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较大的肱骨大结节角和峰盂角与肩袖撕裂的相关性
1
作者 蒋华 颜宇 +5 位作者 李盼盼 陈康 马红兵 曾勇 唐新 崔国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0-747,共8页
目的:肱骨大结节角(greater tuberosity angle,GTA)和峰盂角(critical shoulder angle,CSA)通常作为影像学标记用于描述肱骨大结节和肩峰的形态,本研究分析肩袖撕裂患者GTA和CSA的变化趋势和风险阈值,并探讨肩袖撕裂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 目的:肱骨大结节角(greater tuberosity angle,GTA)和峰盂角(critical shoulder angle,CSA)通常作为影像学标记用于描述肱骨大结节和肩峰的形态,本研究分析肩袖撕裂患者GTA和CSA的变化趋势和风险阈值,并探讨肩袖撕裂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方法:从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共回顾性纳入130例患者,根据南加州骨科研究所(Southern California Orthopaedic Institute,SCOI)的分类法,将患者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部分肩袖撕裂(关节侧)组;C组,部分肩袖撕裂(滑囊侧)组;D组,全层肩袖撕裂组。在单盲条件下,由同一组医生分别在手臂中立位的肩胛骨正位X线片上测量GTA和CSA,分析其对肩袖撕裂的诊断价值,同时对可能影响肩袖撕裂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在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内,肩袖撕裂组(B、C、D组)的GTA和CSA分别为0.736和0.673,肩袖撕裂患者的GTA和CSA临界值(cut-off value)分别为70.5°和39.5°。与对照组相比,各肩袖撕裂组在身高、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层肩袖撕裂组(D组)患者的年龄更大(P<0.05,临界值为56.5岁),比A、B组身高更低(P<0.05,临界值为1.58 m)。散点图和回归分析显示,GTA与CSA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与对照组相比,肩袖撕裂组在性别、优势肩和吸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大的GTA(>70.5°)和CSA(>39.5°)可能对诊断肩袖撕裂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相较而言,GTA的诊断价值更高;年龄>56.5岁、身高<1.58 m的患者更易发生全层肩袖撕裂;性别、优势肩、吸烟既不是危险因素,也不是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撕裂 肱骨大结节角 峰盂角 肩撞击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