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地区输变电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7
1
作者 范荣全 董斌 +3 位作者 李源亮 刘腾 乔云池 罗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4-549,共6页
地质环境评价是输变电工程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尚未系统的开展输变电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的研究。因此,针对川西地区影响输变电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的地质环境因素特点,选取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地震风... 地质环境评价是输变电工程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尚未系统的开展输变电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的研究。因此,针对川西地区影响输变电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的地质环境因素特点,选取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地震风险、交通(路网密度)、人口(劳动力)密度等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川西地区输变电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级表明,地质环境质量“优良”主要位于若尔盖、红原地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及“较差”地区广泛分布;地质环境质量属“差”级别主要分布于丹巴、康定的大渡河及其龙门山断裂区域等,最后通过所建立评价体系对研究区内石板箐500 kV、丹巴500 kV、甘泉500 kV等变电站场区进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评价结果能较好地为输变电线路规划、选线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输变电工程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孔隙介质中循环驱替对两相渗流及毛细捕获的影响
2
作者 邓汉鑫 武东生 +1 位作者 王晓光 王东坡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514,共10页
孔隙介质中的两相渗流和毛细捕获是深部咸水层中二氧化碳(CO_(2))封存的重要过程和关键机制。尽管已有研究对两相流驱替模式及其判据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循环驱替过程中两相渗流特性和毛细捕获机制的研究仍相对不足。通过孔隙尺度的水-油... 孔隙介质中的两相渗流和毛细捕获是深部咸水层中二氧化碳(CO_(2))封存的重要过程和关键机制。尽管已有研究对两相流驱替模式及其判据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循环驱替过程中两相渗流特性和毛细捕获机制的研究仍相对不足。通过孔隙尺度的水-油两相循环驱替可视化试验研究,分析了孔隙非均质性和循环驱替次数对两相渗流特性及毛细捕获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循环驱替破坏了非润湿相的连续性,使其分解为难以重新活化的孤立“液滴”,经过4次循环驱替后,毛细捕获效率最高可达40%。随着孔隙介质非均质性的增加,通过绕流机制大量捕获非润湿相,非均质孔隙结构中毛细捕获效率相比均质介质提高了32.5%。试验结果还揭示了循环驱替过程中4种典型的毛细捕获液滴类型:附着型、桥接型、团状型和簇状型液滴,其中,附着型液滴的数量占比最高,但其捕获体积较小,而簇状型液滴对毛细捕获效率贡献最大。该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循环注入过程中毛细捕获机制的理解,并为提高深部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的效率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孔隙介质 两相渗流 循环驱替 毛细捕获 微流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模型及在昆明东川城区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李阔 唐川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69-72,共4页
结合泥石流危险范围模型实验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并进行了误差分析。以昆明市东川城区后山3条泥石流沟为例,运用该模型对其危险范围进行了预测分析,为东川城区泥石流防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泥石流 城市 多元回归分析 危险范围 昆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