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与美国Fort Worth盆地石炭系Barnett组页岩地质特征对比 被引量:125
1
作者 曾祥亮 刘树根 +1 位作者 黄文明 张长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2-384,共13页
从沉积学、地球化学、生烃演化、构造演化等方面,对美国Fort Worth盆地石炭系Barnett页岩和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发现四川盆地志留系,特别是川南志留系页岩气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2套烃源岩共性与个性共存... 从沉积学、地球化学、生烃演化、构造演化等方面,对美国Fort Worth盆地石炭系Barnett页岩和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发现四川盆地志留系,特别是川南志留系页岩气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2套烃源岩共性与个性共存,具有相似的沉积背景、厚度、有机质类型(Ⅰ~Ⅱ1)和生烃演化史。但是,Barnett页岩TOC值较高(3%~13%)、相对富集脆性矿物、页岩的微孔隙发育;龙马溪组页岩埋藏较深(一般2000-4000m)、相对富集粘土矿物,且具有较高的成熟度(普遍R0〉2%)、较大的隆升幅度和较快的隆升速率(3000m/8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FORT worth盆地 Barnett页岩 志留系 龙马溪组 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礁滩相储层测井地质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兵 郑荣才 +2 位作者 史建南 文华国 郑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7-25,共9页
综合运用钻井岩心、野外剖面、镜下薄片和常规测井曲线等资料对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礁滩相储层测井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测井相主要包括箱型、复合型、钟型、漏斗型和尖指型,箱型和复合型代表了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带中... 综合运用钻井岩心、野外剖面、镜下薄片和常规测井曲线等资料对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礁滩相储层测井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测井相主要包括箱型、复合型、钟型、漏斗型和尖指型,箱型和复合型代表了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带中的礁核微相,是长兴组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测井相类型;钟型和漏斗型代表了台地边缘浅滩相带中的生屑滩微相;而尖指型则代表了最不利储层发育的滩间微相。研究区孔洞缝型储层最好,储集空间以原生孔洞为主;针孔型和裂缝型-针孔型其次,储集空间类型以晶间孔为主,在研究区最发育;而裂缝型最差,储集空间以不同成因的裂缝为主。通过测井模型的解释,峰18井长兴组储层自上而下逐渐变好,顶部为裂缝型储层,上部为针孔型储层,下部为孔洞缝型,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录井资料分析相符,确定了该模型的可靠性,为研究区未取心井储层类型的识别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部 长兴组 储层类型 生物礁滩 测井相模式 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鄂西渝东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52
3
作者 黄文明 刘树根 +3 位作者 马文辛 王国芝 曾祥亮 王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4-371,共8页
中上扬子地台发育2套重要的海相深灰色—黑色页岩,分别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主要由富含黄铁矿、有机质或生物化石的黑色炭质页岩组成,厚度大、分布广。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演化程度高、埋藏相对较深、... 中上扬子地台发育2套重要的海相深灰色—黑色页岩,分别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主要由富含黄铁矿、有机质或生物化石的黑色炭质页岩组成,厚度大、分布广。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演化程度高、埋藏相对较深、钻井无天然气显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演化程度相对中等、埋藏深度适度、钻井天然气显示丰度高,特别是志留系其它粉砂岩层段可产工业性气流。因此,下志留统页岩更有利于研究区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更加适合作为中国南方页岩气战略先导区的重点目标勘探层位。总体上,两套页岩在川东南—鄂西渝东地区出露范围广,有利于针对页岩展开相关研究,特别是背斜和向斜的翼部区是页岩气勘探最为有利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古生界 页岩气 勘探前景 川东南 鄂西渝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松潘-甘孜褶皱带较场弧形构造显微应变机制 被引量:6
4
作者 邓宾 刘树根 +1 位作者 刘顺 李智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7-706,共10页
区域显微结构构造特征及其变形机制已经成为造山带运动学、动力学机制及模型的重要约束。对松潘-甘孜褶皱带较场弧形带15个定向构造样品显微薄片的研究表明:弧形带以中—浅层共轴挤压同变形-变质作用为主,形成残缕构造、对称眼球构造、... 区域显微结构构造特征及其变形机制已经成为造山带运动学、动力学机制及模型的重要约束。对松潘-甘孜褶皱带较场弧形带15个定向构造样品显微薄片的研究表明:弧形带以中—浅层共轴挤压同变形-变质作用为主,形成残缕构造、对称眼球构造、膝折构造等;弧形带构造变形具有典型对称性应变的特征,东西两翼应变强度大致相当(γ≌1.8)、压缩率大致相等(C≌27%),由北向南相同单元内应变特征具有一定的增强趋势(而不同单元之间具有微弱减小的趋势),尤其是弗林指数K值(K>1)由北向南具有明显增大的特征,总体为三轴长椭球应变,为伸长型应变型式。较场弧形带的显微应变特征与典型弧形构造的"走滑成因"机制非对称性的特征迥异,其成因应归于以南北向主应力所控制的差异应力-应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应变 三轴长椭球应变 差异应力-应变机制 较场弧形带 松潘-甘孜褶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三叠系杂卤石的时空分布、显微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侯学文 龚大兴 +5 位作者 文华国 李超 惠博 张红 周家云 李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55-1571,共17页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成盐聚钾盆地,三叠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发育大量的杂卤石,具分布广泛、层数多、累计厚度大的特点。前人对杂卤石的微观结构及成因机制研究较少,影响了四川盆地杂卤石钾盐资源的勘查及深部化学开采。本次研究通过...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成盐聚钾盆地,三叠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发育大量的杂卤石,具分布广泛、层数多、累计厚度大的特点。前人对杂卤石的微观结构及成因机制研究较少,影响了四川盆地杂卤石钾盐资源的勘查及深部化学开采。本次研究通过野外调查,结合薄片、电子探针、定量光谱分析及蒸发试验等方法,开展杂卤石的微观组构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研究发现四川盆地杂卤石的分布与盐岩分布并不一致,杂卤石主要分布在广安—武胜、邛崃—浦江、长寿—垫江地区,四川盆地以发育"硬石膏—岩盐—杂卤石—岩盐—硬石膏"、"硬石膏—杂卤石—硬石膏"两种成钾序列为主,微观形态以(1)呈块状、片状、集合体状、不规则粒状与石盐、硬石膏共生;(2)呈放射状、纤维状、花瓣状与硬石膏共生;(3)呈星点状、碎片状、港湾状与硬石膏共生三种为主。研究认为杂卤石主要有原生沉积及后生交代两种成因,"硬石膏—岩盐—杂卤石—岩盐—硬石膏"型的杂卤石应为从饱和含钾卤水中直接析出,"硬石膏—杂卤石—硬石膏"型杂卤石为交代成因,杂卤石交代硬石膏,具明显的交代残余结构,钾石膏可能作为交代过程的中间产物。盐类矿物在沉积成岩—埋藏变形变质—差异隆升改造等漫长的过程中会出现溶解、交代、重结晶等改造和重塑,形成现今四川盆地含盐剖面的组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三叠系 杂卤石 微观组构 形成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