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降雨诱发浅表层黄土滑坡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43
- 1
-
-
作者
王刚
孙萍
吴礼舟
石伦炎
祝恩珍
-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出处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52-1263,共12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2296)
中国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271)资助
-
文摘
黄土较松散,内部大孔隙和垂直节理发育,因其特殊的结构为雨水的快速入渗提供了通道。降雨型黄土浅层滑坡已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为了有效减轻降雨诱发黄土滑坡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开展降雨型滑坡室内实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研究不同降雨形式和不同坡体结构对黄土斜坡变形破坏过程影响,设计并进行了3组室内物理模型实验,分别为持续强降雨斜坡实验、持续强降雨斜坡(带垂直节理)实验和间歇性强降雨斜坡实验,且每组斜坡内埋设体积含水率传感器、基质吸力传感器和孔隙水压力传感器3种传感器记录其内部变化。通过对每一个黄土斜坡体内传感器的读数变化及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对不同实验条件下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对比,进而得出降雨条件下浅表层黄土滑坡的变形破坏规律,总结出该类滑坡的破坏模式及其诱发机理。实验前期,随着体积含水率不断增大,基质吸力逐渐减小至基本稳定,土体强度随之减小,实验后期上部土体饱和,斜坡产生的变形和土体排水不畅产生了超孔隙水压力,有效应力随之减小,土体强度减小至最小,导致滑坡产生。同时,坡体结构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大于降雨形式的影响。
-
关键词
黄土斜坡
降雨
滑坡
物理模型实验
孔隙水压力
-
Keywords
Loess slope, Rainfall, Landslide, Physical model experiment, Pore water pressure
-
分类号
P642.22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
-
题名地震动参数对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6
- 2
-
-
作者
刘汉香
许强
范宣梅
-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Geo-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arth Observation (ITC)
-
出处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47,共7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项目(2008CB425801)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0812)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项目
-
文摘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诱发斜坡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了明显的高程效应和岩性效应。本文采用上硬下软和上软下硬两种典型岩性组合斜坡模型,完成了1:100比尺的振动台试验。文中重点分析了地震波类型(频谱)、激振方向和地震动三参数对斜坡模型水平向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水平单向激振时,15Hz正弦波和汶川地震波作用下的高程放大效应主要体现在斜坡模型中上段,两者在上软下硬组合斜坡模型中产生了近乎相同的水平向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原因主要在于两者的卓越频率接近。(2)模型对合成向汶川地震波的放大作用依次超过单向水平向和竖直向汶川波的作用,且合成向与水平单向汶川地震波的作用规律基本相同。(3)随着振动强度增加,模型对低频波的放大作用增强。(4)在合成向汶川地震动作用下,随着振动强度增加,模型各高程处的水平向加速度峰值(PGA)逐渐增加,其相应的放大系数在模型中上段逐渐降低至2.0以下,最终趋于平缓,表明模型沿高程向的放大效应逐渐减弱。此外,各参数对模型的水平向加速度响应因模型自身的岩性组合结构而异,随着振动强度增加,上硬下软斜坡模型中上部的水平向速度响应值基本保持在1.0~2.7倍于上软下硬斜坡模型中上部的水平向加速度响应值这一水平。
-
关键词
斜坡
振动台试验
地震波方向
激振方向
地震动强度
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
-
Keywords
slopes
shaking table test
wave kinds
excitation directions
input intensity
dynamic acceleration response
-
分类号
P315.93
[天文地球—地震学]
TU753.7
[建筑科学—建筑技术科学]
-
-
题名某磷石膏尾矿库堆积坝渗透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6
- 3
-
-
作者
褚学伟
许模
王中美
-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出处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1-667,共7页
-
基金
贵州省水利厅科技专项经费项目(任务书编号:KT201506)资助
-
文摘
随着尾矿库堆积坝高度的增加,库内的地下水渗流场将发生改变,当尾矿堆积坝处的实际水力梯度大于临界水力梯度时,尾矿库堆积坝将产生渗透变形或失稳破坏。为了预测某已建磷石膏尾矿库堆积坝的渗透稳定性,本文运用地下水位计水位恢复试验去确定磷石膏尾矿渗透系数并计算水力梯度,同时采用Geo-studio软件中的SEEP/W模块分析磷石膏堆积坝在不同工况下的渗透稳定性。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堆积坝处于945m堆积高程,在无干滩和100m干滩情况下,实际水力梯度分别为0.784和0.583;当堆积坝处于960m堆积高程,无干滩情况下,实际水力梯度为0.692,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堆积坝渗出点高程高于初始坝高程,堆积坝将出现流土变形,坝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当堆积坝处于960m堆积高程100m干滩时,堆积坝上无渗出点,堆积坝处于稳定状态。分析研究结果对该尾矿库的安全运行和维护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同时为同类型尾矿库堆积坝渗透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
-
关键词
尾矿库
堆积坝
临界水力梯度
渗透
稳定性分析
-
Keywords
Tailings, Accumulation dam , Critical hydraulic gradient, Seepage, Stability analysis
-
分类号
P641.2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
-
题名工程荷载诱发填方边坡变形破坏机制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 4
-
-
作者
赵建军
解明礼
余建乐
柴贺军
李涛
赵伟华
-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出处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26-436,共11页
-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BAK09B01)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4152100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2013CB733202)资助~~
-
文摘
填方路堤在堆填碾压夯实后自然状态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在先期施工与后期公路运营期间,受工程荷载、动荷载等多因素作用将会出现大量变形破坏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某填方路堤边坡为例,运用室内物理模拟技术探讨研究工程荷载诱发填方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填方体在上部不断施加堆载后,坡体内部应力条件改变,产生不均匀沉降现象。填方体边坡变形破坏主要受控于填方体在加载过程中坡顶堆载处拉应力的集中与坡体内剪应力的集中程度,潜在滑动面沿张拉裂缝延伸方向扩展,同时在堆载体下部逐步过渡为压剪塑形带,两者逐步贯通并向下部扩展延伸,最终产生边坡整体变形破坏。其变形演化机制为:堆载作用下坡体内部应力重分布→堆载区边缘张拉裂缝形成并扩展、堆载体下部产生压剪塑形带→张拉裂缝、压剪塑形带贯通形成滑动面→推力作用下整体滑动,此变形为典型的蠕滑-拉裂式滑坡。此研究可以为相似工程提供借鉴。
-
关键词
填方路堤
物理模型
堆载作用
压剪破坏
-
Keywords
Fill embankment
Physical model
Surcharge load
Compression shear failure
-
分类号
U418.55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