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自然状况研究针铁矿/水钠锰矿对锑矿区黄壤锑形态的影响
1
作者 刘京广 赵平 +3 位作者 任维 马雪 何开颖 朱霞萍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1-405,共15页
锑矿区及周边土壤锑污染严重,锑污染程度与其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关系密切。铁锰氧化物是土壤黏土矿物中最活跃的成分,影响着锑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现有研究更多关注铁锰氧化物单一矿物对外源锑吸附的影响,而铁锰氧化物对实际土壤中锑... 锑矿区及周边土壤锑污染严重,锑污染程度与其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关系密切。铁锰氧化物是土壤黏土矿物中最活跃的成分,影响着锑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现有研究更多关注铁锰氧化物单一矿物对外源锑吸附的影响,而铁锰氧化物对实际土壤中锑形态转化的影响方面的基础研究有待加强。本文将土壤中常见的针铁矿(α-FeOOH)和水钠锰矿(δ-MnO_(2))以原位制备的方式,分别负载在贵州晴隆锑矿区的锑污染黄壤(原土)中,制得载铁土和载锰土,模拟土壤自然状况,淹水180天,探究了α-FeOOH和δ-MnO_(2)介导下土壤锑形态的转化特征。结果表明,淹水改变了土壤氧化还原特性,影响铁锰氧化物的赋存形态,进而影响锑的形态分布,负载的α-FeOOH主要以无定形铁存在,负载的δ-MnO_(2)以游离锰、无定形锰和络合锰三种形式存在。与原土相比,载铁土悬浮液锑和弱酸提取态锑含量分别降低88.3%~94.4%、21.1%~65.9%,可还原态锑和可氧化态锑含量分别增加49.0%~67.2%、74.3%~159%;载锰土中悬浮液锑、弱酸提取态锑和可还原态锑分别增加14.2%~59.5%、6.50%~32.6%、4.80%~23.3%,可氧化态锑降低16.2%~58.5%。即原土、载铁土和载锰土各形态铁、锰、锑在淹水30天变化明显或是变化趋势发生转折,负载α-FeOOH促进了土壤弱酸提取态锑向土壤可还原态锑和可氧化态锑转化,负载δ-MnO_(2)促进了土壤可氧化态锑向土壤弱酸提取态锑和可还原态锑转化。该研究为锑污染土壤的风险评估和修复技术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对土壤锑污染的控制需结合铁锰氧化物形态调控和氧化还原条件管理,以实现锑的长期稳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OOH δ-MnO_(2) 土壤 形态转化 原子吸收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铁矿介导下不同类型土壤中锑形态转化研究
2
作者 蒲涛 赵平 +2 位作者 任维 崔婷 朱霞萍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28,共11页
锑形态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化学和机械组成的影响,其中铁氧化物及其形态影响最为显著。对5个不同类型土壤原位负载水铁矿,添加100 mg·L^(-1)的锑溶液淹水80 d,探讨水铁矿介导下土壤中锑形态转化规律。结果表明:负载的水铁矿以游离铁... 锑形态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化学和机械组成的影响,其中铁氧化物及其形态影响最为显著。对5个不同类型土壤原位负载水铁矿,添加100 mg·L^(-1)的锑溶液淹水80 d,探讨水铁矿介导下土壤中锑形态转化规律。结果表明:负载的水铁矿以游离铁,无定形铁和络合铁形态存在,络合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较大。载铁后土壤铁锰铝结合态锑和残渣态锑之和占总锑的96%以上,其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锑占比最高。土壤非专性吸附态锑和专性吸附态锑通过静电吸附、配位、氧化、沉淀作用转化为铁锰铝结合态锑和残渣态锑,这种变化主要受土壤活化度、无定形铁和络合铁含量以及土壤pH、黏粒、氧化铝和氧化钙等成分含量的影响。在淹水过程中氧化铁形态的变化促使不同类型土壤中锑形态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铁矿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MoX催化剂的RWGS反应催化性能研究
3
作者 戴卉 蒋洋洋 周昌健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7,共7页
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不仅能够实现CO_(2)转化,也是该转化过程生产CO的关键步骤,开发高效的RWGS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MoO_(3)具有一定的RWGS催化活性,但存在CO_(2)转化率低、活化反应温度偏高等问题。Cu具有良好的CO_(2)催化加氢活性... 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不仅能够实现CO_(2)转化,也是该转化过程生产CO的关键步骤,开发高效的RWGS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MoO_(3)具有一定的RWGS催化活性,但存在CO_(2)转化率低、活化反应温度偏高等问题。Cu具有良好的CO_(2)催化加氢活性,常作为CO_(2)加氢催化剂的活性相,在RWGS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MoCe、Cu/MoTi和Cu/MoGa催化剂,通过表征分析和活性测试对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及构效关系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500℃、n(H_(2)):n(CO_(2))为4:1和空速为30000 mL/(g·h)时,Cu/MoCe催化剂活性相对最高,CO收率为47.9%。Cu/MoCe催化剂中更小的固溶体相CuMoO4晶粒尺寸、载体中形成的Ce-O-Mo不对称氧空位、Ce^(3+)/Ce^(4+)离子对之间的氧化还原循环,以及氧空位与活性相之间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了RWGS反应,使Cu/MoCe催化剂展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为RWGS催化剂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 Cu基催化剂 氧空位 CO_(2)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钠锰矿介导下晴隆锑矿区黄壤中锑形态的转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玉蛟 朱霞萍 +2 位作者 崔婷 任维 赵平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5-1011,共7页
采用原位制备的方式在贵州晴隆矿区黄壤上负载0.015%、0.025%、0.05%和0.1%的水钠锰矿(δ-MnO_(2)),淹水20 d后,测定悬浮液中锰和锑的含量和黄壤中各形态锰与各形态锑的含量,并进行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以明确锰氧化物及其形态对锑矿区... 采用原位制备的方式在贵州晴隆矿区黄壤上负载0.015%、0.025%、0.05%和0.1%的水钠锰矿(δ-MnO_(2)),淹水20 d后,测定悬浮液中锰和锑的含量和黄壤中各形态锰与各形态锑的含量,并进行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以明确锰氧化物及其形态对锑矿区黄壤中锑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载锰量增加,悬浮液中锰、黄壤中各形态锰含量逐渐增加,各形态锰含量大小顺序与对照土壤(CK)一致。随着载锰量的增加,黄壤中非专性吸附态锑、专性吸附态锑、残渣态锑含量下降,铁锰铝氧化物结合态锑含量增加。载锰量与各形态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铁锰铝氧化物结合态锑、残渣态锑分别呈显著正相关(P<0.05)和显著负相关(P<0.1);铁锰铝氧化物结合态锑、残渣态锑与各形态锰分别呈显著正相关(P<0.05)和显著负相关(P<0.1)。负载的δ-MnO_(2)以多种形式存在于黄壤中,淹水状态下存在形态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各形态锰与锑发生氧化、吸附、络合反应,使土壤中非专性吸附态锑、专性吸附态锑和残渣态锑向铁锰铝氧化物结合态锑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壤 δ-MnO_(2) 锑形态 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g-C_(3)N_(4)对水体中氧氟沙星的光-芬顿氧化降解
5
作者 崔启航 张丹丹 +2 位作者 刘彦伶 魏霄 朱霞萍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25年第8期2153-2160,共8页
氧氟沙星是应用最广泛的抗生素之一,环境水样中残留的氧氟沙星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以硫酸氰铵作为前驱体,通过热聚合法制备了Fe掺杂石墨相氮化碳催化剂(Fe/g-C_(3)N_(4)),采用SEM、X-衍射、比表面积分析(BET),傅里叶... 氧氟沙星是应用最广泛的抗生素之一,环境水样中残留的氧氟沙星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以硫酸氰铵作为前驱体,通过热聚合法制备了Fe掺杂石墨相氮化碳催化剂(Fe/g-C_(3)N_(4)),采用SEM、X-衍射、比表面积分析(BET),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光致发光光谱(PL)表征了材料的结构特点,结合可见光催化芬顿氧化降解水体中的氧氟沙星。结果表明:Fe/g-C_(3)N_(4)呈蓬松多孔结构,比表面积为24.07 m^(2)g^(-1),铁的掺入使吸收带红移,吸光能力提高了近8倍,光催化性能增强。当溶液pH为3~4,1 mol·L^(-1)H_(2)O_(2)用量为500μL时,1.0 g·L^(-1)Fe/g-C_(3)N_(4)在60 min内对20 mg·L^(-1)氧氟沙星的降解率可达94.47%。经过四次循环实验,Fe/g-C_(3)N_(4)对氧氟沙星的降解率达到第一次的92%。自由基捕获实验结果表明·OH是氧氟沙星降解过程中的主要活性自由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氟沙星 光-芬顿氧化技术 氮化碳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