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博物馆展览的内容设计——以成都博物馆新馆建设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明斌 《中国博物馆》 2015年第3期100-107,共8页
文章以新馆建设亲历者的角度和视野,提出博物馆展览的内容设计应全面存在、深度介入所有展览环节的"内容先导"观点。文章阐述了博物馆展览的内容设计与深化、空间、展品、形式、制作、展览公司、研究等七个相关环节和节点的... 文章以新馆建设亲历者的角度和视野,提出博物馆展览的内容设计应全面存在、深度介入所有展览环节的"内容先导"观点。文章阐述了博物馆展览的内容设计与深化、空间、展品、形式、制作、展览公司、研究等七个相关环节和节点的辩证关系,以期达到内容设计与各个环节相互协同、相互配合的状态。可以说博物馆是相关学科、专业及应用技术集成的重要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容设计 全过程 深度介入 相关环节 辩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智慧博物馆十年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树喜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86,共5页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博物馆事业相融合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新的启迪和发展空间。十年间,成都市在智慧博物馆建设方面历经启动、实践和提升三个阶段,如今已取得重大成效,...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博物馆事业相融合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新的启迪和发展空间。十年间,成都市在智慧博物馆建设方面历经启动、实践和提升三个阶段,如今已取得重大成效,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梳理成都市智慧博物馆的实践历程并提出建议,将为我国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信息化 智慧化 成都市智慧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兼论成都平原先秦文化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姜世碧 《农业考古》 2003年第1期68-75,共8页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文明 起源 形成 发展 成都平原 先秦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先秦农业初探 被引量:8
4
作者 姜世碧 《农业考古》 2002年第3期26-34,共9页
关键词 成都平原 先秦农业 自然地理环境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现的唐代益州八大菩萨经幢及其与吐蕃造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董华锋 朱寒冰 卢素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3-110,共8页
本文以成都地区新发现的唐代八大菩萨经幢为切入点,通过与吐蕃造像的比较研究,认为新发现八大菩萨像的文献依据是源自长安地区的《八大菩萨曼荼罗经》。但吐蕃八大菩萨像是以藏文本《大毗卢遮那现等觉神变加持方广经帝王法门》为主要依... 本文以成都地区新发现的唐代八大菩萨经幢为切入点,通过与吐蕃造像的比较研究,认为新发现八大菩萨像的文献依据是源自长安地区的《八大菩萨曼荼罗经》。但吐蕃八大菩萨像是以藏文本《大毗卢遮那现等觉神变加持方广经帝王法门》为主要依据的,同时参考了该经的汉译本《大日经》等文献。益州八大菩萨像直接传承自唐密系统,而吐蕃八大菩萨像则与密教和禅宗均有着密切的关联。这应当是吐蕃八大菩萨图像特征区别于益州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州 吐蕃 八大菩萨像 唐蕃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河湖相沉积记录重建成都平原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
6
作者 董俊玲 王乾 +2 位作者 李喆 欧阳辉 苏涛 《沉积学报》 2025年第5期1780-1795,共16页
【目的】成都平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深入重建该地区中—晚全新世环境演变历史,对理解长江上游史前文明发展的环境背景及探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成都平原中—晚全新世气候演变特... 【目的】成都平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深入重建该地区中—晚全新世环境演变历史,对理解长江上游史前文明发展的环境背景及探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成都平原中—晚全新世气候演变特征及其是否响应“4.2 ka”气候突变事件仍存在争议。【方法】基于RS-1岩心的AMS 14C测年构建年代框架,采用粒度端元模型分析,结合磁化率和色度指标,重建成都平原中—晚全新世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结果】粒度数据分解出5个端元组分,分别反映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的沉积特征,其中EM1代表弱水动力条件下由河流远源悬浮物形成的稳定沉积;EM2和EM3反映较强水动力条件下沉积的组分,EM3对应更强的搬运动力;EM4和EM5则代表洪水期间的粗颗粒跃移沉积组分。【结论】成都平原中—晚全新世的环境演变可划分为四个阶段:4.7~4.4 cal ka B.P.期间气候湿润,干湿波动显著;4.4~4.2 cal ka B.P.气候出现轻微冷干化趋势;4.2~3.7 cal ka B.P.为气候极端不稳定期,洪水事件频发;3.7 cal ka B.P.以后气候逐渐干旱,这种“干—湿—干”的气候变化模式反映了该区域对“4.2 ka事件”的显著响应,区域水文气候的响应大约始于4.4 cal ka B.P.,并持续至约3.7 cal k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端元模型 4.2 ka事件 洪水 沉积环境 成都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岭·格萨尔及其诸将相城堡遗址 被引量:3
7
作者 苍王.耿登丹巴 夏吾李加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78,共10页
《格萨尔王传》是青藏高原上口耳相传的英雄史诗,后来被文人学者们将其付之笔端,成为藏文古典文献的组成部分。但是,现有研究成果更多地关注其神话和文学性特征,而藏区随处可见的格萨尔及其相关的历史遗迹的考证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格萨尔王传》是青藏高原上口耳相传的英雄史诗,后来被文人学者们将其付之笔端,成为藏文古典文献的组成部分。但是,现有研究成果更多地关注其神话和文学性特征,而藏区随处可见的格萨尔及其相关的历史遗迹的考证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依据藏文史籍提供的历史线索,在川藏青交汇处实地调查发现,岭·格萨尔王出生地古斯贡、嘉查协噶的城堡遗址·傲群超宗、察象·丹玛向查的城堡遗址夏尔隆日洲、色尔巴·尼本达雅的城堡遗址三洲本凸宗等历史遗迹。这些遗迹不仅至今仍可目睹,还与史诗中的叙述比较吻合。由此看来,《格萨尔王传》绝非纯粹虚构的神话,而其中很多事件是可资探寻的史实。并且,通过历史遗址的调查和史诗文本的甄别,进行系统研究将有助于建构11世纪前后格萨尔史诗在多康地区比较模糊的历史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格萨尔王 诸将相 城堡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虚拟空间助力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被引量:14
8
作者 余伶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0-209,260,共11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领域从实体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伴随着新型杂交空间的形成,公共艺术开始向虚拟空间转型探索,拓宽了公共艺术的边界与形式,丰富了自身的概念内涵。虚拟空间的公共艺术利用自身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领域从实体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伴随着新型杂交空间的形成,公共艺术开始向虚拟空间转型探索,拓宽了公共艺术的边界与形式,丰富了自身的概念内涵。虚拟空间的公共艺术利用自身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共艺术的传播范围,制造了全新的参与感,通过与真实空间的互动引发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并与实体公共艺术之间实现了有机互动,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公共艺术“公共性”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空间 公共空间 公共艺术 数字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羱羊纹马珂与文化交流 被引量:4
9
作者 苏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2-49,共8页
经考察可知,以往被认为是“麒麟”或者“獬豸”的独角山羊,实际上是源自西亚、中亚一带的高山动物——羱羊,其俗称还有大角羊、北山羊和野山羊等。它在长安城内马珂上的出现,既是西汉中晚期祥瑞、升仙思想的反映,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经考察可知,以往被认为是“麒麟”或者“獬豸”的独角山羊,实际上是源自西亚、中亚一带的高山动物——羱羊,其俗称还有大角羊、北山羊和野山羊等。它在长安城内马珂上的出现,既是西汉中晚期祥瑞、升仙思想的反映,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作为车马赏赐附属物的羱羊纹马珂,出现在南方汉文化区和北方匈奴文化区,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见证。总的来看,汉代羱羊纹马珂的纹饰来源、器物流通都与文化交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中晚期 羱羊纹马珂 赏赐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廷隐墓出土乐舞伎俑音乐文化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闫佳楠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65,共7页
成都后蜀赵廷隐墓出土的20余件乐舞伎彩绘陶俑,服饰华丽,造型精致生动,从乐器、舞蹈、戏剧等方面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四川地区的音乐文化。本文通过对比乐舞伎陶俑的乐器组合、服饰造型,结合唐宋时期相关音乐考古、文献材料,梳理了乐舞... 成都后蜀赵廷隐墓出土的20余件乐舞伎彩绘陶俑,服饰华丽,造型精致生动,从乐器、舞蹈、戏剧等方面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四川地区的音乐文化。本文通过对比乐舞伎陶俑的乐器组合、服饰造型,结合唐宋时期相关音乐考古、文献材料,梳理了乐舞伎彩绘陶俑的性质及历史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蜀 赵廷隐墓 乐舞伎俑 柘枝舞 弄参军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汉代陶家畜家禽模型试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姜世碧 《农业考古》 2003年第3期276-282,共7页
关键词 四川 汉代 家畜 家禽 模型 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四川茶史论述 被引量:5
12
作者 姜世碧 《农业考古》 1992年第4期234-239,共6页
前面已述,唐宋时期是四川茶叶发展的繁盛时期。无论茶叶产量或者名茶种类,均列居全国首位。如,北宋元丰七、八年年产量3000万斤,而相当年代的嘉祐初年,东南地区(包括淮南、江南、荆湖、福建等地)年产总和2306.2万斤;南宋前期,四川仅成... 前面已述,唐宋时期是四川茶叶发展的繁盛时期。无论茶叶产量或者名茶种类,均列居全国首位。如,北宋元丰七、八年年产量3000万斤,而相当年代的嘉祐初年,东南地区(包括淮南、江南、荆湖、福建等地)年产总和2306.2万斤;南宋前期,四川仅成都府路、利州路岁产茶2102万斤,而在绍兴三十二年东南地区产茶1781万斤,绍兴末年产茶1590余万斤。名茶种类达十几种。明、清时期四川茶叶继续发展,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阶段四川茶叶发展缓慢,名茶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下面将分别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茶叶贸易 明清时期 茶叶生产 四川地区 茶马贸易 继续发展 东南地区 传统名茶 唐宋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所见川西先秦两汉水利 被引量:11
13
作者 雷玉华 《古今农业》 1992年第1期40-44,53,共6页
四川盆地西部是一块扇形冲击平原,平原上河网密布,从西北流向东南,每到夏秋季节,上游山洪暴发,平原地区极易形成水灾。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为了取得栖息生存的权利,一开始就同洪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本文试就近年的考古发现略述川... 四川盆地西部是一块扇形冲击平原,平原上河网密布,从西北流向东南,每到夏秋季节,上游山洪暴发,平原地区极易形成水灾。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为了取得栖息生存的权利,一开始就同洪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本文试就近年的考古发现略述川西平原先秦及两汉时期的水利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平原 水利事业 四川盆地西部 冲击平原 平原地区 先秦两汉 两汉时期 成都平原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安岳木鱼山新发现的药师经变龛像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丽君 余靖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50,共12页
四川省安岳县木鱼山第15龛是药师经变龛,经图文对比可确定该龛据帛尸本开凿,凿于唐末五代时期。内容较安岳盛唐时期同类龛像有所简化,尤其十二大愿人物丰富,情节完整生动,能准确反映经文要旨,在川渝、敦煌等地罕见。其内容、构图承唐启... 四川省安岳县木鱼山第15龛是药师经变龛,经图文对比可确定该龛据帛尸本开凿,凿于唐末五代时期。内容较安岳盛唐时期同类龛像有所简化,尤其十二大愿人物丰富,情节完整生动,能准确反映经文要旨,在川渝、敦煌等地罕见。其内容、构图承唐启宋,并受敦煌壁画净土变构图的影响,是川渝地区盛唐至宋初药师经变由繁至简演变序列里的中间环节,勾勒出药师经变的三段式变化过程,反映了自唐以来信众逐渐看重现实利益诉求的渐进性和阶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鱼山 药师经变 十二大愿 现实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番茄”的发现、培育、和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鹏章 《农业考古》 1988年第1期191-194,共4页
关于“西汉番茄”的消息,从1983年以后,先后在“成都晚报”、“羊城晚报”、“四川日报”、“新民晚报”、“社会科学动态”直到去年三月九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公布以后,引起许多人的惊奇与注意。但那些仅仅是短短的消息和短... 关于“西汉番茄”的消息,从1983年以后,先后在“成都晚报”、“羊城晚报”、“四川日报”、“新民晚报”、“社会科学动态”直到去年三月九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公布以后,引起许多人的惊奇与注意。但那些仅仅是短短的消息和短论,关于详细的情况,由于种种不得已的原因并未发表。引起许多读者及世界科学工作者亲自来人来函询问或索取种子。为了科学的发展,为了向世界科学工作者及读者汇报,现在我们认为有责任将此情况公布于众。当然,有些疑点还未完全解决,因为目前在这里我们掌握的现代科学测定年代的手段还很不够,我们将此文公布于众以后,希望引起世界科学家们提出更好的现代科学手段来共同研究。或者把这项科研课题向前推进一步,或者予以彻底否定,我们都十分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种子 科学手段 西汉 培育 文物 成都市 发现 凤凰山 西红柿 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高精度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重建青铜器香薰的三维模型 被引量:4
16
作者 邓阳全 唐宴东 +3 位作者 魏艳艳 刘建云 单颖 童蕾旭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8-92,共5页
为重建馆藏青铜器香薰三维模型和研究其制造工艺,利用高精度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进行数字成像(DR)和锥束扫描(CT)两种方式扫描香熏,获得其灰度图像,经过图形图像处理,获取表面轮廓三维数据。表面定义和提取后,将数据输入逆向工程软件系统... 为重建馆藏青铜器香薰三维模型和研究其制造工艺,利用高精度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进行数字成像(DR)和锥束扫描(CT)两种方式扫描香熏,获得其灰度图像,经过图形图像处理,获取表面轮廓三维数据。表面定义和提取后,将数据输入逆向工程软件系统,重建香熏的三维CAD模型。结果表明,获得的点云数据密集均匀,未见扫描盲区;发现香熏存在焊孔和变形;逆向三维重建的香熏CAD模型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研究提示,高精度计算机断层扫描方法空间分辨率高,精确度高,可以作为一种获取青铜器三维数据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 无损分析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茶史述略 被引量:2
17
作者 姜世碧 《农业考古》 1992年第2期196-199,共4页
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部,大致介于北纬28°~32°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盆地周围高山环绕:东部为巫山,南部为大娄山,西部为邛崃山,北部则为大巴山。盆地内部有绵延起伏的丘陵和海拔在1000—3000米左右高的大山。长江及其支... 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部,大致介于北纬28°~32°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盆地周围高山环绕:东部为巫山,南部为大娄山,西部为邛崃山,北部则为大巴山。盆地内部有绵延起伏的丘陵和海拔在1000—3000米左右高的大山。长江及其支流嘉陵江、涪江、岷江、沱江和乌江穿流其间。形成这里气候温暖,空气不易散发,湿度较大。一些高山地区峡川湍流,时常云雾缭绕。盆地内土质肥沃,光照充沛。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巴蜀地区很早就有了茶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地区 四川省 名茶 茶叶产量 茶树生长 茶业发展 茶文化 茶史 唐宋时期 茶叶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件魏晋时期铜镜的保护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邓阳全 蒋茂清 +2 位作者 李香杰 童蕾旭 王军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1年第4期84-88,共5页
为了对出土于敦煌佛爷庙湾的一件魏晋时期的铜镜进行保护研究,对其病害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锈蚀产物进行了检测分析。首先绘制了这件铜镜的病害图;采用湿法化学分析、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XRF)、X射线探伤仪、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RA... 为了对出土于敦煌佛爷庙湾的一件魏晋时期的铜镜进行保护研究,对其病害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锈蚀产物进行了检测分析。首先绘制了这件铜镜的病害图;采用湿法化学分析、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XRF)、X射线探伤仪、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RAMAN)、多晶X射线衍射仪(XRD)和同步热分析仪(TG-DSC)等方法,对铜镜的材质、纹饰及主要锈蚀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该铜镜的材质为铜锡铅三元合金;镜背覆盖着精美的龙纹;铜镜的锈蚀产物中都含有碱式氯化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镜 锈蚀产物 检测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影原皮老化行为的实验室评估 被引量:1
19
作者 雷欣怡 李龙 +1 位作者 杨盛 白玉龙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7,共17页
通过传统“净皮”工艺得到的皮影原皮,具有质地硬、不易弯折、透光性好、亲水性基团多等特点,不同于蓬松柔软的普通皮革。特殊的工艺过程,使皮影具有特殊的材料性质。但是皮影类文物保护尚未受到学界较多关注,多数研究甚至误将皮影类文... 通过传统“净皮”工艺得到的皮影原皮,具有质地硬、不易弯折、透光性好、亲水性基团多等特点,不同于蓬松柔软的普通皮革。特殊的工艺过程,使皮影具有特殊的材料性质。但是皮影类文物保护尚未受到学界较多关注,多数研究甚至误将皮影类文物所用皮料等同于其他普通鞣制皮革,忽略其特殊的物质材料基础。因此,本研究将皮影原皮作为标准样品,实施控制变量的样品人工加速老化,结合显微观察、性能测试和红外光谱分析进行评估,探究环境因子在皮质劣化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偏好。其创新点有二:第一是提出一种适宜于皮影皮质老化、劣化程度的标准量化评估方法——该法取样量少、操作便捷、成本低廉,结果令人满意;第二是基于本评估方法的原皮皮质评估实践,证明即便没有鞣制效应作用,仅经过机械制皮过程,皮质仍具有相当的化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影 原皮 老化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前后蜀墓葬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莎 《文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76,共9页
以1915年许璠墓志铭的发现为开端,前后蜀墓葬及随葬品陆续发现。至今已发现前后蜀墓葬七十余座。本文通过对已公布的前后蜀时期墓葬遗存进行梳理,总结出前后蜀墓葬具有等级明确、夫妇合葬流行、须弥座石棺床装饰华丽、墓室内放置墓主人... 以1915年许璠墓志铭的发现为开端,前后蜀墓葬及随葬品陆续发现。至今已发现前后蜀墓葬七十余座。本文通过对已公布的前后蜀时期墓葬遗存进行梳理,总结出前后蜀墓葬具有等级明确、夫妇合葬流行、须弥座石棺床装饰华丽、墓室内放置墓主人像、随葬品佛道混合色彩明显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后蜀 墓葬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