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市南部新区起步区核心区地下空间综合规划》实例研究——结合城市设计方案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磊 《规划师》 2006年第11期39-42,共4页
《成都市南部新区起步区核心区城市设计及地下空间综合规划》方案征集活动是将城市设计与地下空间规划相结合的一次尝试,在做城市设计时必须统筹地面和地下规划。《成都市南部新区起步区核心区地下空间综合规划》的总体构想是人为引导... 《成都市南部新区起步区核心区城市设计及地下空间综合规划》方案征集活动是将城市设计与地下空间规划相结合的一次尝试,在做城市设计时必须统筹地面和地下规划。《成都市南部新区起步区核心区地下空间综合规划》的总体构想是人为引导地下空间的“有机生长”,最终形成树枝状“生长型”的地下空间网络结构,通过与城市设计的结合,强化整体开发、依托轨道交通、分区控制的平面布局,确保地下空间开发的有序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地下空间规划 成都市南部新区起步区核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实践及策略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蒋蓉 陈果 杨伦 《规划师》 2007年第10期26-28,共3页
成都市针对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配置水平低、空间分布不均、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定了成都市中心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明确建设标准,落实了各级公共体育设施规划,以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体育设施作为补充,并对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提出了实施... 成都市针对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配置水平低、空间分布不均、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定了成都市中心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明确建设标准,落实了各级公共体育设施规划,以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体育设施作为补充,并对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提出了实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体育设施规划 策略研究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统筹背景下成都市村镇规划的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22
3
作者 蒋蓉 邱建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6-91,共6页
从对目前我国村镇规划存在问题的分析入手,对近年来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成都市村镇规划在制度管理、编制方法、实施机制等方面所作的探索进行分析和总结,揭示了成都市村镇规划的特点与模式,并对下一步村镇规划工作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城乡统筹 成都 村镇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低效工业用地盘活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胡双梅 钟婷 +2 位作者 姚南 彭耕 李喜华 《城乡规划》 2024年第2期47-55,65,共10页
工业用地是承载制造业的关键载体,低效工业用地的盘活是在发展紧约束背景下保障产业空间的重要举措。文章在梳理现有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成都市低效工业用地的历史成因和盘活难点,阐述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盘活低效工业用地的总体思路,... 工业用地是承载制造业的关键载体,低效工业用地的盘活是在发展紧约束背景下保障产业空间的重要举措。文章在梳理现有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成都市低效工业用地的历史成因和盘活难点,阐述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盘活低效工业用地的总体思路,从规划管控、技术标准、政策工具和实施监督四类治理工具角度提出具体举措,为类似地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治理 低效工业用地 盘活 空间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治理体系中的社区发展治理规划实践探索——以成都市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潇 郑玉梁 +2 位作者 姚南 王光伟 王洁 《城乡规划》 2022年第3期119-126,共8页
为更好地构建城市治理体系并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基于城市治理体系的构成以及对我国城市治理面临的典型困境的分析,提出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是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并结合成都市的实践探索,提出明确社区治理核心... 为更好地构建城市治理体系并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基于城市治理体系的构成以及对我国城市治理面临的典型困境的分析,提出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是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并结合成都市的实践探索,提出明确社区治理核心理念、构建具有系统性与引导性的规划框架、形成利于精细治理的社区分类、明确融合性的社区营造路径是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的关键任务,以期为我国城市治理和社区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治理 社区发展治理 总体规划 成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成都市职住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欣玥 廖家仪 张晓荣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127,共8页
传统的职住空间研究往往以单一数据为主,大数据的应用为更精细化、精准化地研究职住平衡带来了全新视角。文章发挥多源数据优势叠加效应,尝试构建一个系统全面分析职住空间分布及其耦合关系的方法框架,以成都市为例,科学、合理地识别其... 传统的职住空间研究往往以单一数据为主,大数据的应用为更精细化、精准化地研究职住平衡带来了全新视角。文章发挥多源数据优势叠加效应,尝试构建一个系统全面分析职住空间分布及其耦合关系的方法框架,以成都市为例,科学、合理地识别其职住空间的分布特征、通勤出行特征,建立职住空间的动态联系,并围绕职住用地比例、住房产品结构、公服设施供给和交通出行环境四大影响因素,探寻职住失衡的原因,为后续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职住平衡 影响因素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县域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构建--以成都市大邑县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蒋蓉 邱建 陈俞臻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1-65,共5页
以往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主要针对大中城市,建设实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但是,"5·12"汶川地震暴露出县域范围内的城镇特别是广大村镇抵御灾害的能力极其脆弱。为保障县域城镇的安全,以灾后重建工作为依托,成都市大... 以往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主要针对大中城市,建设实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但是,"5·12"汶川地震暴露出县域范围内的城镇特别是广大村镇抵御灾害的能力极其脆弱。为保障县域城镇的安全,以灾后重建工作为依托,成都市大邑县重点从行为分析、标准选择、场所体系构建、通道建设等方面就避难场所规划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类似地区的城乡防灾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统筹 灾后重建 应急避难场所 成都市大邑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创新探索 被引量:9
8
作者 吴欣玥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5-140,153,共7页
随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文章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突破传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的内容局限,提出全面保护、合理利用和互联网+公众参与三大策略,创新性地构建了"三... 随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文章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突破传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的内容局限,提出全面保护、合理利用和互联网+公众参与三大策略,创新性地构建了"三层三级"保护体系,以期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保护体系 成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统筹理念在成都灾后重建规划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姚南 唐登红 《规划师》 2008年第12期67-70,共4页
地震使城乡二元矛盾更为凸显,成都灾后重建规划作为灾区重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必须应对严峻挑战,秉承行之有效的城乡统筹理念与方法,立足灾情、民意,使城乡统筹的城乡规划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延续和深化。
关键词 灾后重建规划 城乡统筹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水融合视角下的沿江轴线规划--以成都沱江发展轴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杰希 张垒 阮晨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9-75,共7页
文章在剖析滨水融合相关理论、梳理城水空间发展演进历程和轴线空间选择重点转变的基础上,构建从宏观纵向系统统筹到中微观横向渗透联系的拥江融合框架与路径,并结合成都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的规划实践,提出“治水—筑景—塑业—立城... 文章在剖析滨水融合相关理论、梳理城水空间发展演进历程和轴线空间选择重点转变的基础上,构建从宏观纵向系统统筹到中微观横向渗透联系的拥江融合框架与路径,并结合成都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的规划实践,提出“治水—筑景—塑业—立城—聚人”的纵向融合体系、构建以“无界公园”为核心的横向融合模式,为沿江城市轴线的打造与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研究提供更为清晰的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水融合 沱江 沿江轴线 无界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规合一”的成都乡镇村综合规划编制探索 被引量:5
11
作者 蒋蓉 李竹颖 晁旭彤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7-60,82,共5页
城乡统筹背景下,成都市以"两规合一"的思路及"导则研究+三个试点镇推进"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乡镇村综合规划编制。本文在总结成都市8年城乡统筹规划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综合规划编制实践,总结了乡镇村综合规划编制... 城乡统筹背景下,成都市以"两规合一"的思路及"导则研究+三个试点镇推进"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乡镇村综合规划编制。本文在总结成都市8年城乡统筹规划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综合规划编制实践,总结了乡镇村综合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以期对实现"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有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规合一 乡镇村综合规划 城乡统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城一体”理念在山地城市新区规划中的实践——以广元市三江新区为例 被引量:20
12
作者 姚南 李竹颖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8-42,共5页
"产城一体"是山地城市实施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四川广元市三江新区着力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引入"产城一体"理念,确定单元的边界与规模,科学划分"产城一体单元"。在此基础... "产城一体"是山地城市实施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四川广元市三江新区着力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引入"产城一体"理念,确定单元的边界与规模,科学划分"产城一体单元"。在此基础上,三江新区根据山地城市空间布局的两种模式—阶地生长模式与河谷生长模式,对各个"产城一体单元"进行空间布局,包括并列串联式、圈层渐进式、组团串联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产城一体” “产城一体单元” 三江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园城市背景下城郊乡村地区转型路径研究——以成都新都区香城乡村片区为例 被引量:9
13
作者 彭耕 金可 +2 位作者 邱建维 阮晨 唐鹏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2-148,共7页
随着公园城市理念的全面推广和《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的批复,成都有待在全国率先推动城乡发展方式、营城路径等的多方位变革,发挥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的示范作用。在此背景下,结合公园城市理念要求,成都不... 随着公园城市理念的全面推广和《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的批复,成都有待在全国率先推动城乡发展方式、营城路径等的多方位变革,发挥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的示范作用。在此背景下,结合公园城市理念要求,成都不仅需在空间范畴上突出全域全要素,全面探索城市化发展地区与乡村郊野地带等不同空间的公园城市表达方法,还应该针对城镇化发展中的复杂地区与过渡地带进行深入探索,研究此类地区在公园城市理念下的转型发展路径。城郊乡村地区为介于城区和乡村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与枢纽链接地带,在城镇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城镇化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的“痛点地区”和未来公园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极具新路径探索价值与转型示范意义。文章基于公园城市理念要求,从总体认识、营建理念、发展逻辑、空间模式、生态与农业价值转化五个方面提出城郊乡村地区规划建设思路的转变,并结合成都新都区香城乡村片区相关规划实践,探索规划建设转型路径,以期为新时代的城市转型发展规划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乡村地区 公园城市 转型路径 成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后重建与农地新政背景下的农村发展规划编制探索——以彭州市龙门山镇国坪村为例
14
作者 姚南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238-242,共5页
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总体上分为应急反应、临时恢复、恢复重建和长远发展四个阶段。在灾区农村发展规划中,应把握规划重心、搭建开放式规划平台及确定规划框架与深度,并以产业发展统筹、住房重建与产业统筹、设施统... 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总体上分为应急反应、临时恢复、恢复重建和长远发展四个阶段。在灾区农村发展规划中,应把握规划重心、搭建开放式规划平台及确定规划框架与深度,并以产业发展统筹、住房重建与产业统筹、设施统筹、规划与实施统筹以及发展与保护统筹等统筹理念为基础,全面重构更优的经济社会体系,确保灾区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后重建 农地新政 农村发展规划 统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州市文井江镇灾后重建规划探析
15
作者 王磊 晁旭彤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134-137,共4页
在"5.12"大地震以后,西部小城镇规划面临着来自用地选址安全性的更高要求。崇州市文井江镇灾后重建规划从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成都市城乡统筹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山地小城镇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及区域产业发展的诉求分析,提出了将文... 在"5.12"大地震以后,西部小城镇规划面临着来自用地选址安全性的更高要求。崇州市文井江镇灾后重建规划从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成都市城乡统筹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山地小城镇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及区域产业发展的诉求分析,提出了将文井江镇区位置重新选址于西北侧的大同村,将原镇区调整建设为新型社区,并据此提出了用地布局和四大重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后重建 小城镇规划 崇州市文井江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历史河道复兴探索——以成都“宜居水岸”工程西郊河、饮马河示范段为例 被引量:23
16
作者 马奔 吴欣玥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4-159,共6页
"城市双修"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是新常态下适应存量规划、探索城市转型发展之路的全新理念。历史河道与城市起源、发展、衍变过程密切相关,在高速的城市建设中,如何解决历史河道的文化内涵与... "城市双修"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是新常态下适应存量规划、探索城市转型发展之路的全新理念。历史河道与城市起源、发展、衍变过程密切相关,在高速的城市建设中,如何解决历史河道的文化内涵与功能价值被掩藏的问题,实现滨水区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成都"宜居水岸"工程,以护城河中的西郊河、饮马河示范段为例,从强化文化特色、优化功能布局、完善道路交通和改善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探讨"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历史河道复兴规划策略,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双修” 历史河道 复兴 规划策略 成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