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EM的成都市基本地貌形态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任德智 肖前刚 +3 位作者 王勇军 廖兴勇 赵波 王帆 《四川林业科技》 2018年第2期79-84,共6页
以成都市30 m×30 m分辨率的ASTERGDEMV2版DEM为数据源,基于ARCGIS10.2构建邻域分析法的地形起伏度批量提取模型,提取不同大小矩形邻域窗口的地形起伏度,运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最佳计算单元,在此基础上,将最佳计算单元的地形起伏... 以成都市30 m×30 m分辨率的ASTERGDEMV2版DEM为数据源,基于ARCGIS10.2构建邻域分析法的地形起伏度批量提取模型,提取不同大小矩形邻域窗口的地形起伏度,运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最佳计算单元,在此基础上,将最佳计算单元的地形起伏度与海拔分级图进行空间联合,得到成都市的基本地貌形态类型图。结果表明:成都市地形起伏度提取的最佳计算单元为14×14网格大小(176 400 m2),中起伏度及以下地形占98.54%。全市基本地貌形态类型有20种,其中主要类型5种,面积占96.52%。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西北部的龙门山脉地形起伏变化多样,集中分布了13种类型;低海拔丘陵类型主要集中在龙泉山脉及龙门山脉与成都平原接合部区域,在中部及东部呈零星分布。低海拔平原和低海拔台地两种主要类型主要分布在龙泉山脉与龙门山脉之间及龙泉山脉的西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地貌形态 地形起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成都市数字河网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2
作者 任德智 刘益 +3 位作者 廖兴勇 肖前刚 王勇军 朱文东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53-59,共7页
为全面厘清河网水系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助力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研究基于30m分辨率的DEM数据,提取成都市数字化河网,探讨其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成都市河网提取最佳集水面积阈值为7.02 km^(2),河网共5级,总... 为全面厘清河网水系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助力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研究基于30m分辨率的DEM数据,提取成都市数字化河网,探讨其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成都市河网提取最佳集水面积阈值为7.02 km^(2),河网共5级,总河长4 949.75 km,其中,有利于健康的弯曲河道占71.30%。全市平均河网密度0.35 km/km^(2),平均河道弯曲系数为1.39,不同流域、地貌类型的河网数量特征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全市河网空间分布随河网级别增加聚集度也随之增加,弯曲河道相对平直河道则呈分布更广,且均匀性更高。西南部岷江流域河网分布的均匀程度明显高于东北部的沱江流域。不同地貌的河网以平原河网疏密程度最密,丘陵次之,山地最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成都市 河网密度 河道弯曲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竹类病虫害调查初报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文俊 肖前刚 +6 位作者 李建辉 向文静 叶方根 姜丽琼 谢文娟 谢忠安 刘作全 《世界竹藤通讯》 2016年第1期21-24,共4页
随着成都市竹产业的快速发展,竹林纯林面积大幅度增加,竹林病虫害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显著增长。为保障成都市竹产业的稳步发展,确保林农增收致富,对成都市竹类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分布及危害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成都地区竹类... 随着成都市竹产业的快速发展,竹林纯林面积大幅度增加,竹林病虫害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显著增长。为保障成都市竹产业的稳步发展,确保林农增收致富,对成都市竹类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分布及危害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成都地区竹类的主要虫害涉及6目21科35种昆虫,主要病害有9种。调查结果可以为建立竹林病虫害监测和防控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 病虫害 病虫害调查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23
4
作者 任德智 廖兴勇 +4 位作者 肖前刚 赖长鸿 宋放 孟思淼 彭雪芹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4-81,共8页
为了探明成都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的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以成都市2017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为数据源,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估算生物量,实测和选取植被含碳率,基于小班尺度估算成都市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并运用ARCG... 为了探明成都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的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以成都市2017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为数据源,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估算生物量,实测和选取植被含碳率,基于小班尺度估算成都市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并运用ARCGIS 10.5软件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显示:(1)全市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1.3369×10^(7) t,平均碳密度为11.71 t/hm^(2),其中林分碳储量占78.50%,是全市碳储量的主体,呈稳定持续增长型结构。(2)在空间分布上,全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和吸存能力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由西北向东南可分为4个区,即西北部龙门山脉高储量高吸存区、中部平原分散型中储量低吸存区、中东部龙泉山中碳储量较高碳吸存区、龙泉山东侧的丘陵台地低碳储量和低吸存区;海拔分布格局表现为随海拔增加,总体呈以中海拔区域为最高倒“V”字型变化趋势;坡度分布格局为随坡度的增加,碳储量总体呈以缓坡为最高的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吸存能力则呈以陡坡为最高的先快速增加后缓慢降低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森林植被固碳能力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全市森林植被增“汇”宜采取一区一策,因地制宜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碳储量 碳密度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现状与分析——以成都浣花溪公园为例 被引量:22
5
作者 叶顶英 刘光强 +1 位作者 张庭昊 何仕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8267-8269,共3页
阐述了城市滨水景观、滨水植物的概念,并以成都市浣花溪公园为例,对滨水区域的植物选择、植物配置及造景模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指出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滨水植物 配置模式 景观营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泉山脉植被快速恢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曾珍 肖前刚 +6 位作者 杨科 谢文娟 姜丽琼 李文俊 廖兴勇 张达江 冯毅 《四川林业科技》 2013年第1期44-47,共4页
在对成都市龙泉山现有植被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龙泉山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植被恢复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针对龙泉山脉自然地理条件,引选适合龙泉山生长的树种进行区域试验,筛选出适宜该区域植被快速恢复的树种6种,并研究... 在对成都市龙泉山现有植被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龙泉山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植被恢复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针对龙泉山脉自然地理条件,引选适合龙泉山生长的树种进行区域试验,筛选出适宜该区域植被快速恢复的树种6种,并研究了优化造林模式4种,目的是为龙泉山植被快速恢复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泉山 植被恢复 树种选择 造林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都江堰长河竹海竹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肖前刚 曾珍 廖兴勇 《世界竹藤通讯》 2010年第1期36-39,共4页
文章分析了都江堰市蒲阳镇长河竹海竹资源优势和竹文化旅游价值,提出都江堰长河竹海竹文化生态旅游开发遵循原则及开发思路,为都江堰蒲阳镇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参考。
关键词 竹文化 生态旅游开发 长河竹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优良观赏白及属花色色差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文俊 姜丽琼 +6 位作者 浣杰 高素萍 雷霆 肖前刚 申萍 杨洪燕 何周建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20-125,共6页
对西南地区优良观赏白及属花色色差进行测定和分析,探究其与生长特性的相关性。收集西南地区白及、黄花白及、小白及种质资源,测量表观性状并在标准光源D65下测定花瓣颜色,利用CIELab颜色系统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可划分为紫色、深紫、... 对西南地区优良观赏白及属花色色差进行测定和分析,探究其与生长特性的相关性。收集西南地区白及、黄花白及、小白及种质资源,测量表观性状并在标准光源D65下测定花瓣颜色,利用CIELab颜色系统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可划分为紫色、深紫、粉紫、淡紫、粉、淡橙、淡黄和黄色等8个色系。花色色差与花期、株高、花茎高具备显著的相关性,色差评价模型的建立可以为观赏白及属良种选育与亲本筛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属 色差分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雅江中游土壤理化性质及颗粒分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梁博 林田苗 +4 位作者 任德智 聂晓刚 万丹 喻武 赵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3-621,共9页
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方法,分析了雅江中游4种土地利用方式基本理化性质,并运用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模型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与土壤粒径、性状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30 cm土壤理化性质差... 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方法,分析了雅江中游4种土地利用方式基本理化性质,并运用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模型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与土壤粒径、性状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30 cm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0.05),土壤容重表现为稀疏灌丛>农耕地>荒草地>人工林地,随着土壤层次增加,土壤容重呈增大趋势。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率、毛管持水率均与容重规律相反;(2)4种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粉粒、砂粒为主,黏粒含量仅占到0.36%~4.27%,土壤质地偏砂性;(3)0~30 cm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平均值的顺序为:农耕地>荒草地>人工林地>稀疏灌丛。人工林地具有较好的土壤结构,相对疏松、通透性好。而稀疏灌丛受到砾石影响,分形维数最小,但在保水保肥能力上最弱;(4)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砂粒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73,P<0.01);与粉粒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0,P<0.01);与黏粒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3,P<0.01)。这表明,一定程度上,研究区分形维数可作为评估水土流失的指标;(5)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各土壤单一物理性质具有不同程度相关性,其中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均为正相关关系,而与容重、有机质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体积分形维数 土壤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米拉山土壤团聚体垂直地带性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喻武 任德智 +3 位作者 杨文姬 宋珺 乔锋 李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9-69,共11页
为探明米拉山土壤结构及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利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按照200 m梯度,选取研究区海拔4 200~5 000 m间土壤,对>0.25 mm团聚体的含量、团聚体破坏率(PAD)、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WD)和分形维数(D... 为探明米拉山土壤结构及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利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按照200 m梯度,选取研究区海拔4 200~5 000 m间土壤,对>0.25 mm团聚体的含量、团聚体破坏率(PAD)、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WD)和分形维数(D)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海拔5 000,4 800 m土壤容质量及孔隙度结构均优于4 200~4 600 m,有机质质量分数随海拔降低先减小后增大,4 600 m有机质质量分数显著(p<0.05)小于其余海拔.(2)研究区土壤机械稳定性及水稳性团聚体均以>0.25 mm粒径为主.总体上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及水稳性团聚体均表现为海拔5 000,4 800 m优于4 200~4 600 m,其MWD,GMD值相对较高,PAD值相对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干筛与湿筛两种条件下的D值随海拔增加而变小.(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容质量及大团聚体含量直接影响团聚体稳定性.海拔是区域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差异、导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异同的重要因素.(4)海拔通过改变水热条件,间接影响研究区植被覆盖、有机质周转、土壤侵蚀过程,从而导致土壤结构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拉山 垂直地带性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高寒土坡面细沟水流输沙能力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喻武 任德智 +3 位作者 张鹏 姚甜甜 万丹 程街亮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6-82,共7页
为探究高寒土坡面细沟侵蚀过程机理,建立科学的坡面细沟输沙能力因子模型,服务高寒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藏东南高寒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径流放水冲刷试验,探讨不同流量和坡度条件下细沟水流输沙能力特征。结果表明:(1)高寒土坡... 为探究高寒土坡面细沟侵蚀过程机理,建立科学的坡面细沟输沙能力因子模型,服务高寒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藏东南高寒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径流放水冲刷试验,探讨不同流量和坡度条件下细沟水流输沙能力特征。结果表明:(1)高寒土坡面细沟水流输沙能力的临界坡长随输沙能力的增加而变短,范围为3.27~8.31 m;坡度在15°~25°时,临界坡长大约稳定在5.0 m;(2)不同坡度下,高寒土细沟水流输沙能力与流量表现为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Tc=Aq);小坡度的输沙能力受流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大坡度;(3)高寒土细沟水流输沙能力与坡度可以用指数方程较好地表示(Tc=-ae(-S/b)+c),输沙能力随坡度的增大先快速增大,后逐渐过渡到平稳,当坡度达到15°时增幅平缓;(4)坡面细沟水流输沙能力可以用二元幂函数方程Tc=1697.83S0.491q1.043表示。通过本模型与其他模型的比较分析,ANSWERS模型在计算高寒土的坡面细沟水流输沙能力还值得商榷,本试验模型、Lei模型与Gao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高寒区细沟侵蚀输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土 径流冲刷 输沙能力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桑硬枝扦插一步建园丰产技术
12
作者 谢忠安 肖前刚 +2 位作者 李文俊 张俊 刘尉 《现代园艺》 2018年第2期41-41,共1页
从桑园规划、整地、穗条处理、扦插及扦插后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叶桑扦插一步建园丰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叶桑 扦插 建园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盛期以来香果树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变迁 被引量:11
13
作者 唐自豪 刘贤安 +1 位作者 彭培好 李雪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339-3347,共9页
香果树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孑遗树种,探讨末次冰盛期以来香果树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变化,对研究茜草科乃至中国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系统发育、古生态和古气候变迁等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 香果树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孑遗树种,探讨末次冰盛期以来香果树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变化,对研究茜草科乃至中国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系统发育、古生态和古气候变迁等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香果树分布点位信息与气候数据,构建其在末次冰盛期(LGM)、全新世中期(MID)、当前(1960—1990年)以及未来(2061—2080年)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探明其分布格局的变化趋势,揭示引起其潜在地理分布格局改变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香果树当前适生区总面积约197.575×10^(4)km^(2),主要位于中国亚热带地区,其中高适生区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周山地、武陵山与武夷山地区,最干季度平均温、最湿月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是限制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末次冰盛期时香果树广泛分布于中国亚热带地区,随后适生区开始缩减且向内陆退缩,全新世中期后适生区面积继续缩减并向高纬度地区迁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不同排放情景下香果树适宜生境面积均进一步缩减并向西与高纬度地区迁移。总体而言,从末次冰盛期至未来,香果树适生区呈现持续缩减并向西与高纬度地区迁移的趋势,建议对现存香果树群体进行实时监测、人工繁育以及迁地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香果树 地理分布 气候变化 末次冰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