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SVM-RFE与层次分析-信息量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1
作者 李文杰 巨能攀 +2 位作者 王栋 陈浩 解明礼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9,共11页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工作对地质灾害防治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其评价因子的选取多为单一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缺乏科学性,同时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工作对地质灾害防治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其评价因子的选取多为单一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缺乏科学性,同时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较少。文中以林芝市为例,选取高程、坡度、坡向等14个初始影响因子,通过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递归特征消除(support vector machine-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SVM-RFE)算法对因子进行重要性排序及筛选,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考虑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重要性排序消除相关性较高的因子,从而确定出了12组易发性评价因子,并基于层次分析-信息量模型开展林芝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采用成功率曲线进行结果精度检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质灾害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在主道路及其附近,以及主要水系延伸地区;高易发区是研究区内所占面积最广的区域,面积为45 312.16 km^(2),占林芝市总面积的30.37%。根据评价结果精度检验得到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846,表明本方法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准确率较高,可为林芝市地质灾害防治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M-RFE 层次分析-信息量模型 地质灾害 评价因子 易发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害作用情景下的区域韧性要素分析与理论框架构建--基于2025年西藏定日地震的扎根理论研究
2
作者 汤敏 李佳静 +4 位作者 许强 敖仪斌 周弋铃 黄寰 王珏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5,共11页
灾害作用情景下,培育韧性是区域适应灾害扰动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梳理已有相关成果,以地方抗灾模型和适用性循环模型为蓝本,提炼出基于“情景-定位-目标”的适灾区域韧性分析框架。以此为基础,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2025年1月... 灾害作用情景下,培育韧性是区域适应灾害扰动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梳理已有相关成果,以地方抗灾模型和适用性循环模型为蓝本,提炼出基于“情景-定位-目标”的适灾区域韧性分析框架。以此为基础,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地震的应急管理过程开展编码分析,剖析该类型区域在灾害作用情景下的韧性影响因素并构建作用机制模型。研究聚焦于高原地震这一特定灾害的作用情景,突破了以往在区域韧性研究中仅关注城市和普通山区适应灾害的传统视角,从韧性研究理论与区域应急管理实践结合的角度,探寻系统性提升区域韧性的可行措施,提出了更加精炼的分析框架和实践路径,可助力于区域增强面向未来的防灾、减灾、救灾的综合能力,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韧性 应急管理 灾害管理 扎根理论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大气延迟一体化校正及其对滑坡灾害识别影响研究
3
作者 卢逸阳 杨莹辉 +4 位作者 许强 字成岱 陈强 李鹏飞 袁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58-866,共9页
提出一种综合外部大气数据与地形数据的一体化InSAR大气延迟校正方法。在引入外部大气数据对InSAR干涉对进行大气延迟粗校正的基础上,建立区域高程与干涉相位相关的全局校正模型,抑制区域长波分布地形相关大气延迟分量;再对干涉图进行... 提出一种综合外部大气数据与地形数据的一体化InSAR大气延迟校正方法。在引入外部大气数据对InSAR干涉对进行大气延迟粗校正的基础上,建立区域高程与干涉相位相关的全局校正模型,抑制区域长波分布地形相关大气延迟分量;再对干涉图进行分块处理,并对每个分块建立局部最适应的地形相关大气延迟误差模型,实现对各子块的精细化大气延迟误差校正。以滑坡灾害密集发育的杂谷脑河流域为例,利用不同的大气校正方法开展InSAR干涉对的大气延迟误差校正与滑坡识别。结果显示,随着大气校正的逐步开展,InSAR相位与地形的相关性呈显著下降趋势,验证了一体化大气延迟校正方法的有效性。区域时序形变解算与滑坡灾害识别显示,一体化大气延迟校正方法可有效恢复中小型滑坡形变信号,并显著有利于滑坡变形边界的准确探测。统计发现,相比于单一外部大气校正,联合全局地形相关大气校正识别滑坡数量增加了75%,而进一步引入局部自适应大气校正后,识别滑坡数量又增加了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InSAR早期识别 大气延迟误差 外部大气数据 一体化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农房震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艳 敖仪斌 +3 位作者 许强 蒋钰 黄寰 李明校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0,64,共11页
2025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建筑破坏与人员伤亡。梳理了1978—2025年西藏地区影响较大的破坏性地震,总结分析了定日6.8级地震的建筑震害特点以及震损情况,通过对长所乡、曲洛乡、措果乡等地震灾害受损较为... 2025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建筑破坏与人员伤亡。梳理了1978—2025年西藏地区影响较大的破坏性地震,总结分析了定日6.8级地震的建筑震害特点以及震损情况,通过对长所乡、曲洛乡、措果乡等地震灾害受损较为严重的区域进行现场调查和对受灾村民进行随机访谈,对比分析各典型建筑结构农房震害情况。结果发现:正规设计且施工质量有保证的砖混结构房屋,在此次地震中整体性表现良好,主要表现为裂缝或部分构件受损,但也有少部分房屋因抗震性能不足而倒塌;大量传统生土结构房屋因材料性能低下且缺乏抗震构造措施,损毁严重,其中木构架承重房屋损毁情况弱于生土墙承重房屋;混合结构房屋因为整体性差,损毁较严重。根据现场调查,提出了提高农房抗震性能的政策建议,对当地的房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震害调查 农房 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自动巡检的库区斜坡裂缝识别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佳宏 吴章雷 +3 位作者 董秀军 邓博 蒋帅 谢劲成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147,162,共9页
近年来无人机在库区巡检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但仍停留在传统“手飞”模式,尚未实现自动巡检。现有巡检方式难以高频识别裂缝,且有关无人机自动巡检高频识别裂缝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高度集成的无人机库设备及网络控制平台,通过远程自动执... 近年来无人机在库区巡检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但仍停留在传统“手飞”模式,尚未实现自动巡检。现有巡检方式难以高频识别裂缝,且有关无人机自动巡检高频识别裂缝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高度集成的无人机库设备及网络控制平台,通过远程自动执行巡检任务,在两河口水电站开展了库区斜坡裂缝高频识别方法研究。从移动性、补能方式、种类、载荷及巡检任务需求等方面分析了巡检设备的选型选址;建立了基于无人机库的自动巡检数据处理方法与流程;提出了地表裂缝多维解译与算法智能识别方法,并将巡检期近3 a的卫星数据和地面监测数据、巡检监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无人机自动巡检技术在研究区识别出392条裂缝,人工野外调查复核后识别准确率达94.8%,运用卫星数据及地面监测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与可行性。该方法受环境、时空因素影响小,可为库区巡检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自动巡检 无人机库 裂缝识别 地质灾害 两河口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濒危植物长叶云杉径向生长的影响
6
作者 李君 徐巾喻 +4 位作者 石松林 王牌 邓杰 陈万鹏 杨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808-6821,共14页
揭示濒危物种长叶云杉(Picea smithiana)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对干旱事件的生态弹性。以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长叶云杉为研究对象,通过年轮样品采集、处理和测量构建标准年表(STD)、断面积增量(BAI)以及区域曲... 揭示濒危物种长叶云杉(Picea smithiana)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对干旱事件的生态弹性。以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长叶云杉为研究对象,通过年轮样品采集、处理和测量构建标准年表(STD)、断面积增量(BAI)以及区域曲线标准化(RCS)年表,并运用相关分析、滑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长叶云杉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其对极端干旱事件的抵抗力、恢复力和恢复弹力。结果表明,长叶云杉1980—2022年期间径向生长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相关分析显示,长叶云杉径向生长与上一年10月—当年7月自校准帕默尔干旱指数(scPDSI)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与上一年6月—9月以及当年2—9月的最低温度与平均温度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滑动相关分析表明,长叶云杉径向生长与2—5月scPDSI相关性呈波动变化趋势,由显著正相关到不相关再转变为显著正相关,而与上一年8—10月、当年1—5月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近年来呈现显著负相关,表明了气候变暖引起的水分限制是导致近年来长叶云杉径向生长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1—5月scPDSI确定三次极端干旱时期:1954—1959年、1965—1968年和2015—2016年,长叶云杉均未出现明显生长衰退现象,但其抵抗力、恢复力和恢复弹力整体上呈现波动变化趋势,表明未来气候变暖将可能进一步抑制长叶云杉径向生长,甚至出现死亡现象,可采取种群动态监测、人工繁育实验和栖息地管理等措施来加强对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濒危植物长叶云杉生长动态预测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长叶云杉 径向生长 气候响应 极端干旱 生态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区域生长算法对岩体结构面识别的应用
7
作者 司马劲松 许强 +5 位作者 董秀军 邓博 何秋霖 黎浩良 刘杰 雷文权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53-2264,共12页
自然岩体结构面具有能够定义岩体薄弱部位的特殊力学性质,对隧道支护、围岩分级和边坡加固等各种岩体工程的结构、强度及稳定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对结构面单面以及较为发育的优势组判别至关重要。将优势组结构面自动识别步骤分为点云... 自然岩体结构面具有能够定义岩体薄弱部位的特殊力学性质,对隧道支护、围岩分级和边坡加固等各种岩体工程的结构、强度及稳定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对结构面单面以及较为发育的优势组判别至关重要。将优势组结构面自动识别步骤分为点云法向量计算、结构单面分割和优势组聚类3部分:(1)基于稳健随机霍夫变换的方法计算法向量;(2)提出了一种改进区域生长算法分割出若干结构面单面,在种子点选择和区域生长条件方面考虑了曲率、平面性以及粗糙度并添加动态异常值检测。此外,依靠阈值与结构面数量关系定性判断极端分割情况,同时筛选出较优阈值范围;(3)最后提出改进K均值(S-K-means)聚类算法实现优势组聚类。算法识别准确性通过一处岩质边坡验证,结果显示倾向倾角误差范围在0.7°~2.5°之间,倾向倾角误差均值分别为1.8°、1.7°。此方法将由点云直接聚类识别优势组的方式改为先分割出若干单个结构面再进行聚类,细化了优势组结构面识别的步骤,提高了结构面聚类计算速度与鲁棒性,并适用于多种结构面数据,为岩体结构面的智能识别提供了一种更加精确快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面单面 优势组结构面 改进区域生长算法 S-K-means聚类 智能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文过程的震后泥石流降雨阈值模型研究
8
作者 杨杰 范宣梅 +1 位作者 魏振磊 张宗硕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3-131,共9页
强震易诱发同震堆积体,在后续强降雨条件下极易转换为泥石流,危及生命财产安全。降雨是震后泥石流的主要诱因,构建准确有效的降雨阈值模型意义重大。目前震后泥石流降雨阈值多采用降雨强度-降雨历时(I-D)经验模型,误判率较高。为克服这... 强震易诱发同震堆积体,在后续强降雨条件下极易转换为泥石流,危及生命财产安全。降雨是震后泥石流的主要诱因,构建准确有效的降雨阈值模型意义重大。目前震后泥石流降雨阈值多采用降雨强度-降雨历时(I-D)经验模型,误判率较高。为克服这一问题,以泸定震区泥石流易发小流域——磨岗岭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气象水文原位监测建立震后泥石流数据库,引入绝对能量(Absolute Energy,AE)的概念,对传统的I-D模型进行了改进。针对超强水动力条件在震后泥石流诱发中的关键作用,利用HEC-HMS水文模型,模拟不同降雨条件下磨岗岭流域的水文过程,构建了基于水文过程的震后泥石流降雨阈值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对比传统的I-D模型,新构建的降雨阈值模型准确率显著提高,误判率均低于I-D模型。同时,分析发现改进的降雨阈值模型(CR-AE)在短时强降雨和低强度长时降雨情况下存在漏判。为降低漏判率,在保持误判率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了AE和D作为补充判断条件,以提升对这类降雨事件的识别能力。研究成果可为震后泥石流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HEC-HMS水文模型 绝对能量 降雨阈值模型 泸定地震 磨岗岭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型群发浅层土质滑坡运动距离经验预测模型
9
作者 黄瑞健 冯文凯 +4 位作者 李双权 柳侃 唐雪峰 郭朝旭 易小宇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5-267,共13页
降雨诱发的群发浅层土质滑坡具有突发性强和危险性高等特点,构建运动距离预测模型对滑坡风险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武平县“5·27”群发滑坡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灾前灾后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无人机三维模型和野外调查,获... 降雨诱发的群发浅层土质滑坡具有突发性强和危险性高等特点,构建运动距离预测模型对滑坡风险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武平县“5·27”群发滑坡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灾前灾后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无人机三维模型和野外调查,获取了131个滑坡特征数据。根据剪出口位置和地形特征,将滑坡分为坡脚剪出型、坡中剪出型和切坡剪出型,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影响群发浅层土质滑坡运动距离的主要因素,采用逐步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3类滑坡运动距离的最优预测模型。研究表明,滑源区高差是降雨型群发浅层土质滑坡运动距离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的最优预测模型残差平方和较小,调整R^(2)值大于0.9,显示出较高的可信度和精度。模型验证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较小,坡脚剪出型、坡中剪出型和切坡剪出型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5.6%、13.5%和12.4%。建立的基于统计分析的降雨型群发浅层土质滑坡运动距离预测模型为类似地区的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尽管该模型在不同类型的滑坡中表现出较高的预测精度,但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特定区域,在其他地区的适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增加样本量和影响因子,进一步完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发浅层土质滑坡 运动距离 相关性分析 逐步非线性回归 降雨型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陡倾顺层岩质滑坡时空非均质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10
作者 文代颖 陈国庆 +2 位作者 孙祥 帅文杰 王立娟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47,共7页
为深入理解陡倾顺层岩质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开展底摩擦试验,借助PIV系统刻画陡倾顺层岩质滑坡变形破坏过程中的非均质特性;基于试验及理论推导,建立考虑滑坡时空非均质变形破坏特性的力学模型并进行数值计算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较... 为深入理解陡倾顺层岩质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开展底摩擦试验,借助PIV系统刻画陡倾顺层岩质滑坡变形破坏过程中的非均质特性;基于试验及理论推导,建立考虑滑坡时空非均质变形破坏特性的力学模型并进行数值计算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模型,滑坡时空非均质力学模型在模拟陡倾顺层岩质滑坡层间错动、层面张裂与整体破坏3阶段变形破坏特征方面更为准确,其层间破坏区分布、加速变形特征与试验结果更为吻合,印证滑坡变形破坏的时空非均质特性是促使陡倾顺层岩质边坡滑坡发生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可为陡倾顺层岩质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倾顺层滑坡 物理模型试验 时空非均质特性 力学模型 变形破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岩体结构面产状测量中的应用
11
作者 李华东 邓辉 +1 位作者 黄正均 刘天启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7-807,共11页
岩体结构面产状测量是现场地质调查中的关键环节,结构面形态、性质和产状等是影响岩体性质的重要因素。本文依靠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边坡岩体的三维数字模型,人工识别关键结构面,并选取结构面上三点及以上的坐标... 岩体结构面产状测量是现场地质调查中的关键环节,结构面形态、性质和产状等是影响岩体性质的重要因素。本文依靠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边坡岩体的三维数字模型,人工识别关键结构面,并选取结构面上三点及以上的坐标信息,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结构面的平面方程,求取平面法向量,解算结构面的产状。同时,对于地表仅出露迹线的结构面,通过提取迹线折线上多个点的坐标拟合平面方程,依据同样的方法解算产状。为验证方法可靠性,首先利用斜屋面(倾向误差0.47°)和平屋顶(倾角0.31°)验证了产状计算程序的精度(误差<1°)。在郑家台边坡和红娘口边坡出露良好的结构面上,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对比显示:该结构面的倾向绝对误差≤3.34°,倾角绝对误差≤1.67°,相对误差均<2.5%,吻合良好。对于西太平路和西石门斜坡仅出露迹线的结构面,通过迹线点坐标拟合计算的产状与实测值对比(倾向误差≤3.07°,倾角误差≤0.77°),以及破损混凝土路面迹线点与表面点计算结果对比(倾向差-0.94°,倾角差-0.05°),均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解决了仅出露迹线的结构面产状难于获取的难题。将多点空间坐标拟合平面、求取平面法向量、解算结构面产状的过程编制成Python程序,实现了产状的快速、准确、批量获取,解决了产状解算过程繁琐、连续产状难于获取、高陡边坡产状难于测量等技术难题,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结构面 迹线 产状 解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矿山地下水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12
作者 张稳 赵玉洁 +4 位作者 朱明澹 刘国 刘晶京 陈珈静 张宏炜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1,119,共7页
为探究废弃矿山地下水中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以泸州市叙永县后山镇废弃矿山为研究区域,对研究区7种重金属(Fe、Cd、Cu、Pb、Zn、Mn和Cr)进行测定和分析,利用污染指数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揭示了后山镇废... 为探究废弃矿山地下水中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以泸州市叙永县后山镇废弃矿山为研究区域,对研究区7种重金属(Fe、Cd、Cu、Pb、Zn、Mn和Cr)进行测定和分析,利用污染指数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揭示了后山镇废弃矿山地下水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空间分布状况和健康风险,并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法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Fe、Pb、Mn、Cd的质量浓度均值高于Ⅲ类水质标准限值;研究区地下水中5种非致癌重金属(Fe、Cu、Pb、Zn和Mn)对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值分别为0.617、0.145,均小于1,成人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值均高于儿童;地下水中重金属Cd和Cr在饮水和皮肤接触两种途径均存在一定致癌健康风险;蒙特卡罗模拟法预测的Cd、Cr对成人和儿童的致癌健康风险值分别为1.78×10^(-4)~6.33×10^(-4)、2.29×10^(-4)~4.40×10^(-4),其平均值分别为3.96×10^(-4)、3.33×10^(-4),地下水中Cd和Cr对成人具有一定致癌健康风险,对儿童的致癌健康风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重金属 模糊综合评价法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胶结粗粒土初始结构对剪切带的影响
13
作者 魏龙 魏玉峰 +2 位作者 康俊洋 张国奥 彭俊皓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2-190,共9页
为研究无胶结粗粒土初始结构对剪切带的影响,开展了不同初始结构粗粒土的可视化直剪试验,获取了不同法向应力下剪切带的变化特征,确定了粗粒土初始结构与剪切带厚度值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利用图像识别方法提取了土体颗粒圆度、扁平度、... 为研究无胶结粗粒土初始结构对剪切带的影响,开展了不同初始结构粗粒土的可视化直剪试验,获取了不同法向应力下剪切带的变化特征,确定了粗粒土初始结构与剪切带厚度值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利用图像识别方法提取了土体颗粒圆度、扁平度、定向角、孔隙率、配位数等初始结构信息量化指标,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各量化指标对剪切带厚度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无胶结粗粒土初始结构直接影响剪切带的形成和发展,其中颗粒接触关系对剪切带厚度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颗粒形状和排列方式;随着正应力的增加,颗粒形状对剪切带的影响愈发显著,颗粒不规则的几何特性在应力作用下被放大,进一步影响剪切带的形态与演化。研究成果对粗粒土初始结构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粒土 初始结构 剪切带 量化指标 灰色关联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构造蚀变花岗岩强度预测
14
作者 胡芮晟 沈军辉 +3 位作者 燕俊松 田雄 罗晓红 陈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139,共8页
岩石强度的弱化可能导致隧洞掘进过程掌子面塌方及围岩大变形等工程问题,故构造蚀变花岗岩强度预测对实际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具有典型构造蚀变特征的硬梁包水电站蚀变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在工程地质分类基础上测试了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岩石强度的弱化可能导致隧洞掘进过程掌子面塌方及围岩大变形等工程问题,故构造蚀变花岗岩强度预测对实际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具有典型构造蚀变特征的硬梁包水电站蚀变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在工程地质分类基础上测试了岩石物理力学性质,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粒子群优化的随机森林算法(PSO-RF)、粒子群优化的BP神经网络算法(PSO-BP)3种方法分别建立了构造蚀变花岗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预测模型,用决定系数等指标评价了模型的精度,最后将模型应用于龙羊峡储能工程以进一步验证其适用性。研究表明:硬梁包水电站花岗岩的蚀变以微观结构变化为主,而矿物成分变化相对较少,因微裂隙扩张与晶间接触方式变化导致强度弱化;经各自变量间的共线性诊断后,选定干密度、吸水率、点荷载强度、纵波速、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变量建立预测模型;三种预测模型均具有较高预测精度,其中PSO-RF模型表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蚀变花岗岩 蚀变分类 抗压强度预测 非线性回归 粒子群优化 随机森林 BP神经网络 硬梁包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暴雨频率下泥石流动力特征及影响范围对比分析
15
作者 唐颍 何朝阳 +3 位作者 罗尧晟 巨淑君 高志良 解明礼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6,共14页
为研究气候变迁导致的极端降雨情况对泥石流风险的影响,对比分析不同暴雨频率下泥石流危险区划分。文中以四川乐山市金口河区张村沟泥石流为例,在收集历史灾情数据与现场调查基础上,分析张村沟泥石流工程地质特征,结合无人机测绘建立泥... 为研究气候变迁导致的极端降雨情况对泥石流风险的影响,对比分析不同暴雨频率下泥石流危险区划分。文中以四川乐山市金口河区张村沟泥石流为例,在收集历史灾情数据与现场调查基础上,分析张村沟泥石流工程地质特征,结合无人机测绘建立泥石流区三维地质模型,运用ANSYS CFX对张村沟泥石流历史灾情反演与不同暴雨频率条件下预测对比。研究表明:张村沟沟道狭长、物源丰富、纵坡降大,沟口小型排导渠无法满足较大流量的泥石流顺利通过,导致泥石流向两侧居民区扩散。不同暴雨频率下的张村沟泥石流泛滥区随暴发频率变化,暴发频率越小,泥石流泛滥范围越大,范围主要向人工排导渠两侧以及转向外侧扩张,超过50 a一遇暴雨工况时,冲击堆积范围提升为26480.60~41625.64 m^(2)之间。张村沟泥石流的危险区随暴雨频率变化显著,研究成果可为张村沟泥石流监测预警及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数值模拟 泛滥区 多频率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区阶跃型滑坡预警方法研究
16
作者 倪泽正 何朝阳 +3 位作者 解明礼 王豪 唐颍 巨能攀 《人民长江》 2025年第8期125-132,176,共9页
库区滑坡中,阶跃型滑坡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和阶段性变形特征,但目前对其缺乏系统的识别方法与针对性预警机制,难以实现有效防控。针对上述问题,以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林邦滑坡为例,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叠加局部极值法提取监测曲线中的阶跃变... 库区滑坡中,阶跃型滑坡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和阶段性变形特征,但目前对其缺乏系统的识别方法与针对性预警机制,难以实现有效防控。针对上述问题,以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林邦滑坡为例,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叠加局部极值法提取监测曲线中的阶跃变形区间,系统分析2018~2022年间有效库水位变动量H effect、改进切线角(α)以及变形速率(v)与该滑坡7次阶跃变形的响应机制,提出一种库区阶跃型滑坡的预警方法。结果表明:林邦滑坡3项预警指标H_(effect),α,v的预警阈值分别为4.69 m,45°,3.87 mm/d;阶跃变形的定量识别条件为出现稳定拐点,H_(effect)<1.42 m,v<3.87 mm/d;3个指标同时达到阈值时发出预警,满足阶跃变形识别条件则认定为阶跃变形并解除预警。研究成果可为此类型滑坡灾害的预警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预警 阶跃型滑坡 库水位变动 预警阈值 预警方法 K均值聚类分析 局部极值法 猴子岩水电站 大渡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羟胺强化芬顿体系在近中性条件下去除2,4-DCP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17
作者 廖兵 祝鑫宇 +3 位作者 黄倩倩 胥雯 寇梦瑶 郭娜 《化工学报》 2025年第8期4273-4283,共11页
针对传统芬顿体系中低pH和低活性铁含量等问题,通过向Fenton体系加入碳酸氢盐,与H_(2)O_(2)反应生成HCO_(4)^(-),再经盐酸羟胺(HAH)还原提升活性铁含量,可实现近中性条件下对2,4-二氯苯酚(2,4-DCP)的高效降解。结果表明,HAH强化HCO_(3)^... 针对传统芬顿体系中低pH和低活性铁含量等问题,通过向Fenton体系加入碳酸氢盐,与H_(2)O_(2)反应生成HCO_(4)^(-),再经盐酸羟胺(HAH)还原提升活性铁含量,可实现近中性条件下对2,4-二氯苯酚(2,4-DCP)的高效降解。结果表明,HAH强化HCO_(3)^(-)改良Fenton体系在pH约为6.46的条件下,Fe^(2+)、NaHCO_(3)、H_(2)O_(2)与HAH的浓度分别为4、10、10和0.5 mmol·L^(-1)时,反应60 min后,2,4-DCP可被完全降解。高浓度的NO_(3)^(-)、Cl^(-)和共存有机质会对2,4-DCP的降解产生抑制作用。反应体系中HAH的引入促进了Fe^(2+)和Fe3+的循环,提高体系的催化能力,降低Fe^(2+)的用量。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和EPR检测验证了在反应过程中主要参与的自由基是HO·,^(1)O_(2)和O_(2)^(·-)的贡献很小。且毒性评估结果显示,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大多有机中间体的毒性相较于2,4-DCP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顿 碳酸氢盐 过氧化氢 盐酸羟胺 碳氢化合物 活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黏土化蚀变辉绿岩浸水崩解过程量化分析方法
18
作者 燕俊松 沈军辉 +2 位作者 李文纲 粟宇 陈涛 《人民长江》 2025年第8期116-124,共9页
强黏土化蚀变辉绿岩遇水崩解、劣化是导致硬梁包水电站引水隧洞围岩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深入认识强黏土化蚀变辉绿岩浸水崩解特性,提出了一种崩解过程量化分析方法。首先通过新型静态崩解试验获取强黏土化蚀变辉绿岩的崩解曲线;然后... 强黏土化蚀变辉绿岩遇水崩解、劣化是导致硬梁包水电站引水隧洞围岩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深入认识强黏土化蚀变辉绿岩浸水崩解特性,提出了一种崩解过程量化分析方法。首先通过新型静态崩解试验获取强黏土化蚀变辉绿岩的崩解曲线;然后引入Logistic函数拟合崩解曲线,建立崩解阶段定量划分方案,并精确计算出不同崩解阶段的平均崩解速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崩解速率的因素,对强黏土化蚀变辉绿岩不同阶段的崩解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Logistic函数能够有效拟合崩解曲线,所划分的崩解阶段准确符合崩解曲线斜率的变化趋势;崩解速率作为一种过程性指标,可用于崩解性定量评价和崩解性分级。所提方法可为类似岩石崩解特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黏土化蚀变辉绿岩 崩解过程 Logistic函数模型 量化分析 硬梁包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