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扩散电场法估算CHTEM-I系统的探测深度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斌 毛立峰 刘光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3-309,共7页
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的探测深度是一项关键技术参数,在系统研制设计和资料解释中都有重要作用.当目标层与围岩电性差异不大或目标层引起的异常响应不明显时,常规的估算探测深度方法不再适用,为克服这种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系统探测深度... 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的探测深度是一项关键技术参数,在系统研制设计和资料解释中都有重要作用.当目标层与围岩电性差异不大或目标层引起的异常响应不明显时,常规的估算探测深度方法不再适用,为克服这种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系统探测深度的估算方法,该方法通过模拟电场在均匀半空间模型和层状模型中的扩散过程,记录电场最大幅值在地下的瞬时位置,将系统的探测深度定义为观测到的响应值等于给定的噪声水平时,对应时刻的地下介质中感应电场幅度的最大值对应的深度.论文以我国自主研制的直升机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CHTEM-Ⅰ为例,根据对不同条件下的计算结果的分析,给出了探测深度与模型电导率、飞行高度和噪声水平之间的关系曲线,并总结出一些能够提高系统探测深度的建议.结果表明半空间模型电导率在0.000295~0.0422 S/m范围内,CHTEM-Ⅰ系统可以在噪声水平与t-0.5成正比条件下达到300 m的探测深度.本文方法的估算结果不受模型层厚薄,或目标层与围岩电性差异小等因素影响,因而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文中的结论对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设计有理论指导意义,也可用于其它时间域电磁勘探系统探测深度的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时间域航空电磁 探测深度 噪声水平 扩散电场深度 CHTEM-I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山地区银江沟火山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吴驰华 伊海生 +4 位作者 沈坤 朱迎堂 解惠 曹桐生 田江飞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5-524,共10页
通过银江沟上侏罗统火山岩典型剖面的研究,认为该地区为一套中酸性、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的岩相组合,中酸性火山岩与酸性火山岩成分交替韵律变化非常清楚,显示共有两次爆发-溢流相旋回。地球化学测试表明,SiO2含量为68.14%~75.40%,... 通过银江沟上侏罗统火山岩典型剖面的研究,认为该地区为一套中酸性、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的岩相组合,中酸性火山岩与酸性火山岩成分交替韵律变化非常清楚,显示共有两次爆发-溢流相旋回。地球化学测试表明,SiO2含量为68.14%~75.40%,富碱,高铝,高钾,低镁,为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稀土总量(∑REE)及LREE富集,LREE和HREE分馏较强,强烈负Eu异常以及弱负Ce异常,富集Ba、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Pb、Ti等高场强元素(HFSE)。中酸性火山岩均反映了岛弧火山岩和大陆弧火山岩的一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火山岩 岩石学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阿尔山侏罗纪火山沉积盆地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异常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广义 朱迎堂 +2 位作者 王洪黎 沈坤 田江飞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3-569,共7页
通过内蒙古阿尔山地区1∶5万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研究了晚侏罗世火山沉积盆地的特征,及其与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的关系,认为侏罗纪火山沉积盆地、NE向断裂共同控制成矿元素富集及异常的分布。对阿尔山银江沟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实测剖面进行... 通过内蒙古阿尔山地区1∶5万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研究了晚侏罗世火山沉积盆地的特征,及其与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的关系,认为侏罗纪火山沉积盆地、NE向断裂共同控制成矿元素富集及异常的分布。对阿尔山银江沟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实测剖面进行岩石光谱分析统计得出,盆地内Au、Cu、Zn、W、Mo、As、Sb、Hg、Mn、Ni含量均低于大陆岩石地层的克拉克值;Ag含量与大陆岩石地层的克拉克值相近;Sn、Bi、Pb含量高于大陆岩石地层克拉克值,其中Pb的含量是大陆岩石地层克拉克值的8倍,个别层位达到146倍。根据火山岩相、控矿构造和地球化学异常等特点,综合认为阿尔山侏罗纪火山沉积盆地具有Pb、Zn、W、Mo、Cu富集成矿的潜力,是重要的找矿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阿尔山 侏罗纪 火山盆地 化探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应力状态与强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130
4
作者 易桂喜 闻学泽 +3 位作者 辛华 乔慧珍 王思维 宫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12-1120,共9页
龙门山断裂带可分为南段、中段和北段,2008年汶川M8.0级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中-北段.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是否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性倍受关注.利用1977—2012年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资料,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图像以及汶川... 龙门山断裂带可分为南段、中段和北段,2008年汶川M8.0级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中-北段.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是否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性倍受关注.利用1977—2012年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资料,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图像以及汶川地震前、后b值的差值Δb图像.同时,根据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2007年以来南段及附近区域ML≥3.8级地震的视应力.结果表明,2008年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天全—芦山、泸定和宝兴北部等区域应力增强,而靠近汶川余震区南端的大邑地区应力水平降低.天全至宝兴段应力水平相对较高,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条件.鲜水河断裂带康定以南段应力水平低,短期内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B值 地震视应力 相对应力水平 强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余震震源机制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93
5
作者 易桂喜 龙锋 张致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13-1227,共15页
本文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取了汶川MS8.0地震序列中312个具有较高信噪比波形资料的4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基于震源深度空间分布与震源机制时空分布,分析了主震后余震区断层行为特征与应力场时空变化,并对龙门山断裂带中... 本文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取了汶川MS8.0地震序列中312个具有较高信噪比波形资料的4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基于震源深度空间分布与震源机制时空分布,分析了主震后余震区断层行为特征与应力场时空变化,并对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发震断层面几何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余震震源深度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分段差异.绵竹以西的余震区南段与平武以东的北段余震深度范围大于中段(绵竹—平武段),但深度小于5km的5级以上超浅源地震主要分布在明显偏离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理县NW向分支与余震区北端NNE向分支,而中段余震主要分布在7~19km深度.(2)余震机制类型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余震区中段逆冲型地震占绝对优势,理县NW向分支余震则以走滑型为主,机制类型随时间变化不显著.沿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余震区南段,早期(2008年8月底前)逆冲型地震比例高于走滑型、晚期走滑型地震比例显著升高并超过逆冲型;而余震区北段早期走滑型地震占绝对优势、晚期逆冲型地震比例大幅上升且超过走滑型.南、北两段余震机制类型比例的显著变化,可能是余震区两端断层调整性运动的表现.(3)节面走向及P轴方位优势方向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南段NWW向P轴方位与区域应力场一致,中段及理县NW向分支P轴优势方向NEE,而北段具NWW和NEE两个优势方向,这种差异反映了余震活动除了受区域应力场控制外,还受到主震引发的局部应力场的控制.节面走向的多方位分布则反映不同走向的构造参与了主震后的余震活动.(4)沿龙门山断裂带走向,余震区南段具深部缓倾角、浅部高倾角的铲形断面特征;中段深部倾角均值较稳定、浅部倾角均值随深度减小而增大;北段倾角均值相对稳定,显示其断面几何形态相对简单.上述不同区段倾角均值随深度的变化揭示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断层面几何形态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余震 震源机制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ogle Earth在防震减灾决策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6
作者 银正彤 郑文锋 +2 位作者 杨朝晖 李晓璐 李海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04,共6页
在Google Earth平台基础上,通过基于XML的KML进行文件传递,实现本地专题平面数据加载,用KMZ格式实现三维数据的加载,然后利用Google Earth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实现本地数据应用扩展。为更好利用Google Earth平台和数据,采用PostGIS空间数... 在Google Earth平台基础上,通过基于XML的KML进行文件传递,实现本地专题平面数据加载,用KMZ格式实现三维数据的加载,然后利用Google Earth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实现本地数据应用扩展。为更好利用Google Earth平台和数据,采用PostGIS空间数据库和Geose rver地图服务器的一个体系,来实现对网络数据服务的扩展,并且对网络数据服务应用的架构及运行流程进行了描述,使之成为防震减灾决策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球 防震减灾决策 GOOGLE EARTH GIS WEB SERVI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流域生态决策评价系统 被引量:15
7
作者 吴旭 王绪本 +2 位作者 阚瑷珂 彭培好 陈文德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6-131,共6页
探讨以西藏高原流域(涵盖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中典型区域为对象的流域生态决策评价系统实现方法。在制定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建立了决策评价模型,并采用Java语言以组件的方... 探讨以西藏高原流域(涵盖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中典型区域为对象的流域生态决策评价系统实现方法。在制定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建立了决策评价模型,并采用Java语言以组件的方式实现模型程序,设计并实现了流域生态决策评价系统。以流域中各种生态系统为例,系统进行了决策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决策评价模型得到的结果与野外科学考察所观测到的实际现象基本一致。在流域中针叶林、灌木林生态系统类型对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直接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质量优于湖泊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流域 层次分析法 决策评价模型 决策评价系统 决策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相大铜铅锌多金属矿区高精度磁测异常特征及解释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才明 邵昌盛 +1 位作者 唐小兵 戴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0-215,共6页
云南相大铜铅锌多金属矿的赋矿(或伴生)岩石与其周围岩石之间存在着磁性差异,在其上利用高精度磁测方法,能观测到明显的磁异常。通过分析研究区高精度磁测异常特征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解释了磁异常的地质原因,推断矿(化)体... 云南相大铜铅锌多金属矿的赋矿(或伴生)岩石与其周围岩石之间存在着磁性差异,在其上利用高精度磁测方法,能观测到明显的磁异常。通过分析研究区高精度磁测异常特征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解释了磁异常的地质原因,推断矿(化)体的赋存位置和控矿构造的空间特点,指出了寻找铜铅锌多金属矿的靶区。该方法在间接寻找矿产资源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广泛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磁测 磁异常 解释 金属矿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多参数深部结构成像与地震成因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志 王绪本 +1 位作者 黄润秋 刘冠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68-2079,共12页
通过反演大量的纵、横波地震数据,获得了沿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深部三维精细结构,结合前人二维大地电磁探测研究成果,提出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与深部速度结构和导电率不均匀性有关,探讨了2008年汶川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诱发和产生... 通过反演大量的纵、横波地震数据,获得了沿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深部三维精细结构,结合前人二维大地电磁探测研究成果,提出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与深部速度结构和导电率不均匀性有关,探讨了2008年汶川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诱发和产生与流体侵入及地壳形变的密切关系.本研究发现,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在高速度、高泊松比和低电导率的区域,2013年芦山地震则位于高速度、低泊松比和低电导率的发震层.在上地壳中,四川前陆盆地的低速、低泊松比和低阻异常与松潘一甘孜地块的高速、高泊松比和高阻异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龙门山断裂带下方的两个低速和低阻块体,将龙门山断裂带分成南、中和北三段.我们的研究认为,这两个异常体与来自松潘甘孜地块的下地壳和(或)上地幔的局部熔融或流体侵入到龙门山断裂带的脆弱区有关.基于对汶川和芦山地震的余震分布特征及震源区的地震波速度、泊松比及电阻率参数分析,揭示了龙门山断裂带深部剧烈的地壳形变与流体应力积累对2008年汶川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触发及其地震破裂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成因 下地壳流 深部结构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三江地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10
作者 于常青 张刚 +4 位作者 王绪本 罗威 李德伟 蔡学林 郭紫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85-2396,共12页
沿盈江一姚安布置了一条长约350 km的长周期大地电磁剖面,共观测宽频大地电磁测深点53个,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点26个;利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了预处理、定性分析和二维反演,得到沿剖面的地壳和上地幔电性结构模型.对主要地... 沿盈江一姚安布置了一条长约350 km的长周期大地电磁剖面,共观测宽频大地电磁测深点53个,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点26个;利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了预处理、定性分析和二维反演,得到沿剖面的地壳和上地幔电性结构模型.对主要地块和断裂带的电性结构进行了分析,电性结构模型揭示滇西三江地区广泛存在壳内低阻层,但沿剖面方向即东西向埋深和厚度不一,在保山地块和滇中地块地下存在较大规模的壳幔低阻带;腾冲地块地下埋深13~20 km,厚约10~17 km的壳内低阻层可能是岩浆囊的反映;初步将保山壳幔韧性剪切带作为印支地块挤出的深部东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三江地区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东边界 挤出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南独山子背斜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参数的确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彦君 魏东涛 +3 位作者 潘建国 刘震华 张健 李林峡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1-718,共8页
独山子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背斜东部浅层新近系的沙湾组(N1s)发现了石油,是我国新疆地区发现最早的油田。该区地震成像品质差,影响了人们对独山子背斜构造特征的明确认识,导致深层(古近系及以下地层)油气... 独山子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背斜东部浅层新近系的沙湾组(N1s)发现了石油,是我国新疆地区发现最早的油田。该区地震成像品质差,影响了人们对独山子背斜构造特征的明确认识,导致深层(古近系及以下地层)油气勘探滞步不前。该文综合分析了地震、钻井及露头多方面资料,采用地震正演、运动学数值模拟多技术配套、分步骤实现的定量化构造建模方法,以横跨独山子背斜主体的横剖面为蓝本,确定了独山子背斜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参数,最终建立了独山子构造的模型,并揭示其背斜为一三角剪切-断层传播褶皱,位于主断裂——独山子断裂上盘并受其控制;主断裂倾角为43°,断层错断白垩系吐谷鲁群(K1tg)至新近系沙湾组(N1s)地层,滑脱面为白垩系吐谷鲁群塑性地层,前翼发育剪切三角变形区,顶角为25°。该模型有效降低了独山子背斜构造认识的多解性并表明:独山子背斜中-上侏罗统油气储集层与下白垩统盖层组成的储盖组合成藏条件较好,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现实领域。该方法对我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广泛发育的断层相关褶皱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山子背斜 定量构造建模 地震正演 运动学数值模拟 剪切-断层传播褶皱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接收函数建立区域模型的震源机制反演及其在芦山地震序列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杨宜海 梁春涛 苏金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583-3600,共18页
本文提出并试验了一种基于接收函数建立区域模型进行震源机制反演的方法.选取四川地震台网记录的M≥3且信噪比高的近震波形资料,反演得到了芦山地震序列中74个地震的震源机制.通过对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的综合分析,探讨了芦山地震的发震... 本文提出并试验了一种基于接收函数建立区域模型进行震源机制反演的方法.选取四川地震台网记录的M≥3且信噪比高的近震波形资料,反演得到了芦山地震序列中74个地震的震源机制.通过对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的综合分析,探讨了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区域应力场状态.采用接收函数方法反演获取了26个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对不同区域的台站反演结果进行叠加平均,以此区域平均S波速度作为本文震源机制反演使用的区域模型的S波速度;区域模型的P波速度由经验公式给出.反演稳定性测试表明,使用不同模型或对原始波形记录加入随机噪声的反演结果与原始反演相比,震源深度最大误差为1km,断层面各参数误差水平也很低,且显示的发震类型是一致的,其中随机噪声带来的误差小于模型带来的误差.主震反演得到的震源机制解为:震源深度17km,矩震级6.47;节面Ⅰ走向213°,倾角51°,滑动角98°;节面Ⅱ走向20°,倾角40°,滑动角80°;显示芦山主震可视为纯逆冲型地震,发震构造可能是某个具有较大倾角的逆冲断层,而不是低缓的推覆构造的基底滑脱面.同时本文反演获取的73个M≥3余震的震源机制绝大多数也显示了类似的发震类型,逆冲型地震为67个,占92%,具有绝对优势;走滑型地震为5个,正断型地震为1个.其中5个走滑型地震中的4个均分布在震源区的东北端.整个芦山地震序列深度集中在12~20km,且沿震源区短轴的余震深度剖面有自西向东呈逐步变浅的趋势,呈现清晰的铲形断面结构,结合本地地质构造,可以推断芦山地震序列主要发生在龙门山前山断裂以东的逆冲推覆体内的一个隐伏断裂上.P轴方位角优势方位与区域应力场及汶川震源区南段的相一致,表明芦山序列地震活动主要受区域应力场控制,且汶川震后该区应该不存在应力场变化.P轴仰角随深度分布则显示了孕震层在浅部为脆性上地壳,而深部已经进入了中地壳低速层.断层面的几何形态简单,倾角均值在不同深度保持稳定在55°左右,与主震倾角接近,这与汶川震源区南段的研究结果明显不同,揭示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与此次芦山发震断裂在断层面几何形态上的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源机制 接收函数 震源深度 全波形反演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rld Wind网络空间数据扩展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卢海滨 郑文锋 +2 位作者 银正彤 杨朝晖 李晓璐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8年第4期96-99,共4页
World Wind是NASA发布的开放源码的地理软件,是提供丰富数据的数字地球平台之一。但是,如何在其已发布数据基础上,通过网络应用来扩展其数据应用,如何将用户的应用数据或其它数据提供者的数据与现有数据结合使用,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World Wind是NASA发布的开放源码的地理软件,是提供丰富数据的数字地球平台之一。但是,如何在其已发布数据基础上,通过网络应用来扩展其数据应用,如何将用户的应用数据或其它数据提供者的数据与现有数据结合使用,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采用WebService技术进行地理信息服务和发布,使用GeoServer作为地图服务器,将OpenGIS Webservice规范和PostGIS空间数据库进行整合,通过网络空间数据扩展使WorldWind客户端与其自身的数据服务集成使用。在其平台基础上基本实现可自由扩展和发布数据供WorldWind客户端使用,实现更广泛和深入的扩展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球 World WIND XML WMS WFS GIS GEOSERV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时间域航空电磁去噪方法 被引量:24
14
作者 陈斌 陆从德 刘光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5-302,共8页
时间域航空电磁数据往往在测量过程中受到天然和人文噪声的干扰.如果不能很好滤除这些电磁噪声,那么将会降低资料质量、影响反演的精度,甚至获得错误的解释结果.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去噪方法,通过核主成分分析提取叠加后... 时间域航空电磁数据往往在测量过程中受到天然和人文噪声的干扰.如果不能很好滤除这些电磁噪声,那么将会降低资料质量、影响反演的精度,甚至获得错误的解释结果.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去噪方法,通过核主成分分析提取叠加后衰减曲线的主成分,然后使用能量占比方法分离反映地下介质的有效信号和噪声,最后使用反映地下介质的特定成分进行重构.本文所推荐的去噪方法不仅能剔除天然噪声,例如天电产生的尖脉冲或者振荡,而且能有效地抑制人文噪声.分别使用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去噪方法,以及AeroTEM软件的处理方法对同样的吊舱式时间域直升机航空电磁勘查系统实测数据进行处理,并比较其结果.处理结果表明:所推荐的去噪方法要优于AeroTEM软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域航空电磁法 去噪 核主成分分析 天电噪声 人文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计算的快速非局部均值图像去噪 被引量:9
15
作者 罗学刚 吕俊瑞 +1 位作者 王华军 杨强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4-90,共7页
针对非局部均值(NLM)图像去噪算法度量像素间的相似性计算强度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选择性计算的快速NLM去噪方法。在图像块像素灰度值向量空间距离计算时,利用L2范数逐次消元法,只需在图像积分图上通过少量加法运算即可剔除大量相似性... 针对非局部均值(NLM)图像去噪算法度量像素间的相似性计算强度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选择性计算的快速NLM去噪方法。在图像块像素灰度值向量空间距离计算时,利用L2范数逐次消元法,只需在图像积分图上通过少量加法运算即可剔除大量相似性低的像素点,有效地减少计算强度。根据图像空间相关性强的特点,提出了基于patch测地线距离的动态调整搜索区域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经典算法相比,该方法获得了较好的加速,也提升了NLM算法的去噪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去噪 非局部均值 patch测地线 选择性计算 逐次消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行高度同时反演的固定翼航空瞬变电磁一维反演 被引量:14
16
作者 毛立峰 王绪本 李文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136-2147,共12页
航空电磁测量记录中,不仅感生电动势测最数据有观测误差,而且高度计测量数据也有误差,直接进行常规反演往往导致反演结果不可靠,研究飞行高度数据有误差下的反演算法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以层状模型的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多分量理论响应... 航空电磁测量记录中,不仅感生电动势测最数据有观测误差,而且高度计测量数据也有误差,直接进行常规反演往往导致反演结果不可靠,研究飞行高度数据有误差下的反演算法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以层状模型的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多分量理论响应数据为例,提出了两种针对飞行高度计记录数据有误差时的正则化反演算法,一个是自适应正则化反演方法,另一个是约束优化反演方法,结合光滑化模型约束方式,将飞行高度作为一个待反演参数与电阻率参数一并反演,以获得更可靠的解释结果.第一种算法侧重于已知的地电信息相对较少的一般情况下的反演,只要给定初始飞行高度值和初始均匀半空间模型的电阻率值,即可稳定地同时重构地下介质电阻率和飞行高度.反演中正则因子由自适应的方式获得,并用奇异值分解法解反演方程.而第二种算法则用于先验信息较多的特殊场合,可事先设定反演模型参数及飞行高度参数的上下限范围,并通过有限内存拟牛顿约束优化方法搜索可行域里的最优解.用多层介质模型的理论响应数据加入不同水平噪声后进行反演试算,对使用不同飞行高度初值和不同约束参数时的反演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飞行高度值偏高或偏低,两种算法均能稳定有效地重构地下介质电导率分布和飞行高度值,但飞行高度初值不准会降低反演的收敛速度;文章的一个算例显示,在飞行高度初值偏低15 m下,第一种算法在第10次迭代后的解释高度与真值的误差小于0.3 m,第二种算法在参数约束下,第6次迭代以后的各次迭代的飞行高度值在119.4~121 m之间,其平均值与真值的误差不足0.2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翼航空瞬变电磁 飞行高度 自适应正则化反演 约束反演 有限内存拟牛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地壳结构多参数成像及强震触发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胡亚平 王志 +2 位作者 刘冠男 柳存喜 伏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13-2129,共17页
通过反演由大量的纵、横波地震数据组成的综合数据集,获得了南北地震带地壳的多参数三维精细结构,探讨和分析了南北地震带的高地震活动性和强震频发的原因.成像结果表明,尽管1976年松潘一平武地震(M7.2)与2008年汶川地震(M8.0)以及2013... 通过反演由大量的纵、横波地震数据组成的综合数据集,获得了南北地震带地壳的多参数三维精细结构,探讨和分析了南北地震带的高地震活动性和强震频发的原因.成像结果表明,尽管1976年松潘一平武地震(M7.2)与2008年汶川地震(M8.0)以及2013年芦山地震(M7.0)均发生在高速、低泊松比异常区域,并且在其震源的下方均有一低速、高泊松比异常区域.我们认为,上述三个地震的触发与流体侵入导致的地壳形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1955年炉霍地震(M7.4)和1973年康定地震(M7.1)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上,其震源中心区域表现为低速、高泊松比异常,可以解释为下地壳中的流体沿断层面上涌.在震源区的周边区域兼有高速、高泊松比异常,低速、高泊松比异常以及高速、低泊松比异常,可能分别与含流体的岩石、沿断裂带发育的变质岩以及坚硬的克拉通块体对应.流体的侵入不仅能够改变断层面上的应力情况,还能降低岩石骨架的岩石力学强度,进而触发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大地震(M7.1)发生在哀牢山一红河断裂带附近的曲江断裂上,其震源处于高速度、低泊松比异常与低速度、高泊松比异常之间的边界区域,被认为是流体挤压后的应变能积累,最终导致脆性破裂,以至于发生地震.根据本次研究获得的多参数结构图像,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南北地震带地壳强烈形变与流体侵入是造成该区域地震活动性较高及强震频发的两个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地震层析成像 强震 触发机制 岩石圈结构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苏门答腊盆地Ripah油田弧后裂谷盆地同沉积断裂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田鑫 王绪本 +5 位作者 吕锡敏 毕素萍 方光建 黄洁 洪亮 郑长龙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5-402,共8页
以印度尼西亚南苏门答腊盆地为例,分析弧后裂谷盆地同沉积断裂的发育特征,盆地同沉积断裂具有幕式活动的特征,平面上呈雁列式展布。综合利用测井相、古地形分析、地震相分析,对该盆地Jabung地区Ripah油田同沉积断裂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 以印度尼西亚南苏门答腊盆地为例,分析弧后裂谷盆地同沉积断裂的发育特征,盆地同沉积断裂具有幕式活动的特征,平面上呈雁列式展布。综合利用测井相、古地形分析、地震相分析,对该盆地Jabung地区Ripah油田同沉积断裂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目的层主要以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沉积微相包括河道、河道间和湖岸沼泽。3个主要油层组从下向上沉积经历了一次水进的过程,沉积相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同沉积构造对沉积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pah油田 Jabung地区 苏门答腊盆地 同沉积构造 弧后裂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T法在四川广元宝轮地区中浅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闵刚 王绪本 +3 位作者 张迅 夏时斌 孔凡涛 邓佳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90-702,共13页
音频大地电磁法(AMT)作为一种中浅部勘探技术,相较于传统直流电法,具有工作效率高、不受高阻层屏蔽和对低阻层分辨率较高等优点。本文基于四川广元宝轮地区深部地质调查的需求,依托研究区物性测试成果和地质构造背景,建立包含逆冲断层... 音频大地电磁法(AMT)作为一种中浅部勘探技术,相较于传统直流电法,具有工作效率高、不受高阻层屏蔽和对低阻层分辨率较高等优点。本文基于四川广元宝轮地区深部地质调查的需求,依托研究区物性测试成果和地质构造背景,建立包含逆冲断层、飞来峰构造和岩体构造的典型地电模型,使用正演软件开展大地电磁正演模拟,分析了方法的有效性;然后在垂直构造走向的方向开展AMT勘探工作,采用NLCG反演技术获取高精度二维电性剖面,结合研究区物性测试成果和地表地质调查成果,开展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并建立沿剖面方向的地质模型,查明了梨树坝断层的深部展布特征、飞来峰构造及主要地质体的深部边界与规模等地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音频大地电磁法是开展中浅部地质调查的有效手段,能较好分辨出中浅部具有电性差异的不同规模地质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频大地电磁法 中浅部勘探 综合解释 地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频宽动态范围AGC放大器设计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怀良 庹先国 +1 位作者 朱丽丽 刘勇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6-99,共4页
自动增益控制(AGC)放大电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音视频传输及数字中频接收系统中。介绍了一种基于AD603的快速AGC实现方法,详细分析了两级级联AD603的增益平衡分配方式,包括电路的压控检波,以及AGC起控点、输出幅度、总增益的调整方式,尤... 自动增益控制(AGC)放大电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音视频传输及数字中频接收系统中。介绍了一种基于AD603的快速AGC实现方法,详细分析了两级级联AD603的增益平衡分配方式,包括电路的压控检波,以及AGC起控点、输出幅度、总增益的调整方式,尤其是在低频段的改进方法。文中对其级间耦合的方式进行分析测试,实际测试其在40mV^7.5V输入时能稳定在800mV输出,低频至2kHz,且其输出幅度、增益范围以及各部分参数调整极为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增益控制 可变增益放大器 AD603 中低频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