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藏羌彝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
- 1
-
-
作者
吴柏清
赵灿文
张扬
罗欣然
-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
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及其东缘人文地理研究中心
成都理工大学数字胡焕庸线研究院
成都市双流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
出处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6-212,共7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3XJC850002)
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及其东缘人文地理研究中心开放课题(RWDL2022-ZD003)。
-
文摘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识别其影响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藏羌彝走廊为研究区,在广泛搜集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数量、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构建非遗资源丰度指数评估各县级行政区非遗资源水平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其空间格局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识别非遗资源水平的影响因子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第一,藏羌彝走廊非遗项目与传承人数量众多,十大非遗门类中传统舞蹈、传统音乐和传统技艺占据独特优势,主要分布在各市(州)首府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第二,藏羌彝走廊非遗资源水平呈现“一极(拉萨市城关区)多高(昌都市卡若区、迪庆州香格里拉市、阿坝州汶川县、阿坝州茂县、黄南州同仁市)”的空间格局,非遗资源丰度指数高值区与低值区相互嵌套。第三,路网密度、城镇化率、坡度、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对藏羌彝走廊非遗资源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路网密度、城镇化率、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三个影响因子解释力由东向西递增,坡度的影响力由南向北递增。
-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羌彝走廊
空间格局
影响机制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Zang-Qiang-Yi national cultural corridors
spatial configuration
influence factor
GWR model
-
分类号
TU982.29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