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自治区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牌 杨睿 +3 位作者 徐巾喻 石松林 李君 周青艺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1,共12页
根据2021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记载,对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活型、濒危状况、地理成分以及水平和垂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分布... 根据2021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记载,对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活型、濒危状况、地理成分以及水平和垂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217种(含种下等级,下同),隶属于54科87属,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7种。从物种组成来看,在科水平,兰科(Orchidaceae)种类最多,有14属100种;在属水平,以石斛属(Dendrobium Sw.)、兰属(Cymbidium Sw.)、杓兰属(Cypripedium Linn.)为主,分别包含38、24和14种。从生活型来看,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多年生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162种),占比达75.3%。从濒危状况来看,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极危(CR)11种,濒危(EN)59种,易危(VU)77种,受威胁物种占比高达67.7%。从地理成分来看,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科水平有6个分布型和6个亚型,热带成分科与温带成分科的比值为1.54;在属水平有10个分布型和15个亚型,热带成分属与温带成分属的比值为0.87;在种水平包含中国特有分布种52种及西藏特有分布种6种。在水平分布格局上,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主要集中在西藏的东南部和南部,且从县级行政区域水平看,墨脱县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最多(129种);在垂直分布格局上,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数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快速增多后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在海拔(Alt)区间800 m<Alt≤1200 m分布的种类最多(100种)。目前,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正面临着过度采集、群体衰退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生存压力。建议在西藏开展全面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濒危物种保护地工作,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同时加强保护宣传力度,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植物多样性 地理成分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老旧院落更新中地方性消费空间生产机制研究——以成都玉林南路7号院为例
2
作者 张菁 苏丽 +1 位作者 曹颖琦 唐云霄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共10页
全球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受消费主义影响,呈现出标准化与多样化共存的特征。如何在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塑造具有地方性的消费空间成为我国当下城市更新的重要命题。基于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通过对成都市玉林南路7号院的老旧院落更新的个... 全球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受消费主义影响,呈现出标准化与多样化共存的特征。如何在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塑造具有地方性的消费空间成为我国当下城市更新的重要命题。基于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通过对成都市玉林南路7号院的老旧院落更新的个案研究,分析玉林南路7号院空间演变的阶段性过程,解析由政策导向下的空间更新与日常生活导向下的空间实践所共同塑造的地方性消费空间生产机制。发现:①地方性消费空间生产呈现出两个动态互动阶段,第一阶段由空间规划者所主导而建构的现代化、标准化的空间表征;第二阶段由空间使用者所主导而塑造的地方化、多样化的表征空间;②政策导向下的结构性力量与日常生活导向下的能动性力量是构成老旧院落更新中地方性消费空间生产的关键动力。探索日常生活与空间生产的互动维度,将日常生活作为城市更新中消费空间生产的重要力量,以重新审视和反思老旧院落更新中的政策导向,并为构建地方性的消费空间生产提供实证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消费空间 空间生产 日常生活 成都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时空特征与耦合协调机制——基于42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3
作者 刘晓琼 张雪静 +3 位作者 杨华 焦璇 陈佩瑶 胡颖超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6-739,共14页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和粮食供应地,探究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耦合协调机制是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促成其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文中在测算2008—2020年该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用耦合协调度...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和粮食供应地,探究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耦合协调机制是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促成其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文中在测算2008—2020年该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了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及其耦合协调机制。结果显示:①研究区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村以及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皆整体呈低值波动缓增态势,其中可持续农业发展水平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且其值高于可持续农村发展的,且三者的空间异质性较明显;②制约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障碍因子虽具有趋同性,但其空间差异性亦较为明显;③研究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农村发展的耦合度高于耦合协调度,且分别呈弱降和明显增长趋势,目前依次处于拮抗和低度失调阶段;④2020年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可持续农村发展的高值区及其耦合协调度高值区皆大致沿海西州-鄂尔多斯-南阳-阿坝四地呈“蝶翼状”分布,而两者的低值区则多集中于黄河“几”字湾晋陕豫段部分地级市以及下游地区;⑤影响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因子作用类型以交互作用为主,表明导致其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复杂性较强,随后依据其作用机理分类构建了促成流域可持续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农村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 耦合协调度 地理探测器 耦合协调机制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泸定县M_(S)6.8地震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分析
4
作者 张平 唐晓鹿 +4 位作者 杨知涵 周涛 付松宇 王率 罗可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77,共19页
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具有非常不稳定的因素,会严重破坏地表景观变化,增加地表破碎程度,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失衡。该文以“9·22”泸定地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 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具有非常不稳定的因素,会严重破坏地表景观变化,增加地表破碎程度,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失衡。该文以“9·22”泸定地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筛选土地分类最佳模型,然后以预测结果为基础,结合景观转移矩阵和景观生态指数对泸定县地震前后景观面积、土地转移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XGBoost模型为泸定县土地利用分类模型的最优模型,震前总体精度(overall accuracy,OA)为97.95%、Kappa系数为0.97;震后的总体精度(OA)为97.54%、Kappa系数为0.97;地震前后研究区林地、未利用地、冰雪、草地和耕地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林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最大,总转出量分别为86.55、51.51 km^(2),占总变化量的34.78%、20.70%。泸定县南部震中附近山区的植被受地震影响较大,滑坡变化量为3.96 km^(2),占总转入量的1.59%;震后泸定县斑块密度指数(PD)、景观形状指数(LS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均有显著上升,而最大斑块指数(LPI)和聚集度指数(AI)有下降趋势,区域内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研究结果为地震灾区生态规划管理体系、生态监测和生态恢复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景观格局 随机森林 极端梯度提升 泸定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流域生态脆弱度研究——基于长江支流生态廊道建设
5
作者 冉清红 章佳洁 +3 位作者 张玉丽 谭华鑫 李名扬 冉旺芳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143-149,共7页
生态脆弱度评价能体现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有利于长江支流生态廊道建设。文章对岷江流域生态脆弱度展开研究,采用S-R-P评价模型,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借助ArcGIS平台综合分析得出2000—2021年分段的生态脆弱度。结果表明:①依据生态... 生态脆弱度评价能体现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有利于长江支流生态廊道建设。文章对岷江流域生态脆弱度展开研究,采用S-R-P评价模型,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借助ArcGIS平台综合分析得出2000—2021年分段的生态脆弱度。结果表明:①依据生态脆弱度归一化指数,岷江流域生态脆弱等级分为微度脆弱(0-0.2)、轻度脆弱(0.2-0.4)、中度脆弱(0.4-0.6)、重度脆弱(0.6-0.8)、极度脆弱(0.8-1)5个等级。②在研究年份内,生态脆弱度空间分布均表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特征,流域以中度脆弱和轻度脆弱为主;以2021年为例,中度脆弱区域占流域面积的56.13%,轻度脆弱占31.63%,重度脆弱占10.63%,微度脆弱占1.42%,极度脆弱占0.16%。③2000年、2010年、2020年和2021年的EVSI分别为2.81、2.92、2.71、2.74,由此得出岷江流域生态脆弱度在2000-2020年整体规律呈现“先转差,后向好”的态势,2020到2021略微EVSI升高。综上,①流域北部应防范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②东部与南部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减缓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耕地和建设用地对生态空间的挤占。③流域西部虽然总体生态环境较好,但是仍然有不小部分的生态脆弱等级增加,不容忽视。因此,对于岷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仍然是在长江支流生态廊道建设中改善生态脆弱度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生态脆弱度 GIS 岷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RF和LandTrendr算法的黄河流域下游撂荒耕地提取与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郭益梦 何珊 邵怀勇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1-280,共10页
耕地撂荒是一种常见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现象,深刻影响着全球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监测其撂荒耕地时空动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以黄河流域下游兰考县、长垣市、封丘县和... 耕地撂荒是一种常见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现象,深刻影响着全球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监测其撂荒耕地时空动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以黄河流域下游兰考县、长垣市、封丘县和东明县为研究区,依托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结合Landsat长时间序列影像,并通过分层随机采样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样本集,结合多维度特征,综合应用随机森林概率模型及LandTrendr变化检测方法,系统地提取2004—2022年撂荒耕地与休耕地,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土地覆被变化提取2022年撂荒耕地与非撂荒耕地的F1分数分别为0.80和0.87,而结合变化检测方法提取2004—2022年撂荒耕地,撂荒耕地与非撂荒耕地的平均F1分数分别达到0.87和0.89,精度显著提升;2)研究区撂荒耕地面积在2004—2022年间呈现先上升后波动式下降的趋势,平均面积为28.24 km^(2),2007年达到峰值49.35 km^(2),而休耕地分布零散且面积较小;3)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有效遏制了撂荒现象,而粮食产量的提升可能会带来撂荒风险的增加,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对撂荒影响有限。该研究通过结合随机森林与LandTrendr算法,实现了对撂荒耕地的精准提取,并揭示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这为黄河流域下游制定针对性的农业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耕地撂荒 粮食安全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羌塘盆地双湖地区毕洛错黑色页岩稀土元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孙玉琪 伊帆 +3 位作者 伊海生 夏国清 李高杰 徐鸿彬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4-560,共17页
南羌塘盆地双湖地区的毕洛错黑色页岩是南羌塘最具代表性的优质烃源岩,在羌塘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选取毕洛错剖面底部有机质初始沉积的层位进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毕洛错剖面样品稀土元素总量(ΣREE)平均值... 南羌塘盆地双湖地区的毕洛错黑色页岩是南羌塘最具代表性的优质烃源岩,在羌塘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选取毕洛错剖面底部有机质初始沉积的层位进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毕洛错剖面样品稀土元素总量(ΣREE)平均值为61.97μg/g,明显低于大陆上地壳和北美页岩;轻、重稀土元素比值(ΣLREE/ΣHREE)平均值为8.44,(La/Yb)N平均值为1.27,具有轻稀土较为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特征;δCe值为0.77~0.95,平均值为0.85,显示较弱的Ce负异常,δEu值为0.90~1.11,平均值为1.00,几乎无Eu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La/Th-La/Yb、Co/Th-La/Sc、La/Yb-ΣREE以及La/Th-Hf图解显示源岩主要为沉积岩和长英质火山岩;ΣREE、ΣLREE/ΣHREE、Al、Ti以及CIA特征显示随着有机质开始富集,风化作用增强,陆源输入增加;δEu、δCe、Ceanom的参数特征以及V/(V+Ni)、Mo XS/UXS特征显示剖面整体为贫氧环境;(La/Yb)N、Nd/La及ΣREE/P2O5参数特征显示稳定且较高的沉积速率;沉积环境指标与TOC的相关性指示风化作用增强导致的陆源输入增加是有机质富集的核心因素,推测在早中侏罗世温暖湿润的气候背景下,地表径流带来的营养盐促进了藻类繁盛,提供有机质来源,同时较高的沉积速率和贫氧的水体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埋藏与保存,造成有机质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黑色页岩 稀土元素 有机质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杨叶容器育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滨豪 李文静 +4 位作者 李文忠 张羽嘉 刘闵豪 彭建 肖兴翠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37-143,共7页
【目的】通过研究赤杨叶容器育苗关键因素基质配比、缓释肥用量、容器规格的组合对2年生幼苗的生长指标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最有利于幼苗生长和质量积累的育苗方案,为优化赤杨叶容器苗培育技术提供思路。【方法】以2年生赤杨叶实生幼苗为... 【目的】通过研究赤杨叶容器育苗关键因素基质配比、缓释肥用量、容器规格的组合对2年生幼苗的生长指标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最有利于幼苗生长和质量积累的育苗方案,为优化赤杨叶容器苗培育技术提供思路。【方法】以2年生赤杨叶实生幼苗为材料,设置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共9个处理,探究关键因素对2年生赤杨叶容器苗生长及质量的影响,并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3种因素中,不同基质配比对赤杨叶容器苗苗高和高径比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对地径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不同基质的pH值、有机质、水解氮、容重与容器苗苗高、高径比均显著相关,总孔隙度与苗高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磷含量与高径比呈显著负相关。容器规格和缓释肥量对赤杨叶容器苗地径、苗高和高径比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隶属函数综合分析法表明,A2 B2 C3为赤杨叶容器育苗最优组合。【结论】容器规格、基质配比和缓释肥用量显著影响赤杨叶容器苗的生长,培育赤杨叶容器苗的最优组合为:采用A2(10.0 cm×13.5 cm)为容器,B2(椰糠4∶泥炭4∶土2)为基质,添加C3(4 kg·m^(-3))缓释肥,可培育2年生苗高167.22 cm、地径8.44 mm的容器苗。研究结果为赤杨叶容器育苗提供了技术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器苗 赤杨叶 容器规格 基质配比 缓释肥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协同关系及其归因分析
9
作者 张恺 易桂花 +4 位作者 张廷斌 李景吉 王国严 李蓝星 党伟洋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6-376,共11页
[目的]分析川西高原3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揭示自然因素的影响机制,进而为川西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InVEST模型评估并分析了川西高原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碳存... [目的]分析川西高原3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揭示自然因素的影响机制,进而为川西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InVEST模型评估并分析了川西高原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碳存储3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双变量Moran′s I指数分析了川西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使用冗余分析揭示了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川西高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249.24 mm,土壤保持量为226.18 t/hm^(2),碳存储量为118.56 t/hm^(2)。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之间以及水源涵养和碳存储功能之间的协同关系呈增强趋势,土壤保持和碳存储功能之间的协同关系保持稳定。[结论]2000—2020年,协同关系是川西高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碳存储功能之间的主导关系,水源涵养主要受降水和气温影响,土壤保持主要受林地、灌木和降水影响,碳存储主要受林地和灌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冗余分析 川西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濒危植物长叶云杉径向生长的影响
10
作者 李君 徐巾喻 +4 位作者 石松林 王牌 邓杰 陈万鹏 杨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808-6821,共14页
揭示濒危物种长叶云杉(Picea smithiana)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对干旱事件的生态弹性。以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长叶云杉为研究对象,通过年轮样品采集、处理和测量构建标准年表(STD)、断面积增量(BAI)以及区域曲... 揭示濒危物种长叶云杉(Picea smithiana)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对干旱事件的生态弹性。以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长叶云杉为研究对象,通过年轮样品采集、处理和测量构建标准年表(STD)、断面积增量(BAI)以及区域曲线标准化(RCS)年表,并运用相关分析、滑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长叶云杉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其对极端干旱事件的抵抗力、恢复力和恢复弹力。结果表明,长叶云杉1980—2022年期间径向生长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相关分析显示,长叶云杉径向生长与上一年10月—当年7月自校准帕默尔干旱指数(scPDSI)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与上一年6月—9月以及当年2—9月的最低温度与平均温度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滑动相关分析表明,长叶云杉径向生长与2—5月scPDSI相关性呈波动变化趋势,由显著正相关到不相关再转变为显著正相关,而与上一年8—10月、当年1—5月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近年来呈现显著负相关,表明了气候变暖引起的水分限制是导致近年来长叶云杉径向生长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1—5月scPDSI确定三次极端干旱时期:1954—1959年、1965—1968年和2015—2016年,长叶云杉均未出现明显生长衰退现象,但其抵抗力、恢复力和恢复弹力整体上呈现波动变化趋势,表明未来气候变暖将可能进一步抑制长叶云杉径向生长,甚至出现死亡现象,可采取种群动态监测、人工繁育实验和栖息地管理等措施来加强对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濒危植物长叶云杉生长动态预测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长叶云杉 径向生长 气候响应 极端干旱 生态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福建省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预测
11
作者 金润 何丽 +4 位作者 罗芳 何政伟 李丹 林之钰 黄雨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0-182,共13页
生境质量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体现,定量评估其时空演变特征并预测未来变化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应用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该地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并借助PLU... 生境质量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体现,定量评估其时空演变特征并预测未来变化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应用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该地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并借助PLUS模型,对2020-2040年间福建省的土地利用及生境质量时空分布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福建省耕地、林地和草地均呈减少趋势,减少区域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及周边区域,主要转为建设用地。2)2000-2020年福建省生境质量整体较好,平均生境质量有轻微降低的趋势,南平市西北部和闽江中上游的生境质量较高,而漳州、厦门、莆田等沿海地区的生境质量较低。3)PLUS模型预测显示,在耕地和生态保护情景下,未来20年福建省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将会增加,而其他3种地类则呈减少趋势。这使得生境质量均值呈逐渐上升趋势,高生境质量区域面积进一步扩大。4)影响福建省生境质量变化的第一主导因素为植被初级净生产力(NPP)(q为0.262),其次是GDP(q为0.199),交互作用探测结果显示,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福建省生境质量影响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原荒野地优先保护区识别
12
作者 张梦瑶 易桂花 +4 位作者 张廷斌 王国严 李景吉 别小娟 马祥龙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105-7122,共18页
荒野地作为由自然主导的生态系统,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了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随着人类活动对荒野地的威胁逐渐加大,全球荒野地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缩减,严重威胁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由于缺乏必要的连通... 荒野地作为由自然主导的生态系统,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了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随着人类活动对荒野地的威胁逐渐加大,全球荒野地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缩减,严重威胁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由于缺乏必要的连通性,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受阻,荒野地难以维持相应的生态过程和功能。研究集成布尔法和MaxEnt模型模拟川西高原的荒野化程度,并从生态安全格局的视角出发,识别阻碍物种迁移和扩散的关键区域,结合Marxan模型进行系统性保护规划,厘定了川西高原荒野地优先保护等级和生态保护关键区域。结果表明:(1)共识别荒野地生态源164个,主要分布在自然度较高的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整体空间分布较为零散,破碎化特征明显,易受到外界干扰与环境变化的威胁;(2)共提取429条生态廊道,总长度达9387.51km,中部廊道网络密集,研究区东部、西部和西北部廊道分布稀疏,能量流动较少。综合考虑廊道建设成本和生态效益,最终确定生态廊道面积约51776.75km^(2),生境质量较好的区域是川西高原生态廊道的核心区域,有利于物种栖息和迁徙。受人类生产与开发活动的影响,识别的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周围阻力值相对较高,不利于物种迁移和扩散,需加强交通干道沿线绿色基础设施建设;(3)川西高原荒野地优先保护区集中分布在若尔盖县、红原县和阿坝县等地区,面积约37.99×10^(3)km^(2),其中一级优先保护区面积为22.89×10^(3)km^(2),占川西高原总面积的9.84%,二级优先保护区和三级优先保护区多分布在一级优先保护区邻近地区,面积分别为3.16×10^(3) km^(2)和11.94×10^(3) km^(2)。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川西高原生态保护体系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野地 优先保护区 MaxEnt模型 Marxan模型 景观连通性 川西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隧道建设对表层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13
作者 于杜 张原 +7 位作者 陈雨卓 向金成 王率 陈果 曹龙熹 李凛 裴向军 唐晓鹿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9-1421,共13页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是评价土壤固碳能力和养分保持能力以及土壤对外界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为阐明隧道工程建设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特征,在铁路工程影响区沿3240、3420、3600 m三个海拔梯度分别设置3个固定监测样地(TC1...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是评价土壤固碳能力和养分保持能力以及土壤对外界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为阐明隧道工程建设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特征,在铁路工程影响区沿3240、3420、3600 m三个海拔梯度分别设置3个固定监测样地(TC1、TC2、TC3),以非影响区为对照(CK1、CK2、CK3),基于方差分析,从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等角度探究隧道建设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C区域的含水率、孔隙度等物理性质以及团聚体质量和稳定性受到隧道建设影响显著(P<0.05)。TC与CK中,pH、氮、磷等化学性质以及团聚体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含量不受隧道建设影响(P>0.05),在海拔和土层影响下则差异显著(P<0.05)。三因素方差分析结合相关性分析表明隧道建设通过直接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维持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的土壤团聚体物理保护机制产生显著影响;研究区凋落物生物量和酶活、微生物量碳以及团聚体有机碳组分无显著变化,表明隧道建设对维持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的植物以及微生物学调控机制无显著影响,即隧道建设未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建设 青藏高原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地貌区滑坡灾害易发性量化评估及关键驱动因子
14
作者 陈丹璐 安雪莲 +4 位作者 邵怀勇 李文然 潘明辰 文海家 孙德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5-267,共13页
聚焦黄土塬地貌区滑坡灾害,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等因素,针对黄土塬地貌区滑坡易发性评价建立了综合量化评价体系.利用LightGBM模拟黄土高原黄土塬滑坡易发性,选取5个精度指标评估其预测性能与鲁棒性,运用SHAP算法解析诱发因素... 聚焦黄土塬地貌区滑坡灾害,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等因素,针对黄土塬地貌区滑坡易发性评价建立了综合量化评价体系.利用LightGBM模拟黄土高原黄土塬滑坡易发性,选取5个精度指标评估其预测性能与鲁棒性,运用SHAP算法解析诱发因素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揭示黄土塬地貌区滑坡易发性发生机制.研究发现,LightGBM模型对黄土塬滑坡易发性具有较强的模拟与预测能力(AUC为0.844),SHAP算法能较好地辨识出黄土塬地貌区滑坡易发性关键驱动因子,即距道路距离、年均降雨量、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地表切割深度、坡长等,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研究区滑坡易发性风险图,为区域滑坡治理及滑坡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滑坡易发性评价 黄土塬地貌 机器学习 可解释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OLOv9-MST改进多尺度玉米雄穗识别检测方法
15
作者 李典 何敬 +2 位作者 刘刚 胡芮宁 陈润渲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5-163,共9页
识别图像中雄穗对玉米产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大田玉米生长环境复杂,雄穗常被玉米叶片遮挡,且雄穗本身较小,普通深度学习模型对其检测效果不佳,因此基于玉米生长场景,制作了多尺度影像序列,并改进了YOLOv9目标检测模型,引入动态蛇... 识别图像中雄穗对玉米产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大田玉米生长环境复杂,雄穗常被玉米叶片遮挡,且雄穗本身较小,普通深度学习模型对其检测效果不佳,因此基于玉米生长场景,制作了多尺度影像序列,并改进了YOLOv9目标检测模型,引入动态蛇形卷积模块捕捉雄穗形态学特征,利用MobileNetV4对模型进行轻量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优化模型在5种不同缩放尺度下均能保持90.9%~98.3%的检测精度,减少了模型参数量,提高了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检测 YOLOv9 农业遥感 动态蛇形卷积 MobileNetV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遥感联合的滑坡形变反演
16
作者 刘艺 郝利娜 +3 位作者 王春林 沈智业 武德宏 刘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301,311,共12页
以白格滑坡和敏都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2号卫星影像数据,采用像素偏移追踪(POT)追踪其2015-02—2018-02不同窗口大小的东西向形变量;基于哨兵-1A卫星数据,采用小基线差分干涉测量(SBAS-InSAR)获取2015-03—2018-03的视线向累计形变量... 以白格滑坡和敏都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2号卫星影像数据,采用像素偏移追踪(POT)追踪其2015-02—2018-02不同窗口大小的东西向形变量;基于哨兵-1A卫星数据,采用小基线差分干涉测量(SBAS-InSAR)获取2015-03—2018-03的视线向累计形变量.结果表明,利用POT技术追踪白格滑坡形变量最剧烈处位于滑坡中后部,向东位移约30 m,最适宜窗口大小为64×64或128×128;敏都滑坡形变量最剧烈处位于滑坡中下部,向西移动约11 m,最佳窗口大小为128×128.利用SBASInSAR技术反演白格滑坡区域内视线向最大累计形变量为-93 mm,位于滑坡体中后部,敏都滑坡视线向最大累计形变量为-92.8 mm,位于滑坡体中下部.SBAS-InSAR技术能监测毫米级的微小形变,POT技术可以监测米级的形变,二者结合可以获取更详细的滑坡形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格滑坡 敏都滑坡 像素偏移追踪 光学影像配准与相关 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黑龙江盆地龙沟河岩体角闪石和黑云母矿物成分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意义
17
作者 王远超 刘璇 +3 位作者 赵元艺 罗涛 黄军海 艾祯滨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7-889,共13页
龙沟河岩体位于大兴安岭北部黑龙江省漠河县境内,与区内早白垩世斑岩型Cu-Au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然而,有关该岩体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以及成矿潜力尚不明确。本研究以龙沟河石英二长闪长岩中的黑云母和角闪石为研究对象,厘定了岩浆结晶的... 龙沟河岩体位于大兴安岭北部黑龙江省漠河县境内,与区内早白垩世斑岩型Cu-Au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然而,有关该岩体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以及成矿潜力尚不明确。本研究以龙沟河石英二长闪长岩中的黑云母和角闪石为研究对象,厘定了岩浆结晶的物理化学条件、岩浆氧逸度和含水量等要素。结果显示:石英二长闪长岩中角闪石富钙、富镁、贫钠和贫钾,属于镁角闪石,角闪石结晶温度为748℃~861℃,结晶压力为0.66~2.04 kbar,对应岩浆侵位深度为2.18~6.46 km,结晶时岩浆氧逸度为ΔNNO+0.7~ΔNNO+2.1,平均含水量4.70%。黑云母Fe^(2+)/(Fe^(2+)+Mg)比值较均一,富镁和钛,贫铁和铝,属于原生镁质黑云母,其结晶温度为653℃~706℃,结晶压力1.98~2.04 kbar,相应的侵位深度为6.54~6.73 km,结晶时岩浆氧逸度(logf_(O_(2)))为10^(-14)~10^(-12)。角闪石和黑云母反映出岩浆结晶时高温、高氧逸度、富含水分、中浅侵位的特征,且龙沟河岩体黑云母与二十一站B类黑云母化学成分特征相似,均为壳幔混源。因此,龙沟河岩体的中高温、高氧逸度、富水和浅侵位的特点以及壳幔混源成因特征,暗示其具有形成斑岩矿床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角闪石 黑云母 氧逸度 含水量 龙沟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耦合协调研究——以成渝城市群为例
18
作者 廖祥 杨鑫 +2 位作者 焦孟杰 牛振生 郝利娜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34,共10页
以成渝城市群县域为研究单元,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千年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中国人类福祉功能结构,构建人类福祉的多层次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随机森林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200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之间内... 以成渝城市群县域为研究单元,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千年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中国人类福祉功能结构,构建人类福祉的多层次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随机森林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200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之间内在耦合和发展水平,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缓慢下降,空间分异明显,人类福祉指数整体由0.31提高至0.54。(2)2000—2020年,成渝城市群超90%的县域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或稳定态势,其内部生态系统服务逐渐滞后于人类福祉,耦合协调度在成都、重庆和内江市主城区呈低-低聚集,在城市群外围山区呈高-高聚集分布。(3)城市化进程始终作为耦合协调的主导因素与工业发展水平一样产生负面作用,植被覆盖、第三产业占比的提高以及收入差距的缩小整体有利于促进耦合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福祉 耦合协调 影响因素 成渝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县域城镇化和乡村发展的地域差异与协同类型
19
作者 印静 王婧 李裕瑞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2-931,共20页
县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全面乡村振兴进而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研究基于2020年全国2355个县的截面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首先在全国尺度解析城镇化和乡村发展与协同类型的地域分异,探究长江、黄河流... 县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全面乡村振兴进而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研究基于2020年全国2355个县的截面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首先在全国尺度解析城镇化和乡村发展与协同类型的地域分异,探究长江、黄河流域的差异特征,并系统识别影响不同协同类型区发生概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全国城乡发展呈现“东北、西南低,东南、西北局部高”的特征,其中,长江流域自上游向下游梯度递增,黄河流域则呈北高南低、入海口高的格局;②高水平协同(40.3%)与主要城市群辐射区高度契合,低水平协同(48.3%)集中于原集中连片特困区、城低乡高型失调(5.5%)多邻近高水平协同县,城高乡低型失调(5.9%)无显著集聚特征;③协同分异受“人-地-业”三维机制驱动,地形约束加剧失衡而交通优势缓解失调风险,产业升级抑制低水平协同但改善城高乡低型失调作用有限,政府投入与人力资本结构矛盾制约发展;④推进路径需分类分区施策,高水平协同区强化辐射创新,低水平协同区推动产业生态化,失调区着力承接产业转移或破除要素壁垒,长江流域宜重点突破上游特困区、赣南山区与皖北农区低水平协同问题,黄河流域应优先提升兰州-西宁、关中、中原城市群功能以破解全域低水平协同与城高乡低型失调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乡村发展 空间格局 城乡关系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omorphons方法的全国陆表切割密度空间格局研究
20
作者 孙晓琳 赵银军 +3 位作者 彭培好 程维明 童凯 王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共9页
陆表切割密度(Land Dissection Density,LDD)的空间格局与陆地表面土壤侵蚀息息相关,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基于流域或局地尺度分析黄土高原和东北地区的陆表切割情况,全国尺度上陆表切割情况仍未知。该文基于ALOS World 3D-30 m DEM数据和... 陆表切割密度(Land Dissection Density,LDD)的空间格局与陆地表面土壤侵蚀息息相关,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基于流域或局地尺度分析黄土高原和东北地区的陆表切割情况,全国尺度上陆表切割情况仍未知。该文基于ALOS World 3D-30 m DEM数据和全国二级流域数据,利用Geomorphons地形元素分类方法制成全国陆表切割密度分布图,并结合地貌区划分析各地貌区内不同等级切割密度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全国二级流域的陆表切割密度介于0~7 km/km^(2)之间,强烈切割(3~<5 km/km^(2))流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0.54%;切割密度与流域地形因素密切相关,缓斜坡(2°<~5°)、高丘陵和小起伏山地(100~400 m)以及低海拔(<1000 m)地区是切割易发区;一级地貌大区间的切割密度空间格局差异显著,中度及以上切割(LDD≥2 km/km^(2))流域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同模式,体现了地貌区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陆表切割易发生在受剥蚀外营力作用影响的二级地貌区,且不同等级切割密度在不同地貌类型上具有一定聚集性。研究结果可拓展现有陆表切割研究的空间尺度,为宏观层面的陆表切割现状和全国各地土壤侵蚀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表切割密度 空间格局 Geomorphons方法 地貌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