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某铁路拟选线路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邵虹波 唐川 李为乐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9年第3期342-346,共5页
以SPOT-4/5卫星影像为信息源,以ERDA S 8.7软件为处理平台,运用多种图像处理方法对影像进行综合处理,在此基础上对滇西山区某铁路选线勘察进行了实例研究。根据滇西山区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遥感影像特征,结合地学知识对该线路部分区段... 以SPOT-4/5卫星影像为信息源,以ERDA S 8.7软件为处理平台,运用多种图像处理方法对影像进行综合处理,在此基础上对滇西山区某铁路选线勘察进行了实例研究。根据滇西山区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遥感影像特征,结合地学知识对该线路部分区段的地质灾害进行遥感解译,查明了区段内滑坡、泥石流及崩塌对线路的影响,为该铁路拟选线路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工程地质勘察 图像识别 遥感解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风险控制模式探讨 被引量:10
2
作者 铁永波 唐川 《灾害学》 CSCD 2008年第3期10-14,共5页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灾害性天气频发,使得山区泥石流危害极为严重。作为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的山区城镇也就成为泥石流危害的主要对象。针对山区城镇泥石流危害特征及风险控制现状,引入地理学中的同心圆理论,探讨了山区城镇泥石流风险...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灾害性天气频发,使得山区泥石流危害极为严重。作为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的山区城镇也就成为泥石流危害的主要对象。针对山区城镇泥石流危害特征及风险控制现状,引入地理学中的同心圆理论,探讨了山区城镇泥石流风险控制的"同心圆模式",分析了"同心圆模式"中各风险控制层对灾害风险的控制机制及效应,提出城镇泥石流风险控制应遵循多层防范、逐级降低的思路,研究可为山区城镇的减灾管理提供合理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城镇 泥石流 风险控制 “同心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诱发填方路堤边坡变形机制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赵建军 余建乐 +4 位作者 解明礼 柴贺军 李涛 步凡 蔺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933-2940,共8页
填方路堤变形失稳是西部山区工程建设的常见问题。重庆某高速公路边坡为典型的堆载条件下降雨诱发型滑坡,填方堆载后,填方边坡在连续降雨条件下,沿基岩之上的软弱面产生滑动破坏。定性分析认为,降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了研究... 填方路堤变形失稳是西部山区工程建设的常见问题。重庆某高速公路边坡为典型的堆载条件下降雨诱发型滑坡,填方堆载后,填方边坡在连续降雨条件下,沿基岩之上的软弱面产生滑动破坏。定性分析认为,降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了研究填方边坡在降雨条件下的变形破坏机制及孔隙水压力与变形之间的关系,采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边坡变形失稳的全过程,分析孔隙水压力随降雨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变形破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后缘大方量堆载,改变了其应力条件,是滑坡产生的主要因素。场地施工改变了原有的地表水环境,连续强降雨致使大量下渗的雨水,不仅显著改变坡体应力条件,而且雨水沿着滑面运移软化滑带,是滑坡产生的重要诱发因素。孔隙水压力在坡体失稳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填方体土碎屑、泥质含量大,下渗的雨水携带上部细小颗粒及滑带泥质成分至滑带附近,堵塞地下水消散通道,表现为坡体变形积累,孔隙水压力增加;边坡变形陡增,孔隙水压力降低。该滑坡破坏分为降雨下渗、滑带饱水软化、后缘产生裂缝、裂缝贯通-整体滑动4个阶段,为蠕滑-拉裂式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方路堤 滑坡 孔隙水压力 变形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地区群发性泥石流物源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洋 唐川 +5 位作者 李为乐 钟华介 黄伟 陈海龙 王金亮 唐宏旭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7-113,共7页
汶川地震改变了西南山区的地质环境,所产生的地质灾害效应在2010年8月13日及8月19日的极端天气下导致多地爆发山洪泥石流,其中都江堰龙池地区爆发大规模群发性泥石流。选取龙池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信息量法针对形成泥石流的... 汶川地震改变了西南山区的地质环境,所产生的地质灾害效应在2010年8月13日及8月19日的极端天气下导致多地爆发山洪泥石流,其中都江堰龙池地区爆发大规模群发性泥石流。选取龙池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信息量法针对形成泥石流的物源条件进行敏感性分析。选取了8类影响物源分布的因子:公路影响带、海拔、坡度、坡高、植被覆盖率、河流影响带、断裂影响带及岩土体类型,并细分为37个级别,为每个分级评定敏感性权重,利用ARCGIS平台最终生成高、中、低三级敏感性区划图。根据敏感性区划从物源条件上划分了龙池地区泥石流危险性等级,从而确定需要重点进行监测防治的泥石流沟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池 群发性泥石流 层次分析-信息量法 ARCGIS 敏感性分析 四川都江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九龙县石头沟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铁永波 唐川 苏小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8-170,共3页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但由于其爆发频率低、爆发前兆不易识,往往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旦爆发泥石流,就容易造成灾害。研究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是理解泥石流成因、特征及工程设计参数的重要途径,可为泥石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但由于其爆发频率低、爆发前兆不易识,往往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旦爆发泥石流,就容易造成灾害。研究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是理解泥石流成因、特征及工程设计参数的重要途径,可为泥石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在对石头沟进行实地调查所获取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该沟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计算,并对其危险性做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可为石头沟泥石流的治理及防灾减灾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动力学特征 形成机理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冰川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黄伟 唐川 刘洋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2-176,共5页
林芝地区是西藏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冰川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特别是近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冰川融化速率加快,冰川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通过对林芝地区冰川泥石流危险性影响... 林芝地区是西藏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冰川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特别是近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冰川融化速率加快,冰川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通过对林芝地区冰川泥石流危险性影响因子的分析,考虑了10个影响因子,选取了研究区6条典型泥石流沟进行研究,然后运用灰色关联度法筛选出7个主要的影响因子,即日最高温度、流域面积、一次泥石流最大冲出量、主沟长度、流域最大高差、冰川积雪面积,并确定了其权重值,为冰川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体系提供了更为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泥石流 灰色关联度 因子筛选 权重确定 西藏林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硒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小明 李泽琴 沈松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120-123,共4页
综述了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生物可利用性,以及影响土壤硒生物可利用性的土壤理化性和植物本身的因素。提出了加强对土壤硒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机理及其在植物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开发富硒植物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土壤 赋存状态 生物可利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某水电站坝址区左岸高边坡变形机理及动力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魏云杰 许模 +1 位作者 陶连金 王文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36-1040,共5页
现场调查表明,岩体经历了复杂的岩浆活动和多期构造作用,白鹤滩坝区左岸主要存在3种变形破坏模式,即正常卸荷型、陡裂夹泥型、缓倾角错动带的表生改造型;对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岩体风化及物理力学性质等特征进行了细致研究;在此基础上,... 现场调查表明,岩体经历了复杂的岩浆活动和多期构造作用,白鹤滩坝区左岸主要存在3种变形破坏模式,即正常卸荷型、陡裂夹泥型、缓倾角错动带的表生改造型;对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岩体风化及物理力学性质等特征进行了细致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动力离散元数值模拟,揭示了在地震作用下边坡变形破裂发生规律和变形发展模式,对其动力稳定性及可能引起的工程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结构 高边坡 变形机理 动力稳定 工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水电站坝区峨眉山玄武岩岩体风化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魏云杰 许模 +1 位作者 陶连金 康小兵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7,共5页
大坝建基面的选择取决于岩体风化程度.玄武岩风化作用受岩体结构控制,岩体的风化首先是沿各类结构面开始,逐渐向岩体内部发展.以西南某水电站为例,通过对某坝址区峨眉山玄武岩风化的表观特征、矿物特征、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大坝建基面的选择取决于岩体风化程度.玄武岩风化作用受岩体结构控制,岩体的风化首先是沿各类结构面开始,逐渐向岩体内部发展.以西南某水电站为例,通过对某坝址区峨眉山玄武岩风化的表观特征、矿物特征、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的风化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风化作用不明显;断层及层间、层内错动带对玄武岩的化学风化作用无显著影响,现场判定岩体风化界限应重点依据岩体的表观特征,从而为风化界限的现场判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玄武岩 岩体风化 矿物特征 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BA法的地下厂房围岩力学参数位移反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云杰 陶连金 许模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72-1076,共5页
讨论了TBA反分析法的原理,结合某水电站地下洞室工程中地下厂房的开挖过程,建立了模拟动态施工的有限元模型,运用TBA法对地下厂房的围岩力学参数进行了反演计算,运用遗传算法进行了数值验证,有效地确定了岩体的弹性模量.结果表明,增量... 讨论了TBA反分析法的原理,结合某水电站地下洞室工程中地下厂房的开挖过程,建立了模拟动态施工的有限元模型,运用TBA法对地下厂房的围岩力学参数进行了反演计算,运用遗传算法进行了数值验证,有效地确定了岩体的弹性模量.结果表明,增量位移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A法 位移反分析 地下厂房 岩体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救援的人员动态分布时空菱形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东升 吴锟 +1 位作者 于冰 马德英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3-100,共8页
为了解决重大灾害发生后的人员救援问题,用社会行为学的时间-空间菱形,界定人们活动时空范围,后把人群点集化,建筑空间抽象为面和体,并建立了点与面和体的拓扑关系,准确表达可提供救援搜寻的地理信息,最终利用点集的基数来计量人员动态... 为了解决重大灾害发生后的人员救援问题,用社会行为学的时间-空间菱形,界定人们活动时空范围,后把人群点集化,建筑空间抽象为面和体,并建立了点与面和体的拓扑关系,准确表达可提供救援搜寻的地理信息,最终利用点集的基数来计量人员动态分布数量,为救援提供辅助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 时空菱形 基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的人员震时空间分布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肖东升 吴锟 +1 位作者 胡启军 熊俊楠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60,共6页
地震时刻,人员在建筑空间的动态分布情况尤为重要,本文对人员个体分布无序,向群体分布有序转换规律研究,通过最大熵原理,解决引力向效用函数,效用函数向概率的2个转换,从而实现的人员空间分布模型建立。
关键词 最大熵 随机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单一失稳模式危岩体的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帆 赵其华 +1 位作者 孙赤 廖景高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52-54,共3页
针对一特定危岩体,其失稳破坏模式并非只有一种。以某水电站左岸危岩体为例,在现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其沿走向的滑塌式和沿倾向的倾倒式两种失稳破坏模式,进而建立了相应的极限平衡法力学模型,对危岩体的变形和破坏特征进行了数值... 针对一特定危岩体,其失稳破坏模式并非只有一种。以某水电站左岸危岩体为例,在现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其沿走向的滑塌式和沿倾向的倾倒式两种失稳破坏模式,进而建立了相应的极限平衡法力学模型,对危岩体的变形和破坏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危岩体抗滑塌稳定性较差,而抗倾倒的稳定性较高;在各工况中,暴雨工况下的稳定性最差,危岩体很有可能发生滑塌失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 极限平衡 滑塌 危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置信区间的地震压埋人员实时伤亡状态预估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肖东升 项霞 张发平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32,共7页
在震后应急救援宏观决策中,地震压埋人员的实时伤亡状态是最重要的定量指标和参考依据。因此,以置信度区间为工具,对影响伤亡状态的参数即初始伤亡指数Co、囤陷环境S和体质综合指数B进行了区间分析,建立了实时伤亡状态模型,并以汶川地... 在震后应急救援宏观决策中,地震压埋人员的实时伤亡状态是最重要的定量指标和参考依据。因此,以置信度区间为工具,对影响伤亡状态的参数即初始伤亡指数Co、囤陷环境S和体质综合指数B进行了区间分析,建立了实时伤亡状态模型,并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对不同人员的伤亡状态进行了预估,预估值与实际情况的误差为10%左右,表明该模型可供震后应急救援工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置信区间 伤亡指数 环境系数 体质综合指数 实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石亭江流域汶川地震滑坡崩塌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茜 王运生 +1 位作者 魏鹏 江岳安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11年第2期218-224,共7页
"5.12"汶川大地震引发了石亭江流域严重的滑坡、崩塌,沿江两岸红白镇、金花镇及上游矿区的滑坡、崩塌掩埋了公路、水电站,摧毁铁路并堰塞石亭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震后在中国地调局的资助下,进行了1∶5万野外... "5.12"汶川大地震引发了石亭江流域严重的滑坡、崩塌,沿江两岸红白镇、金花镇及上游矿区的滑坡、崩塌掩埋了公路、水电站,摧毁铁路并堰塞石亭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震后在中国地调局的资助下,进行了1∶5万野外地震次生灾害详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石亭江流域滑坡、崩塌分布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即由石亭江下游至上游,总体呈加重趋势,而且沿山前断裂和中央断裂灾害异常发育,后者强于前者;地质灾害发育除受发震断裂控制外,还受地貌、岩性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因素控制,上述控制因素的耦合是导致石亭江地区地震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不均一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亭江流域 滑坡崩塌分布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水电站坝基岩体结构面直剪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晓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6-69,共4页
c、φ值是衡量岩体结构抗剪强度的主要参数,一般通过岩体结构面直剪试验获取。岩体结构面直剪试验分为多点法和单点法,工程设计中通常采用多点法,而忽视单点法的重要作用。为了对两种试验方法进行比较,结合具体的试验项目,运用携带式剪... c、φ值是衡量岩体结构抗剪强度的主要参数,一般通过岩体结构面直剪试验获取。岩体结构面直剪试验分为多点法和单点法,工程设计中通常采用多点法,而忽视单点法的重要作用。为了对两种试验方法进行比较,结合具体的试验项目,运用携带式剪切仪,分别采用上述两种试验方法,对某水电站坝基岩体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参数进行了试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并指出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客观反映岩体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从而提高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点法 多点法 岩体结构 直剪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压埋人员地理信息的随机性研究
17
作者 肖东升 张翔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56,共6页
针对地震压埋人员的概率地理信息,即人员带有时间戳的三维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对属性信息的随机性,拟采用随机数学理论和数学物理方法,从而建立地震压埋人员地理信息随机模型和模型的物理解释,以此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压埋人员 地理信息 随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胞自动机的震时人员动态分布评估方法研究
18
作者 肖东升 许国徽 胡远东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44,共6页
为了解决在地震发生后的人救援问题,首要任务是对地震囤陷人员分布的人数评估。为此,本文完成标准细胞自动机的扩展,建立适应人员分布的细胞自动机规则,达到解决人员在建筑空间分布问题。
关键词 细胞自动机 人员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青川县银溪窝滑坡复活机制研究及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尤琳 沈军辉 +1 位作者 彭昌翠 章志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4-47,52,共5页
银溪窝滑坡位于四川省青川县白家乡佛山村一社,属于滑移-弯曲溃决型变形破坏形成的老滑坡体。近期,滑坡堆积体表现出一定的蠕滑变形迹象,表层局部滑塌现象较发育。"5·12"汶川地震,造成滑坡体的变形进一步加剧,中后部形... 银溪窝滑坡位于四川省青川县白家乡佛山村一社,属于滑移-弯曲溃决型变形破坏形成的老滑坡体。近期,滑坡堆积体表现出一定的蠕滑变形迹象,表层局部滑塌现象较发育。"5·12"汶川地震,造成滑坡体的变形进一步加剧,中后部形成多条具一定规模的继承性圈弧状裂缝(带),坡体稳定性进一步降低,对坡体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根据滑坡结构及变形破裂特征,结合其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对滑坡的复活机制进行了研究,判定滑坡体在不利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提出了"后缘截水+裂缝填封+前缘抗滑桩"的综合治理方案对其进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溪窝滑坡 蠕滑-拉裂 滑移-弯曲 复活机制 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TGS核废物桶检测控制系统构建 被引量:5
20
作者 冯文亮 李怀良 +3 位作者 庹先国 石睿 刘颖 鞠波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1-35,共5页
为了对核废物桶进行自动层析γ扫描检测,针对核废物桶检测装置,构建了一套基于PLC实现四维层析γ扫描的自动检测控制系统。具体介绍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以及对系统核心控制器件的选择,并设计了系统的控制方式,处理系统异常情况的方法... 为了对核废物桶进行自动层析γ扫描检测,针对核废物桶检测装置,构建了一套基于PLC实现四维层析γ扫描的自动检测控制系统。具体介绍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以及对系统核心控制器件的选择,并设计了系统的控制方式,处理系统异常情况的方法。经核废物桶检测运行实验,表明系统稳定可靠、安全、操作灵活,有效地满足了核废物桶检测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废物桶 层析γ扫描 PLC 检测 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