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羟基喜树碱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体外增殖并下调Bcl-2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17
1
作者 宋海星 胡洪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41-1345,共5页
目的研究羟基喜树碱对肺癌A549细胞生长抑制、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羟基喜树碱处理A549细胞后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琼脂糖凝胶检测DNA片段化,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对细胞周期影响。利用Annexin V-FI... 目的研究羟基喜树碱对肺癌A549细胞生长抑制、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羟基喜树碱处理A549细胞后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琼脂糖凝胶检测DNA片段化,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对细胞周期影响。利用Annexin V-FITC/PI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变化。结果 A549细胞经羟基喜树碱作用,提取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梯状条带。经AO/EB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早期凋亡细胞细胞核被染成绿色,呈碎片状,晚期凋亡细胞核染色质为橘红色并呈固缩状或圆珠状,细胞周期S期由20%升高到60%。经1μmol/L羟基喜树碱处理24 h后,流式细胞术显示A549细胞的凋亡率为18.11%,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0.09%,P<0.05)。经羟基喜树碱作用后,A549细胞Bcl-2基因表达下调70%(P<0.05)。结论羟基喜树碱可以明显抑制A549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并下调Bcl-2基因表达,提示Bcl-2下调参与了羟基喜树碱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喜树碱 肺腺癌 A549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颗粒剂制粒工艺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17
2
作者 胡启飞 杨继东 +2 位作者 陈曼 兰虹 欧阳旭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212-2216,共5页
目的:介绍中药颗粒剂的制粒工艺现状并做简要展望。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主要从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高速剪切与旋转挤压制粒结合方式和干法制粒对于中药颗粒剂而言具有很好的优势... 目的:介绍中药颗粒剂的制粒工艺现状并做简要展望。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主要从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高速剪切与旋转挤压制粒结合方式和干法制粒对于中药颗粒剂而言具有很好的优势。结论:高速剪切与旋转挤压制粒结合方式和干法制粒两种制粒方式是中药颗粒剂制粒方式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颗粒剂 制粒工艺 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的方法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王频佳 谢成彬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0-483,共4页
目的研究新生儿梅毒螺旋体(TP)-IgM抗体的检测方法,及其在先天性梅毒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T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检测梅毒新生儿及其母亲血清TP-IgM抗体,同时检测血清TRUST滴度。以德国欧... 目的研究新生儿梅毒螺旋体(TP)-IgM抗体的检测方法,及其在先天性梅毒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T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检测梅毒新生儿及其母亲血清TP-IgM抗体,同时检测血清TRUST滴度。以德国欧蒙试剂为对照,评估去除血清中IgG抗体和IgG型类风湿因子(IgG/RF)、酶标抗IgM抗体和酶标TP抗原等方法对IgM抗体检测效能的影响。结果 108例梅毒新生儿及其母亲TP-ELIS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母亲的TRUST阳性率显著高于其新生儿(P<0.05),而且梅毒母亲TRUST抗体滴度普遍高于新生儿(P<0.05)。与对照方法相比,IgM抗体检测时去除血清中IgG抗体可获得更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Kappa>0.75),而使用酶标抗人IgM抗体(间接法,Kappa=0.956)比使用酶标TP抗原(双抗原夹心法,Kappa=0.817)的检测结果与对照方法更相近。结论 TRUST和TP-ELISA检测对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意义较小,而TP-IgM抗体检测方法在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中有较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螺旋体 先天性梅毒 IGM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家兔血管插管术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刘鸿 谢拥军 +5 位作者 万刚 刘秀卿 冯巧灵 李通 李鹏昊 刘思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885-1886,共2页
目的评价改进组和常规组行家兔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插管术的效果。方法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家兔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插管术;实验组采用新型引导式家兔血管插管装置及方法行家兔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插管术;并对两组家兔插管... 目的评价改进组和常规组行家兔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插管术的效果。方法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家兔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插管术;实验组采用新型引导式家兔血管插管装置及方法行家兔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插管术;并对两组家兔插管的成功率、操作时间及术后效果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常规组行家兔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插管术,一次性成功率分别为70.0%、75.0%,所用时间分别为8~18(12.0±0.5)min、6~15(10.0±0.8)min;改进组行家兔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插管术,一次性成功率分别为92.5%、90.0%,所用时间分别为5~12(8.0±0.4)min、4~14(7.0±0.7)min,2组插管成功率和操作时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常规组和改进组行家兔插管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5%、5%,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改进组比常规组不但提高了实验动物血管插管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具有安全、微创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管 颈总动脉 颈外静脉 家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苯乙醇高产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成 戚南昌 +3 位作者 彭果 姜青贵 陈铭 王丹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2期43-47,共5页
以苯乙酮为底物,从成都某化工厂污水池及其附近土壤中分离到224株可将苯乙酮不对称还原成S-苯乙醇的菌株。经过多次复筛,最终获得了1株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酵母菌bs5-1。在以该菌株的静息细胞为催化剂不对称苯乙酮合成S-苯乙醇的反应中,... 以苯乙酮为底物,从成都某化工厂污水池及其附近土壤中分离到224株可将苯乙酮不对称还原成S-苯乙醇的菌株。经过多次复筛,最终获得了1株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酵母菌bs5-1。在以该菌株的静息细胞为催化剂不对称苯乙酮合成S-苯乙醇的反应中,当底物浓度为80 mmol/L、静息细胞量为0.1 g/mL、添加的辅助底物葡萄糖浓度为2%、转化体系初始pH值为6.8、转化温度为30℃的条件下,转化48 h获得的底物转化率为43.02%,产物S-苯乙醇的e.e.值为96.84%。通过对其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其26S rDNA D1/D2区域的分析表明,bs5-1为胶红酵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酮 筛选 S-苯乙醇 菌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