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5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海相领域油气地质条件专属性问题分析 被引量:42
1
作者 刘树根 汪华 +2 位作者 孙玮 代寒松 秦川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81-792,818,共13页
四川盆地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含油气盆地,也是我国一个主要的叠合盆地,其海相领域油气地质条件具有3个专属性问题:(①叠合盆地,其特征是盆地基底具三层构造和三分性、沉积盖层纵向演化经历了台地(海相)、盆地(陆相)和褶皱隆升改造三大阶段... 四川盆地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含油气盆地,也是我国一个主要的叠合盆地,其海相领域油气地质条件具有3个专属性问题:(①叠合盆地,其特征是盆地基底具三层构造和三分性、沉积盖层纵向演化经历了台地(海相)、盆地(陆相)和褶皱隆升改造三大阶段、现今盆地构造特征可分为4大区11小区;②碳酸岩盐储层,其特征表现为储集岩的孔隙度与渗透率较低、裂缝发育、非均质性较强;③天然气,具来源多样化、运移相态多样化、赋存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四川盆地海相领域天然气多由原油裂解而来。影响和控制四川盆地现今油气藏分布最直接的因素及其作用是:烃源控区,储层控层,圈闭控位。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呈现多样性特征,因此其勘探策略也应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天然气 勘探策略 叠合盆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扬子区海相地层层序样式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周雁 陈洪德 +3 位作者 王成善 王正元 梁西文 文可东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6-30,共5页
通过对中扬子区层序样式基本类型和特点的研究 ,认为该区存在 T型、H型和 TH型三种基本样式 ,它们的层序特点不同 ,沉积特征有异 ,成因模式有别。从沉积学角度探讨了成藏条件 ,认为层序样式对成藏条件具有重要影响。在克拉通沉积区 ,烃... 通过对中扬子区层序样式基本类型和特点的研究 ,认为该区存在 T型、H型和 TH型三种基本样式 ,它们的层序特点不同 ,沉积特征有异 ,成因模式有别。从沉积学角度探讨了成藏条件 ,认为层序样式对成藏条件具有重要影响。在克拉通沉积区 ,烃源岩主要位于 H型层序样式的 TST;储集岩主要与 H型层序样式的 HST有关 ;良好盖层主要与 H型层序样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层序样式 海相沉积 油气勘探 扬子板块 烃源岩 成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室模拟采气指示曲线法确定气井合理产量 被引量:12
3
作者 高博禹 戚斌 向阳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9-182,共4页
通过对气井产能方程以及采气指示曲线的分析可知 :为充分利用地层能量 ,采气指示曲线的上翘点 (直线段末端 )所对应的产量即为气井的合理产量 ,流速即为临界流速。其结果为岩心的临界流速计算气井的合理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验室中 ... 通过对气井产能方程以及采气指示曲线的分析可知 :为充分利用地层能量 ,采气指示曲线的上翘点 (直线段末端 )所对应的产量即为气井的合理产量 ,流速即为临界流速。其结果为岩心的临界流速计算气井的合理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验室中 ,测量出川西地区 2 4块岩心样品的临界流速 ,并据此计算出该地区气井的合理产量。气井的合理产量与储层有效厚度、渗透率、孔隙度关系密切 ,通过曲线拟合给出了该地区气井合理产量与有效厚度、渗透率、孔隙度的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气指示曲线 合理产量 临界流速 蓬莱镇组 气井 储层 渗透率 有效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石南油田油气藏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伍新和 伊海生 王成善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4-27,183,共4页
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的石南油田 ,四面分别与玛湖凹陷、盆 1井西凹陷和石南凹陷相邻 ,其石油地质储量超过 1× 10 8t。石南凹陷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低、类型差、生烃量小 ;盆 1井西凹陷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从成熟—过成熟均有分... 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的石南油田 ,四面分别与玛湖凹陷、盆 1井西凹陷和石南凹陷相邻 ,其石油地质储量超过 1× 10 8t。石南凹陷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低、类型差、生烃量小 ;盆 1井西凹陷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从成熟—过成熟均有分布、有机质类型好、生烃量巨大 ,玛湖凹陷烃源岩与盆 1井西凹陷烃源岩石油地质特征相似 ,但因其中生界构造特征而被排除。文章运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 ,分析并类比了烃源岩和原油中C2 0 、C2 1、C2 3 三环二萜烷和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确定 :①石南油田油气主要来源于盆 1井西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 ;②油气运移的通道主要是断层和不整合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二叠系 生烃量 地球化学特征 准噶尔盆地 油气藏 有机地球化学 油田 凹陷 两期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高陡构造成因地质模式与含气性分析 被引量:51
5
作者 李忠权 冉隆辉 +2 位作者 陈更生 路中侃 段新国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05-609,共5页
川东高陡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部 ,由一系列 NE-NNE向的隔档式褶皱组成。其构造变形经历了由隔槽式褶皱到“两背一断”,最终形成隔挡式褶皱的演化过程。在“两背一断”先存构造研究基础上 ,按继承发展的观点 ,综合运用伸展构造、反转构造... 川东高陡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部 ,由一系列 NE-NNE向的隔档式褶皱组成。其构造变形经历了由隔槽式褶皱到“两背一断”,最终形成隔挡式褶皱的演化过程。在“两背一断”先存构造研究基础上 ,按继承发展的观点 ,综合运用伸展构造、反转构造、断层相关褶皱等构造新理论 ,系统探讨了川东高陡构造形成演化的成因地质模式 ,结合志留系主力生烃层的生气高峰期 ,对地腹不同成因类型的构造圈闭含气性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槽式褶皱 隔挡式褶皱 反转构造 断层 油气藏 成因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6
6
作者 徐文礼 郑荣才 +2 位作者 颜雪 文华国 崔璀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08-1122,共15页
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发育3套重要的深水相黑色岩系,分别为下寒武统荷塘组和黄柏岭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和相当层位的霞乡组。27件样品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此3套黑色岩系具有Li、Be、Rb、Ba、Cs、W、Th、U、Cd... 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发育3套重要的深水相黑色岩系,分别为下寒武统荷塘组和黄柏岭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和相当层位的霞乡组。27件样品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此3套黑色岩系具有Li、Be、Rb、Ba、Cs、W、Th、U、Cd、Bi、Pb等元素富集,Sc、Sr,Cr、Cu、Ga、Co、Ni等元素亏损,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和具负Eu异常等壳源物质特征;微量不活动元素含量和比值特征的构造环境判别表明,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黑色岩系构造环境为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兼具被动大陆边缘特征;母岩以上地壳的再旋回沉积物和后太古宙地层沉积物为主,部分为未分异的太古宙地壳和玄武岩成分,源岩性质主要为安山岩、英安岩和沉积岩;沉积环境为缺氧的半深海、深海环境。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物源的来源进行了探讨,认为物源主要来自江南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地区 黑色岩系 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物源分析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复合-联合构造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被引量:39
7
作者 李智武 刘树根 +3 位作者 陈洪德 孙东 林杰 汤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8-551,共14页
据不整合和岩相记录及古构造分析,川西坳陷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中至少存在11个构造运动界面。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西南缘川滇构造带影响,川西坳陷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3组主要构造,其中北东向构造在多数构造... 据不整合和岩相记录及古构造分析,川西坳陷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中至少存在11个构造运动界面。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西南缘川滇构造带影响,川西坳陷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3组主要构造,其中北东向构造在多数构造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发育,而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则分别形成于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同时,3组构造在多期次构造活动中相互叠加,形成了同轴复合、横跨复合、斜接复合、多向复合和联合等5种主要形式的叠加构造。川西坳陷构造对油气的控制表现在构造适时性、构造控位和构造改造3个方面,原生气藏形成及油气分布主要受控于早期构造(印支—燕山期),而晚期构造(主要是喜马拉雅期)仅对早期气藏起改造作用,表现为早期构造变位、储集层改善、原生气藏破坏或次生气藏形成。印支—燕山期古构造的精确恢复以及多期、多组构造叠加过程中裂缝活动特征是该区今后油气勘探应重点关注的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构造期次 构造叠加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造山带与川西前陆盆地耦合关系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28
8
作者 杨长清 刘树根 +2 位作者 曹波 李书兵 李旻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1-476,共6页
以盆地构造-沉积分析为手段,研究了印支期以来川西前陆盆地与龙门山造山带的耦合关系,探讨了川西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认为龙门山造山带是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多期、多类型推覆叠加而形成的复杂地质... 以盆地构造-沉积分析为手段,研究了印支期以来川西前陆盆地与龙门山造山带的耦合关系,探讨了川西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认为龙门山造山带是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多期、多类型推覆叠加而形成的复杂地质体,因而造成川西前陆盆地经历了前陆、坳陷、再生前陆的沉积充填过程;该区盆山耦合模式主要为剖面上的前展式逆冲双重构造,平面上表现为NE构造带和近EW向的横断层;造山带和盆地的共同演化不仅形成了多套烃源岩,而且控制了油气保存与有效成藏区带。逆掩推覆带和前陆坳陷带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龙门山造山带 川西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断裂活动期次、热流体性质和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郑荣才 彭军 +1 位作者 高红灿 柯光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1-558,共8页
川西坳陷中生代陆相地层中的众多油气藏成因,与该坳陷由持续构造沉降折向脉动性隆升的重大构造逆转事件,以及隆升过程中多期次断裂活动和流体运动密切相关。通过对充填不同期次构造裂缝和溶蚀孔洞的次生石英和方解石标型特征、ESR年龄... 川西坳陷中生代陆相地层中的众多油气藏成因,与该坳陷由持续构造沉降折向脉动性隆升的重大构造逆转事件,以及隆升过程中多期次断裂活动和流体运动密切相关。通过对充填不同期次构造裂缝和溶蚀孔洞的次生石英和方解石标型特征、ESR年龄测定、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密度、沥青包裹体反射率,以及氧碳同位素分析的综合研究,结合众多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该坳陷自早白垩世至中新世的断裂活动可划分为燕山晚期早幕( 期,125~110Ma)和晚幕( 期,94~82Ma)、喜马拉雅早幕( 期,63~53.7Ma)、喜马拉雅中期早幕( 期,45~21.6Ma)和晚幕( 期,14.9Ma)五个主要期次;在渐趋开放的体系中,沿各期次构造裂缝运移的热流体以继承性发展演化的载烃油田水为主,但在 期和 期晚时混入有深部高盐度地层水;构造裂缝为油气运移、聚集和成藏作用提供了重要通道条件;相关的成藏过程为 期石油窗阶段, 期原始油气藏阶段, 期原生油气藏破坏和早期次生油气藏阶段, 期次生油气藏主要成藏阶段, 期"浅层远源次生"天然气藏阶段, 期和 期为最重要的2个关键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断裂期次 ESR测年 包裹体 热流体 碳氧同位素 成藏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中南部中下侏罗统储层成因类型与油气聚集关系 被引量:24
10
作者 赵俊兴 陈洪德 +3 位作者 杨华 付锁堂 付金华 同晓荣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6-251,共6页
综合野外露头、钻井剖面、地层对比室内编图,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中下侏罗统沉积特征,探讨了沉积微相与油藏聚集关系,认为侏罗系油藏受到了沉积前古地貌和沉积相及其组合条件控制,是古地貌、岩性控制的油藏类型。探讨了储集体成因... 综合野外露头、钻井剖面、地层对比室内编图,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中下侏罗统沉积特征,探讨了沉积微相与油藏聚集关系,认为侏罗系油藏受到了沉积前古地貌和沉积相及其组合条件控制,是古地貌、岩性控制的油藏类型。探讨了储集体成因类型,认为今后油气勘探应主要选择侵蚀河河谷古地貌边缘,以古河道边缘、边滩和分流河道发育的地带为重点,同时必须考虑盖层发育条件好的地区为首要勘探区块,另外还应该重视不整合面上的冲积河谷充填形成的厚层粗碎屑沉积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系 富县组 延安组 储层成因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洞储层地震波特征响应的物理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曹均 贺振华 +1 位作者 黄德济 李琼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76-582,共7页
根据物理模型相似性原则制作了不同材料和不同孔洞密度的物理模型,在常温常压和温压条件下分别测试了孔洞模型的地震波特征响应,分析了孔洞储层特征的变化对地震波属性参数的影响。孔洞密度、围压、温度、模型材料和含流体的变化对地震... 根据物理模型相似性原则制作了不同材料和不同孔洞密度的物理模型,在常温常压和温压条件下分别测试了孔洞模型的地震波特征响应,分析了孔洞储层特征的变化对地震波属性参数的影响。孔洞密度、围压、温度、模型材料和含流体的变化对地震波的速度、振幅、衰减、主频和主振幅等属性参数均有明显的影响。温压等条件的不同,孔洞密度引起的地震波特征响应程度不同。实验表明,孔洞密度的变化对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参数(振幅、衰减等)的影响远远大于对运动学特征(速度等)的影响,这为利用地震波的振幅、衰减等属性参数进行储层中孔洞分布和发育程度的检测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洞 地震波属性参数 物理模型 超声波 定比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孤岛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树根 时华星 +4 位作者 徐国强 宋明水 覃建雄 徐春华 孙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7-504,共8页
位于沾化凹陷的孤岛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为菱形断块山,边界断裂为多条断层构成的断裂带,潜山主体构造呈短轴穹隆构造,潜山为多期构造叠合的继承性隆起构造。潜山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有晶间孔和晶间溶孔、粒间孔和粒间溶孔、... 位于沾化凹陷的孤岛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为菱形断块山,边界断裂为多条断层构成的断裂带,潜山主体构造呈短轴穹隆构造,潜山为多期构造叠合的继承性隆起构造。潜山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有晶间孔和晶间溶孔、粒间孔和粒间溶孔、铸模孔、砾内-砾间孔和砾内-砾间溶孔、溶洞、溶蚀缝和构造缝、方解石晶簇间孔等。储层基质孔隙度大部分低于2%,孔隙度随深度变化不大;渗透率从几十个10-3μm2到0.0001×10-3μm2,渗透率随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大。潜山的生储盖组合为下生上储顶盖型,但油源侧向运移。油气成藏特征有南北逢源、复式立体输导、高凸指向、混源充注、断层控制、缝洞发育、逸顶"天窗"和局部成藏等。由于孤岛潜山长期隆起,潜山顶部位缺失1.84 km2东营组,直接与馆下段砂砾岩体相接,形成一个油气向上逸散的"天窗"。这是导致潜山不能大规模聚集油气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下古生界 碳酸盐岩 潜山 孤岛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岩石声发射实验及历史构造应力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智武 罗玉宏 +3 位作者 刘树根 单钰铭 刘维国 刘顺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4-620,共7页
在详细讨论声发射法地应力测定的理论前提的基础上,对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侏罗系致密砂岩进行了地应力测定和模拟地层条件下岩石力学性质的测试,根据地层条件下岩石的泊松比计算了该区历史构造应力,并进行了构造裂缝发育性的探讨.测试... 在详细讨论声发射法地应力测定的理论前提的基础上,对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侏罗系致密砂岩进行了地应力测定和模拟地层条件下岩石力学性质的测试,根据地层条件下岩石的泊松比计算了该区历史构造应力,并进行了构造裂缝发育性的探讨.测试及计算结果表明:最大构造应力方向为NE向,值变化在21.4~34.5 MPa之间;地层条件下,沙一段和须六段平行层理样品的平均抗压强度高达546.6 MPa和410.5 MPa.自晚三叠世以来,对川东北地区影响强烈的构造运动可能主要有两期,分别是沙溪庙组沉积前和沉积后.构造应力值与地层条件下岩石的抗压强度相比似乎显得太小,因此储层裂缝的发育程度总体上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KAISER效应 地层条件 构造应力 储层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四段油气成藏研究 被引量:36
14
作者 徐兴友 徐国盛 秦润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3-120,共8页
在前人有关沙四段油源、油气充注期次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盆地模拟技术,分析了渤南洼陷的沉降特征、古温压场的形成与演化。在油气两次充注的背景下,渤南洼陷的沙四段油气成藏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成藏时期,即东营期第一次充注期、馆陶... 在前人有关沙四段油源、油气充注期次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盆地模拟技术,分析了渤南洼陷的沉降特征、古温压场的形成与演化。在油气两次充注的背景下,渤南洼陷的沙四段油气成藏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成藏时期,即东营期第一次充注期、馆陶期第二次充注早期、明化镇期第二次充注晚期。其成藏过程严格受古能量场的控制,特别是明化镇期的快速增压对沙四段晚期成藏具重要影响。渤南洼陷沙四段油气遵循"压浮双力驱动、断砂网状输导、短距就近捕集、晚期复合成藏"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场演化 成藏过程 成藏规律 沙四段 渤南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海相下组合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洪德 倪新锋 +1 位作者 田景春 韦东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0-377,共8页
在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及盖层主要形成于超层序的海侵体系域;高品质的区域性储层通常与超层序的高水位期-低水位期相一致。华南下组合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纵向上总体存在3套生储盖组合,并将其划分为界面型... 在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及盖层主要形成于超层序的海侵体系域;高品质的区域性储层通常与超层序的高水位期-低水位期相一致。华南下组合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纵向上总体存在3套生储盖组合,并将其划分为界面型、低位型、海侵型、高位型和综合型5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及成藏地质特征存在差异。提出礁滩相灰岩-白云化或白云岩-古岩溶为最有利储层,古隆起-后期构造圈闭为最有利部位,川东南-黔北地区为最有希望尽快取得突破的新区块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格架 生储盖组合 下组合 体系域 油气勘探 华南海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磨溪与龙女寺雷口坡组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差异性 被引量:16
16
作者 孙玮 刘树根 +3 位作者 秦川 汪华 李德星 代寒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4-661,共8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中部磨溪和龙女寺地区雷口坡组构造差异性研究,表明现今龙女寺雷口坡组构造较磨溪地区复杂,变形强,切穿雷口坡组的断层发育。印支早期,龙女寺地区构造抬升剥蚀作用强于磨溪地区,大部分地区剥蚀至雷三段,显示为构造高点。... 通过对四川盆地中部磨溪和龙女寺地区雷口坡组构造差异性研究,表明现今龙女寺雷口坡组构造较磨溪地区复杂,变形强,切穿雷口坡组的断层发育。印支早期,龙女寺地区构造抬升剥蚀作用强于磨溪地区,大部分地区剥蚀至雷三段,显示为构造高点。之后的构造具有继承性,龙女寺高点持继存在。喜马拉雅期隆升作用对两个地区的影响形成了构造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该区古构造和构造位置有一定的联系,更与现今构造复杂化有关。这种构造活动对研究区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燕山期,上二叠统生成的天然气垂向运移至雷一1亚段聚集成藏,形成磨溪-龙女寺联合古气藏;喜马拉雅期构造隆升造成两地区构造分异,磨溪地区由于受力较弱,整体抬升过程中气藏未被破坏,形成现今完整的磨溪气田;隆升作用在龙女寺造成较大的构造变动,大的断层切割整个雷口坡组,并成为天然气逸散的通道,雷一段气藏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油气成藏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前中生界潜山形成的构造过程与油气聚集规律 被引量:10
17
作者 赵锡奎 徐国强 +6 位作者 罗志立 张小兵 王颖 刘树根 王军 于正军 于红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6-600,共5页
近年来随着富台油田勘探成功,济阳坳陷新一轮潜山油气藏勘探顺利展开。作者根据渤海湾盆地区经历的大地构造演化,分析了济阳坳陷前中生界潜山所经历的构造背景和发育过程。指出古生代两次大隆大坳和轻度褶皱,为潜山构造带的形成奠定了基... 近年来随着富台油田勘探成功,济阳坳陷新一轮潜山油气藏勘探顺利展开。作者根据渤海湾盆地区经历的大地构造演化,分析了济阳坳陷前中生界潜山所经历的构造背景和发育过程。指出古生代两次大隆大坳和轻度褶皱,为潜山构造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印支期的构造运动对潜山储层性能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燕山晚期以来的张性块断作用,使得局部剥蚀潜山定型和断块潜山形成。济阳坳陷潜山型油气藏类型具有多样性、成带性,前中生代业已形成的大型潜山带是油气有利运聚方向,但不是整体富集带,而紧邻生油坳陷的各类潜山是勘探的重点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前中生界 潜山 构造 油气 聚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边气藏开发特征及中后期稳产技术对策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孙来喜 李允 +1 位作者 陈明强 武楗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2-84,共3页
靖边气藏为定容无边(底)水气藏,但储层中存在相对富水区,其存在及演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必然也会对生产井的产状产生不利的影响。靖边气田生产井具有产量低,递减快,部分井有地层水产出,且不同区域的生产井产水量差异大的开发特征。通过... 靖边气藏为定容无边(底)水气藏,但储层中存在相对富水区,其存在及演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必然也会对生产井的产状产生不利的影响。靖边气田生产井具有产量低,递减快,部分井有地层水产出,且不同区域的生产井产水量差异大的开发特征。通过对出水气井生产特点进行分类,研究了靖边气藏相对富水区的分布、成因及对生产井产状的影响,分析生产井产水对气田开发的影响程度;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靖边气田的合理采气规模,稳产技术对策,认为通过井网调整、确定不同类型生产井的合理工作制度可有效预防气井高产水,实现目前开发规划要求,同时达到最佳的开发效果。通过研究提出了合理的生产规模和稳产技术对策,对靖边气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 储集层 非均质 生产压差 气水比 油藏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深层古前陆盆地地层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忠权 萧德铭 +5 位作者 侯启军 潘懋 郭冀义 冯志强 任延广 朱德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82-585,共4页
松辽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特大油田、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非海相沉积盆地。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松辽盆地深层存在一套早中生代(T3-J1+2)含煤和火山岩的古前陆盆地沉积。这套地层的发现对松辽盆地深层油气勘... 松辽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特大油田、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非海相沉积盆地。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松辽盆地深层存在一套早中生代(T3-J1+2)含煤和火山岩的古前陆盆地沉积。这套地层的发现对松辽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特别是天然气勘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深层 古前陆盆地 地层特征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古近系沙四段现今压力场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8
20
作者 秦润森 徐国盛 +2 位作者 徐兴友 李建林 袁海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9-336,共8页
利用实测压力数据和通过平衡深度法计算的压力值,恢复了沾化凹陷单井压力剖面,划分了单井纵向压力变化序列类型,指出沾化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存在正常压力-过渡压力型、过渡压力-异常高压型的2种不同类型的次洼。压力场的纵向叠置决定了... 利用实测压力数据和通过平衡深度法计算的压力值,恢复了沾化凹陷单井压力剖面,划分了单井纵向压力变化序列类型,指出沾化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存在正常压力-过渡压力型、过渡压力-异常高压型的2种不同类型的次洼。压力场的纵向叠置决定了油气的分布,沙河街组四段油层与压力场耦合关系可以总结出:异常高压型油层、压力过渡型油层、正常压力型油层3种耦合模式,而研究表明压力与岩性双重封堵的模式对沙四段高产油层的形成最为有利。过渡压力-异常高压型次洼中-深部正常压力带和压力过渡带是获得沙四段高产油层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压力 油气分布 平衡深度法 沙河街组 沾化凹陷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