鸿 邹敏 梁茹 王鹏 苏中堂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2-599,共18页
古水深分析对古环境重建、盆地分析、层序地层学研究、古地貌恢复以及生、储、盖层条件的评价都有重要意义。古水深分析通常有古生物法、沉积学法、地球物理法、地球化学法及数字模拟法,各种方法优缺点并存,尽管某些方法在特定地质条件... 古水深分析对古环境重建、盆地分析、层序地层学研究、古地貌恢复以及生、储、盖层条件的评价都有重要意义。古水深分析通常有古生物法、沉积学法、地球物理法、地球化学法及数字模拟法,各种方法优缺点并存,尽管某些方法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存在优势,但在恢复同一环境的古水深时,不同方法还是存在其偏差;这些方法多以定性为主,许多方法易受自然条件限制,且对样品可靠性要求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水深研究。古水深恢复建议综合考虑地质背景、环境演化、研究地质体特征及地质资料情况等多种因素,多方法研究相互约束,以期更客观地再现古水深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深 层序地层 古生物方法 沉积学方法 地球化学法 数字模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奥陶统五峰组海底麻坑沉积的首次识别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时志强 彭深远 赵子腾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5-268,共14页
尽管海底麻坑普遍发育在现代海洋的多种环境,但关于深时、特别是古生代麻坑沉积的研究却极为罕见,研究者对其特征、成因、鉴别标志所知甚少。本次研究在重庆石柱地区柑子坪及歇步头剖面识别了发育在上奥陶统五峰组暗色细粒岩中的海底麻... 尽管海底麻坑普遍发育在现代海洋的多种环境,但关于深时、特别是古生代麻坑沉积的研究却极为罕见,研究者对其特征、成因、鉴别标志所知甚少。本次研究在重庆石柱地区柑子坪及歇步头剖面识别了发育在上奥陶统五峰组暗色细粒岩中的海底麻坑沉积,在野外观察、采样的基础上,利用显微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了其微观特征,并测试了麻坑与围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研究显示麻坑沉积总体呈楔状或顶平底凹的透镜状,麻坑内岩层紊乱并发育上拱的岩层,被硅质脉分割的角砾普遍发育,麻坑沉积中常见重晶石、沥青及赤铁矿,主量及稀土元素测试结果显示麻坑的形成可能与热液及冷泉无关,推测五峰组自生的低熟油气是麻坑形成的基础。总结认为深时麻坑的识别标志有:地震剖面的负地形形态、碳同位素负偏明显的不规则形态的碳酸盐岩岩体、楔状或透镜状宏观形态、麻坑内杂乱的沉积填充、局部地层的上拱形态及古生物化石显示的沉积间断或时序混乱等。五峰组海底麻坑沉积具岩石学、地层学、古环境及油气地质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麻坑 细粒岩 五峰组 奥陶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米脂地区本溪组含铝岩系中锂的富集机理研究
3
作者 潘博 赵伟波 +7 位作者 周星泽 王怀厂 张辉 史云鹤 陈宇航 姚亦芸 郭睿良 余瑜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1-499,共19页
【目的】锂(Li)是我国重要战略性金属和新能源金属之一。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分布广,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铝土岩天然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勘探中发现含铝岩系中伴生大量的锂资源。探明含铝岩系中Li的赋存形势和富集规律,不仅对古... 【目的】锂(Li)是我国重要战略性金属和新能源金属之一。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分布广,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铝土岩天然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勘探中发现含铝岩系中伴生大量的锂资源。探明含铝岩系中Li的赋存形势和富集规律,不仅对古气候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以为Li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有力支撑。【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本溪组含铝岩系为研究对象,在前人认识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钻井资料、地球化学试验等方法揭示了含铝岩系中Li的基本特征、赋存方式和富集规律。【结果】Li在含铝岩系中的分布相对不均匀,一般在含铝岩系中上部富集,在岩性序列中,Li主要富集在铝土质黏土岩和铝土岩中,在铝土质铁矿中含量较低。Li与Al_(2)O_(3)、SiO_(2)及Al_(2)O_(3)/SiO_(2)比值关系均先为正相关性,后呈负相关。【结论】炎热潮湿多雨的古气候及碱性环境有利于黏土矿物的形成,促进Li^(+)与Al^(3+)、Mg^(2+)发生类质同象作用赋存在黏土矿物中,随着脱硅富铝作用增强,由于缺少足够的黏土矿物,Li在铝土岩中的含量急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含铝岩系 赋存方式 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沉积背景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靖芪 虎建玲 +7 位作者 谢远飞 史云鹤 王志伟 朱淑玥 陈洪德 王峰 付斯一 刘磊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8,共18页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晚石炭世—中二叠世经历了由海相—陆相沉积环境的转变,伴随着华北与祁连海域海水的进退,其沉积体系时空配置及演化规律复杂,对不同沉积背景条件下古地理格局差异的认识也相对局限。【方法】基于鄂尔多斯盆...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晚石炭世—中二叠世经历了由海相—陆相沉积环境的转变,伴随着华北与祁连海域海水的进退,其沉积体系时空配置及演化规律复杂,对不同沉积背景条件下古地理格局差异的认识也相对局限。【方法】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晚石炭世—中二叠世150余件样品的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测试数据,明确研究区沉积环境和源区特征,并结合野外露头、钻测井资料及显微薄片鉴定等探讨沉积背景对古地理重建的约束。【结果】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在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气候总体上温暖湿润。在羊虎沟组—太原组沉积时期古水深迅速变深,之后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羊虎沟组、太原组沉积时期表现还原背景和咸水为主的过渡环境,山西组、石盒子组沉积时期则为氧化环境和淡水主导的过渡环境。羊虎沟组—山西组沉积时期物源体系复杂,到石盒子组沉积时期,物源供给趋于稳定。【结论】研究区古地理在各时期南北部分异明显,南部主要发育潮坪—潟湖、海湾—浅水陆棚和半深水陆棚等贫砂沉积体系,北部则主要发育河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富砂沉积体系。随着古亚洲洋闭合及物源区母岩岩性的转变,北部三角洲体系持续扩大,南部水体面积锐减并发育海湾/近海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晚古生代 物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裂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及扰动机制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定北地区上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沈杰 徐浩 +6 位作者 邓虎成 何建华 李国峰 刘岩 宋威国 邓乃尔 武瑾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5-330,共16页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定北地区上古生界致密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区内断裂广泛发育,断裂带附近地应力场特征规律不明,严重制约该区油气勘探开发。【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差应变实验、声发射实验、测井解释地应力大小、波速各向...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定北地区上古生界致密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区内断裂广泛发育,断裂带附近地应力场特征规律不明,严重制约该区油气勘探开发。【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差应变实验、声发射实验、测井解释地应力大小、波速各向异性实验、古地磁实验、成像测井与偶极声波测井资料解释地应力方向、数值模拟等多方法融合开展研究区上古生界地应力场特征精细解析,以期查明定北地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其扰动机制。【研究结果】定北地区上古生界三向应力具有垂向主应力>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的特征,区域地应力场大小主要受断裂带控制,应力扰动程度与断裂部位、断裂规模、断裂成因等因素有关,其中溶塌型断裂带区域三向应力相对最低。区域主应力场方向为N35°E~N45°E,储层地应力方向主要受区域主应力场方向和断裂带控制,不同类型断裂带引起的地应力扰动范围和扰动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地应力扰动范围主要受断裂走向与断层长度所影响。【结论】基于地应力场特征研究,本文明确了定北地区地应力大小及方向的分布特征和扰动规律,探讨了不同成因断裂带对地应力大小的扰动机制,并建立了研究区地应力方向扰动宽度预测模型,对后续井网部署及压裂改造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断裂 岩溶 分布特征 扰动机制 数值模拟 油气勘查工程 定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寒武系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
6
作者 甯濛 罗靖茹 +2 位作者 陈家乐 钟怡江 文华国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108,共24页
海相白云石胶结物在前寒武纪广泛发育,因其多样的形态、复杂的成因及其对前寒武纪海水性质的指示意义,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对前寒武系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矿物学特征分析进行成因探讨,二是探索其... 海相白云石胶结物在前寒武纪广泛发育,因其多样的形态、复杂的成因及其对前寒武纪海水性质的指示意义,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对前寒武系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矿物学特征分析进行成因探讨,二是探索其反映的前寒武纪海水性质。前人对海相白云石胶结物成因的认识包括原生沉淀与次生交代2种观点,但因缺乏可靠的地球化学证据支撑而存在争议,主要体现在对原生沉淀成因白云石胶结物的具体沉淀机理及其相应的海水化学条件仍不清楚,对次生交代成因白云石胶结物的前驱矿物类型也存在较大分歧。为进一步推动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的研究,文中首先系统总结了前寒武系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并从原生沉淀、次生交代、生长组合形态3个方面全面回顾和评述了关于海相白云石胶结物成因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展望:(1)基于矿物成核与生长原理,结合微区或原位地球化学分析,开展不同类型海相白云石胶结物成因研究;(2)评估微生物在海相白云石胶结物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3)以前寒武系白云石胶结物为载体探索前寒武纪古海洋海水性质的演化,需建立在厘清其成因的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系 海相白云石胶结物 拟晶白云石化作用 原生沉淀白云石 文石-白云石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西组—下石盒子组8段三角洲砂体沉积特征及构型模式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译羚 张成弓 +3 位作者 虎建玲 杜佳宁 侯林君 陈洪德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41-1460,共20页
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开发进展迅速,随着有效储层识别技术的深入探索与定量表征研究的持续深化,盆地东南部展现了巨大的勘探潜力。强化该区域沉积演化认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沉积砂体规律,梳理其空间组合形态,对盆地致密气的勘探开发... 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开发进展迅速,随着有效储层识别技术的深入探索与定量表征研究的持续深化,盆地东南部展现了巨大的勘探潜力。强化该区域沉积演化认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沉积砂体规律,梳理其空间组合形态,对盆地致密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岩相学观察、粒度分析、地化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沉积特征。通过对研究区识别构型要素,结合测井资料利用回归分析建立构型要素的判别公式,实现定性定量识别构型要素、构建研究区构型要素的立体分布特征。在研究区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8段(山2段—盒8段)中识别出9种主要岩相类型,10种构型要素,建立了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泥炭沼泽5种构型要素的Fisher判别公式,判别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分流河道—分流河道、河口坝—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6种叠置方式。研究区山2段、山1段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盒8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在构型要素判别公式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山2段、山1段和盒8段的砂体构型分布模式,山2段砂体构型以水下分流河道最为发育,山1段以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较为发育,二者叠置频繁,盒8段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较为发育,砂体叠置样式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砂体构型 沉积特征 三角洲前缘 叠置特征 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8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北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矿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付文念 李凤杰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62,共13页
【目的】分析湘西北古丈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锰矿沉积环境,探讨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成矿环境和成矿物质来源,可为该区大塘坡组锰矿的勘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为基础,对大塘坡组锰... 【目的】分析湘西北古丈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锰矿沉积环境,探讨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成矿环境和成矿物质来源,可为该区大塘坡组锰矿的勘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为基础,对大塘坡组锰矿沉积时的氧化—还原环境、成矿物质来源等进行研究。【结果】(1)古丈地区锰矿床的主量元素Al_(2)O_(3)与SiO_(2)、TiO_(2)、K_(2)O均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与MgO、CaO呈弱的负相关,而与MnO、Na_(2)O、TFe、P_(2)O_(5)的相关性不强,这种相关关系与湖北古城锰矿、湖南湘潭锰矿及湖南照洞锰矿具有一定相似性,整体表现为高Si、低Fe、含P锰矿;(2)Fe/Mn<1、20.57、Ni/Co<5、U/Th<0.75等多种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指标显示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矿形成时处于常氧—贫氧环境,“帽式”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和弱的Ce正异常表明Mn先以锰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形式沉淀,然后在成岩过程中转化为菱锰矿;(3)SiO_(2)/Al_(2)O_(3)>3.6、Y/Ho比值接近海底热流体比值、Fe-Mn-(Ni+Cu+Co)×10三角图解和Co/Zn-(Cu+Ni+Co)图解投点结果等多种成矿物质来源判别指标均显示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矿Mn元素的形成具有热水沉积的特征,与海底热液作用关系密切。【结论】湘西北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矿形成时处于常氧—贫氧环境,锰质形成与海底热液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塘坡组 古丈地区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热水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岩相划分及沉积环境--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3亚段为例
9
作者 徐明慧 王峰 +6 位作者 田景春 任肇才 孟浩 余威 王集 吴静仪 肖云宵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9-1506,共18页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3亚段发育了大套厚层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明确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成因机理、沉积过程及建立沉积模式对页岩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3亚段典型露头观测、岩心描述、薄片观察、...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3亚段发育了大套厚层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明确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成因机理、沉积过程及建立沉积模式对页岩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3亚段典型露头观测、岩心描述、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以及总有机碳(TOC)分析探讨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沉积环境及分布特征。【结果】长73亚段主要发育6种富有机质泥页岩岩相类型:中有机质断续纹层泥岩相(Mdm)、中有机质粒序层理粉砂质泥岩相(Mgm)、富有机质模糊纹层含粉砂页岩相(Rfs)、富有机质变形—微波页岩相(Rds)、富有机质清晰纹层页岩相(Rcs)和富有机质含凝灰质似块状页岩相(Rts),有机质含量依次增加。长73亚段富有机质泥页岩沉积于缺氧还原的淡水环境,局部发育于微咸水环境,气候温暖湿润,整体沉积速率较低。【结论】大规模、有机质丰度高、连续性好的富有机质页岩沉积主要发育于湖盆中心和东南部,与盐度变化和碎屑输入量呈现较为明显的相关性,较多的碎屑输入会导致有机质被氧化降解和稀释,火山热液活动引起的局部微咸水化和强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长73亚段 富有机质泥页岩 岩相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涪陵地区中侏罗统凉高山组二段下亚段岩相特征及其沉积演化
10
作者 李闫骥 田景春 +4 位作者 郑启明 芦云飞 陈春宇 王道军 梁庆韶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1-580,共20页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中侏罗统凉高山组陆相湖盆具有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征。凉高山组作为陆相湖盆页岩油气的重要产层,其岩相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亟需明确。以涪陵地区凉高山组二段(凉二段)下亚段为研究对象,利用TY1井岩心、录井/...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中侏罗统凉高山组陆相湖盆具有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征。凉高山组作为陆相湖盆页岩油气的重要产层,其岩相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亟需明确。以涪陵地区凉高山组二段(凉二段)下亚段为研究对象,利用TY1井岩心、录井/测井、岩石薄片、古生物及地球化学标志等资料,划分不同的岩相类型,结合区域钻井资料,开展研究区岩相特征及其横向对比研究,恢复其沉积环境,明确有利储层发育层段并分析其油气地质意义。采用“三端元”命名法将凉二下亚段岩相类型划分为8种:灰色块状砂岩岩相、灰白色密集介壳灰岩岩相、灰色砂纹层理粉砂岩岩相、深灰色低碳粉砂介壳纹层型混合页岩岩相、液化变形砂泥岩互层岩相、灰黑色中碳粉砂纹层型黏土页岩岩相、灰黑色富碳粉砂纹层型黏土页岩岩相、深灰色中碳夹粉砂纹层型黏土页岩岩相;其中,凉二下亚段发育湖泊相沉积,划分为浅湖和半深湖2种亚相,并可进一步划分为5种沉积微相。根据微相特征和微量元素分析认为,研究区在中侏罗统沉积期总体气候温暖湿润、水体盐度较低,属于亚氧化—亚还原环境,②③小层衔接段、④小层泥页岩段、⑥⑦⑧小层古生产力相对较高;凉二段整体为湖侵—水扩阶段,凉二下亚段中⑥小层泥页岩连续发育,为湖盆范围最大、水体最深时期。研究结果表明,凉二下亚段泥页岩段有利于页岩油气富集成藏,是凉高山组页岩储层发育的有利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涪陵地区 凉高山组 岩相特征 沉积环境 有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111
11
作者 郑荣才 文华国 +3 位作者 韩永林 王海红 郑超 蔡家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6-575,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第6段在白豹地区是最重要的勘探目的层之一,其沉积相类型及其对砂体展布和油气储层的控制等开发地质问题倍受重视。作者在岩心描述和测井分析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重矿物、微量元素和孔渗分析等...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第6段在白豹地区是最重要的勘探目的层之一,其沉积相类型及其对砂体展布和油气储层的控制等开发地质问题倍受重视。作者在岩心描述和测井分析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重矿物、微量元素和孔渗分析等大量测试资料,对该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首次提出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属于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岩性以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偏低的微-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具粒序层理、液化包卷层理、滑动截切和变形构造、小型同生断层、槽模、沟模和重荷模等浊积沉积相标志。在浊积扇岩相组合、沉积序列及平面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浊积扇的成因机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分析了浊积扇在油气开发工程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滑塌浊积扇 成因机制 石油地质意义 上三叠统长6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白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地貌恢复技术方法及其研究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研究为例 被引量:212
12
作者 赵俊兴 陈洪德 时志强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0-266,共7页
古地形地貌是控制一个盆地后期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后期油藏的储盖组合。同现在地貌一样 ,古地貌形态受到了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气候、基准面变化及构造运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侏... 古地形地貌是控制一个盆地后期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后期油藏的储盖组合。同现在地貌一样 ,古地貌形态受到了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气候、基准面变化及构造运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发育在由印支运动主幕所造成的三叠纪顶部不整合接触面上 ,早侏罗世沉积特点主要受控于沉积前古地形地貌 ,因此开展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恢复工作及探讨古地貌对后期油气藏关系对于寻找侏罗系油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主要是从沉积学角度出发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形地貌的恢复研究 ,进一步对古地貌恢复从方法上进行了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恢复方法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系 古地质 沉积相 印支运动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石盒子组盒8段储集砂体发育控制因素及沉积模式研究 被引量:62
13
作者 田景春 吴琦 +3 位作者 王峰 林小兵 张锦泉 曹桐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403-2412,共10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储集砂体为研究对象,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研究了盆地内下石盒子组盒8段沉积演化过程中储集砂体发育特征,主要表现为:岩石类型多样,包括含砾粗砂岩、中粒砂岩、细粒砂岩等;成因复杂:包... 以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储集砂体为研究对象,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研究了盆地内下石盒子组盒8段沉积演化过程中储集砂体发育特征,主要表现为:岩石类型多样,包括含砾粗砂岩、中粒砂岩、细粒砂岩等;成因复杂:包括冲积扇砂体、河流砂体、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等;分布广泛:具有广覆式大面积分布特征。在上述基础上,系统深入分析了控制盒8大面积砂体分布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强物源、多物源供给是基础,多水系发育是前提,平缓古地貌是背景,高流速河流是动力。其中,强物源、多物源不仅为盆地内提供了丰富碎屑物质,而且控制着盆地内不同区域储集砂体的岩性特征;多水系发育为形成大面积砂体分布提供了条件,发源于物源区向盆地内搬运陆源碎屑物质的六条水浅流急的辫状河道在盆地中部汇合交叉控制着单层砂体厚度及其连片性。平缓古地貌控制着多河道发育和长距离搬运过程中河道摆动、迁移频繁,并相互叠置交叉。高流速河流控制着平缓古地形上发育的多河道不断交叉、复合。并定量计算了盒8段储集砂体沉积时的地形古坡度,平均坡降为1.10m.km-1,平均坡度为0.063°;古河流水体平均流速为8.31m.s-1。进而,结合盆地内钻井实际建立了下石盒子组盒8段独具特色的"强物源供给的缓坡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下石盒子组 盒8段 砂体特征 控制因素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沉积环境讨论及其地质启示 被引量:116
14
作者 陈洪德 李洁 +2 位作者 张成弓 程立雪 程礼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13-2229,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经历了巨大的海陆变迁,并发生多次海侵。其中,关于本溪组-太原组的陆表海沉积环境经长期研究已达成广泛共识,而对处于海陆转换关键时期的山西组沉积环境问题至今存在较大争议。鉴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地层...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经历了巨大的海陆变迁,并发生多次海侵。其中,关于本溪组-太原组的陆表海沉积环境经长期研究已达成广泛共识,而对处于海陆转换关键时期的山西组沉积环境问题至今存在较大争议。鉴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地层与古生物、沉积构造、岩性特征、成岩作用等地质依据,结合硼元素法所计算的古盐度、Sr/Ba比值以及硼、镓、铷三元素含量关系等不同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对早二叠世山西期沉积环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山西期为陆表海背景下的海陆过渡沉积演化阶段,发育大面积分布的海陆过渡三角洲体系,到下石盒子期才完全进入陆相湖盆的沉积演化阶段。通过盆地山西组东西向与南北向地球化学基干剖面的建立,呈现古盐度和Sr/Ba比值由南向北、自西向东、层位自下而上总体减小的变化趋势,于山1晚期这种差异性基本消失,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山西期由南向北、层位自下而上受海水影响的规模与范围愈来愈弱。在此基础之上,将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划分为3大沉积演化阶段,并建立了该时期盆地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格架。该成果认识对扩展和深入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转换 沉积环境 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江盆地深水沉积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田景春 陈洪德 +2 位作者 彭军 覃建雄 侯中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10-214,共5页
以右江地区泥盆—三叠纪深水盆地相地层为研究对象 ,①详细讨论了深水浊流沉积的层序划分及特征 ,结果表明浊流沉积的层序界面特征明显 ,主要表现为界面不规则 ,LST期砂岩底面具大量侵蚀充填构造及塑性流动变形构造等 ,层序的体系域构... 以右江地区泥盆—三叠纪深水盆地相地层为研究对象 ,①详细讨论了深水浊流沉积的层序划分及特征 ,结果表明浊流沉积的层序界面特征明显 ,主要表现为界面不规则 ,LST期砂岩底面具大量侵蚀充填构造及塑性流动变形构造等 ,层序的体系域构成与浊积扇演化关系密切 ,即从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的演化浊积扇经历了进积→退积→加积→进积演化过程 ;②详细讨论了深水硅泥质沉积的层序划分及特征 ,即可根据硅质岩、泥质岩 (包括粉砂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盆地 浊流沉积 硅泥质沉积 层序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油藏描述中的沉积微相研究——以东营凹陷现河庄油田河31断块区沙一段、沙二段为例 被引量:33
16
作者 刘家铎 田景春 +4 位作者 李琦 董伟 徐学兵 王新征 王富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36-45,共10页
本文以东营凹陷现河庄油田河31断块区沙一段、沙二段地层为研究对象,划分出了16种沉积微相类型,详细描述了主要沉积微相砂体特征,阐明了沉积微相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区内主要为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随着湖平面的变化和沉积物供... 本文以东营凹陷现河庄油田河31断块区沙一段、沙二段地层为研究对象,划分出了16种沉积微相类型,详细描述了主要沉积微相砂体特征,阐明了沉积微相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区内主要为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随着湖平面的变化和沉积物供给的变化,三角洲由东北向西南不断推进或收缩.在纵向上可明显划分二个旋回,即沙二段从早到晚由浅湖演变为三角洲平原,沙一段从早到晚由浅湖演变为三角洲前缘.并通过相控模型的研究,定量地讨论了沉积微相对砂体(储层)发育程度、储层物性及储层单层内非均质性的控制,研究表明分流河道、边滩和河口坝沉积微相为研究区内最有利的相带.并指出砂体的沉积微相特征从微观上和宏观上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这为精细油藏描述中的储层模型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描述 沉积擞相 单层内非均质性 砂层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水下扇沉积微相及储层的控制因素研究──以沾化凹陷罗家鼻状构造沙四段为例 被引量:38
17
作者 刘家铎 田景春 +4 位作者 何建军 李琦 郭汝泰 王永诗 常国贞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65-369,共5页
根据沉积相、测井相和地震资料,将罗家鼻状构造沙四段近岸水下扇划分为三个亚相,并进一步划分为六个微相。根据沉积旋回、钻井和测井模型将沙四段上部划分为五个砂层组,在垂向和横向上对近岸水下扇的砂砾岩体进行了对比,并恢复了近... 根据沉积相、测井相和地震资料,将罗家鼻状构造沙四段近岸水下扇划分为三个亚相,并进一步划分为六个微相。根据沉积旋回、钻井和测井模型将沙四段上部划分为五个砂层组,在垂向和横向上对近岸水下扇的砂砾岩体进行了对比,并恢复了近岸水下扇的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沾化凹陷 近岸水下扇 沉积微相 储集层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沉积学方法的沉积相研究——以涠西南凹陷涠洲组三段为例 被引量:20
18
作者 杨帅 陈洪德 +2 位作者 侯明才 徐胜林 郭垚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8-575,共8页
探讨地震沉积学方法在陆相薄互层的沉积相研究思路。地震沉积学主要是利用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来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提高分辨率处理和分频解释有利于建立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等时地层切片可以用来约束划分最小等时地层单元。90°... 探讨地震沉积学方法在陆相薄互层的沉积相研究思路。地震沉积学主要是利用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来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提高分辨率处理和分频解释有利于建立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等时地层切片可以用来约束划分最小等时地层单元。90°相位转换使地震同相轴具有岩性意义,可以用来刻画薄层砂体的形态及分布特征。优选能反映砂体形态的属性与反射波形特征,并结合物源方向、沉积体系类型来编制精细的沉积相分布图。以涠西南凹陷古近系涠洲组三段地层为例,开展地震沉积学方法的沉积相研究。识别并确立了研究区内7砂组最小等时地层单元,利用东西方向物源特征及砂体形态、90度相位转换地震振幅属性、波形特征,准确的勾画出7砂组以东、西两侧向湖盆推进的辫状河三角洲为规律的沉积相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研究方法 沉积相 古近系 涠洲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扬子区海相沉积盆地性质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雁 王成善 +3 位作者 陈洪德 王正元 梁西文 文可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18,共6页
分析了中扬子区海相沉积盆地基底和层序充填特征 ;研制了 M判别图解 ;研究了沉积盆地的性质 ,认为盆地基底具有三分性 ,盆地层序充填具有阶段性和分区性 。
关键词 盆地分析 海相沉积 层序地层 中扬子区 M判别图解 阶段性 分区性 克拉通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尹泽 刘自亮 +5 位作者 彭楠 沈芳 谭梦琪 王玉冲 梁雨晨 王红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3-176,共14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部汝箕沟剖面、南部阎家庄剖面和中部环78、环52、演40井岩芯的详细观察,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及岩性和岩相组合、沉积相分析,探讨了研究区延长组沉积相特征与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延长组发...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部汝箕沟剖面、南部阎家庄剖面和中部环78、环52、演40井岩芯的详细观察,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及岩性和岩相组合、沉积相分析,探讨了研究区延长组沉积相特征与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延长组发育12种岩相类型,7种岩相组合。延长组时期为扇三角洲—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冲积扇沉积体系,其中也充分发育筛状沉积、水上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等沉积微相和亚相类型。北部汝箕沟地区在延长组沉积早期主要为扇三角洲相,进入中期由湖泊相过渡为扇三角洲相,晚期则发育深湖相;中部环县—演武地区在延长组早期为辫状河三角洲相,中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晚期过渡为三角洲相并受到抬升剥蚀作用;南部阎家庄在延长组则发育冲积扇相,随后便受到抬升剥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岩相组合 扇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