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春到夏:何其芳的成都体验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建锋 《现代中文学刊》 2012年第4期62-67,共6页
1938年2月至8月,何其芳在成都。在何其芳的成都体验里,成都处在沉睡与苏醒之间,处在循旧与趋新之间,处在"休闲"与"工作"之间。外在的两极对立与内在的心理动因合力将何其芳引向了苏醒、趋新和"工作"。如... 1938年2月至8月,何其芳在成都。在何其芳的成都体验里,成都处在沉睡与苏醒之间,处在循旧与趋新之间,处在"休闲"与"工作"之间。外在的两极对立与内在的心理动因合力将何其芳引向了苏醒、趋新和"工作"。如果说在山东莱阳,何其芳思想发生了初步的变化,那么从春到夏的成都体验,则让何其芳开始以行动去追寻自己理想,从而完成了诗歌与人生的双重"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成都体验 诗歌转型 人生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文学的成熟与巴蜀作家的贡献
2
作者 师恭叔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86,共6页
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以后,"反共文学"一度泛滥。出于对政治文学的厌倦和对文学本位的坚守,"怀乡文学"风行起来。继后现代派文学出现,并成为主流,实现了文学的本体回归,同时使台湾文学达到成熟并汇入20世纪中国文学... 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以后,"反共文学"一度泛滥。出于对政治文学的厌倦和对文学本位的坚守,"怀乡文学"风行起来。继后现代派文学出现,并成为主流,实现了文学的本体回归,同时使台湾文学达到成熟并汇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以覃子豪和商禽为代表的巴蜀籍作家的成就和贡献更巨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学 文学本体 回归 巴蜀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自然界自我意识的人本生态观及其美学 被引量:3
3
作者 曾永成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9,共6页
从恩格斯关于在人身上自然界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生态观就是这种意识的哲学展开。作为自然界的自我意识,人本生态观从自然—人系统视域的生态整体性出发,特别重视生态本体的对象性、生态主体的全面性和生态运行... 从恩格斯关于在人身上自然界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生态观就是这种意识的哲学展开。作为自然界的自我意识,人本生态观从自然—人系统视域的生态整体性出发,特别重视生态本体的对象性、生态主体的全面性和生态运行的生成性。这些特质在人本生态美学中反映出来,对一系列美学基本问题可以作出独特的阐释和回答,以生态性为内涵的自然性则成为最高的审美原则,并以此与中国传统美学相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界的自我意识 对象性 全面主体性 生成性 自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分认识和积极发挥文艺的生态分解功能 被引量:1
4
作者 曾永成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8-134,共7页
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引发了文艺的消费化热潮,与之伴随的是美学自身的价值消解,即放弃对美的本质的探寻和追求。马克思关于"需要的人的本质"的论述,有助于深刻认识消费的生态本性及其应有的人性内涵,启发人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分... 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引发了文艺的消费化热潮,与之伴随的是美学自身的价值消解,即放弃对美的本质的探寻和追求。马克思关于"需要的人的本质"的论述,有助于深刻认识消费的生态本性及其应有的人性内涵,启发人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分解者的生态自觉,并促使文艺努力发挥生态分解功能。为此,应当深入认识生态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重视怀特海宇宙论美学的意义,积极发挥文艺生态批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主义文艺 生态分解者 宇宙论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式表现历史的可贵尝试——谈魏继新的《辛亥风云路》
5
作者 邓经武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74-76,共3页
一20世纪初的辛亥年,在"死水一潭"古老中国出现的标志性重大事件有:由孙中山、黄兴直接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在4月27日发生,那是孙、黄投入精力最充分、筹款最多、革命精英分子参与最多的一次暴动,其结果是牺牲了不少革命精... 一20世纪初的辛亥年,在"死水一潭"古老中国出现的标志性重大事件有:由孙中山、黄兴直接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在4月27日发生,那是孙、黄投入精力最充分、筹款最多、革命精英分子参与最多的一次暴动,其结果是牺牲了不少革命精英而流于失败;半年后,辛亥革命在武昌枪声响起,但却不是孙中山等革命党直接领导的而是一次意外事件。一群具有革命思想的新军士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孙中山 保路运动 辛亥年 世纪初 审美 历史人物 四川 新笔记小说 清王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染小说中的“神秘”因素
6
作者 王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9-192,共4页
"神秘"是陈染创作的主要特点之一,无论是其小说中对奇幻体故事中"异域色彩"营造中对"陌生感"的追求,还是,其在小说中对"未知"的全面展示,深味命运的不可知,和身在其中渺小的人类的精神关怀,以... "神秘"是陈染创作的主要特点之一,无论是其小说中对奇幻体故事中"异域色彩"营造中对"陌生感"的追求,还是,其在小说中对"未知"的全面展示,深味命运的不可知,和身在其中渺小的人类的精神关怀,以及她笔下的神秘女人以及女人讲述的神秘中,以"女性"更敏感的心灵触探这个世界的冲突中的精神困境,陈染都是在"神秘"的营造中完成了她的独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染 神秘主义 奇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骆驼祥子》与老舍的“实验主义”写作 被引量:2
7
作者 段从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6-72,共7页
迄今关于《骆驼祥子》的通行说法,都把关注点集中在悲剧根源的探讨上,未能摆脱原因和结果相互指责、相互推诿的无效循环,对小说细节和人物的理解也不尽准确。老舍关注的是祥子的毁灭本身,而不是毁灭的根源。“实验主义”的写作形式,注... 迄今关于《骆驼祥子》的通行说法,都把关注点集中在悲剧根源的探讨上,未能摆脱原因和结果相互指责、相互推诿的无效循环,对小说细节和人物的理解也不尽准确。老舍关注的是祥子的毁灭本身,而不是毁灭的根源。“实验主义”的写作形式,注定了“身体个人主义者”祥子必然以动物,而不是以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出现在小说中。因而,我们真正值得关注和反思的,不是悲剧的根源,而是老舍的写作伦理和“实验主义”小说这种形式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祥子》 文学实验 身体个人主义 劳动动物 写作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空间:《末代皇帝》的认知美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天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01-103,共3页
国内对贝托鲁奇《末代皇帝》的解读停滞于东方主义、叙事学、象征主义等方式,没有抓住《末代皇帝》的美学核心。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理论很好地抓住《末代皇帝》的主要特色,即电影回忆心理空间。影片一共由34个心理空间构成,其中回忆空... 国内对贝托鲁奇《末代皇帝》的解读停滞于东方主义、叙事学、象征主义等方式,没有抓住《末代皇帝》的美学核心。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理论很好地抓住《末代皇帝》的主要特色,即电影回忆心理空间。影片一共由34个心理空间构成,其中回忆空间17个,溥仪的回忆空间有14个。文章运用心理空间认知理论解读《末代皇帝》,发现《末代皇帝》对溥仪的同情态度和美学基础,展现这种情感态度产生的认知机制,反驳了东方主义的解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代皇帝》 心理空间 电影认知美学 溥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与传播价值演变 被引量:2
9
作者 朱婧雯 芮雪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51-155,共5页
“主旋律”一词最早源自音乐领域,意为乐曲中被烘托的主要曲调。而“主旋律电视剧”这一概念的提出,离不开1987年3月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上时任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的讲话。贺敬之提到:全国故事片作品所反映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 “主旋律”一词最早源自音乐领域,意为乐曲中被烘托的主要曲调。而“主旋律电视剧”这一概念的提出,离不开1987年3月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上时任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的讲话。贺敬之提到:全国故事片作品所反映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内容,应该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1]作为中国影视剧下的特有称谓,“主旋律”既是社会主义文艺方针的延续与再定位,更是主要意识形态的代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旋律电视剧 贺敬之 文艺方针 中宣部副部长 音乐领域 价值演变 意识形态 创作与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部小说的文化诠释
10
作者 郭舫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4期150-152,共3页
关键词 西部小说 文化诠释 西部文化 中华民族 美学风貌 发源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领与融合:2021年度我国电视综艺创作与传播阐析
11
作者 许建华 黄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6-60,共5页
2021年,综艺节目作为拉动收视的三驾马车之一,第一季度其“收视比重为13.6%,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7个百分点”[1]出现了“开门红”,表现出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动能。在电视节目创造创新的时代浪潮下,无论是“综N代”还是“综一代”,都努力在... 2021年,综艺节目作为拉动收视的三驾马车之一,第一季度其“收视比重为13.6%,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7个百分点”[1]出现了“开门红”,表现出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动能。在电视节目创造创新的时代浪潮下,无论是“综N代”还是“综一代”,都努力在内容和形式上求变创新。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里,综艺节目早已不只是具有娱乐功能的节目,而是“在被注入情怀和灵魂后,在与大众的微妙互动中具有了‘塑造社会’的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艺节目 三驾马车 内容和形式 电视节目 电视综艺 时代浪潮 创造创新 娱乐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国电影中的藏文化“刻板印象”
12
作者 寇才军 《西藏研究》 CSSCI 2007年第1期36-40,共5页
文章以《喜马拉雅》、《盐程万里》、《色戒》、《旅行者与魔术师》等国外新近有关藏族文化的电影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分析了藏文化意象在这些电影作品中的“刻板印象”。文章认为,当代藏文化电影作品延续了过去西方... 文章以《喜马拉雅》、《盐程万里》、《色戒》、《旅行者与魔术师》等国外新近有关藏族文化的电影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分析了藏文化意象在这些电影作品中的“刻板印象”。文章认为,当代藏文化电影作品延续了过去西方白人文化的“香格里拉”印象,在现代文化的“他者”之维上,继续加强了藏文化作为文化另类的形象塑造。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在藏族文化认同方面有双重影响:促进了藏文化的传播,同时又形成了藏文化未来发展的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电影 藏文化 剥板印象 多元文化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