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局域网建设 被引量:1
1
作者 陆远 《中国博物馆》 2001年第2期95-96,48,共3页
关键词 博物馆 信息化建设 局域网建设 计算机联网方式 软硬件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金沙遗址距今3000年的古气候探讨 被引量:15
2
作者 姚轶锋 李奎 +3 位作者 刘建 王宇飞 杜乃秋 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49-560,共12页
成都金沙遗址位于成都西郊金沙村,推测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古蜀国的都邑所在地。文中分析了金沙遗址2个探方WT7908和IT8305的31个孢粉样品。探方IT8305孢粉组合表明:蕨类植物孢子占60.3%,草本被子植物花粉... 成都金沙遗址位于成都西郊金沙村,推测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古蜀国的都邑所在地。文中分析了金沙遗址2个探方WT7908和IT8305的31个孢粉样品。探方IT8305孢粉组合表明:蕨类植物孢子占60.3%,草本被子植物花粉占24.8%,木本裸子和被子植物花粉占14.2%,水生植物花粉相对较少,仅占0.7%。蕨类植物主要以蹄盖蕨科、水龙骨科和凤尾蕨属为主,草本植物中野牡丹科占绝对优势,木本裸子和被子植物中主要以松属和桦木属为主,水生植物主要包括双星藻、鸭跖草科和香蒲属。成都平原在这个时期的气候分为2个阶段,早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平原上生长着茂盛的草本植物和蕨类植物;晚期的气候虽然还属于亚热带气候,但较早期更加湿热,气温和降雨量都比早期要高,平原上生长的草本植物种类有所减少,蕨类植物种类有所增加。定量分析了金沙遗址距今3 000年的古气候:年均温17.7~19.8℃,最热月均温21.7~28.6℃,最冷月均温11.5~11.9℃,年较差12.1~14.9℃,年降雨量993.3~1 113.3mm,最大月降雨量224.6~268.1mm,最小月降雨量6.9~14.1mm。成都地区3 000年前的年均温比现在要高1.7~2.8℃,年降雨量基本和现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金沙遗址 距今3 000年 孢粉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盒8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00
3
作者 王峰 田景春 +2 位作者 陈蓉 李明瑞 肖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8-245,共8页
通过研究区内大量铸体薄片及物性资料的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盒8气层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以辫状河沉积为主的盒8储集层具成分成熟度高而... 通过研究区内大量铸体薄片及物性资料的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盒8气层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以辫状河沉积为主的盒8储集层具成分成熟度高而结构成熟度中等的岩石学特点,储层以次生溶孔和高岭石晶间孔最为发育,微孔—中孔是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微喉和细喉是盒8的基本渗流通道,为典型的中低孔、特低渗储层。平面上储层物性受物源、沉积相带的控制,垂向上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明显变差,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盒8气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4+5油层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 被引量:49
4
作者 王峰 陈蓉 +3 位作者 田景春 李明瑞 章辉若 刘鑫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9-206,共8页
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及高压压汞等测试方法,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4+5油层组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而对储层成岩相特征及有利成岩相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4+5储层成... 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及高压压汞等测试方法,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4+5油层组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而对储层成岩相特征及有利成岩相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4+5储层成岩阶段总体处于中成岩阶段A-B期,压实作用与碳酸盐胶结作用造成原始孔隙的大量损失,使储集层物性变差;早期绿泥石薄膜的发育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溶蚀作用使物性得到明显改善。根据成岩作用对物性的影响,划分出绿泥石薄膜-粒间孔相、高岭石胶结-长石溶蚀相、伊利石胶结-长石溶蚀相、碳酸盐胶结相、硅质-伊利石胶结相等5种成岩相带,优质储集层与成岩相密切相关,绿泥石薄膜-粒间孔成岩相的砂体物性、含油性最好,是研究区长4+5储集层石油最富集的成岩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相 成岩作用 致密砂岩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成铅锌矿床的生物成矿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林丽 朱利东 +2 位作者 庞艳春 熊永柱 付修根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423-426,共4页
该文结合矿区基本地质背景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从生物有机质成矿的角度出发,进行生物成矿实验模拟及其机理分析。研究认为,西成铅锌矿床成矿过程中,除了赋矿层位中的有机质之外,海相无脊椎动物及低等水生生物也参与了生物成矿作用。
关键词 模拟实验 生物成矿作用 有机地球化学 泥盆系 西成铅锌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喷口生物群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8
6
作者 庞艳春 林丽 +4 位作者 朱利东 陈志刚 李益民 熊永柱 付修根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8-452,共5页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现代热液喷口生物群的地理分布、种类划分、生态习性与食物来源及其对海底的依存性等 ;二是古海底热液喷口生物群化石的个体大小、化学成分、形态分布、矿化...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现代热液喷口生物群的地理分布、种类划分、生态习性与食物来源及其对海底的依存性等 ;二是古海底热液喷口生物群化石的个体大小、化学成分、形态分布、矿化方式以及与现代海底生物群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喷口 生物群 化石 地理分布 生态习性 海底生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变理论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失稳判据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董建华 张林 +2 位作者 徐远飞 陈建叶 刘玉琨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25,共8页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是研究高坝工程稳定安全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何较准确的通过测试结果建立大坝失稳判据,判断坝与地基的失稳破坏过程,得到综合稳定安全系数,是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由突变理论及其相关性质,选用较为成...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是研究高坝工程稳定安全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何较准确的通过测试结果建立大坝失稳判据,判断坝与地基的失稳破坏过程,得到综合稳定安全系数,是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由突变理论及其相关性质,选用较为成熟的尖点突变模型及其标准势函数公式,推导出相应的失稳突变判别式,建立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失稳判据,并通过相关算例进行有限元分析,依据计算成果的变位–超载系数关系,提出超载安全系数,并与有限元塑性区贯通、计算不收敛等失稳判据对比分析,印证尖点突变模型失稳判据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再将其应用于丹巴水电站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中,试验结果给出了闸坝在正常蓄水位和降强之后超载作用下的位移场,获得了闸坝的变形及分布特征,揭示了裂缝发展的全过程及其破坏机制,得到降强系数为1.18,超载系数为1.8~2.0,确定了闸坝整体稳定安全系数为2.12~2.36。根据尖点突变理论,由试验测试成果建立相关失稳判据,据此提出破坏过程及综合稳定安全系数,并与常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分析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基于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测试成果的尖点突变模型失稳判据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点突变理论 有限元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失稳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会理早侏罗世一新的蜥脚类恐龙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奎 杨春燕 +1 位作者 刘建 王正新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5-202,共18页
记述了四川会理下侏罗统益门组的蜥脚类化石。经研究,将化石归于马门溪龙科,建立新属新种何氏通安龙Tonganosaurus hei gen.et sp.nov.。通安龙具有进步蜥脚类的特点:颈椎细长、荐前椎发育侧凹、前肢较长,为后肢的0.80等;同时,通安龙也... 记述了四川会理下侏罗统益门组的蜥脚类化石。经研究,将化石归于马门溪龙科,建立新属新种何氏通安龙Tonganosaurus hei gen.et sp.nov.。通安龙具有进步蜥脚类的特点:颈椎细长、荐前椎发育侧凹、前肢较长,为后肢的0.80等;同时,通安龙也具有原始蜥脚类的特点:脊椎骨组织坚实不中空、肱骨和股骨骨干粗而圆。从国内外已有的资料看,原始蜥脚类主要发现于侏罗纪早期,而进步蜥脚类则主要发现于侏罗纪中晚期。由于通安龙兼具原始蜥脚类和进步蜥脚类的特点,且时代为早侏罗世,因此,通安龙化石材料的发现对中国西南地区早期蜥脚类的系统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会理 早侏罗世 益门组 蜥脚类 通安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碎屑岩物源分析及储层特征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蓉 王峰 田景春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1期21-26,共6页
综合运用砂岩碎屑组分及岩屑分布特征、砂岩阴极发光特征、重矿物组合特征变化、古水流方向等物源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6油组进行物源分析,认为变质岩、酸性岩浆岩、浅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为研究区主要的母岩类型,东北、西南部... 综合运用砂岩碎屑组分及岩屑分布特征、砂岩阴极发光特征、重矿物组合特征变化、古水流方向等物源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6油组进行物源分析,认为变质岩、酸性岩浆岩、浅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为研究区主要的母岩类型,东北、西南部是研究区的主要物源方向,西北、西和南部是为次要要的物源方向。物源是影响储层的重要因素,物源的不同造成研究区砂岩类型、填隙物组成及储层物性特征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物源分析 储层特征 延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二叠系砂岩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峰 刘新社 +7 位作者 赵伟波 张雷 虎建玲 田景春 陈蓉 王集 吴静仪 肖云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6-1413,共18页
陆源碎屑岩物质来源及变化与沉积盆地及构造演化密切相关。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铜川地区晚古生代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砂岩样品岩石薄片鉴定、定量矿物学分析以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合古流向特征,对物源进行了追... 陆源碎屑岩物质来源及变化与沉积盆地及构造演化密切相关。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铜川地区晚古生代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砂岩样品岩石薄片鉴定、定量矿物学分析以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合古流向特征,对物源进行了追溯,并讨论了盆地南部二叠系的构造—沉积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早二叠世山西组碎屑锆石年龄具364 Ma、450 Ma、946Ma和2446 Ma四个主要峰值;中二叠世下石盒子组碎屑锆石年龄具294 Ma、1963.4 Ma和2499 Ma三个主要峰值;晚二叠世石千峰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峰值出现在1876.5 Ma,缺乏北秦岭造山带的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碎屑锆石记录。分析认为山西组主要物源区为北秦岭造山带,次要物源区为华北南缘构造带;石盒子组物源由北秦岭造山带、华北板块南缘构造带和内蒙古隆起西段共同提供;石千峰组物源区为华北南缘构造带。早二叠世山西期,华北南缘隆起幅度较低,不影响北秦岭造山带供源。石盒子期,勉略洋由被动拉张转换为主动挤压,秦岭造山带处于持续隆升状态,并造成了华北南缘构造带的不断抬升。石千峰期华北南缘强烈隆升,在为铜川地区提供物源的同时也阻挡了北秦岭造山带的物质进入研究区。结合铜川地区二叠系物源分析结果与周缘锆石数据对比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自东向西先后隆起,这种时间上的差异可以反映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二叠纪自东向西剪刀式闭合碰撞的启动过程,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古地形和物源体系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U-PB年龄 物源 构造—沉积过程 二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遗址古环境状况的综合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傅顺 叶青培 +2 位作者 王成善 刘建 李奎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523-528,共6页
史期时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还十分低下,自然环境对古人类体质的进化、生产的发展,以及居住范围的变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孢粉分析和对其他植物遗存的研究复原古植被特征,同时结合广汉层古土壤地球化学行为、古河流的水动力等,来... 史期时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还十分低下,自然环境对古人类体质的进化、生产的发展,以及居住范围的变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孢粉分析和对其他植物遗存的研究复原古植被特征,同时结合广汉层古土壤地球化学行为、古河流的水动力等,来综合研究金沙遗址区古环境状况,以期能为古蜀文化研究提供环境背景。研究结果表明,文化期内总体上是热带和亚热带的温暖湿润气候,同时存在着温暖湿润与温暖干旱的气候交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古环境 孢粉分析 地球化学行为 粒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缓坡带新近系河流相层序发育特征及沉积充填演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蓉 王峰 李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76-985,共10页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缓坡带新近系是以陆相河流沉积为主的地层,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寻找该类沉积中特征的岩性—地层油气藏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以黄骅坳陷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已有的岩心、钻井和地震资料,在层序界...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缓坡带新近系是以陆相河流沉积为主的地层,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寻找该类沉积中特征的岩性—地层油气藏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以黄骅坳陷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已有的岩心、钻井和地震资料,在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1个超长期旋回层序、7个长期旋回层序和若干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馆陶组发育多断缓坡型层序地层模式,层序结构为仅保留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非对称型,沉积充填以切割叠置的辫状河砂体为主;明化镇组发育稳定缓坡型层序地层模式,层序结构为上升半旋回大于下降半旋回的不完全对称型,沉积充填为泥包砂的曲流河沉积。层序发育早期的多断坡折带内侧辫状河复合砂体是研究区新近系最有利的储集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层序特征 沉积充填 缓坡带 黄骅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脉“线性递变不等距”分布规律与构造关系研究——以广西都庞岭地区南竹河锡矿床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解惠 田景春 +5 位作者 张桂林 朱迎堂 陆小平 黄寿威 胡芳 杨辰雨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7-484,共8页
广西都庞岭地区南竹河锡矿床产于花岗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以脉状为主,受断裂构造控制。通过地表与深部构造相结合的研究,发现该矿床矿脉在时空分布上具有"线性递变不等距"分布规律,即矿脉在横向分布和纵向分布上分别表现为矿脉... 广西都庞岭地区南竹河锡矿床产于花岗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以脉状为主,受断裂构造控制。通过地表与深部构造相结合的研究,发现该矿床矿脉在时空分布上具有"线性递变不等距"分布规律,即矿脉在横向分布和纵向分布上分别表现为矿脉组间距、矿脉组内脉间距及矿脉段间距均具有线性递增规律。这种规律在南岭地区的九毛-六秀、芙蓉等锡矿田(床)也有表现。另外,对这种规律产生的构造原因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矿 矿脉分布规律 南竹河矿区 都庞岭地区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宁隆起北坡新近纪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蓉 李勇 丘东洲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2期8-14,共7页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地震等分析方法和手段,对埕宁隆起北坡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新近纪馆陶组—明化镇组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主要沉积微相有河床滞留、心滩、边滩、天然堤、...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地震等分析方法和手段,对埕宁隆起北坡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新近纪馆陶组—明化镇组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主要沉积微相有河床滞留、心滩、边滩、天然堤、决口扇及泛滥平原等。在相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区内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认为区内馆陶期为辫状河,明化镇组演化为曲流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埕宁隆起北坡新近系馆陶期—明化镇期的沉积模式,并探讨了不同模式下储集砂体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宁隆起 馆陶组 明化镇组 沉积相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凤县八卦庙金矿中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利东 林丽 +2 位作者 付修根 熊永柱 庞艳春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800-803,共4页
陕西凤县八卦庙金矿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矿床中正烷烃的碳数分布和前寒武纪富藻燧石层中发现的有机藻丝残体中的正构烷烃分布范围特征相近;无环类异戊二烯烃的碳数小于25,烷基环己烷系列化合物的碳数分布为C14-—C25之间,长链三... 陕西凤县八卦庙金矿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矿床中正烷烃的碳数分布和前寒武纪富藻燧石层中发现的有机藻丝残体中的正构烷烃分布范围特征相近;无环类异戊二烯烃的碳数小于25,烷基环己烷系列化合物的碳数分布为C14-—C25之间,长链三环萜烷化合物,其碳数分布范围在C23—C29之间,均说明有机质母源为海相藻类生物。其次,样品中所检测到的五环三萜烷和甾烷的组成也进一步反映了其有机质母源为藻类。另外,Pr/Ph比值反映了其成矿环境为还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成矿 有机地球化学 八卦庙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及其层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奎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53-60,共8页
文章对中国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及其层位、产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划分出5个相关的蜥脚类恐龙动物群:(1)早侏罗世资中龙动物群(ZizhongosaurusFauna);(2)中侏罗世蜀龙-峨眉龙动物群(Shunosau... 文章对中国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及其层位、产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划分出5个相关的蜥脚类恐龙动物群:(1)早侏罗世资中龙动物群(ZizhongosaurusFauna);(2)中侏罗世蜀龙-峨眉龙动物群(Shunosaurus-OmeisaurusFauna);(3)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MamenchisaurusFauna);(4)早白垩世亚洲龙动物群(AsiatosaurusFauna);(5)晚白垩世纳摩盖吐龙动物群(NemegtosaurusFauna)。文章还对中国的蜥脚类恐龙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晰脚类恐龙 层位 地理分布 恐龙化石 早侏罗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资中中侏罗统虚骨龙足迹化石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春燕 蒋兴奎 +2 位作者 李奎 柳伟波 乌尼拉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9-387,共9页
记述了四川省资中县金李井镇碾盘山村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下段(J2s1)中的12个恐龙足迹,将其鉴定为船城足迹属(Chuanchengpus ichnogen Young et Young,1987),命名为圣灵山船城足迹(Chuanchengpus shenglingshanensis ichnosp.nov.)一新种... 记述了四川省资中县金李井镇碾盘山村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下段(J2s1)中的12个恐龙足迹,将其鉴定为船城足迹属(Chuanchengpus ichnogen Young et Young,1987),命名为圣灵山船城足迹(Chuanchengpus shenglingshanensis ichnosp.nov.)一新种。新种的特征为:个体小,无前足足迹,但具尾迹。足迹长7.2cm,宽8.7cm。两足行走,三趾型,趾行式。Ⅱ趾和Ⅳ趾较短,呈椭圆形。Ⅲ趾粗长,呈长椭圆形。趾间角为Ⅱ29°Ⅲ27°Ⅳ。足长与足迹复步长之比为1∶6.6。行迹呈直线,步角度为155°。对船城足迹属的分类位置进行了修订,认为应将其归属于虚骨龙次亚目(Infraorder Coelurosauria)的安琪龙足迹科(Ichonofamily Anchisauripodi-d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 虚骨龙足迹 中侏罗统 沙溪庙组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蜥脚类恐龙(Sauropoda)的分类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奎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8年第2期39-47,共9页
文章对蜥脚类恐龙的分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案,即将蜥脚类划分为2个超科、7个科。它们分别为勺齿蜥龙超科Bothrosauropodoidea,包含火山齿龙科Vulcanodon-tidae,鲸龙科Cetios... 文章对蜥脚类恐龙的分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案,即将蜥脚类划分为2个超科、7个科。它们分别为勺齿蜥龙超科Bothrosauropodoidea,包含火山齿龙科Vulcanodon-tidae,鲸龙科Cetiosauridae,腕龙科Brachiosauridae,圆顶龙科Camarasauridae和马门溪龙科Mamenchisauridae;圆齿蜥龙超科Homalosauropodoidea,包含梁龙科Diplodocidae和巨龙科Ti-tanosaurid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 晰脚次亚目 分类 古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简阳晚侏罗世马门溪龙
19
作者 王正新 李奎 刘建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5-490,共6页
记述了产自四川简阳三星镇蟠龙村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的恐龙化石材料。经研究后,鉴定为马门溪龙(未定种)Mamenchisaurussp.,这是四川盆地首次在上侏罗统蓬莱镇组顶部找到马门溪龙化石。它的发现扩大了马门溪龙属的地理分布和地史分布范围,... 记述了产自四川简阳三星镇蟠龙村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的恐龙化石材料。经研究后,鉴定为马门溪龙(未定种)Mamenchisaurussp.,这是四川盆地首次在上侏罗统蓬莱镇组顶部找到马门溪龙化石。它的发现扩大了马门溪龙属的地理分布和地史分布范围,为今后在四川和邻区上侏罗统顶部寻找蜥脚类恐龙化石指出了新的方向。同时,根据马门溪龙化石近年不断被发现和地史分布的逐步扩展,认为对马门溪龙的地质时代应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门溪龙属 蓬莱镇组 四川简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