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医学科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环境定植调查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高建寒 向海艳 +3 位作者 张永辉 杨云华 罗先海 陈维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623-628,共6页
目的通过对重症医学科(ICU)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CRO)环境定植调查分析研究来寻找CRO感染的高风险因素,以点带面为降低ICU多重耐药菌院内发病密度提供方案。方法选择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综合ICU工作人员高频接触点开展环境表面微... 目的通过对重症医学科(ICU)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CRO)环境定植调查分析研究来寻找CRO感染的高风险因素,以点带面为降低ICU多重耐药菌院内发病密度提供方案。方法选择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综合ICU工作人员高频接触点开展环境表面微生物分布调查,与临床实际检出CRO株耐药谱进行分析比对,寻找ICU是否存在患者与环境之间CRO交叉传播现象。2020年1—6月为干预前期,2020年7—12月为干预后期,收集分离并鉴定目标菌株,分析ICU CRO感染风险点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比干预前后CRO环境检出率及ICU多重耐药菌院内发病密度、手卫生依从性、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ICU感染发现率。结果2020年1—12月共采集标本588份,其中干预前期采集304份样本,分离出39株CRO菌株,检出率为12.83%,以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药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检出较多;干预后期采集284份样本,分离出7株CRO菌株,检出率为2.46%,仍以CRAb、CRE检出较多。干预前后CRO环境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CU多重耐药菌院内发病密度从11.18‰降至5.41‰(P=0.003),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从5.31%降至1.56%(P=0.012),ICU感染发现率从5.98%降至2.47%(P=0.002),手卫生依从性从74.55%升至92.45%(P<0.001)。结论通过对ICU中CRO环境定植调查分析,发现CRO存在人与环境交叉传播现象,寻找交叉传播具体途径,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可降低ICU多重耐药菌院内发病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 环境定植 多重耐药菌院内发病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波形态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怡千 文惠韬 杨春蕾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7期617-622,共6页
目的探讨T波形态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2年4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69例接受PCI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48 h根据患者有无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分... 目的探讨T波形态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2年4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69例接受PCI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48 h根据患者有无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和T波形态相关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后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T波形态和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入院48 h内,45例(26.63%)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组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左心室收缩末径(LVESD)高于未发生组[(4.46±1.52)比(2.78±0.82)、(2.61±0.71)mg/L比(1.94±0.41)mg/L、(40.54±3.65)mm比(38.25±5.97)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未发生组[(45.61±5.31)%比(55.84±6.21)%](P均<0.05);发生组QT间期、Tp-Te间期、校正后Tp-Te间期(Tp-Tec)、校正后QT间期(QTc)、Tp-Te/QT高于未发生组,T波倒置发生率高于未发生组(73.33%比28.23%)(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hs-CRP(OR=19.495,95%CI 1.907~199.292)、NLR(OR=18.807,95%CI 3.871~91.379)、Tp-Tec(OR=1.025,95%CI 1.002~1.049)、QTc(OR=1.357,95%CI 1.096~1.680),Tp-Te/QT(OR=1.025,95%CI 1.002~1.049)、T波形态(OR=8.695,95%CI 3.267~23.139)是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T波形态和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AUC为0.726(P<0.05)。结论hs-CRP、NLR、Tp-Tec、QTc,Tp-Te/QT、T波形态是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且T波形态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T波形态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衰竭对脓毒性休克容量反应性的影响
3
作者 雷铃 杨春蕾 +1 位作者 吴朝文 陈万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5期47-49,共3页
目的研究右心衰竭对脓毒性休克容量反应性的影响。方法1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照右心衰竭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脓毒性休克不合并右心衰竭组(7例)和脓毒性休克合并右心衰竭组(9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并进行中心静脉压(CVP)测定... 目的研究右心衰竭对脓毒性休克容量反应性的影响。方法1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照右心衰竭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脓毒性休克不合并右心衰竭组(7例)和脓毒性休克合并右心衰竭组(9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并进行中心静脉压(CVP)测定、重症心脏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右心室舒张末面积(RVEDA)、左心室舒张末面积(LVEDA)、RVEDA/LVEDA、补液前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补液后VTI、ΔVTI。结果两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LVEF、LVEDA、补液前VTI、补液后VT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脓毒性休克不合并右心衰竭组的RVEDA(2.00±0.35)cm2小于脓毒性休克合并右心衰竭组的(2.42±0.35)cm2,RVEDA/LVEDA(0.47±0.03)低于脓毒性休克合并右心衰竭组的(0.62±0.02),ΔVTI(20.83±8.35)%高于脓毒性休克合并右心衰竭组的(11.40±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衰竭对脓毒性休克容量反应性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衰竭 脓毒性休克 容量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净化中枸橼酸钠中毒的急救与护理1例
4
作者 韦仕秀 杨云华 +3 位作者 梁娟 韦晓丽 陈万 扈远余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18期249-251,共3页
枸橼酸钠是一种常见抗凝剂,临床运用广泛。在抗凝过程中,可发生枸橼酸钠中毒,但在血液净化治疗中发生枸橼酸钠中毒少见,临床经验不足。现介绍一例青年女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在进行血液进化治疗时出现枸橼酸钠中毒的救治过程。患者枸橼酸钠... 枸橼酸钠是一种常见抗凝剂,临床运用广泛。在抗凝过程中,可发生枸橼酸钠中毒,但在血液净化治疗中发生枸橼酸钠中毒少见,临床经验不足。现介绍一例青年女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在进行血液进化治疗时出现枸橼酸钠中毒的救治过程。患者枸橼酸钠中毒后,医护人员及时输注葡萄糖酸钙等医疗干预,结合综合护理措施,患者症状缓解,中毒解除,未造成差错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橼酸钠中毒 百草枯中毒 血液净化 心理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肋骨骨折检查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扈远余 韦仕秀 邓佳卉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6-110,共5页
X线自发现以来,在医学领域运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医疗用X射线是人类最大的人为辐射来源,并认为辐射是造成癌症等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CT扫描对肋骨骨折的诊断已被认为是最佳检查技术,但人体所受辐射剂量会明显增大。通过降低... X线自发现以来,在医学领域运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医疗用X射线是人类最大的人为辐射来源,并认为辐射是造成癌症等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CT扫描对肋骨骨折的诊断已被认为是最佳检查技术,但人体所受辐射剂量会明显增大。通过降低管电流、管电压、增大螺距,以及根据体重指数或噪声水平设定、采用迭代重建技术等多种方法降低CT扫描辐射剂量,已取得一定成效。同时,开展生物个体辐射敏感性相关初步试验性研究,探索辐射敏感体质人群辐射损伤机制,尽量避免辐射敏感体质人群进行放射学检查。本文对低剂量CT扫描在肋骨骨折检查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 肋骨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敏感体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对ICU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邹聚芬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对重症医学科(ICU)临床护理的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采用单纯层次管理的ICU患者250例设为对照组;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采用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的ICU患者270例设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对重症医学科(ICU)临床护理的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采用单纯层次管理的ICU患者250例设为对照组;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采用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的ICU患者270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在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两方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在提高ICU临床护理效果方面成效显著,在改善ICU临床护理质量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值得在ICU临床护理管理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层次管理 重症医学科 护理效果 护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