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幕上胶质瘤继发癫痫患者皮层脑电异常放电脑组织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方升 熊伟茗 +4 位作者 但炜 王超 詹彦 谢延风 石全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幕上胶质瘤继发癫痫患者皮层脑电异常放电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方法选择28例首次以癫痫发作入院的非功能区胶质瘤患者,在术中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phy,ECoG)监护下行肿瘤切除+痫样放电切除术。将切除有癫痫样放电的脑皮... 目的探讨幕上胶质瘤继发癫痫患者皮层脑电异常放电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方法选择28例首次以癫痫发作入院的非功能区胶质瘤患者,在术中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phy,ECoG)监护下行肿瘤切除+痫样放电切除术。将切除有癫痫样放电的脑皮质作为试验组,无痫样放电的显微镜下显示肿瘤周边正常的哑区组织(胶质瘤切除附带)或内减压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病理检查的结果及试验组ECoG波型特点。结果①病理特点:28例试验组中15例(53.57%)发现胶质瘤细胞,7例(25.00%)单纯胶质细胞增生,6例(21.43%)患者示脑组织充血水肿。13例对照组中3例(23.08%)出现胶质细胞增生,6例(46.15%)单纯充血水肿,4例(30.77%)为正常脑组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试验组胶质瘤或胶质增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ECoG波型特点:试验组28例中22例术后病检显示胶质瘤或胶质增生者,ECoG显示17例(77.27%)为反复出现的单个极高幅棘波、多棘慢波,5例(22.72%)为高幅尖波节律;6例脑组织充血水肿者ECoG显示1例(16.67%)为高幅尖波节律,4例(66.67%)呈多灶性间隙性成簇出现的中高幅多棘波/多棘尖波,1例(16.67%)为散在于背景中单个棘尖波/棘尖慢波。结论幕上胶质瘤继发癫痫患者ECoG异常放电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多表现为胶质瘤细胞和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瘤周围ECoG反复出现极高幅棘波、棘尖波和尖波节律放电的脑皮质区应积极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脑电图 幕上胶质瘤 继发性癫痫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脑胶质瘤手术联合放疗和化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陈辉 彭宗军 +3 位作者 吴小聪 贾映海 陈登奎 黄山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6期2164-2164,共1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手术联合放疗和化疗对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效果及影响。方法:收治46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32例患者进行了全部切除,14例患者经过了大部分的切除,术后给予3D适形放疗,放射总剂量达到60Gy,且同时应用单药替莫唑胺进行口... 目的探讨与分析手术联合放疗和化疗对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效果及影响。方法:收治46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32例患者进行了全部切除,14例患者经过了大部分的切除,术后给予3D适形放疗,放射总剂量达到60Gy,且同时应用单药替莫唑胺进行口服化疗,放疗完成后的第二周继续口服单药替莫唑胺。实验结果:生存时间1年34例,生存率为73.帆;2年21例,生存率为45.麟;无进展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6.53±3.56)周,总的平均生存时间为(63.47±4.09)周。结论分析:在恶性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中,手术联合放疗和化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患者具有的毒性和副作用较小,在临床中具有着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脑胶质瘤 手术 放疗 化疗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AH后早期凝血功能变化与迟发性脑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毛磊 苑玉清 +5 位作者 程崇杰 吴精川 柴伟娜 蒋登志 张晓冬 孙晓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31-1634,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早期凝血功能各参数变化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的相关性,为临床上早期预测及干预迟发性脑缺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aSAH...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早期凝血功能各参数变化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的相关性,为临床上早期预测及干预迟发性脑缺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aSAH患者发病24 h内的凝血象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参数,同期收集22例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患者作为对照。根据是否发生DCI将aSAH患者分为DCI组(n=38)和No-DCI组(n=39),比较2组间一般资料、凝血象和TEG参数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与No-DCI组比较,DCI组患者D-D、FDP、Fib、α角、MA值明显升高(P=0.000、0.000、0.000、0.043、0.042),R和K值明显降低(P=0.002、0.036);多因素分析显示D-D(OR=9.739,95%CI=1.896~50.042,P=0.006)、K值(OR=0.026,P=0.028,95%CI=0.01~0.681)为D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SAH患者早期D-D、FDP、Fib、α角、MA值明显升高,R、K值下降,与DCI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其中D-D与K值为aSAH后发生DCI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早期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预测DCI的发生,并指导相应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缺血 凝血象 血栓弹力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