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
1
作者 宋玮 帅垠琦 +2 位作者 王楷 卓兴卫 沈涛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01-2108,共8页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方法 基于真实世界,统计2022年5月至2024年8月4家医院3 227例患者的临床数据,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3 22...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方法 基于真实世界,统计2022年5月至2024年8月4家医院3 227例患者的临床数据,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3 227例患者中男性1 953例,平均年龄(58.55±10.31)岁,而女性1 274例,平均年龄(65.42±11.37)岁;合并高脂血症1 270例、糖尿病875例、高血压1 167例、肥胖1 056例;既往有饮酒史1 074例、吸烟史1 634例、家族史690例;临床症状以眩晕、眼花、乏力为主,体征以手掌暗红、口唇紫暗、目眶发暗为主,舌脉以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为主。中医证型以痰瘀互结证最多,其次为气滞血瘀证、痰热互结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处方涉及中药529味,累积使用频次20 730次;气滞血瘀证处方涉及中药355味,累积使用频次14 025次;痰热互结证处方涉及中药204味,累积使用频次8 160次;气阴两虚证处方涉及中药167味,累积使用频次5 490次。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存在差异,大多数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发病与生活习惯、家族史密切相关,以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居多,活血化瘀、祛痰通络、补气养阴为其重要治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特征 证型分布 用药规律 真实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