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高原荒野地优先保护区识别
1
作者 张梦瑶 易桂花 +4 位作者 张廷斌 王国严 李景吉 别小娟 马祥龙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105-7122,共18页
荒野地作为由自然主导的生态系统,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了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随着人类活动对荒野地的威胁逐渐加大,全球荒野地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缩减,严重威胁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由于缺乏必要的连通... 荒野地作为由自然主导的生态系统,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了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随着人类活动对荒野地的威胁逐渐加大,全球荒野地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缩减,严重威胁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由于缺乏必要的连通性,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受阻,荒野地难以维持相应的生态过程和功能。研究集成布尔法和MaxEnt模型模拟川西高原的荒野化程度,并从生态安全格局的视角出发,识别阻碍物种迁移和扩散的关键区域,结合Marxan模型进行系统性保护规划,厘定了川西高原荒野地优先保护等级和生态保护关键区域。结果表明:(1)共识别荒野地生态源164个,主要分布在自然度较高的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整体空间分布较为零散,破碎化特征明显,易受到外界干扰与环境变化的威胁;(2)共提取429条生态廊道,总长度达9387.51km,中部廊道网络密集,研究区东部、西部和西北部廊道分布稀疏,能量流动较少。综合考虑廊道建设成本和生态效益,最终确定生态廊道面积约51776.75km^(2),生境质量较好的区域是川西高原生态廊道的核心区域,有利于物种栖息和迁徙。受人类生产与开发活动的影响,识别的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周围阻力值相对较高,不利于物种迁移和扩散,需加强交通干道沿线绿色基础设施建设;(3)川西高原荒野地优先保护区集中分布在若尔盖县、红原县和阿坝县等地区,面积约37.99×10^(3)km^(2),其中一级优先保护区面积为22.89×10^(3)km^(2),占川西高原总面积的9.84%,二级优先保护区和三级优先保护区多分布在一级优先保护区邻近地区,面积分别为3.16×10^(3) km^(2)和11.94×10^(3) km^(2)。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川西高原生态保护体系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野地 优先保护区 MaxEnt模型 Marxan模型 景观连通性 川西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型耦合的流域水土流失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曹一鸣 姬翠翠 +5 位作者 裴向军 李霞 陈立川 梁丹 陈茂霖 潘建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037-6052,共16页
濑溪河流域存在严重的水力侵蚀,同时伴随着水土流失分布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而现有模型几乎只考虑了流域尺度上的坡面和河流侵蚀过程,或者是坡面和流域尺度的基本结合,导致对土壤侵蚀全过程的物理模拟产生高度不确定。为此提出不同尺... 濑溪河流域存在严重的水力侵蚀,同时伴随着水土流失分布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而现有模型几乎只考虑了流域尺度上的坡面和河流侵蚀过程,或者是坡面和流域尺度的基本结合,导致对土壤侵蚀全过程的物理模拟产生高度不确定。为此提出不同尺度模型相互耦合的水土流失监测体系,从三级顺序“坡-沟-河”结构,全面反演流域水沙的时空动态迁移过程。基于多模型耦合体系的流域应用表明:①单一模型在濑溪河流域都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和准确性。RUSLE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侵蚀规律高度吻合,SWAT模型参数率定的纳什效率系数(NSE)和决定性系数(R^(2))均达到0.6以上,模拟预测结果鲁棒性较好。②不同侵蚀模型的特征反演相互关联程度都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WEPP和SWAT模型间R^(2)为0.96,RUSLE和WEPP模型间R^(2)为0.77,RUSLE和SWAT模型间R^(2)为0.58,分析表明坡面、细沟和河道尺度下的侵蚀物理过程是紧密耦合的。③多模型耦合的水土流失全过程风险评价较单一模型更为全面。通过对土壤侵蚀物理过程的空间耦合,实现流域土壤侵蚀、细沟冲刷和河道沉积等相关侵蚀过程的整体性评价,利于从不同尺度全面反演流域水沙输移的时空动态迁移过程和预测侵蚀风险发生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多模型耦合 水文模型 SWAT模型 RUSLE模型 WEPP模型 土壤侵蚀模数 径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循环井修复技术与应用: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解决策略 被引量:20
3
作者 蒲生彦 王宇 王朋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86,F0003,共10页
地下水循环井(Groundwater Circulation Well,GCW)作为一种原位修复技术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技术可以耦合吹脱、空气注入、气相抽提、生物修复和化学氧化等多种修复技术,有望实现轻非水相液体(LNAPL)、重非水相液体(DNAPL)及部分... 地下水循环井(Groundwater Circulation Well,GCW)作为一种原位修复技术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技术可以耦合吹脱、空气注入、气相抽提、生物修复和化学氧化等多种修复技术,有望实现轻非水相液体(LNAPL)、重非水相液体(DNAPL)及部分无机物的同步去除。GCW修复技术充分利用了井内空间安装处理装置,有效避免了传统抽出处理技术能耗高、扰动大的缺陷,为地下水原位修复开辟了新思路。综述了GCW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进展,梳理和总结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系统组成,提出了GCW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挑战,并对该技术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场地地下水有机污染原位修复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有机污染 原位修复 地下水循环井(GCW) 非水相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缨丹生物炭对水中Pb(Ⅱ)污染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杰 贺敏婕 +3 位作者 陈可欣 张山 黄艺 彭书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2-127,共6页
在450℃的限氧条件下热解一种高风险的入侵植物马缨丹,成功合成了一种生物炭材料(LCB)。通过批量吸附实验探究了p H、吸附剂投加量和初始浓度等因素对LCB吸附重金属Pb^(2+)的影响,并评估了LCB去除铅离子的有效性,利用SEM和EDS等对LCB的... 在450℃的限氧条件下热解一种高风险的入侵植物马缨丹,成功合成了一种生物炭材料(LCB)。通过批量吸附实验探究了p H、吸附剂投加量和初始浓度等因素对LCB吸附重金属Pb^(2+)的影响,并评估了LCB去除铅离子的有效性,利用SEM和EDS等对LCB的相关结构与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马缨丹在制备生物炭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孔径结构,且能有效去除水溶液中的Pb^(2+)。通过Langmuir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生物炭对铅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吸附主要发生在单分子层,理论最大吸附量为75.74 mg/g,化学吸附是此过程的主要限速吸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缨丹 生物炭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循环井原位强化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朋 陈文英 蒲生彦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7-146,共10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生产活动导致的地下水质量下降和水质恶化问题日益严重,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世界性环境问题。原位生物修复一直是地下水有机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热点,已受到了广泛关注。围绕生物修复技术在地下水有机...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生产活动导致的地下水质量下降和水质恶化问题日益严重,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世界性环境问题。原位生物修复一直是地下水有机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热点,已受到了广泛关注。围绕生物修复技术在地下水有机污染原位修复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综述了地下水有机污染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梳理和总结了影响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的主要因素,重点讨论了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与地下水循环井(GCW)修复技术的联合应用,并对GCW强化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地下水有机污染原位修复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有机污染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地下水循环井(GC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主要产煤国煤矿AMD污染特征与治理技术 被引量:23
6
作者 艾雨露 陈宏坪 +8 位作者 陈梦舫 黄勇 韩占涛 刘国 高旭波 杨丽红 张文影 贾郁菲 李婧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521-4535,共15页
酸性矿山排水(Acid Mine Drainage,AMD)污染是全球采矿业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通过构建煤矿全生命周期AMD成因与水质演化规律概念模型,在明晰AMD污染成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印度5国的赋煤特点,揭示了AM... 酸性矿山排水(Acid Mine Drainage,AMD)污染是全球采矿业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通过构建煤矿全生命周期AMD成因与水质演化规律概念模型,在明晰AMD污染成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印度5国的赋煤特点,揭示了AMD污染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不同成煤环境、水岩作用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主要产煤国的煤矿AMD污染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尤其受煤中硫质量分数影响显著。中国华南赋煤区和美国东部含煤区在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发育的海陆交互相高硫煤(硫质量分数>3%)产生富含高质量浓度硫酸盐和铁锰等重金属的强酸性AMD;而发育在三角洲平原环境下的赋煤区具有中-低硫煤特征,如美国西北含煤区的煤田产生低铁锰高硫酸盐的弱酸性或弱碱性AMD。英国的石炭纪低硫煤主要产生弱酸性或弱碱性AMD,其中一些矿区因海水倒灌导致采空区AMD具有高盐特征。澳大利亚和印度在晚古生代二叠纪发育河流三角洲相的低硫煤(硫质量分数<1%),这些地区主要产生硫酸盐和铁锰等重金属质量浓度较低的中性或弱碱性AMD,酸性的AMD仅在印度东北部的新生代高硫煤中产生。根据AMD的不同特征,提出了低成本、可持续的原位多技术协同治理与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煤矿 硫化矿物氧化 酸性矿山排水 水岩相互作用 被动生态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炼铁厂遗留场地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劲松 张颖 蒲生彦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2-169,共8页
以某炼铁厂遗留污染场地作为研究区域,共采集土壤样品598个、地下水样品7个,在详细调查研究区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结合GIS插值方法研究了该炼铁厂遗留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并... 以某炼铁厂遗留污染场地作为研究区域,共采集土壤样品598个、地下水样品7个,在详细调查研究区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结合GIS插值方法研究了该炼铁厂遗留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浓度超标率依次为Cd<As<Hg<Pb<Ni;土壤重金属污染以局部点状污染为主;受地层岩性变化的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羽范围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地下水中重金属仅As浓度存在局部小范围超标现象,超标率为28.57%,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土壤中重金属在下渗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产物溶解度较低,不易溶解于地下水中,加之局部地下水循环较快不利于地下水中各组分的进一步富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P_(zone)=1.05,属轻微污染,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_(平均值)=714.16,存在极高的潜在生态风险,该炼铁厂3、4号高炉区域生产过程中遗留的重金属废渣是造成该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极高的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土壤 地下水 重金属污染 空间分布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渡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及释放通量估算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国新 张雯 +1 位作者 薛云鹏 陈雪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7-194,共8页
以大渡河中游(迎政乡-舍勒村)为调查区,于2019年4月采集了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探究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生态风险及迁移能力。结果表明汉源湖上游沉积物(S1~S3)富集Cr、Cu、Ni,下游(S9~S12)富集Zn、As、Pb、Cd,且沉积物重金属均值含... 以大渡河中游(迎政乡-舍勒村)为调查区,于2019年4月采集了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探究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生态风险及迁移能力。结果表明汉源湖上游沉积物(S1~S3)富集Cr、Cu、Ni,下游(S9~S12)富集Zn、As、Pb、Cd,且沉积物重金属均值含量较周围河流高。沉积物中As的释放强度较其他重金属明显,释放通量平均值为49.73μg/(m^2·a),与当地大规模农业种植所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有关。进一步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评价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毒性风险,结果显示Cr、Ni已经频繁产生生物毒性效应,而As、Cd、Cu可能对底栖生态产生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重金属来源可知As、Cd主要来源于农业,Cr、Cu、Ni主要来源于工业,Pb、Zn来源于铅锌矿开采以及周边频繁的地质灾害。人为工农业活动是重金属向水体迁移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为当地工农业管理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 重金属 质量基准法 释放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污染源作用下填埋场地下水微生物群落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娜英 韩智勇 +3 位作者 王双超 李龙波 黄进 赵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900-4910,共11页
为给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评价和自然衰减修复提供理论支撑,以四川省红层区某典型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采集了11组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水样,通过水化学分析和微生物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了红层区生活垃圾填埋场与其周围农业、生活污染源共同... 为给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评价和自然衰减修复提供理论支撑,以四川省红层区某典型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采集了11组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水样,通过水化学分析和微生物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了红层区生活垃圾填埋场与其周围农业、生活污染源共同作用下,地下水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不同污染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地下水水质尚未超标;但相对于背景井,地下水已普遍受到不同污染源的影响,其中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扩散区地下水中(RDPD)的主要污染物为NO3-(Pi(背)=7.320)和Cl-(Pi(背)=7.136);农业区中(RDAS)的主要污染物为NO3-(Pi(背)=15.185);农业生活混合区中(RDHP)的主要污染物为NO3-(Pi(背)=25.040)和SO42-(Pi(背)=8.259).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Proteobacteria(43.6%~84.1%)为该研究区域地下水中的优势菌门.Bradyrhizobium和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内一个未划分的属为农业区地下水中的优势菌属,甲基珠菌科(Methylococcaceae)内一个未划分的属、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内一个未划分的属和sulfuritalea为农业生活混合区地下水中的优势菌,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扩散区无明显的优势菌属,但其群落丰度明显高于其他3组.受不同污染源的综合影响,不同区域地下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复杂,RDPD、RDHP、RDAS地下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与背景监测井(RDBJ)中的无显著差异,其中RDPD和RDHP地下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较为相似.环境因子对水样品微生物群落影响程度依次为SO42->Cl->NH4+-N>NO3--N>ORP>pH值,因此,调查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受生活污染源和填埋场污染源的影响,其次为农业污染源,最后是自然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填埋场 地下水 微生物群落结构 生活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红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工业区绿地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7
10
作者 汪进 韩智勇 +2 位作者 冯燕 周若昕 王双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23-1932,共10页
为了解成都市工业区绿地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情况,以成都市各区县工业区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重金属Cr、Cd、Pb、Cu、Zn的赋存形态特征,并选用了基于形态分析的原生相与次生相比值法(RSP)和风险评价编码法(RA... 为了解成都市工业区绿地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情况,以成都市各区县工业区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重金属Cr、Cd、Pb、Cu、Zn的赋存形态特征,并选用了基于形态分析的原生相与次生相比值法(RSP)和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对研究区内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与讨论。结果表明:(1)成都市工业区绿地土壤中Cr、Pb、Cu和Zn的赋存形态几乎都以残渣态为主(Pb:48.7%—84.25%、Cu:63.82%—94.45%、Zn:67.54%—95.58%、Cr:81.73%—92.49%),但Cd的赋存形态分布差异较大(Cd:0.00%—93.02%);(2)由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评价结果可知,除Cd为中度污染外(RSP=2.84),Cr、Pb、Cu和Zn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均小于1,这表明研究区内Cd污染较其余几类重金属更严重;(3)根据风险评价编码法评价结果,研究区内重金属生态风险强弱顺序为Cd(14.62%)>Pb(1.61%)>Cu(1.29%)>Cr(1.02%)>Zn(0.86%),其中中部东南侧Cd的生态风险相对较高。综合上述评价结果,成都市工业区绿地土壤中主要重金属污染因子为Cd,且其生态风险远高于其他重金属,在今后的风险管控及土壤修复过程中应被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土壤 重金属形态 生态风险评价 原生相与次生相比值法 风险评价编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强化循环井驱动热量传输及苯胺修复效果 被引量:5
11
作者 鲁亮 蒲生彦 李博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639-4647,共9页
通过耦合原位加热的方法以强化循环井对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效果.重点研究了曝气流量、升温温度以及地下水流速对修复过程中传热规律的影响,并探究了热强化循环井对苯胺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热量的传递主要依靠循环井的... 通过耦合原位加热的方法以强化循环井对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效果.重点研究了曝气流量、升温温度以及地下水流速对修复过程中传热规律的影响,并探究了热强化循环井对苯胺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热量的传递主要依靠循环井的水力激发作用并可以用指数函数模拟升温面积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中砂含水层介质中,曝气流量0.3m3/h、升温温度60℃、地下水流速0.2m/d时,传热效果最佳.强化修复苯胺污染地下水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以循环井为中心的有机物高效修复区域.累计修复48h后,苯胺的平均浓度由97.95mg/L下降至0.168mg/L.对比单一的循环井技术,修复效果提高了25.8%,有效避免了拖尾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井 原位热修复 传热规律 苯胺 强化修复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可解释机器学习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祥龙 文海家 +2 位作者 张廷斌 孙德亮 潘明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6-818,共13页
模型训练的复杂性和预测结果的难以解释极大限制了机器学习在滑坡易发性评价领域的发展.本研究基于SHAP-XGBoost算法构建综合可解释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将“可解释的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XAI)”和“自动机... 模型训练的复杂性和预测结果的难以解释极大限制了机器学习在滑坡易发性评价领域的发展.本研究基于SHAP-XGBoost算法构建综合可解释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将“可解释的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XAI)”和“自动机器学习(automated machine learning,AutoML)”引入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实现复杂模型训练、超参数优化、滑坡易发性评价制图和模型解释的自动化运行.该模型以网格单元和斜坡单元2种尺度在三峡库区奉节县的测试结果表明:模型实现了可解释的自动化滑坡易发性评价,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基于网格单元与斜坡单元构建的模型测试集AUC值为0.875和0.873,准确率、精确度、召回率与F1分数值均远>0.5;SHAP算法可从全局与局部2个方面对模型进行解释,有助于理解模型决策成因与滑坡灾害的发生规律.此外,SHAP算法亦可解释单个评价单元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研究结果为自动机器学习与模型的可解释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ML Explainable SHAP 滑坡易发性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壳聚糖凝胶微球对水中Pb(Ⅱ)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32
13
作者 蒲生彦 王可心 +3 位作者 马慧 杨曾 候雅琪 陈虹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64-1370,共7页
以壳聚糖为原材料,通过原位共沉淀法和柠檬酸钠交联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多孔磁性壳聚糖凝胶微球吸附剂CS-citrate/Fe3_O_4.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吸附剂内部... 以壳聚糖为原材料,通过原位共沉淀法和柠檬酸钠交联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多孔磁性壳聚糖凝胶微球吸附剂CS-citrate/Fe3_O_4.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吸附剂内部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并均匀分布有平均直径为(4.79±1.09)nm的Fe3_O_4纳米颗粒;吸附剂中引入Fe3_O_4后,仍存在羟基、氨基和羧基等功能基团,且吸附剂磁性良好可用于磁场分离;吸附剂对Pb(II)的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最大吸附容量可达178.25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结构 生物质吸附剂 磁性壳聚糖 凝胶微球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纳米吸附剂制备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蒲生彦 张颖 王朋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13,共7页
吸附法是应用最为广泛且成本低廉的工业水处理方法之一。传统吸附剂因其性能单一、不易分离回收等缺点在应用中受到诸多局限。磁性纳米吸附剂因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可再生和易于固液分离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磁性纳米吸附剂... 吸附法是应用最为广泛且成本低廉的工业水处理方法之一。传统吸附剂因其性能单一、不易分离回收等缺点在应用中受到诸多局限。磁性纳米吸附剂因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可再生和易于固液分离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磁性纳米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吸附性能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吸附剂 磁性纳米材料 废水处理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模拟功能土原位覆盖抑制底泥磷释放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春梅 刘国 +3 位作者 夏蕾 张雯 许小芳 辜昊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3-109,共7页
该文采用为期60 d动态循环水槽试验,研究不同水流条件下功能土原位覆盖抑制底泥中磷释放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动态水流条件下覆盖组对底泥中TP和SRP释放的平均抑制率约为60%和65%;功能土覆盖抑制底泥中其他形态磷转化为NH_4Cl-P,从而减... 该文采用为期60 d动态循环水槽试验,研究不同水流条件下功能土原位覆盖抑制底泥中磷释放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动态水流条件下覆盖组对底泥中TP和SRP释放的平均抑制率约为60%和65%;功能土覆盖抑制底泥中其他形态磷转化为NH_4Cl-P,从而减少磷对水体的富营养化的影响;水体流速的增加加强水体的曝气,促进金属氧化物与磷发生吸附并沉淀,从而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因此功能土原位覆盖可以有效控制底泥中磷释放,但在未来的研究上需要更进一步了解它的修复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功能土原位覆盖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硅藻土非均相Fenton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性能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妙婷 王可心 +3 位作者 杨曾 候雅琪 薛圣炀 蒲生彦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87,共4页
以纯化硅藻土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沉积纳米Fe_3O_4(MNPs)到硅藻土表面,制得磁性硅藻土(MNPs@Dia)非均相Fenton催化剂。通过SEM、FTIR及XR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通过构建非均相Fenton体系考察其催化活性。结果表明,MNPs能较好地负载于硅... 以纯化硅藻土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沉积纳米Fe_3O_4(MNPs)到硅藻土表面,制得磁性硅藻土(MNPs@Dia)非均相Fenton催化剂。通过SEM、FTIR及XR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通过构建非均相Fenton体系考察其催化活性。结果表明,MNPs能较好地负载于硅藻土上,MNPs@Dia相较于MNPs作为催化剂,在相同条件下刚果红的降解率提高了15%;当MNPs与硅藻土的质量比为1∶2时,120 min后刚果红脱色率达到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硅藻土 纳米FE3O4 非均相FENTON 刚果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后复杂地形区域的测量测绘模型设计 被引量:4
17
作者 林元茂 李建 韩立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40,共6页
灾后地形变化复杂,基于单一线性模型的测量测绘方法,测量灾区坡度陡、高差大等复杂地形时,无法有效拟合复杂地形趋势、获取高程点精度差,导致测量精确度较低。该文设计一种用于灾后复杂地形区域的测量测绘模型,在外部DEM辅助下精化灾区... 灾后地形变化复杂,基于单一线性模型的测量测绘方法,测量灾区坡度陡、高差大等复杂地形时,无法有效拟合复杂地形趋势、获取高程点精度差,导致测量精确度较低。该文设计一种用于灾后复杂地形区域的测量测绘模型,在外部DEM辅助下精化灾区地形DEM,对灾区遥感InSAR影像进行干涉定标,实现干涉影像与外部DEM的精准对应;将多模型的线性回归策略与灾后复杂地形趋势相拟合,对解缠干涉影像图中全部影像快,通过多模型的线性回归,逐个像素精确的去除相位解缠中多余相位,过滤无价值高程点,得到有效灾区地形高程图,从中采集精确地灾后复杂地形区域高程点。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提高灾后复杂地形区域绘图精确度,对总体灾区地形InSAR影像测量效率高,测量的平均高程误差为±6.2cm,比单一线性模型低±3.77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后 复杂地形 测量测绘 InSAR影响 干涉定标 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后桥梁挠度测量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元茂 李建 韩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07-812,共6页
对震后桥梁稳定性与安全性检测过程中,挠度是一项重要检测指标,但是测量这一参数较为复杂,干扰较多,结果存在较大问题。设计一种震后桥梁挠度测量方法。根据实际桥梁设置相关参数,采用共轭梁法计算震后桥梁固定点的初始挠度,结合震后桥... 对震后桥梁稳定性与安全性检测过程中,挠度是一项重要检测指标,但是测量这一参数较为复杂,干扰较多,结果存在较大问题。设计一种震后桥梁挠度测量方法。根据实际桥梁设置相关参数,采用共轭梁法计算震后桥梁固定点的初始挠度,结合震后桥梁挠度曲线函数,获得欲求解的桥梁截面挠度值;修正桥梁截面挠度值时,将监测点高程差同基准点高程差间的差值问题替代挠度偏差问题,分析倾斜传感器获取维护点倾斜传感器的理论值和基准点倾斜传感器的理论值,确定挠度偏差,修正震后桥梁挠度测量值。通过简支梁与连续梁实验,验证测量震后桥梁挠度时,具有更高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传感器 震后 桥梁挠度 测量 共轭梁法 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视化遥感的地震大区域灾情收集系统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建 韩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20-525,538,共7页
地震现场与一般灾害现场不同,其受灾区域较大,常规的基于遥感信息进行灾情收集时,采集信息零散混乱无法形成可视化直观分析结果。为解决该问题,设计基于可视化遥感技术的地震大区域灾情收集系统,利用遥感信息采集大区域的优势,配合设计... 地震现场与一般灾害现场不同,其受灾区域较大,常规的基于遥感信息进行灾情收集时,采集信息零散混乱无法形成可视化直观分析结果。为解决该问题,设计基于可视化遥感技术的地震大区域灾情收集系统,利用遥感信息采集大区域的优势,配合设计网络通信层、数据收集层、数据库层、GIS遥感平台层和应用层组成的系统硬件,采用GIS三维重构技术,对灾情进行可视化呈现。实验结果说明,系统最长响应时间为1.857 s,最大CPU占用率和消耗分别是80.8%和1 656 MB,信息可视化重现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地震现场 灾情收集 GIS遥感平台 GIS遥感控制模块 遥感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复合材料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0
作者 蒲生彦 贺玲玲 刘世宾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共7页
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系统地综述了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梳理和总结了生物炭-纳米复合材料、生物炭-磁性复合材料和生物炭-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特点,以及炭复合材料在重金属废水处理、有机工业... 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系统地综述了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梳理和总结了生物炭-纳米复合材料、生物炭-磁性复合材料和生物炭-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特点,以及炭复合材料在重金属废水处理、有机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复合材料 吸附剂 工业废水处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