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虚拟编组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行优化调度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付兵 马新源 +1 位作者 田婉琪 赖成红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32,共9页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快速发展,既有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下运力资源的调控能力已经趋于饱和。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乘客出行需求,以列车虚拟编组为代表的新技术成为发展方向。为了解决虚拟编组下列车的运行调度问题,提出...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快速发展,既有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下运力资源的调控能力已经趋于饱和。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乘客出行需求,以列车虚拟编组为代表的新技术成为发展方向。为了解决虚拟编组下列车的运行调度问题,提出面向虚拟编组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行优化调度方法,建立列车运行和客流变化模型,描述列车运行和乘客人数的动态变化;构建列车时刻表和编组策略的协同优化模型,以实现列车利用率、列车停站时间和乘客等待时间之间的平衡为目标求解优化策略,并根据最优解生成列车调度和编组方案;最后选取北京地铁亦庄线为线路仿真对象,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显著提高列车利用率,减少乘客候车时间,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列车控制系统 虚拟编组 列车调度 协同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利用率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有效输送能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4
2
作者 鲁工圆 赵华铭 +4 位作者 雷元争 彭慧 杜鹏 孙琼 彭其渊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118,共8页
当前运营指标体系中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整体输送能力的计算,存在着脱离客流需求实际、难以体现路网实际有效输送能力的问题。在统计客流需求、线路通过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利用率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有效输送能力计算方法,该方法以... 当前运营指标体系中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整体输送能力的计算,存在着脱离客流需求实际、难以体现路网实际有效输送能力的问题。在统计客流需求、线路通过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利用率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有效输送能力计算方法,该方法以乘客刷卡数据、列车运行图、路网拓扑和列车载客能力作为输入,通过区间客流统计、利用率计算、有效输送能力计算等流程来计算路网有效输送能力,最后以成都地铁2019年路网为例进行算例分析。研究表明,相比于传统方法,该方法能更加准确地评估给定客流需求结构下的路网有效输送能力,并且具有能够兼容大小交路、识别路网能力瓶颈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路网 有效输送能力 利用率 成都地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道车辆液压关节结构设计与动态特性研究
3
作者 周春平 李昂瑞 +1 位作者 姚远 陈希成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33,共6页
传统定值参数油液减振器不适应大范围变化的轮轨接触锥度下的车辆稳定性要求,为了显著改善列车在极端轮轨接触状态下的车辆横向动力学性能,并提高车辆自适应稳定性,采用油液减振器端部串联液压关节实现减振器的频变刚度特性,对减振器液... 传统定值参数油液减振器不适应大范围变化的轮轨接触锥度下的车辆稳定性要求,为了显著改善列车在极端轮轨接触状态下的车辆横向动力学性能,并提高车辆自适应稳定性,采用油液减振器端部串联液压关节实现减振器的频变刚度特性,对减振器液压关节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并通过仿真软件ADINA-FSI流固耦合分析模块研究液压关节的动态特性,分析橡胶弹簧体积、惯性通道长度和惯性通道截面积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减振器液压关节在频率10Hz内能够实现“低频低刚度–高频高刚度”的频变刚度特性;频变刚度与橡胶主簧厚度呈负相关,当激励频率超过3Hz后,主簧厚度对液压橡胶关节内置液压机构的性能影响逐渐显著;阻尼滞后角随频率增大而快速增加,到达峰值后,再随频率增大以较缓速度减小,具有相对较强的迟滞作用;阻尼滞后角峰值随着橡胶主簧厚度增大呈现递减趋势,而与惯性通道截面积表现为正相关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关节 频变刚度 阻尼滞后角 流固耦合分析 铁道车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速120 km地铁多种减振轨道结构振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麒陆 李翔 +2 位作者 豆银玲 葛辉 王平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9-143,共5页
为研究时速120 km地铁多种减振轨道结构的振动特征及振动传播规律,对比分析了某时速120 km地铁线路上的DZ-Ⅲ型减振扣件轨道、GJ-Ⅲ型减振扣件轨道、减振垫浮置板轨道在时域和频域内的实测结果。时域分析结果表明:3种轨道结构的浮置板(... 为研究时速120 km地铁多种减振轨道结构的振动特征及振动传播规律,对比分析了某时速120 km地铁线路上的DZ-Ⅲ型减振扣件轨道、GJ-Ⅲ型减振扣件轨道、减振垫浮置板轨道在时域和频域内的实测结果。时域分析结果表明:3种轨道结构的浮置板(道床板)振动加速度幅值大致相等,减振垫浮置板轨道处隧道振动加速度幅值比其余2种轨道处小一个数量级,更有效地削减了振动加速度幅值。频域分析结果表明:在20~80 Hz和0~20 Hz频段内,减振垫浮置板轨道的隧道振动加速度级比另外2种轨道小,减振效果更好。除GJ-Ⅲ型减振扣件轨道钢轨与道床板间在0~80 Hz频段内衰减不明显外,振动加速度的传播大致遵循由钢轨到浮置板(道床板),再到隧道逐层衰减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减振轨道 现场试验 振动加速度 时速120 K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动刚度特性差异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亓伟 闫雪 曹勇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2-27,共6页
轨道动刚度是不同激振频率的荷载作用下,轨道抵抗变形的能力,由于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两种轨道的组成差异造成两者间存在较大动刚度差异。随着行车速度的提高、中高频段激振荷载的增加,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间的动刚度差异逐渐增大,这对于... 轨道动刚度是不同激振频率的荷载作用下,轨道抵抗变形的能力,由于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两种轨道的组成差异造成两者间存在较大动刚度差异。随着行车速度的提高、中高频段激振荷载的增加,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间的动刚度差异逐渐增大,这对于行车平顺性与结构耐久性会造成较大影响,但目前缺乏轨道动刚度的相关研究。为研究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间的动刚度差异,根据两种轨道的结构特点,建立相应的ANSYS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两种轨道的轨道动刚度在中低频段存在较大差异,轨下动刚度在全频段存在较大差异。为保证有砟-无砟轨道过渡段的行车平稳性与结构耐久性,需要考虑两种轨道间的动刚度过渡设计。此外,轨道动刚度特性分析可以指导高速铁路高低不平顺控制,从而保证行车平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有砟轨道 无砟轨道 动刚度 轨道不平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性与柔性边界下砂离散元三轴试验力学特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爱平 刘凯文 +2 位作者 邱睿哲 熊志鹏 蔡志清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4,共7页
为更好地从细观角度探究砂的变形破坏规律,对比不同围压加载方式下离散元三轴试验模型的有效性。采用颗粒流软件(PFC),考虑刚性和柔性两种围压加载方式,对不同密实度的HST95砂土试样建立离散元三轴试验,并结合相关室内三轴试验结果,讨... 为更好地从细观角度探究砂的变形破坏规律,对比不同围压加载方式下离散元三轴试验模型的有效性。采用颗粒流软件(PFC),考虑刚性和柔性两种围压加载方式,对不同密实度的HST95砂土试样建立离散元三轴试验,并结合相关室内三轴试验结果,讨论两种围压加载方式下砂土试样的力学特性、变形特性和剪切破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柔性围压加载条件下模拟效果更好,且对于相对密实度越大的试样,柔性围压加载方式优于刚性围压加载方式:与室内试验结果相比,柔性围压加载下的应力应变结果误差均在10%以内,刚性围压加载结果误差在7%~53%范围内;30%密实度与70%密实度试样在刚性围压加载下,20%轴向应变时体积应变分别约为室内试验结果的0.6倍和1.1倍,且大剪切应变下试样体积缩小与实际不符。柔性围压加载下两种密实度试样的体积应变误差在1%以内;柔性围压加载下的试样可以更好地还原侧向鼓胀变形下的剪切破坏特征,并揭示剪切带的形成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轴试验 颗粒流 加载方式 砂土试样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非赫兹滚动接触模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平 周佳仪 +2 位作者 王攀杰 陈爽 安博洋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47,共9页
在轮轨损伤计算中,为了提高轮轨滚动接触解的求解效率与精度,常采用简化的非赫兹滚动接触模型。然而,此类模型的精度及适用性仍未得到充分的验证。以我国高速铁路常见的两种标准车轮型面(LMA和S1002CN)与标准CHN60钢轨的匹配状态为例,... 在轮轨损伤计算中,为了提高轮轨滚动接触解的求解效率与精度,常采用简化的非赫兹滚动接触模型。然而,此类模型的精度及适用性仍未得到充分的验证。以我国高速铁路常见的两种标准车轮型面(LMA和S1002CN)与标准CHN60钢轨的匹配状态为例,采用三种典型的非赫兹滚动接触简化模型(KP、STRIPES和ANALYN)进行模拟,以CONTACT的结果作为参照,对比简化模型在预测具体轮轨接触斑形状、接触应力和黏滑分布等详细接触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采用统计的方法,使用UM动力学软件进行仿真输出接触参数,评估不同接触模型在实际车辆运行工况下的计算精度。计算结果表明:上述三种简化模型的计算精度在处理LMA-CHN60接触工况时最优。而S1002CN廓形存在明显的局部曲率突变,简化模型的计算精度在处理该种工况时较差。在三种模型中计算详细接触解时ANALYN模型精度最高;只计算接触参数时KP模型与ANALYN模型的结果差异不大,但KP模型的计算不依赖于局部曲率且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力学 轮轨关系 非赫兹接触 快速接触模型 蠕滑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燃动车组柴油发电机组振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春平 贺小龙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9-105,共7页
建立了柴油发电机组六自由度数学模型,分析了机组的六阶振动模态,研究了机组的模态耦合特性;同时计算了柴油机组的激励,基于新型预测-校正积分法对机组振动响应进行了时域积分,得到了机组各阶自由度的振动响应,并采用旋转机械振动烈度... 建立了柴油发电机组六自由度数学模型,分析了机组的六阶振动模态,研究了机组的模态耦合特性;同时计算了柴油机组的激励,基于新型预测-校正积分法对机组振动响应进行了时域积分,得到了机组各阶自由度的振动响应,并采用旋转机械振动烈度的频域计算方法计算了机组的振动烈度,最后对机组隔振器悬挂刚度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机组的横摆、侧滚、摇头三阶模态因为模态耦合的缘故使得机组的横向振动过大;机组的纵移和点头模态虽然耦合在一起,但由于纵向不存在激励,机组纵向振动可以忽略不计;而机组的沉浮模态解耦度较高,单独参与了机组的垂向振动;机组隔振器优化后,机组的横向振动烈度由优化前的26.39mm/s降低至16.65mm/s,机组的振动得到了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组 振动模态耦合 振动烈度 隔振器刚度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疲劳荷载下纤维掺入对混凝土损伤失效机制的影响
9
作者 潘鹏飞 肖东 +2 位作者 黄锐 赵智 杨晶 《水电能源科学》 2025年第9期83-86,共4页
为探究地震作用下纤维混凝土的损伤演化和失效机制,开展了一系列钢纤维混凝土单调和往复轴压试验,分析纤维掺入对混凝土应力应变行为的影响,重点探讨循环轴压下混凝土塑性应变、刚度退化及能量耗散等力学行为衰退与内部损伤累积的关系... 为探究地震作用下纤维混凝土的损伤演化和失效机制,开展了一系列钢纤维混凝土单调和往复轴压试验,分析纤维掺入对混凝土应力应变行为的影响,重点探讨循环轴压下混凝土塑性应变、刚度退化及能量耗散等力学行为衰退与内部损伤累积的关系。结果表明,单调加载曲线接近于往复轴压曲线的包络线。钢纤维的掺入显著改善混凝土峰后延性,并提高残余应力。由于钢纤维的阻裂增韧作用,掺入纤维后混凝土破坏形态由单个竖向主裂缝的脆性破坏演变为多缝开裂的延性破坏模式。钢纤维还能有效改善混凝土抗震力学行为,掺入纤维后混凝土弹性刚度退化和塑性应变发展均得到有效控制,能量耗散性能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混凝土 往复轴压 抗震 耗能 失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