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都江堰-汶川公路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特征和形成机理 被引量:17
1
作者 甘建军 黄润秋 +2 位作者 李前银 叶晓华 高文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0年第2期146-158,共13页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至汶川公路两旁次生地质灾害尤为严重,先后多次完全中断震中交通生命线,严重地影响了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通过对汶川地震前后都江堰-汶川公路边坡现场调查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该地段边坡的主要次生地...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至汶川公路两旁次生地质灾害尤为严重,先后多次完全中断震中交通生命线,严重地影响了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通过对汶川地震前后都江堰-汶川公路边坡现场调查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该地段边坡的主要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破坏模式、形成机制和时空分布特点。破坏类型主要为碎屑流式、碎裂滑移式崩塌和碎裂-俯冲式、振荡-高速滑移式泥石流等,造成沿线边坡发生大面积浅表生改造破坏。此类灾害具有丛集性、相关性、分段性的明显特点。成因复杂的高陡岩土体是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物质基础;强烈的场地地震效应和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是该地区地质灾害成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质灾害 都汶公路 形成机制 内外动力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家山堰塞湖库区(北川~禹里段)地震地质灾害触发效应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胡卸文 朱海勇 +4 位作者 吕小平 黄润秋 章璇 陈世勇 施裕兵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71,共9页
"5.12"大地震具有震级高、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地震前后对唐家山堰塞湖库区为中心的沿通口河北川~禹里段地震地质灾害现场地质调查,显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数量分别由地震前的5、3、0变为地震后的7、51、10个(条... "5.12"大地震具有震级高、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地震前后对唐家山堰塞湖库区为中心的沿通口河北川~禹里段地震地质灾害现场地质调查,显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数量分别由地震前的5、3、0变为地震后的7、51、10个(条),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和模数分别由地震前的0.26个/km、46×10^4m^3/km变为地震后的1.35个/km、104×10^4m^3/km,地震后发育密度及模数分别是地震前的5.19和2.24倍,地震产生的边坡破坏效应极为显著。通过分段剖析,得出以下认识:1)距离发震断裂越近,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越高,就北川~禹里段沿通口河两岸岸坡而言,发震断裂上盘3 km范围是地震地质灾害的极(强)发育区,3~6 km范围为中等发育区,6~20km范围为弱发育区,20 km以外基本不受地震影响;2)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顺向岸坡以及斜向~顺向岸坡结构内,且以大型和特大型滑坡为特征,常常发生堵江事件;而在逆向坡及斜向~逆向岸坡结构内地震地质灾害总体不发育,即使有也以崩塌为主,且主要发生在单薄山脊以及地形坡度陡峭处;3)地震对大型松散堆积体等整体复活主要受控于其地形坡度及微地貌特征,地形坡度40°以上以及由缓变陡的转折部位是古滑坡等松散堆积体整体或局部容易被地震触发失稳的充分条件,并非所有的古滑坡等松散堆积体均会被地震诱发而整体复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大地震 唐家山堰塞湖 北川通口河 地震地质灾害 触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雷达和TSP法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唐亚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00-102,共3页
将地质雷达和TSP法结合起来,可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以叙大铁路B标段中坝隧道进口平导的超前地质预报为例,介绍了地质雷达和TSP法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综合应用。介绍了两者的基本原理,并对两者的数据采集、分析、处... 将地质雷达和TSP法结合起来,可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以叙大铁路B标段中坝隧道进口平导的超前地质预报为例,介绍了地质雷达和TSP法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综合应用。介绍了两者的基本原理,并对两者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及预测结论进行了比较。两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弥补使用一种方法的不足,使得预测结果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雷达 TSP法 隧道施工 超前地质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特大型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堵江机理研究 被引量:41
4
作者 甘建军 孙海燕 +4 位作者 黄润秋 汤勇 范崇荣 李前银 许向宁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16,共6页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因连日强降雨,发生灾害性特大泥石流,完全中断都汶公路的交通,并冲入岷江形成堰塞体,致使河水改道,冲进映秀新区使数十幢房屋成为孤岛,严重危胁到灾后重建的胜利成果。研究红椿沟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变...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因连日强降雨,发生灾害性特大泥石流,完全中断都汶公路的交通,并冲入岷江形成堰塞体,致使河水改道,冲进映秀新区使数十幢房屋成为孤岛,严重危胁到灾后重建的胜利成果。研究红椿沟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变形破坏机制、类型规模及防治对策,对防治高地震烈度泥石流灾害、确保灾后重建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以红椿沟特大型泥石流为例,在研究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背景及条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断路堵江的具体原因,预测了泥石流发展的趋势,对重要物源点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提出了红椿沟泥石流的形成及堵江除丰富的震后松散物源、强降雨外,还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红椿沟特大泥石流是从其上游甘溪铺支沟开始启动、汇集溃决,随后带动主沟物源冲入岷江,与岷江上游烧房沟泥石流冲入江中物质在江中汇集,形成堵江。红椿沟内物源丰富,必须加强防治,防止泥石流的再次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泥石流 形成机制 堵江机理 汶川地震 汶川县映秀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家山堰塞坝“9·24”泥石流堵江及溃决模式 被引量:14
5
作者 胡卸文 吕小平 +3 位作者 黄润秋 任晓明 汪雪瑞 刘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2-320,326,共10页
"5·12"汶川地震导致唐家山高速滑坡堵江,形成唐家山堰塞湖.经过6月10日正常泄流后,堰塞坝体右岸还存在唐家山残留山体稳定性以及附近大水沟、小水沟泥石流等潜在危害.现场实地调查显示,受地震影响,大水沟、小水沟及无名... "5·12"汶川地震导致唐家山高速滑坡堵江,形成唐家山堰塞湖.经过6月10日正常泄流后,堰塞坝体右岸还存在唐家山残留山体稳定性以及附近大水沟、小水沟泥石流等潜在危害.现场实地调查显示,受地震影响,大水沟、小水沟及无名沟沟域内崩塌和滑坡发育,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松散物源,具备发生坡面和沟谷泥石流的所有条件,也成为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泄水后,仍对堰塞湖正常利用起控制作用的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之一,"6·14"和"9·24"2次大规模泥石流又导致通口河分别堵江断流4和17h.在查明唐家山堰塞体右岸3条冲沟内松散物源分布及稳定性的基础上,重点结合"9·24"泥石流发育状况,对大水沟、小水沟和无名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其动力学特性,尤其是在不同降雨频率下一次冲出泥石流时唐家山堰塞坝体泄水槽的堵江状况及溃决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条冲沟形成泥石流堵江后,一次全溃决的可能性很小,其溃决模式为"扇缘部位首先过流→水流挤压左岸并淘刷左岸堰塞体→逐级冲开堆积扇".这一模式对震后地震灾区泥石流的研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家山堰塞湖 泥石流 堵江 溃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三轴应力途径下红砂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胡卸文 伊小娟 +1 位作者 王帅雁 黄润秋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61,共5页
针对大量地下工程(交通隧道、水电站地下厂房等)涉及的不同地应力环境对围岩稳定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四川盆地普遍分布的侏罗系红砂岩三轴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红砂岩在三轴加载和卸载应力条件下的变形破坏特征以及强度特性,揭示了红砂岩... 针对大量地下工程(交通隧道、水电站地下厂房等)涉及的不同地应力环境对围岩稳定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四川盆地普遍分布的侏罗系红砂岩三轴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红砂岩在三轴加载和卸载应力条件下的变形破坏特征以及强度特性,揭示了红砂岩在不同应力路径下所表现出来的破坏方式以及性质差异,表明加载应力环境下以剪切破坏为主、卸载应力环境下则以拉裂破坏为特点,且前者的破裂角要明显大于后者。同时还明显表现出相同岩石在加、卸载应力环境下强度参数的差异,从强度参数看,红砂岩内聚力C值表现为卸载比加载条件下小,而内摩擦角φ值则刚好相反,表现为卸载比加载条件下大。以高围压(20MPa)卸载下所得强度参数为例,表明卸荷破坏下C值比加载条件下降低22.8%,而φ值比加载条件下提高57.2%,上述数据说明应力环境不同岩石强度参数差异明显,卸荷所导致的岩石强度参数弱化效应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岩 应力环境 力学性质 破坏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圆弧型滑面搜索的松散堆积体边坡坍岸宽度预测方程 被引量:8
7
作者 胡卸文 张志鹏 +2 位作者 黄润秋 陈卫东 周光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7-51,共5页
西南某龙头水库自2006年底蓄水后,库区部分松散堆积体发生16处规模不等的坍滑变形,严重影响了坡体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环湖公路的正常运行。本文在现场地质调查、勘探及试验成果尤其是查明不同蓄水位下导致的坍岸边界基础上,对不同... 西南某龙头水库自2006年底蓄水后,库区部分松散堆积体发生16处规模不等的坍滑变形,严重影响了坡体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环湖公路的正常运行。本文在现场地质调查、勘探及试验成果尤其是查明不同蓄水位下导致的坍岸边界基础上,对不同成因、不同粒度成分组成的堆积层边坡系统按圆弧型潜在滑面进行了坍岸预测分析,得出了不同土质类型、地形坡度以及不同蓄水位条件下的塌岸宽度。以此为基础,对坍岸宽度与土质类型(具体为内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地形坡度α、蓄水位与剪出口之间的高差Δh以及坡体内地下水动水压力等表征指标进行了综合相关分析,初步得出了不同条件控制下以粗碎屑土为特点的松散堆积体坍岸宽度(B)的预测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坍岸 松散堆积体 圆弧型滑面 预测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岩耐崩解性和颗粒粒径相关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浪 邓辉 +1 位作者 邓通海 朱俊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0-124,共5页
泥岩的崩解性是我国西南地区岩土工程中重要的岩石特性之一。通过室内耐崩解试验,从崩解物形态变化、耐崩解指数和颗粒分析3个方面对泥岩的崩解特性进行了详细描述;根据耐崩解指数将泥岩的崩解强度分为强、中、弱3个等级;并以此将其崩... 泥岩的崩解性是我国西南地区岩土工程中重要的岩石特性之一。通过室内耐崩解试验,从崩解物形态变化、耐崩解指数和颗粒分析3个方面对泥岩的崩解特性进行了详细描述;根据耐崩解指数将泥岩的崩解强度分为强、中、弱3个等级;并以此将其崩解机制分为3类:吸水膨胀崩解机制、楔裂压力崩解机制、混合崩解机制。研究表明:随着崩解标准循环次数的增加,泥岩的耐崩解性指数呈负指数关系降低;强崩解性泥岩、弱崩解性泥岩、中崩解性泥岩分别表现为吸水膨胀崩解机制、楔裂压力崩解机制、混合崩解机制;崩解性的强弱与崩解产物的粒径、崩解机制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强、弱崩解产物颗粒粒径具有两极分化的趋势,而中崩解颗粒则主要位于中间粒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 耐崩解性 耐崩解指数 崩解机制 颗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江堰—汶川公路边坡地震破坏模式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甘建军 黄润秋 +2 位作者 范崇荣 李前银 叶晓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65,共7页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至汶川公路两侧地质灾害尤为发育,先后多次完全中断震中生命线的交通,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通过汶川地震前后都江堰-汶川公路边坡现场调查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该地段边坡的主要地...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至汶川公路两侧地质灾害尤为发育,先后多次完全中断震中生命线的交通,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通过汶川地震前后都江堰-汶川公路边坡现场调查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该地段边坡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破坏模式、易发性分区和防治建议。研究表明破坏类型主要为碎屑流式、碎裂滑移崩塌,剪断-溃滑型、拉裂-溃滑型、顺层溃滑型滑坡和沟谷型泥石流。都汶公路两侧的边坡灾害以崩塌为主,滑坡、泥石流次之。地震使区内泥石流暴发的频率和规模增大,特大型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地震烈度较高区域。防治此类地质灾害,应以治理为主,预防和避让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地质灾害 都汶公路 破坏模式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区典型堆积体成灾模式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甘建军 吴晗 +1 位作者 黄润秋 杨全忠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44,88,共6页
汶川特大地震后地质灾害调排查表明,不同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地层岩性对震后堆积体的变形破坏模式差距较大。根据现场调查成果,结合室内分析,总结归纳出汶川地震区四种典型的成灾模式,即滑移型、冲刷型\崩塌型和碎屑流型。在此基础上... 汶川特大地震后地质灾害调排查表明,不同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地层岩性对震后堆积体的变形破坏模式差距较大。根据现场调查成果,结合室内分析,总结归纳出汶川地震区四种典型的成灾模式,即滑移型、冲刷型\崩塌型和碎屑流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成灾发展演化过程、发育分布特征,以及变形破坏与堆积体边坡岩土结构、地形地貌、降雨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提出了汶川地震区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的一般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体 成灾模式 分布特征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质边坡倾倒破坏的力学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海军 赵建军 巨能攀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289-294,共6页
以岩质边坡倾倒破坏地质过程分析为基础,假定岩体倾倒破坏过程中始终处于力平衡状态以及层面上下缘存在着阻止剪切错动破坏的层间阻力,岩体中某一点应力根据弹性力学原理可以简化为垂直的自重应力和水平的侧应力,将倾倒破坏岩体的力学... 以岩质边坡倾倒破坏地质过程分析为基础,假定岩体倾倒破坏过程中始终处于力平衡状态以及层面上下缘存在着阻止剪切错动破坏的层间阻力,岩体中某一点应力根据弹性力学原理可以简化为垂直的自重应力和水平的侧应力,将倾倒破坏岩体的力学过程概化为平面应变模型,并基于最大拉应力破坏准则,推导出岩体倾倒折断破坏深度的临界公式。实例计算及讨论表明,倾倒破坏临界深度理论适用范围广,并且考虑了边坡水平应力,计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破坏特征。另外,边坡坡角、岩层倾角及厚度对岩体倾倒破坏深度影响具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层面倾角50°~70°时边坡最易发生倾倒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倾倒破坏 平面应变 折断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体质量分级的岩体变形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俊杰 王浪 邓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1-56,共6页
坝基和坝肩岩体的变形特征是影响大坝施工工艺和大坝能否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合理确定叶巴滩水电站岩体的变形模量,基于岩体质量分级,进行了室内试验和现场刚性承压板试验。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结合岩体质量及其所处地质环境给出... 坝基和坝肩岩体的变形特征是影响大坝施工工艺和大坝能否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合理确定叶巴滩水电站岩体的变形模量,基于岩体质量分级,进行了室内试验和现场刚性承压板试验。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结合岩体质量及其所处地质环境给出岩体变形参数建议值,并用声波对变形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其相关系数大于0.83,即证实了实验成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质量分级 变形模量 数理统计 声波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旱谷地料场岩溶发育特征及工程效应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广辉 辛聪聪 +1 位作者 王运生 李正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5期90-97,共8页
巧家县旱谷地石灰石料场岩溶总体不发育,但开挖揭示有较大岩溶管道,查明岩溶发育的规律对料场下一步开采布局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料场及其周边的实地调查、钻孔揭露及物探,对地下岩溶以及地表岩溶分布特征及位置进行统计,结合构造、岩... 巧家县旱谷地石灰石料场岩溶总体不发育,但开挖揭示有较大岩溶管道,查明岩溶发育的规律对料场下一步开采布局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料场及其周边的实地调查、钻孔揭露及物探,对地下岩溶以及地表岩溶分布特征及位置进行统计,结合构造、岩性、水文及地貌等地质特征对岩溶发育机理进行分析讨论,认为特殊水文条件下可以在岩溶发育较差地区发育岩溶异常带"。主要结论如下:①巧家旱谷地斜坡由于地表支沟发育,地表水无法聚集,地表岩溶不发育。②料场上方缓坡平台后缘有一断层泉,流量约1. 8 L/s,泉水出露后又在该平台渗入地下,使得料场区地下岩溶较地表发育;旱谷地平台后缘保存有菩萨洞和蝙蝠洞,为当时溶洞的出口。③地下岩溶通道首先在普家村平台断层泉渗入地下,沿中梁子沟发育切层陡倾坡外的"垂直"管道,直径约12 m,在1 400 m高程,顺层发育水平管道(层控),并在大弯子沟右岸菩萨洞及蝙蝠洞岩溶水排出地表;随着旱谷地台面的抬升,现今岩溶管道仍然以垂直管道向金沙江谷底方向排泄,出口在巧家县城龙潭一带。④由于管道及其附近塌陷及溶洞角砾、次生泥充填,危岩垮塌严重,不能满足石料质量要求,料场区有用料储量减少1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间歇性下切 地下岩溶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巧家莲塘-龙井湾槽谷成因分析
14
作者 程万强 王运生 +3 位作者 宋良 李正友 周宇航 台梓含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9-155,共7页
白鹤滩水电站作为世界装机容量第二大的水电站,在该水电站库区内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城台地后缘发育有一近南北走向的宽缓槽谷,其成因至今未有定论,研究该槽谷的成因对金沙江水系的变迁及巧家莲塘移民安置点场地的稳定性评价具有重... 白鹤滩水电站作为世界装机容量第二大的水电站,在该水电站库区内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城台地后缘发育有一近南北走向的宽缓槽谷,其成因至今未有定论,研究该槽谷的成因对金沙江水系的变迁及巧家莲塘移民安置点场地的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基于详实的野外调查、超深钻孔编录、广域电磁法探测、土壤氡气测量以及测年等方法,研究了莲塘-龙井湾槽谷的地貌学特征、边界特征、充填序列、断陷幅度及其发育时限。结果表明:①莲塘-龙井湾槽谷形态上呈NNW且向东微凸,南北长约8 km,东西均宽约0.8 km,为小江断裂与则木河断裂交汇贯通后断陷形成;②莲塘-龙井湾槽谷基底为巧家拉分断陷盆地堰塞(构造)湖形成,其上覆泥石流冲洪积层和坡洪积层;③槽谷的断陷始于29万a前,终止于2万a前,断层幅度达37.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塘-龙井湾槽谷 小江断裂 则木河断裂 地质钻探 铀系测年 成因分析 金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