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金沙出土古象牙赋存环境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旦辉 汪灵 +4 位作者 叶巧明 邓苗 樊华 孙杰 杨颖东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1-545,共5页
为了查明成都金沙出土古象牙赋存的物理化学条件,为其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古象牙赋存环境(土壤)的物相、化学成分、pH值和Eh值进行了测试分析,并与古象牙的pH值、Eh值等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古象牙赋存土壤样品主要... 为了查明成都金沙出土古象牙赋存的物理化学条件,为其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古象牙赋存环境(土壤)的物相、化学成分、pH值和Eh值进行了测试分析,并与古象牙的pH值、Eh值等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古象牙赋存土壤样品主要由粘土及硅酸盐矿物组成,其中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等粘土矿物含量达43%~60%,其pH值和Eh值的平均值分别为6.5和-13.5mV,这种弱酸性还原环境的形成与土壤中含有0.3%左右的腐殖酸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成都金沙古象牙pH和Eh值平均分别为6.46和-15.5mV,与土壤pH和Eh值非常接近;并由于土壤中蒙脱石等粘土矿物的封闭作用,能够阻止古象牙与外部环境的物质交换及其对古象牙侵蚀作用,使古象牙能够在一种相对平衡的条件下得以长期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象牙 碳羟磷灰石 赋存环境 粘土矿物 蒙脱石 文物保护 成都金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聚类磁异常分析在金沙遗址文物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李军 王绪本 +1 位作者 李才明 张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12,共5页
针对遗址文物磁源体异常信息通常在性态和类属方面存在一定的中介性,通过实验测试,研究了成都金沙遗址发掘象牙、陶器、动物遗骸等文物遗存样品的地球物理特征,综合分析了全区高精度磁测异常分布特点,并采用基于传递包的模糊聚类分析方... 针对遗址文物磁源体异常信息通常在性态和类属方面存在一定的中介性,通过实验测试,研究了成都金沙遗址发掘象牙、陶器、动物遗骸等文物遗存样品的地球物理特征,综合分析了全区高精度磁测异常分布特点,并采用基于传递包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克服了传统硬划分聚类处理的局限性,由此建立了研究区磁源参数量化特征的模糊相似关系。对研究区异常进行了聚类划分和识别,指出了遗址区三类文物赋存特点和分布状况,为指导该区文物发掘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聚类 磁异常 文物 金沙沙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遗址出土象牙、骨角质文物现场临时保护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肖璘 孙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2年第2期26-30,共5页
为寻求一种实际可行、安全可靠的出土象牙、骨角质文物现场加固保护的方法,通过用几种加固剂在象牙等样品上做渗透加固实验,对比、筛选出效果较好的聚乙烯醇缩丁醛加固剂,用该加固剂对考古发掘现场的象牙等进行现场临时加固,效果尚可。
关键词 象牙 骨角质 渗透加固 文物保护 金沙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4ka以来地层磁化率特征及气候变化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罗丽萍 朱利东 +6 位作者 杨文光 张擎 王成善 阚瑷珂 罗虹 江章华 朱章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7-330,共4页
对成都金沙遗址IT6814探坑约4 m厚地层的5 cm间距磁化率分析,建立了成都平原4 ka以来的质量磁化率曲线和频率磁化率曲线。根据质量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特征结合粒度中值曲线对比,探讨了金沙遗址4 000 a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划分出成都平原... 对成都金沙遗址IT6814探坑约4 m厚地层的5 cm间距磁化率分析,建立了成都平原4 ka以来的质量磁化率曲线和频率磁化率曲线。根据质量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特征结合粒度中值曲线对比,探讨了金沙遗址4 000 a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划分出成都平原的三个气候阶段:4 000~3 380 aBP,气候偏湿;3 380~1 700 aBP,气候条件相对湿热;1 700 aBP^20世纪90年代初,气候逐渐偏干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金沙遗址 质量磁化率 频率磁化率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成都老官山汉墓髹漆人像看足阳明经脉循行演变 被引量:6
5
作者 印帅 程施瑞 +4 位作者 曾芳 谢涛 周兴兰 江章华 梁繁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73,共3页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它对于了解古代经络理论的形成、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拟综合分析老官山汉墓人像经络线条循行路线及历代相关文献记载,探讨足阳明胃经循行变化...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它对于了解古代经络理论的形成、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拟综合分析老官山汉墓人像经络线条循行路线及历代相关文献记载,探讨足阳明胃经循行变化情况,为梳理经络理论的发展源流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阳明胃经 成都老官山汉墓 髹漆人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金沙遗址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文星跃 曾娜 +1 位作者 黄成敏 张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1-156,共6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Q-ICP-MS)测试了成都金沙遗址河流相沉积物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并通过对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和比值特征及其与粘粒、铁游离度和有机质等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微量元素特征对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Ba,Cr,Zr...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Q-ICP-MS)测试了成都金沙遗址河流相沉积物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并通过对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和比值特征及其与粘粒、铁游离度和有机质等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微量元素特征对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Ba,Cr,Zr,Sr质量分数和Ba/Nb,Rb/Sr,Ba/Sr比值可用于指示沉积物源区环境的变化;龙门山及成都平原地区近3 4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为温暖湿润—温暖潮湿—温和偏干.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分析与前人利用矿物、磁化率和孢粉分析手段的研究结果一致,揭示了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特征 环境意义 金沙遗址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金沙遗址古人类与古动物牙齿的FTIR与XRD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黄成敏 张擎 +1 位作者 柏松 王成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448-2452,共5页
利用FTIR与XRD判断成都金沙遗址古人类与古动物牙齿釉质和牙本质中羟基磷灰石受埋藏环境和成岩作用的污染程度。XRD图谱结果反映牙釉质和牙本质样品中最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但衍射峰宽,且部分重叠,表明羟基磷灰石结晶度差。所有样品F... 利用FTIR与XRD判断成都金沙遗址古人类与古动物牙齿釉质和牙本质中羟基磷灰石受埋藏环境和成岩作用的污染程度。XRD图谱结果反映牙釉质和牙本质样品中最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但衍射峰宽,且部分重叠,表明羟基磷灰石结晶度差。所有样品FTIR图谱中H2O和OH-的振动带显著,PO43-和CO32-主要振动带的特征峰明显,近似现代生物羟基磷灰石。表征羟基磷灰石结晶程度的PCI指数值在2.4至4.0之间,同时利用BPI指数估算的羟基磷灰石中CO32-含量较高,说明样品结晶程度不高。上述结果表明,所取的金沙遗址古人类与古动物牙釉质和牙本质中羟基磷灰石受埋藏和成岩作用的污染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牙釉质 牙本质 FTIR XRD 金沙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铜文物光电子能谱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善华 刘思维 孙杰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374-377,381,共5页
采用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方法研究了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铜条和方孔型器两种青铜表面锈层膜的元素及其化学状态。实验结果表明,铜条和方孔型器青铜的锈层膜中都存在纯铜晶粒和PbCO3/PbO,但没有发现导致“青铜病”的有害Cl元素,而在方孔型... 采用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方法研究了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铜条和方孔型器两种青铜表面锈层膜的元素及其化学状态。实验结果表明,铜条和方孔型器青铜的锈层膜中都存在纯铜晶粒和PbCO3/PbO,但没有发现导致“青铜病”的有害Cl元素,而在方孔型器锈层膜中发现有S2-/SO42-。铜条和方孔型器夹层锈层膜中的Sn元素完全以SnO2形式存在,从而使青铜合金免遭进一步腐蚀。此外,还结合实验结果讨论了青铜的腐蚀过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青铜器 腐蚀 光电子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金沙遗址区全新统震积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何碧 朱利东 +7 位作者 杨文光 付顺 张擎 陶刚 李超 李杜文 田光龙 解龙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1期62-69,共8页
震积岩是灾变性事件岩的典型代表,是具有震积构造和震积岩序列有一定成因联系的一组岩石的总称。成都金沙遗址区全新统地层中首次发现震积岩,该地层自下而上为底部砾石层、中部暗色(含炭)泥质层、上部褐黄色土壤层,整体属河流冲积物... 震积岩是灾变性事件岩的典型代表,是具有震积构造和震积岩序列有一定成因联系的一组岩石的总称。成都金沙遗址区全新统地层中首次发现震积岩,该地层自下而上为底部砾石层、中部暗色(含炭)泥质层、上部褐黄色土壤层,整体属河流冲积物。通过野外观察,研究区发育一组走向SE120°的正断层,断层两盘的底部砾石层顶界面有明显的错断。构成地垒构造;在IT6511、IT6610层位中的断层带中见明显阶梯状断裂,其以张性正断层为主,断距约为10-90cm。在靠近阶梯状断裂的IT6512、IT6613-6614层位中发现一系列地震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标志及破裂构造,包括砂土液化(脉)、液化卷曲变形构造、负载构造、微断裂、地裂缝、震塌岩等。分析认为这些软沉积物变形标志及破裂构造是由同期地壳活动引起的地震作用形成的。金沙遗址区震积岩的发现,对研究四川盆地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震积岩 震积作用 软沉积物变形 破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金沙遗址青铜器的化学特征及矿质来源 被引量:7
10
作者 向芳 蒋镇东 张擎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44-148,共5页
在总结前人对商周遗址中青铜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和主要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讨论了金沙青铜器的化学特征及可能的矿质来源。通过对测定结果的分析认为:青铜器的冶炼过程中人为进行铜铅锡含量配... 在总结前人对商周遗址中青铜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和主要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讨论了金沙青铜器的化学特征及可能的矿质来源。通过对测定结果的分析认为:青铜器的冶炼过程中人为进行铜铅锡含量配比的迹象并不明显,更多体现出直接利用多金属矿的结果;金沙遗址中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值大部分异常高,表现出N(206Pb)/N(204Pb)大于20。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对多金属矿床的研究结果,认为金沙青铜器的铜矿石极有可能来自于距离较近的会理拉拉厂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青铜器 化学特征 铅同位素 矿质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石雕作品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方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61,67,共9页
关键词 金沙遗址 成都市 石雕 文化内涵 雕刻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西、营盘山及沙乌都——浅析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演变的阶段性 被引量:34
12
作者 陈剑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5-70,共6页
关键词 岷江上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 文化演变 20世纪20年代 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调查 盘山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五代宋初耀州青瓷的类型与分期——以墓葬、塔基出土物为中心 被引量:9
13
作者 易立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1-92,共12页
关键词 出土物 五代 墓葬 青瓷 宋初 塔基 陶瓷考古 窑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遗址出土古象牙的现场清理加固保护 被引量:13
14
作者 肖璘 白玉龙 孙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年第3期24-28,共5页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古象牙 ,保存现状十分脆弱。出土后由于失水速度加快 ,象牙会迅速开裂、风化 ,最终完全粉化。为了能将这批珍贵的象牙完好地保存下来 ,必须寻找一种简单的方法对象牙进行有效的保护。根据对象牙的成分分析和脱水试验...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古象牙 ,保存现状十分脆弱。出土后由于失水速度加快 ,象牙会迅速开裂、风化 ,最终完全粉化。为了能将这批珍贵的象牙完好地保存下来 ,必须寻找一种简单的方法对象牙进行有效的保护。根据对象牙的成分分析和脱水试验研究 ,选择用改性的有机硅材料把象牙嵌封保存起来。对材料的保护性能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 ,用这种有机硅材料对出土脆弱古象牙进行嵌封保护 ,可以减缓象牙的失水速度 ,隔绝大气环境对脆弱象牙的腐蚀 ,又不影响直接观看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象牙 嵌封 加固 清理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带斑纹兵器的锈蚀产物分析及机理探讨
15
作者 肖璘 姚智辉 +1 位作者 白玉龙 孙淑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6年第2期20-27,共8页
带斑纹兵器是巴蜀兵器的一大特色。由于表面有斑纹的青铜兵器锈蚀与一般青铜器锈蚀有所不同,必须针对其特殊性进行锈蚀机理的研究,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应用矿相分析、SEM EDS、XRD等分析手段对几件巴蜀带斑纹兵器表面与... 带斑纹兵器是巴蜀兵器的一大特色。由于表面有斑纹的青铜兵器锈蚀与一般青铜器锈蚀有所不同,必须针对其特殊性进行锈蚀机理的研究,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应用矿相分析、SEM EDS、XRD等分析手段对几件巴蜀带斑纹兵器表面与截面锈蚀产物进行分析,并与非斑纹锈蚀进行比较;对斑纹与非斑纹的锈蚀机理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斑纹的锈蚀产物主要是SnO2,其在兵器斑纹表面形成钝性保护膜,防止其进一步腐蚀,对斑纹下面的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非斑纹层锈蚀向斑纹层下面的基体扩展,膨胀是造成斑纹层凸起甚至脱落的主要原因,对斑纹兵器保护的关键是控制非斑纹层锈蚀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兵器 斑纹 锈蚀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滇”国青铜农具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志清 《文博》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5-48,共4页
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至公元1世纪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主要分布于云南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古"滇"文化,以其别具一格及鲜明民族特色的青铜器和精湛的铸造工艺著称于世.滇文化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兵器、扣饰、贮贝器等,其中大量青... 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至公元1世纪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主要分布于云南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古"滇"文化,以其别具一格及鲜明民族特色的青铜器和精湛的铸造工艺著称于世.滇文化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兵器、扣饰、贮贝器等,其中大量青铜农具的存在是其青铜文化中一大特色,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多元的青铜文化体系,对于我们认识古滇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条件 滇文化 纹饰 "滇"国 青铜农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