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血压管理研究进展
1
作者 杨志进 谭荃丹 +5 位作者 毛凤凯 李朝晖 陈晨 李刚 杨杰 林亚鹏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29-839,共11页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中缺血性卒中占卒中的70%以上,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发病早期常出现血压升高,大量观察性研究提示血压升高与AIS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中缺血性卒中占卒中的70%以上,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发病早期常出现血压升高,大量观察性研究提示血压升高与AIS患者预后不良相关。AIS超早期血压管理的核心挑战在于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背景下血压波动对缺血半暗带的双重影响,合理的血压管理策略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在AIS超早期血压管理领域,在降压时机的抉择、目标血压值的个体化设定,以及不同降压策略对脑灌注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等方面仍存在广泛争议。鉴于此,本文对AIS超早期血压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与探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具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超早期 血压管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液对大鼠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勇 杨杰 +5 位作者 张逸仙 余建萍 张黎黎 李明 马碧 刘楠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培养液对大鼠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损伤后细胞存活的作用及其影响机制。方法:分别取清洁级6~8周60~80 g SD大鼠和孕16~18 ...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培养液对大鼠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损伤后细胞存活的作用及其影响机制。方法:分别取清洁级6~8周60~80 g SD大鼠和孕16~18 d孕鼠进行BMSCs和皮层神经元培养。培养第5天的皮层神经元建立OGD损伤模型,实验随机分为4组:氧糖剥夺组(OGD组);氧糖剥夺+BMSCs培养液组(OGD+CM组),神经元OGD后培养基更换为BMSCs培养液(CM)继续培养;OGD+CM+LY294002组及OGD+LY294002组,以上2组分别加入PI3K/AKT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各组培养12 h后分别通过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元形态结构。各组培养2 h后分别检测AKT、pAKT(Ser473)、激活型Casepase-3蛋白表达量,在培养48 h后检测神经元的存活率。结果:OGD培养后的神经元突起断裂、缩短、溶解,线粒体、内质网细胞器肿胀。OGD+LY294002组、OGD+CM组分别与OGD组相比,OGD+LY294002组的细胞存活率和pAKT(Ser473)蛋白表达降低(t=3.679,P=0.021;t=2.938,P=0.042),而激活型Casepase-3蛋白表达升高(t=4.733,P=0.009);OGD+CM组的细胞存活率和pAKT(Ser473)蛋白表达升高(t=6.630,P=0.003;t=3.288,P=0.030),而激活型Casepase-3蛋白表达降低(t=3.454,P=0.026)。与OGD+CM组相比,OGD+CM+LY294002组细胞存活率和pAKT(Ser473)蛋白表达降低(t=14.255,P=0.000;t=3.872,P=0.018),而激活型Casepase-3蛋白表达升高(t=6.699,P=0.003)。结论:BMSCs对OGD损伤后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道的激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元 CASEPASE-3 PI3K/A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卒中院前诊断识别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荣 何松 +6 位作者 岗瑞娟 王琪 唐宇杰 刘飞凤 杨杰 李刚 林亚鹏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09-818,共10页
卒中作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和首要致残因素,其救治效果高度依赖早期识别与及时治疗干预。目前,院前卒中预测工具主要包括传统量表、机器学习模型及生物标志物三大类,这些诊断工具各具特点但均存在明显局限性。传统量表(如FAST、辛辛那... 卒中作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和首要致残因素,其救治效果高度依赖早期识别与及时治疗干预。目前,院前卒中预测工具主要包括传统量表、机器学习模型及生物标志物三大类,这些诊断工具各具特点但均存在明显局限性。传统量表(如FAST、辛辛那提院前卒中量表)因其操作简便成为基层筛查的主要手段,但对后循环卒中识别不足,而针对大血管闭塞的专项量表(如洛杉矶运动量表、动脉闭塞快速评价量表)虽特异性较高,但仍面临假阳性率偏高的问题。机器学习模型(如极端梯度提升、随机森林)在卒中分型及大血管闭塞预测中展现出优越性能,但受限于数据维度不足和临床转化障碍。生物标志物(如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钙结合蛋白B)在区分卒中亚型方面具有显著潜力,但因检测技术复杂和标准化不足难以在院前应用。未来需通过优化量表设计、整合多模态数据、开发便携检测技术及加强院前院内衔接来进一步提高院前卒中预测的准确性,为指导早期院前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预测 院前急救 大血管闭塞 机器学习模型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后应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改善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1
4
作者 蒋娟莉 张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6期1884-1886,1890,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后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的改善价值。方法:将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抗氧化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4例接受常规抗血小板和降脂治疗,抗氧化组34...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后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的改善价值。方法:将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抗氧化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4例接受常规抗血小板和降脂治疗,抗氧化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依达拉奉,测定血清中氧自由基、氧化产物、抗氧化物质以及S100β的含量。结果:治疗后3 d时,抗氧化组和对照组血清中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一氧化氮自由基(NO·)、硝基自由基(·ONOO-)的含量均低于介入术后即刻(P〈0.05),抗氧化组治疗后3 d血清中·OH、·O_2、NO·、·ONOO-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时,抗氧化组血清中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5、7 d时,抗氧化组和对照组血清中S100β的含量均低于介入术后即刻(P〈0.05),抗氧化组治疗后3、5、7 d时的血清S100β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后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够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该治疗方案发挥作用的分子靶点是清除氧自由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 依达拉奉 氧自由基 S100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Q8A基因突变所致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1例
5
作者 朱姝 余凯 邹显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05-607,共3页
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辅酶Q10生物合成过程中关键酶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本文首次报道辅酶Q8A(coenzyme Q8A,COQ8A)基因一种新的杂合变异导致的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患者为26岁男性,以缓慢起病的共济失调... 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辅酶Q10生物合成过程中关键酶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本文首次报道辅酶Q8A(coenzyme Q8A,COQ8A)基因一种新的杂合变异导致的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患者为26岁男性,以缓慢起病的共济失调、运动不耐受、震颤以及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诊断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结果示COQ8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NM_020247.5:exon8:c.1009G>A(p.A337T)和NM_020247.5:exon8:c.1078delC(p.Q360Sfs*20)],予以补充辅酶Q10后症状有所改善。该病例提示当患者出现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尤其伴癫痫或认知功能障碍时,应排查可治性的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Q8A 基因突变 原发性辅酶 Q10缺乏症 共济失调 癫痫发作 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配合针灸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肢体运动功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7
6
作者 阎登富 余建萍 +3 位作者 张黎黎 段锦 马碧 杨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4期1028-1031,共4页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配合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CIS)偏瘫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肢体运动功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CIS偏瘫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配合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CIS)偏瘫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肢体运动功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CIS偏瘫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采用血府逐瘀汤+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检测2组患者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MCA)及后动脉(PCA)平均血流速度(Vm),评估肢体运动功能如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生命质量[脑卒中生命质量量表(SS-QOL)],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舌质暗红、口唇及齿龈暗、爪甲紫暗、面色晦暗、偏身麻木、手足肿胀)差异。结果:治疗1个月后时,2组ACA、MCA、PCA的V_m及血清EPO、MMP-9、Hcy水平、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时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FMA、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时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府逐瘀汤配合针灸可显著改善CIS偏瘫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状态、肢体运动功能、生命质量及中医症状,减轻脑组织损伤,于促进患者疾病恢复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针灸 缺血性脑卒中 偏瘫 颅内血流动力学 肢体运动功能 生命质量 血清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导后冲法静脉输注加温20%甘露醇预防静脉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何春渝 周海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543-2544,共2页
20%甘露醇以其高渗溶液静脉快速滴注,以达到脱水及利尿的效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安全有效的首选药物。但在静脉输注时,由于药物的高渗性和微粒等因素,可使局部静脉出现疼痛、管壁变硬、弹性消失、管腔闭塞、不... 20%甘露醇以其高渗溶液静脉快速滴注,以达到脱水及利尿的效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安全有效的首选药物。但在静脉输注时,由于药物的高渗性和微粒等因素,可使局部静脉出现疼痛、管壁变硬、弹性消失、管腔闭塞、不充盈等现象,甚至导致无菌性静脉炎,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影响了治疗。为减轻此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甘露醇 静脉炎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城乡居民脑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朱姝 刘亭亭 +1 位作者 余凯 牛小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07-411,共5页
目的分析中国北方城乡脑出血危险因素的差异,为城乡脑出血提供精准预防。方法收集中国北方各省市40岁以上人群资料,分为城市和乡镇组,利用条件匹配方法分析城乡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收集191625人,脑出血患者55... 目的分析中国北方城乡脑出血危险因素的差异,为城乡脑出血提供精准预防。方法收集中国北方各省市40岁以上人群资料,分为城市和乡镇组,利用条件匹配方法分析城乡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收集191625人,脑出血患者559人,城乡各251和308人,高血压[OR95%CI(9.07,6.25~13.16)vs.(7.67,5.20~11.32)]、缺乏运动[OR95%CI(2.18,1.59~2.98)vs.(1.89,1.36~2.62)]对乡镇脑出血影响作用更强,卒中家族史[OR95%CI(5.40,3.48~8.36)vs.(5.09,3.37~7.68)]、糖尿病[OR95%CI(2.41,1.55~3.75)vs.(1.98,1.21~3.23)]、明显超重[OR95%CI(2.38,1.69~3.35)vs.(1.71,1.26~2.32)]对城市脑出血作用更明显。结论以不同的危险因素对城乡的影响为依据,采取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北方 城市 乡镇 脑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中CARHSP1基因的表达对缺氧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活力凋亡及免疫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蒋娟莉 刘爱东 杨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6-132,共7页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钙调节热稳定蛋白1(CARHSP1)基因的表达对缺氧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活力、凋亡及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表达的影响。方法:用Western blot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ARHSP1的蛋白表达;缺氧处理人脐...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钙调节热稳定蛋白1(CARHSP1)基因的表达对缺氧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活力、凋亡及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表达的影响。方法:用Western blot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ARHSP1的蛋白表达;缺氧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将细胞分为正常培养组、缺氧组、缺氧+CARHSP1-siRNA组和缺氧+pc DNA3. 1-CARHSP1组,用CCK-8法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及凋亡率; RT-PCR检测IL-6和CRP的表达;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caspase-3、cleaved caspase-3、Bcl-2和Bax的蛋白水平。结果:CARHSP1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缺氧可明显增加CARHSP1的表达。缺氧组HUVECs活力及Bcl-2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培养组,细胞凋亡率及IL-6、CRP、cleaved caspase-3和Bax的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培养组(P <0. 05);与缺氧组比较,缺氧+CARHSP1-siRNA组的活力及Bcl-2表达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及IL-6、CRP、cleaved caspase-3和Bax的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 <0. 05),pc DNA3. 1-CARHSP1组的细胞活力及Bcl-2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及IL-6、CRP、cleaved caspase-3和Bax表达显著升高(P <0. 05)。结论:CARHSP1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表达升高,抑制CARHSP1表达可提高HUVECs的活力,降低细胞凋亡,下调免疫因子IL-6和CRP的表达,而过表达CARHSP1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调节热稳定蛋白1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细胞 白细胞介素6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SYNTAX评分与超声指导的脑梗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红 李吉祥 +3 位作者 王欢 张磊 蒋建平 李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索冠心病SYNTAX评分与超声指导的脑梗死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神经内科就诊并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532例冠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T或MRI影像结果,将患者分为新发脑梗死... 目的:探索冠心病SYNTAX评分与超声指导的脑梗死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神经内科就诊并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532例冠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T或MRI影像结果,将患者分为新发脑梗死组(n=338)和非脑梗死组(n=194)。将冠状动脉SYNTAX评分按国际通用标准分为低危评分(≤22分)、中危评分(23~32分)和高危评分(≥33分)。脑梗死按超声指导的TOAST分型分为1、2、3、4、5型。分析SYNTAX评分与各型脑梗死的关系。结果:新发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相比,SYNTAX评分较高[(21.14±14.40)分vs.(4.03±0.45)分,P<0.001],且中危评分(15.3%vs.3.1%)和高危评分(27.2%vs.1.6%)患者比例也较高(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YNTAX评分(OR=1.159,95%CI:1.123~1.196,P<0.001)与脑梗死独立相关。338例新发脑梗死患者中,SYNTAX低危评分患者191例,发生3型脑梗死(89.5%)比例较高,而高危评分患者92例,发生1型脑梗死(66.3%)的比例较高;不同SYNTAX评分分层的各型脑梗死患者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SYNTAX评分与脑梗死独立相关。不同SYNTAX评分分层与脑梗死TOAST分型有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TAX评分 冠心病 缺血性脑卒中 脑梗死 TOAST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对华法林治疗心源性卒中患者抗凝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天铸 彭诗语 +5 位作者 杨敏 程航 殷英 刘勇 刘明全 余建萍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3期288-294,共7页
目的探讨心源性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6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心源性卒中患者,患者入组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华法林+丁苯酞)和对照组(华法林)。监测两组... 目的探讨心源性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6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心源性卒中患者,患者入组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华法林+丁苯酞)和对照组(华法林)。监测两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standardized ratio,INR)变化情况并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INR达标时间、2周内达标率和90 d mRS评分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1例心源性卒中患者,试验组51例,对照组50例。两组基线数据(年龄、性别、用药前INR、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试验组的NIHSS评分[10(3.0~15.0)分vs.0(0~6.5)分,P<0.001],溶栓率(27.5%vs.8.0%,P=0.011)与取栓率(25.5%vs.2.0%,P=0.001)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INR 2周内达标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1%vs.44.0%,P=0.930)。试验组达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6.50±2.41)d vs.(9.64±4.40)d,P=0.015]。试验组90 d mR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5~4.0)分vs.2(0~3.0)分,P=0.175]。结论丁苯酞联合华法林治疗心源性卒中可能缩短华法林的达标时间,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但对于INR的达标率和90 d mRS评分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华法林 心源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rs-f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辉 丁菊容 +5 位作者 鄢成东 奉晨宇 李原 刘乙宏 张玉娇 丁鑫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4-157,共4页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表现为大脑结构和功能发生实质性的受损,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主要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交流,但是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表现为大脑结构和功能发生实质性的受损,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主要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交流,但是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是一种在静息状态下无创地探测脑部自发神经活动的新兴技术,常被用于研究WML患者认知行为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本文综述了rs-fMRI分析方法在WML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局部一致性、功能连接、静息态网络、图论分析和低频振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病变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认知障碍 局部一致性 功能连接 低频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