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心城区绿道设计分析——以成都锦江上游段绿道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陈亚美 彭健 玄丽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75,共6页
通过成都锦江上游绿道设计实例,分析了中心城区的绿道内涵和建设特点。中心城区有两个特征,一是城市建筑高密化,二是人口密集化。特征一决定了绿道建设的空间条件——土地资源有限、绿道两侧建设界面已定、与市政道路交叉冲突等,因此如... 通过成都锦江上游绿道设计实例,分析了中心城区的绿道内涵和建设特点。中心城区有两个特征,一是城市建筑高密化,二是人口密集化。特征一决定了绿道建设的空间条件——土地资源有限、绿道两侧建设界面已定、与市政道路交叉冲突等,因此如何因地制宜,依据沿线的地理、人文历史和景观资源进行绿道打造是设计中的难点与重点。特征二决定了绿道的主要使用对象是高密集的城市居民,从而确立了绿道的主要功能定位于健身、休闲、游憩,满足城市居民生态、田园、自然的生活品质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区 绿道 设计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蚀变岩大断面高速铁路隧道开挖大变形控制技术 被引量:6
2
作者 聂林 陶志平 +1 位作者 周德培 杨涛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0-53,共4页
以富水花岗岩侵入蚀变带区域高速铁路隧道建设为背景,对隧道开挖围岩变形控制技术进行研究。运用隧道工程理论、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技术与方法,提出了从全断面开挖法、台阶法、CD法到CRD法的安全度逐渐增加的隧道开挖方法,确定了避免... 以富水花岗岩侵入蚀变带区域高速铁路隧道建设为背景,对隧道开挖围岩变形控制技术进行研究。运用隧道工程理论、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技术与方法,提出了从全断面开挖法、台阶法、CD法到CRD法的安全度逐渐增加的隧道开挖方法,确定了避免富水花岗蚀变岩进一步应变软化和力学参数弱化的隧道开挖支护结构形式及其参数,得出了适当加大预留变形量结合衬砌紧跟的施工工艺。实践表明,按研究出的开挖方法和支护方案进行施工,可以有效控制隧道围岩大变形而使变形快速收敛,能够减少侵限处理工作量,并确保富水花岗蚀变岩隧道开挖时围岩稳定和地下工程结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大变形 控制技术 富水蚀变岩 高速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滑动机理分析的滑带强度参数反演 被引量:7
3
作者 聂林 杨涛 +1 位作者 马惠民 周德培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0,共6页
滑动机理分析一般采用定性的方法加以描述,尚缺乏合理的量化指标进行刻画。反演分析是确定滑带强度参数的重要手段,一般采用基于整体稳定性系数的刚体极限平衡方法,但这种反演方法无法建立滑动机理与强度参数间的直接联系。本文采用数... 滑动机理分析一般采用定性的方法加以描述,尚缺乏合理的量化指标进行刻画。反演分析是确定滑带强度参数的重要手段,一般采用基于整体稳定性系数的刚体极限平衡方法,但这种反演方法无法建立滑动机理与强度参数间的直接联系。本文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获得滑带单元的应力场和滑动方向,基于Mohr-Coulomb强度准则定义滑带点安全系数为该点抗剪强度与滑动方向剪应力的比值。通过点安全系数的分布判断滑坡的滑动机理,使滑动机理研究定量化,并以点安全系数对滑面面积的加权平均值作为滑坡的整体稳定性系数,建立起滑动机理与整体稳定性系数的联系。在滑带参数反演分析中,需要同时满足滑动机理和整体稳定性系数要求,相应的强度参数才是合理的结果。以万梁高速公路K49滑坡的室内大型地质力学试验模型为例,介绍了基于滑动机理分析的滑坡强度参数反演方法和步骤,论证了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滑动机理 点安全系数 参数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蚀变岩隧道开挖大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聂林 陶志平 +1 位作者 周德培 杨涛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59,共3页
在充分研究花岗岩蚀变带工程地质及蚀变特性的基础上,运用隧道工程理论和围岩监测技术与方法,对隧道施工方法及支护结构与参数进行了分析。发现尽管花岗岩本身强度较高,但由于其蚀变特性和地下水等因素的作用,大幅度降低隧道围岩强度导... 在充分研究花岗岩蚀变带工程地质及蚀变特性的基础上,运用隧道工程理论和围岩监测技术与方法,对隧道施工方法及支护结构与参数进行了分析。发现尽管花岗岩本身强度较高,但由于其蚀变特性和地下水等因素的作用,大幅度降低隧道围岩强度导致围岩出现较大变形。根据花岗蚀变岩隧道开挖过程围岩变形特点,提出了"加大预留变形量并采取衬砌紧跟"的措施。施工实践表明,该法可以满足围岩稳定要求和结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大变形 特征 蚀变岩 富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现场测试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亚美 罗强 +1 位作者 张良 裴富营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4,共4页
结合200—250km/h客货共线的达成铁路的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现场埋设混凝土应变计、沉降位移计和土压力盒,分析在路堤荷栽作用下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及变形规律。测试结果表明,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表现为地表沉降大,加... 结合200—250km/h客货共线的达成铁路的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现场埋设混凝土应变计、沉降位移计和土压力盒,分析在路堤荷栽作用下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及变形规律。测试结果表明,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表现为地表沉降大,加固区中部地基层沉降小,加固区下部地基沉降最大。承载特性为桩体存在摩阻力零点,即中性点,中性点以上为负摩阻力,以下为正摩阻力。在群桩状态下,不存在临界桩长。承载与变形耦合关系表现为:桩体轴力最大点恰是复合地基压缩量最小的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土搅拌桩 复合地基 承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