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52)Cf源和重离子加速器对FPGA的单粒子效应 被引量:6
1
作者 范雪 李平 +4 位作者 李威 杨志明 张斌 郭红霞 姚志斌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29-2233,共5页
对10万门基于静态随机存储器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分别在锎-252(252 Cf)源和HI-13串列加速器下进行了单粒子效应试验研究,测试了静态单粒子翻转截面及发生单粒子闩锁的线性能量转移阈值,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等效性分析比较。试验结... 对10万门基于静态随机存储器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分别在锎-252(252 Cf)源和HI-13串列加速器下进行了单粒子效应试验研究,测试了静态单粒子翻转截面及发生单粒子闩锁的线性能量转移阈值,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等效性分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252 Cf源引起的FPGA单粒子翻转截面比重离子加速器引起的约低1个数量级;使用252 Cf源未能观测到该器件的单粒子闩锁现象,而使用重离子加速器可以测出该FPGA发生单粒子闩锁的线性能量转移阈值;在现代集成电路的宇航辐射效应地面模拟单粒子效应试验中,252 Cf源不是理想的测试单粒子闩锁的辐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单粒子效应 252Cf源 重离子加速器 线性能量转移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PGA芯片内数字时钟管理器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文昌 李平 +2 位作者 杨志明 李威 王鲁豫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48-852,共5页
在FPGA芯片内,数字时钟管理器(DCM)不可或缺,DCM主要完成去时钟偏移、频率综合和相位调整的功能,其分别由延迟锁相环(DLL)、数字频率合成器(DFS)以及数字相移器(DPS)三个模块来实现。对这三个模块的原理及设计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并给出... 在FPGA芯片内,数字时钟管理器(DCM)不可或缺,DCM主要完成去时钟偏移、频率综合和相位调整的功能,其分别由延迟锁相环(DLL)、数字频率合成器(DFS)以及数字相移器(DPS)三个模块来实现。对这三个模块的原理及设计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并给出了仿真结果,该DCM电路通过了0.13μm工艺流片。测试结果表明,在低频模式下,该DCM能工作在24~230 MHz之间;在高频模式下,该DCM能工作在48~450 MHz之间,其输入及输出抖动容忍度在低频模式下能达到300 ps,在高频模式下能达到150 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PGA芯片 数字时钟管理器 延迟锁相环 数字频率合成器 数字相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收集最大功率点跟踪DC-DC升压转换器设计
3
作者 韦雪明 覃毅青 侯伶俐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34-840,共7页
通过提升功率传输效率和降低电路功耗,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低功率微弱能量收集的DC-DC升压转换器。升压转换器主要包括核心电路、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电路、零电流开关(ZCS)转换电路、振荡器、电荷泵和偏置电路。采用开路电压法检测输入功... 通过提升功率传输效率和降低电路功耗,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低功率微弱能量收集的DC-DC升压转换器。升压转换器主要包括核心电路、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电路、零电流开关(ZCS)转换电路、振荡器、电荷泵和偏置电路。采用开路电压法检测输入功率,并适时调整开关导通时间,以调整输入阻抗,实现对能量源的MPPT传输;同时,采用特殊供电的ZCS,减小电路的亚阈值泄漏,提升转换效率。基于65 nm CMOS工艺对DC-DC升压转换器进行设计,芯片面积为260μm×380μm。仿真结果表明,在输入功率-7^-30 dBm内、能量源内阻50Ω~10 kΩ的条件下,跟踪效率峰值为99.81%。同时,在最低输入电压为35 mV、DC-DC转换器输出电压为1 V时,电路转换效率峰值为90.46%,整体功耗低于1.2μ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收集 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 DC-DC升压转换器 低功耗 高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BIRCH用于集成电路短路的背面失效定位 被引量:9
4
作者 陈选龙 刘丽媛 +1 位作者 孙哲 李庆飒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56-860,共5页
基于光束感生电阻变化(OBIRCH)的热激光激发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器件的失效分析,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短路失效定位。详细介绍了OBIRCH技术在芯片背面失效定位时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精密研磨、抛光等先进制样手段对失效样品进行开... 基于光束感生电阻变化(OBIRCH)的热激光激发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器件的失效分析,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短路失效定位。详细介绍了OBIRCH技术在芯片背面失效定位时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精密研磨、抛光等先进制样手段对失效样品进行开封、芯片背面减薄。采用OBIRCH方法从芯片背面进行激光成像,成功对0.18μm工艺6层金属化布线的集成电路gg NMOS结构保护网络二次击穿和PMOS电容栅氧化层损伤进行了失效定位,并对背面定位图像和正面定位图像、In Ga As CCD成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In Ga As CCD成像模糊并无法定位,OBIRCH背面定位成像比正面成像清楚,可以精确定位并观察到缺陷点。因此,OBIRCH技术用于集成电路短路的背面失效定位是准确的,可解决多层结构的正面定位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激光激发技术 光束感生电阻变化(OBIRCH) 集成电路(IC) 失效分析 失效定位 传输线脉冲(T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