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雏论
1
作者 陈喜昌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5期52-54,共3页
本文首次讨论了第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根据多年工程地质勘查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作者深感有单独提出第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这一概念的必要。与之同时,文中也举出了在大型环境工程地质勘查中应用这一观点的成功实例。此外,作者认为,... 本文首次讨论了第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根据多年工程地质勘查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作者深感有单独提出第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这一概念的必要。与之同时,文中也举出了在大型环境工程地质勘查中应用这一观点的成功实例。此外,作者认为,进行第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勘查与研究的人员必须具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知识,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 环境工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级水电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初探 被引量:6
2
作者 许向宁 葛文彬 +2 位作者 黄润秋 唐川 李胜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51-356,共6页
笔者在充分调研和综合分析研究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水电工程区岸坡生态地质环境条件和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环境演化效应的基础上.按照分类评价思想和原理.初步探讨了流域梯级水电工程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笔者在充分调研和综合分析研究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水电工程区岸坡生态地质环境条件和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环境演化效应的基础上.按照分类评价思想和原理.初步探讨了流域梯级水电工程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初步提出以斜坡(岸坡)稳定性评价子系统、水土流失与水库淤积评价子系统、生态环境演化评价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子系统等四大类子系统为主干的梯级水电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初步建立了四大类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评价方法与成果表达方式,供大家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梯级水电开发 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金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3S技术应用——以川南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许向宁 黄润秋 秦举礼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99-1005,共7页
通过历时2年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试点,结合大量前人资料和多时段的遥感解译成果综合分析,充分利用3S技术和信息技术,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方法体系,为编制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通过历时2年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试点,结合大量前人资料和多时段的遥感解译成果综合分析,充分利用3S技术和信息技术,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方法体系,为编制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他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特点、思路、体系构架和3S技术的应用,重点阐述了RS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GIS技术在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应用以及生态环境地质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3S技术 川南安宁河流域 信息技术 空间数据库 GIS RS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导致山体变形破裂机制地质力学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许向宁 王兰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3-340,共8页
地震导致山体变形破裂是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文中通过一些典型实例的地质分析,总结归纳了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失稳有一定代表性的倾外层状体斜坡滑坡型、高陡块(层)状体斜坡崩塌型、软弱基座体斜坡滑坡型等3种典型性地质力学模式... 地震导致山体变形破裂是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文中通过一些典型实例的地质分析,总结归纳了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失稳有一定代表性的倾外层状体斜坡滑坡型、高陡块(层)状体斜坡崩塌型、软弱基座体斜坡滑坡型等3种典型性地质力学模式。自主创新研制、设计、探索了一套振动条件下地质力学模拟试验的设备模型和方法,并对3种典型性地质力学模型进行机制模拟试验。通过变形破裂演化过程模拟再现试验,从中揭示出一些振动条件下变形破裂的典型迹象和重要证据,充分再现了典型地震失稳机制的形成条件、相关性因素以及演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提供科学可靠的试验数据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震烈度区 山体变形破裂机制 地质力学模式 振动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省的地质灾害
5
作者 段永侯 赵宝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8-51,共4页
本文在简要介绍台湾省自然地理和地质背景的基础上,论述了本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发育分布规律。地震、火山、边坡灾害、河流侵蚀与淤积、地面沉降及水环境污染是台湾省的主要地质灾害。加快地质灾害调查和勘探进度,控制和消除人类诱发... 本文在简要介绍台湾省自然地理和地质背景的基础上,论述了本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发育分布规律。地震、火山、边坡灾害、河流侵蚀与淤积、地面沉降及水环境污染是台湾省的主要地质灾害。加快地质灾害调查和勘探进度,控制和消除人类诱发因素,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健全预警系统,是减轻台湾省地质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地质灾害 防灾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定M_(S)6.8地震同震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控建议 被引量:8
6
作者 孙东 杨涛 +5 位作者 曹楠 覃亮 胡骁 魏萌 蒙明辉 张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6-493,共18页
强震区同震地质灾害特点、震后地震效应研究是支撑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的关键。本文基于震后重点区无人机高清遥感影像解译、震后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极震区地质灾害详查数据,研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数量、空间分布、控制因素,详细分析了震... 强震区同震地质灾害特点、震后地震效应研究是支撑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的关键。本文基于震后重点区无人机高清遥感影像解译、震后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极震区地质灾害详查数据,研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数量、空间分布、控制因素,详细分析了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3个重要风险,并针对灾后重建中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4点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同震次生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中型次之,大型较少,主要沿大渡河两岸、交通道路沿线、大渡河右岸支流、发震断裂和其他断裂沿线等部位密集分布;(2)控制同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由强至弱分别是地震动、断裂带、地形坡度、地层岩性和强震区工程设防标准不够;(3)震后地质灾害防治主要面临降雨加剧已有灾害点变形和诱发新的灾害、震裂山体可能演变为高位远程灾害链的风险源区、巨量沟道斜坡物源构成泥石流的潜在物源并形成灾害;(4)建议加强“人技结合”的隐患识别体系机制,构建依靠科技的点面结合监测预警机制,统筹各要素科学实施避让搬迁,提高地震活跃强震区工程建设抗灾标准,构建农村切坡建房的技术支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同震地质灾害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昭觉县地质灾害调查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左昌虎 许强 杨学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7-179,183,共4页
通过对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地质灾害调查和资料分析,该区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边)坡和崩塌(危岩)。研究了昭觉县地质灾害致灾因素包括内在条件和外部诱发2个方面。县域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包括3个方面:空间分布上具... 通过对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地质灾害调查和资料分析,该区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边)坡和崩塌(危岩)。研究了昭觉县地质灾害致灾因素包括内在条件和外部诱发2个方面。县域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包括3个方面:空间分布上具区域性、岩土体性、坡度和高程性;时间上具显著的季节性和演变性;地质灾害的威胁程度以小型为主,危险性大和中等的灾害点以滑坡点数最多。并对昭觉县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防灾减灾措施方面应该加强宣传、落实责任、技术研究、科学管理及增加投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诱发因素 昭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地质灾害应急会商通信卫星体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席永涛 唐宁 张斌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I0002-I0004,共3页
本文从分析地质灾害应急通信特点入手,简要介绍了常见卫星传输技术体制SCPC/DAMA和TDMA/BOD,并分析了各通信体制的主要特点,对如何选取合适的卫星传输技术构建适合地质灾害应急会商通信系统提出了见解和分析,从而给出通信体制选择的建议。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应急卫星通信 SCPC/DAMA TDMA/B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害地质学的概念和研究方向 被引量:1
9
作者 欧正东 何儒品 《灾害学》 CSCD 1989年第2期94-95,共2页
灾害地质学是本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灾害地质的不断出现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理论、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正在探索之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此问题作一简要阐述。灾害地质学是专门研究灾害地质问题的学科,... 灾害地质学是本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灾害地质的不断出现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理论、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正在探索之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此问题作一简要阐述。灾害地质学是专门研究灾害地质问题的学科,主要研究对人类造成或可能造成灾害的地质问题和防治方法。即是说,是研究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地质事件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地质 分布规律 作用类型 环境地质学 人类工程 研究方法 灾害防治 水文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 防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鲜水河、安宁河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的讨论 被引量:9
10
作者 吕国森 章旭 +4 位作者 张云辉 SAFONOVA Inna 黄豪擎 余中友 代倩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1-359,共19页
[研究目的]研究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可为川西地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热储温度计算、氢氧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分布在3条断... [研究目的]研究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可为川西地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热储温度计算、氢氧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分布在3条断裂带上的48处典型温泉(地热井)的水化学组分、水化学过程、热储温度和深度、热水补给来源等特征,并探讨了其形成模式。[研究结果]结果显示:(1)鲜水河断裂带热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Na型为主;龙门山断裂带主要为SO_(4)-Na和Cl-Na型;安宁河断裂带包括HCO_(3)·Cl-Na、HCO_(3)·SO_(4)-Ca·Mg和Cl·SO_(4)-Na型等。(2)3条断裂带地热水组分主要受硅酸盐矿物溶解和离子交换作用控制。(3)鲜水河断裂带热储温度为129.6~210.6℃,深度为2532~4184 m,冷水混入比为66%~82%;安宁河断裂带热储温度为81~121.9℃,深度为2155~3519 m,冷水混入比为52%~95%;龙门山断裂带热储温度为108.2~153℃,深度为3573~5654 m,冷水混入比为68%~89%。(4)3条断裂带的地热水接受大气降雨补给,补给高程分别为鲜水河断裂带2493~5034 m、安宁河断裂带3235~3839 m和龙门山断裂带1628~4574 m。(5)鲜水河断裂带地热水的“δ^(18)O漂移”程度强于安宁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部分地热水出现“δ^(18)O漂移”和“负向漂移”特征。[结论]基于本次研究得到的3条断裂带地热水成因模式,鲜水河断裂带地热水的开发潜力优于安宁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是四川省中高温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地热水 水文地球化学 热储 补给来源 形成模式 地热地质调查工程 龙门山 四川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经济区国土开发中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11
作者 廖厚富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45-47,共3页
一、国土资源基本概况 西南经济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及重庆市)幅员面积约137万km^2,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4.5%左右。人口近2亿,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0%。 经济区内各类资源十分丰富。有耕地二亿一千万亩,人均一亩多一点。这里有... 一、国土资源基本概况 西南经济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及重庆市)幅员面积约137万km^2,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4.5%左右。人口近2亿,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0%。 经济区内各类资源十分丰富。有耕地二亿一千万亩,人均一亩多一点。这里有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开发 环境地质 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干流水电工程区岸坡失稳危险性预测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4
12
作者 许向宁 李胜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55-161,共7页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金沙江干流水电工程区岸坡地质背景和岩体力学环境条件,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采用与三峡工程库区岸坡失稳危险性评价相类比的方法,针对崩滑体失稳按总体积的1/8和1/11入江方量进行了计算和按美国土木工...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金沙江干流水电工程区岸坡地质背景和岩体力学环境条件,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采用与三峡工程库区岸坡失稳危险性评价相类比的方法,针对崩滑体失稳按总体积的1/8和1/11入江方量进行了计算和按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涌浪图解计算法计算了入水点及在向家坝坝址、溪洛渡坝址和邻近城镇的涌浪高度,并围绕大坝施工安全、库区周边城镇安全,水库运营安全等方面对岸坡失稳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预测,提出了岸坡失稳的防治对策。评价结果表明,向家坝库区和溪洛渡库区土质岸坡坍塌及崩滑体入江和涌浪不会影响水库的正常运行及长期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岸坡 水电工程 干流 坝址 大坝施工 金沙江 溪洛渡 崩滑体 涌浪 流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区岸坡变形破坏基本特征
13
作者 徐志文 许向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共4页
通过野外调研和综合分析,发现金沙江下游宜宾—白鹤滩段水电工程库区长约410km的沿江地带发育了349个变形破坏体(滑坡、崩塌和变形体),总体积31.49×108m3,其中体积大于1 000×104m3的崩滑体有51个。岸坡变形破坏密度和线模数... 通过野外调研和综合分析,发现金沙江下游宜宾—白鹤滩段水电工程库区长约410km的沿江地带发育了349个变形破坏体(滑坡、崩塌和变形体),总体积31.49×108m3,其中体积大于1 000×104m3的崩滑体有51个。岸坡变形破坏密度和线模数分别为0.35个/km和316.95×104m3/km。结合金沙江干流岸坡地质环境条件,统计研究了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区岸坡变形破坏基本特征及其与所赋存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条件、岩体结构和近期河流地质作用等要素的关系,为水能资源梯级开发工程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岸坡变形破坏 基本特征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沃卡地堑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4
14
作者 章旭 郝红兵 +3 位作者 刘康林 毛武林 肖尧 张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02-1714,共13页
通过沃卡地堑盆地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进行热储温度、补给高程计算,建立沃卡地堑地下热水系统中-高温地热概念模型。结果表明,沃卡温泉为中偏碱性水,溶解性总固体较低,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Na型、SO4·Cl-Na型、HCO3·... 通过沃卡地堑盆地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进行热储温度、补给高程计算,建立沃卡地堑地下热水系统中-高温地热概念模型。结果表明,沃卡温泉为中偏碱性水,溶解性总固体较低,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Na型、SO4·Cl-Na型、HCO3·SO4-Na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沃卡盆地地下热水系统具有大气降水补给、浅循环地下水的特征,热水以深部熔融体为热源,受控于沃卡半隐伏控热断裂构造,但受裂隙潜水或地表冷水的混合作用,其Na-K-Mg平衡图表现为部分平衡或混合水。利用混合模型对热储真实温度进行估算,得到热储的温度范围为120~200℃,冷水混入比例为70%~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卡温泉 水文地球化学 形成机制 错那—沃卡裂谷 沃卡地堑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加查象牙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1
15
作者 章旭 郝红兵 +2 位作者 刘康林 毛武林 肖尧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共9页
象牙泉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因其钙华沉积酷似'象牙'而闻名。开展象牙泉形成机理的研究,有助于钙华景观的地质环境保护,对雅鲁藏布江构造带古环境演化、新构造活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象牙源泉及其钙华沉积为研究对象,... 象牙泉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因其钙华沉积酷似'象牙'而闻名。开展象牙泉形成机理的研究,有助于钙华景观的地质环境保护,对雅鲁藏布江构造带古环境演化、新构造活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象牙源泉及其钙华沉积为研究对象,通过钙华成分、泉水水化学组分、氢氧同位素及相关性分析,探讨了象牙泉及钙华景观的形成机制,估算了钙华形成年代,讨论了钙华景观演化趋势。结果表明:象牙泉出露高程3 208 m,温度16. 1℃,pH值6. 06~6. 64,溶解性总固体1 521. 1~1 524. 2 mg/L,为中偏弱酸性微咸水;阳离子以钠和钙为主,阴离子以碳酸氢根和氯离子为主,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水;象牙泉具有较高的氯、钠及稍高的溶解性总固体特征,其氢氧同位素分布于全球大气降水方程线附近,说明象牙泉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具有较长的径流途径和缓慢的循环速度,水岩作用强烈。象牙泉为溶解沉淀型,其化学组分来源于水岩相互作用过程碳酸盐岩矿物、硅酸盐岩矿物的溶解。象牙泉钙华沉积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占63. 07%;次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占10. 19%;属钙华为主、硅华次之的常温泉类钙华。钙均衡估算表明,象牙泉钙华形成于1. 38万年前,其沉积速率约为0. 27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加查 象牙泉 钙华 水文地球化学 沉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阿坝州壤古温泉成因机制研究:来自水文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的证据 被引量:9
16
作者 章旭 张文 +2 位作者 吕国森 余中友 代倩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8-403,共16页
地热资源是一种清洁低碳、储量丰富、安全优质的可再生能源,大力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对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壤古温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川西阿坝州壤塘县,为松潘-甘孜褶皱带地热资源空白区钻获的优质地热资源,... 地热资源是一种清洁低碳、储量丰富、安全优质的可再生能源,大力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对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壤古温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川西阿坝州壤塘县,为松潘-甘孜褶皱带地热资源空白区钻获的优质地热资源,井口水温39.5℃,自流流量1500 m^(3)/d,属富含偏硅酸、偏硼酸、锶的氟、锂优质热矿水,具有极高的医疗价值。文章以壤古温泉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文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研究,探讨了地热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壤古温泉pH值6.7~7.1,溶解性总固体2050~2760 mg/L,水化学类型为HCO_(3)-Na型,水岩作用强烈。其氢氧同位素分布于全球大气降水方程线附近,说明热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Na-K-Mg平衡图表现为未成熟水,表明热水受裂隙潜水或地表冷水强烈混合作用。基于传统地热温标、硅焓混合模型、Cl^(−)校正估算热储温度为138~183.3℃,冷水混合比例为77.9~84.3%。综合地球物理勘探、钻探揭露特征,本文构建了壤古温泉成因概念模型,可为壤古温泉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壤古温泉 水文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勘探 氢氧同位素 成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斜坡稳定性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被引量:6
17
作者 魏伦武 陈波 蔡彬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34-36,共3页
本文以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斜坡为例,提出了一套斜坡稳定性的系统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关键词 库区 斜坡 稳定性 模糊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典型工业园多环芳烃污染源区识别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欣 姚苹 +5 位作者 张韬 何玉亭 沈杰 柳伟 陈银松 陶红群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0年第6期33-37,共5页
筛选识别成都市多环芳烃(PAHs)污染重点源和区域,采集57个土壤样品,利用人体暴露风险模型对16种PAHs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与新都工业集中发展区连片区局部有PAHs潜在渗漏风险,污染源主要为工业企业和交通... 筛选识别成都市多环芳烃(PAHs)污染重点源和区域,采集57个土壤样品,利用人体暴露风险模型对16种PAHs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与新都工业集中发展区连片区局部有PAHs潜在渗漏风险,污染源主要为工业企业和交通源,农业面源、生活污染源等不直接产生PAHs;土壤PAHs主要来源途径为企业VOCs排放与沉降、汽车尾气与大气中PAHs沉降、废矿物油泄漏入渗;PAHs主要离去途径为入渗地下水、冲淋径流进入地表水、植物吸收;智能设备制造、化工用地存在PAHs人体健康及环境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污染源识别与筛选 健康风险评价 工业园区 成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岩体稳定性分类的新途径
19
作者 苏爱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42-44,共3页
本文利用工程地质勘察所积累的丰富经验,采用综合评判方法,提出了一种通用分类方案。
关键词 岩体 稳定性 分类 工程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膜微塑料与酞酸酯在土壤中迁移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蕾 孙东 +4 位作者 张建强 朱艳宏 陆一新 李经涵 何杨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8-947,共10页
农膜长期大量使用且缺乏有效的回收处理导致了土壤中微塑料与酞酸酯污染不断加剧。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农膜微塑料与酞酸酯在土壤中的赋存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耦合影响,归纳了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对微塑料与酞酸酯在土... 农膜长期大量使用且缺乏有效的回收处理导致了土壤中微塑料与酞酸酯污染不断加剧。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农膜微塑料与酞酸酯在土壤中的赋存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耦合影响,归纳了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对微塑料与酞酸酯在土壤中迁移的共驱动效应,剖析了微塑料与酞酸酯的相互作用与协同迁移机制及向生物相转移的证据与潜在的生态风险与效应,并基于协同控制的视角,从联合检测、迁移模型与生态评估等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膜 微塑料 酞酸酯 迁移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