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例为主导临床血液学检验综合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双凤 彭克军 邓念华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1-183,共3页
以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为例,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加强基础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引入病例主导综合实验模式,全面提高学生临床沟通能力、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准确操作实验、自我实验质量控制等多方面能力,解决传统教学中重检验轻临床、重... 以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为例,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加强基础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引入病例主导综合实验模式,全面提高学生临床沟通能力、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准确操作实验、自我实验质量控制等多方面能力,解决传统教学中重检验轻临床、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也可避免学生孤立学习单一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教学 综合实验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桑叶黄酮提取物对糖尿病脑病细胞模型保护作用机制
2
作者 许涵 李梁 +3 位作者 柴涛 杜洪燕 李学理 江岩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7-177,共11页
目的:将网络药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探讨桑叶黄酮提取物(mulberry leaf flavonoid extract,MFE)对糖尿病脑病(diabetic encephalopathy,DE)细胞模型作用机制。方法:慢性高糖刺激PC12细胞建立DE细胞模型,MFE干预48 h,测定细胞活力、... 目的:将网络药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探讨桑叶黄酮提取物(mulberry leaf flavonoid extract,MFE)对糖尿病脑病(diabetic encephalopathy,DE)细胞模型作用机制。方法:慢性高糖刺激PC12细胞建立DE细胞模型,MFE干预48 h,测定细胞活力、氧化损伤指标、细胞凋亡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含量等指标。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MFE干预DE的关键靶点及通路,将MFE的主要组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验证网络药理学筛选结果。结果:MFE干预后可提高细胞活力、有效降低AGEs与活性氧含量、抑制细胞凋亡、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及铁超载,对DE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网络药理学筛选出MFE干预DE的关键信号通路可能为糖尿病并发症AGEs-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潜在作用靶点为MAPK14、蛋白激酶B1(protein kinase B1,AKT1)、TNF、MAPK1、MAPK8,分子对接证实MFE主要组分和上述潜在靶点均具有稳定的对接活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FE可能通过激活AGEs-RAGE通路下游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通路蛋白表达,提高抗氧化能力、抑制铁死亡。同时,MFE可能抑制AGEs-RAGE通路下游MAPK14/核因子κB/Caspase-3通路蛋白表达,降低TNF-α等促炎因子表达,有效逆转细胞的炎症损伤及细胞凋亡,从而保护DE细胞免受高糖损伤。Western blot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筛选的关键靶点及通路相对应。结论:MFE可能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改善高糖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黄酮 糖尿病脑病 PC12细胞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碱抑制活化T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3
作者 唐佳楠 罗兴燕 +3 位作者 何晶晶 曾晓鑫 刘阳 赖翼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4-530,共7页
目的探究吴茱萸碱(EVO)对活化T细胞增殖的抑制特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健康供体中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免疫磁珠法纯化T细胞,抗人CD3/CD28抗体活化T细胞。以不同浓度的EVO(0.37、1.11、3.33、10)μmol/L作用于T细胞... 目的探究吴茱萸碱(EVO)对活化T细胞增殖的抑制特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健康供体中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免疫磁珠法纯化T细胞,抗人CD3/CD28抗体活化T细胞。以不同浓度的EVO(0.37、1.11、3.33、10)μmol/L作用于T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增殖率、凋亡率、存活率、CD25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周期分布。ELISA分析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IL-17A、IL-4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1.11、3.33、10)μmol/L EVO能有效抑制活化T细胞增殖,其半数抑制浓度(IC 50)为(1.5±0.3)μmol/L。EVO不诱导活化T细胞凋亡,且不影响静息T细胞的存活率。EVO不影响活化T细胞CD25的表达及IL-2的分泌。EVO阻滞T细胞周期于G2/M期,使G2/M期细胞增加,且具有浓度-效应关系。EVO不影响活化T细胞分泌IL-4、IL-10,但显著抑制IL-17A的分泌。结论EVO对T细胞的活化过程无显著影响,但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从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并显著抑制促炎因子IL-17A的分泌。提示EVO有望作为先导物,促进低毒高效性免疫抑制剂的研发,并有助于阐释传统中药吴茱萸在抗炎及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碱(EVO) 免疫抑制剂 细胞周期 细胞因子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霉菌较小基因组构建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慧 郭莉娟 +5 位作者 周贺霞 李春阳 代佳琳 谌立祝 张锐 孙丰慧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6-767,共12页
链霉菌(Streptomyces)作为天然药物合成的重要模式菌,具有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有超过2/3的抗生素由链霉菌产生。然而,许多链霉菌的原始生产菌株存在着不易培养、生长缓慢、遗传操作困难等问题,这使得通过遗传改造的方式来提高... 链霉菌(Streptomyces)作为天然药物合成的重要模式菌,具有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有超过2/3的抗生素由链霉菌产生。然而,许多链霉菌的原始生产菌株存在着不易培养、生长缓慢、遗传操作困难等问题,这使得通过遗传改造的方式来提高目标化合物产量的策略受到了限制,同时本底产生的代谢物也会对目标天然产物的分离和提取产生一定的干扰。因此,开发生长快速、代谢背景清晰、遗传操作简单的链霉菌底盘细胞作为宿主,能解决天然药物产量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本文结合前期的研究工作,对链霉菌较小基因组的设计、构建及其在天然产物发掘和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利用链霉菌合成天然产物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较小基因组 天然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分析添加五谷对红茶菌奶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5
作者 谢敬 周嘉诺 +6 位作者 隆瑞 唐佳鑫 宋阳 凌紫青 陈泓帆 罗琪琪 聂鑫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4-291,共8页
该研究以鲜牛奶为原料,接种红茶菌及酵母菌发酵制备红茶菌奶酒。以红茶菌奶酒为对照(CK),以添加五谷混合发酵的红茶菌五谷奶酒为实验组(WG),通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测定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正... 该研究以鲜牛奶为原料,接种红茶菌及酵母菌发酵制备红茶菌奶酒。以红茶菌奶酒为对照(CK),以添加五谷混合发酵的红茶菌五谷奶酒为实验组(WG),通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测定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两种奶酒样品共检出4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醇类10种,酯类16种,酮类5种,醛类5种,烃类2种,杂环类1种,萜烯类1种。红茶菌五谷奶酒酯类物质占比(43.00%)高于对照(CK)(31.89%)。PCA及OPLS-DA能有效区分两种奶酒样品。基于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及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筛选出6种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ROAV>1)及14种差异风味标志物(VIP>1)。综上,添加五谷发酵增加了红茶菌奶酒的麦芽味、草药味、青香、苹果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奶酒 五谷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死亡抑制剂对大鼠视网膜光化学损伤感光细胞凋亡和Notch通路的影响
6
作者 李雯雯 王瀚生 +1 位作者 宗师淼 余小平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29-434,共6页
目的探究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对视网膜光化学损伤(RPD)大鼠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和跨膜受体蛋白(Notch)通路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正常饲养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RPD组(RPD模型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 目的探究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对视网膜光化学损伤(RPD)大鼠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和跨膜受体蛋白(Notch)通路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正常饲养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RPD组(RPD模型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Ferrostatin-1组(RPD模型大鼠,腹腔注射5 mg·kg^(-1)的Ferrostatin-1)以及Ferrostatin-1+JFC组[RPD模型大鼠,腹腔注射5 mg·kg^(-1)的Ferrostatin-1和0.5 mg·kg^(-1)的Jagged1/FC嵌合蛋白(JFC,Notch通路激活剂)],每组15只。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形态;TUNEL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情况;使用相应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亚铁离子(Fe^(2+))、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以及活性氧(ROS)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转铁蛋白受体1(TfR1)、二价金属转运蛋白1(DMT1)、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裂解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Notch以及Split多毛增强子1(Hes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Control组、RPD组、Ferrostatin-1组以及Ferrostatin-1+JFC组大鼠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分别为(35.24±1.76)μm、(16.83±1.14)μm、(27.56±1.39)μm以及(21.48±1.23)μm,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2±0.07)%、(18.57±1.63)%、(9.61±1.04)%以及(15.43±1.38)%。与Ferrostatin-1组相比,Ferrostatin-1+JFC组大鼠视网膜组织损伤程度加重,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变薄,感光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PD组大鼠Fe^(2+)、MDA、LDH、ROS表达水平,以及TfR1、DMT1、cleaved Caspase-3、Notch、Hes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Control组,而GSH表达水平、Nrf2、SLC7A11以及GPX4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Contr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Ferrostatin-1组大鼠Fe^(2+)、MDA、LDH、ROS表达水平,以及TfR1、DMT1、cleaved Caspase-3、Notch、Hes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RPD组,而GSH表达水平、Nrf2、SLC7A11以及GPX4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R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Ferrostatin-1+JFC组大鼠Fe^(2+)、MDA、LDH、ROS表达水平,以及TfR1、DMT1、cleaved Caspase-3、Notch以及Hes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Ferrostatin-1组,而GSH表达水平、Nrf2、SLC7A11以及GPX4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Ferrostatin-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Ferrostatin-1可能通过抑制Notch通路降低RPD大鼠视网膜氧化应激和感光细胞凋亡,进而减轻视网膜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抑制剂 视网膜光化学损伤 感光细胞 凋亡 NOTCH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地区淋巴瘤患者血清游离轻链与不良临床特征及血液常规参数的关系研究
7
作者 李丹 闫宏 +4 位作者 江楠 王加强 王智斌 贺元 张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58-1365,共8页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淋巴瘤人群中血清游离轻链(sFLC)与不良的临床特征及血液常规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9年4月至2021年7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确诊的274例淋巴瘤患者中选取24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纳入本研究,分别对其sFLC、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淋巴瘤人群中血清游离轻链(sFLC)与不良的临床特征及血液常规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9年4月至2021年7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确诊的274例淋巴瘤患者中选取24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纳入本研究,分别对其sFLC、临床特征及血液常规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sFLC正常组与sFLC增高组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sFLC正常组与sFLC增高组之间血液常规参数的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共249例NHL,138例(55.42%)sFLC增高,其中9.24%(23例)为单克隆增高,46.18%(115例)为多克隆增高。大多数NHL患者存在sFLC增高,但增高的sFLC因分泌类型(单克隆或多克隆)、淋巴瘤分型的变化而不同。年龄、性别、疾病分级、IPI预后指数、B症状、骨髓侵犯等临床特征在NHL患者sFLC增高组与sFLC正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sFLC正常组相比,sFLC增高组的患者均存在较高的WBC、ANC、AMC、hsCRP、Cr、Glb、LDH以及较低的Hb和Alb(P<0.05)。结论:sFLC增高与较差的血液常规参数相关,揭示了sFLC在成都地区淋巴瘤人群中独特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游离轻链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临床特征 血液常规指标 成都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UMS模型探究抑郁症对细菌感染的影响及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徐磊 赵润平 +5 位作者 陈洁云 杨艳鲜 郭锡龙 代敏 田国宝 秦丽娜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7-581,共15页
【目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抑郁症与较高的细菌感染风险相关;然而,这是否是一种因果关系,以及抑郁症如何影响感染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UMS)模型,探究抑... 【目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抑郁症与较高的细菌感染风险相关;然而,这是否是一种因果关系,以及抑郁症如何影响感染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UMS)模型,探究抑郁表型在小鼠细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小鼠经CUMS诱导4周,通过行为学测试评估抑郁表型。随后,小鼠腹腔注射肺炎克雷伯菌模拟细菌感染,感染后48 h收集血清和腹腔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炎性因子水平。此外,对感染前收集的小鼠粪便样本进行肠道菌群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并检测未感染小鼠结肠组织中NF-κB/NLRP3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结果】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UMS小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001,t=5.426),蔗糖偏好率显著降低(P<0.001,t=4.937),游泳静止时间显著增加(P<0.001,t=16.37),旷场中央区域停留时间显著减少(P<0.01,t=3.575)。生存分析显示,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感染后CUMS小鼠的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HE染色结果显示,CUMS小鼠肝脏(P<0.05,t=4.025)、肾脏(P<0.05,t=2.828)、肠系膜(P<0.01,t=5.367)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加重。ELISA结果显示,炎症因子IL-6(P<0.01,t=3.365)、IL-1β(P<0.01,t=4.061)、TNF-α(P<0.01,t=4.460)和LPS(P<0.0001,t=27.24)水平升高。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CUMS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与对照组小鼠明显不同,表现出菌群失调。与对照组相比,CUMS小鼠结肠组织中NF-κB(P<0.01,t=6.825)和NLRP3(P<0.001,t=9.561)的表达水平升高。【结论】CUMS小鼠发生更严重的细菌感染。CUMS诱导的抑郁表型可能因为破坏肠道菌群组成和激活NF-κB/NLRP3信号通路,增加了小鼠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 感染 肠道菌群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医院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耐消毒剂基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玉林 唐秋萍 +6 位作者 董叶娜 胡洋 龙治任 苏承丹 张旬 郭紫琪 程曦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32-1037,共6页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耐药性和耐消毒剂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19—2022年老年患者分离的111株PA,采用VITEK 2 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和耐药性分析,PCR法检测耐消毒剂基因,采用SPSS 21.0对...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耐药性和耐消毒剂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19—2022年老年患者分离的111株PA,采用VITEK 2 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和耐药性分析,PCR法检测耐消毒剂基因,采用SPSS 21.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种药物中PA耐药率最高的是左氧氟沙星(30.63%),最低的是多黏菌素B(1.80%),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占比为23.42%(26/11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ultidrug-resistant PA,MDR-PA)占比为20.72%(23/111)。共检出3种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Ι、emrE及merA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6.22%(18/111)、91.89%(102/111)和46.85%(52/111),只有3株PA所有消毒剂基因均未检出。消毒剂基因携带模式最多见为模式c(41.44%,46/111);其次为模式f(36.94%,41/111)。CRPA组和非CRPA组之间、MDR组和非MDR组之间qacE⊿1-sulΙ检测阳性率具有显著差异。此外,MDR组qacE⊿1-sulΙ、emrE及merA基因同时检出的比率显著高于非MDR组。结论老年患者分离PA中携带耐消毒剂基因的比率高,携带qacE⊿1-sulΙ基因与耐药性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临床需科学合理使用消毒剂和抗菌药物,尽量减少细菌产生对两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消毒剂 耐药性 老年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胡索总生物碱的提取及镇痛抗炎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思懿 谷雨薇 +3 位作者 魏永孝 王秦莉 代敏 蒲忠慧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431-3436,共6页
目的:优选延胡索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并考察其镇痛抗炎活性。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的脱氢紫堇碱含量为指标,正交试验L 9(34)优化提取工艺。采用醋酸... 目的:优选延胡索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并考察其镇痛抗炎活性。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的脱氢紫堇碱含量为指标,正交试验L 9(34)优化提取工艺。采用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评价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活性,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鸡蛋清致小鼠足肿胀法考察其抗炎活性。结果:延胡索总生物碱最佳提取工艺:以1∶25的料液比,80%浓度乙醇在50℃下提取3.5 h。延胡索总生物碱能明显降低冰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次数,提高小鼠的痛阈值,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和鸡蛋清所致的小鼠足肿胀(P<0.01或P<0.05)。结论:采用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延胡索总生物碱、以HPLC测定的脱氢紫堇碱含量为指标优化的提取工艺简便可行、稳定可靠,且延胡索总生物碱具有显著的体内镇痛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 总生物碱 提取工艺 镇痛 抗炎 高效液相色谱法 正交试验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与TAK1结合蛋白相互作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验证
11
作者 成佳聪 李智慧 +4 位作者 刘鳐 李成 黄鑫 田颖鑫 沈富兵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9-186,共8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与TAK1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免疫共沉淀方法进行实验验证。方法使用Rosetta软件,采用比较建模的方法,构建TAB1蛋白的三维模型;在PDB数据库中检索PML蛋白二级结构,并解析其晶体结构...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与TAK1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免疫共沉淀方法进行实验验证。方法使用Rosetta软件,采用比较建模的方法,构建TAB1蛋白的三维模型;在PDB数据库中检索PML蛋白二级结构,并解析其晶体结构和三维结构。Zdock3.0.2软件进行PML与TAB1的蛋白-蛋白对接,并提取最佳构象进行对接模型的分子结构分析。α-MMC处理的M1炎性巨噬细胞,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两种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以PML的6IMQ为对接部位时,PML蛋白与TAB1蛋白能形成3个盐桥、6个氢键和6个疏水作用;以PML的5YUF为对接部位时,PML蛋白与TAB1蛋白能形成1个氢键、3个静电相互作用和9个疏水作用,两种对接模式皆能形成良好的分子对接和相互作用;在α-MMC处理4h后,其PML-IP组的细胞裂解沉淀液中分别能检测到显著的PML和TAB1阳性蛋白条带。结论PML蛋白与TAB1蛋白能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B1蛋白 PML蛋白 生物信息学 蛋白-蛋白对接 免疫共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叶山桐子油抗氧化活性和成分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代娟 张小春 +2 位作者 田艳萍 魏香奕 代吕霞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0-73,共4页
采用冷榨工艺提取毛叶山桐子油,测定其理化指标,研究其抗氧化活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毛叶山桐子油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由7种脂肪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69.85%,主要为亚油酸(60.71%);经鉴定,毛叶山... 采用冷榨工艺提取毛叶山桐子油,测定其理化指标,研究其抗氧化活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毛叶山桐子油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由7种脂肪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69.85%,主要为亚油酸(60.71%);经鉴定,毛叶山桐子油不皂化物由17种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甾醇类和生育酚的同系物。研究结果提示毛叶山桐子油在食品和医药领域均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山桐子油 抗氧化活性 脂肪酸 不皂化物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叶醇体外抗MRSA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孙丰慧 龙娜娜 +5 位作者 王雪梅 林琳 李建龙 吴雪梅 罗媛凤 代敏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7期921-926,共6页
目的通过体外抑菌实验,评价香叶醇单独使用以及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及头孢吡肟)联合使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抑制效果。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香... 目的通过体外抑菌实验,评价香叶醇单独使用以及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及头孢吡肟)联合使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抑制效果。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香叶醇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微量棋盘法测定香叶醇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结果与结论香叶醇具有明显的体外抗MRSA活性,MIC和MBC分别为0.34~0.69mg/m L和0.69~10.76mg/m L。联合药敏试验发现香叶醇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FIC指数集中分布在≤0.5和0.5~1;能够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活性,降低其用量,使其MIC_(50)和MIC_(90)降低为单独用药的1/8~1/4和1/4~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叶醇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体外活性 联合用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耐药性与ftsI基因分型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谢成彬 王频佳 +3 位作者 吴雨露 颜源 易娟 苏喆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4-329,共6页
目的调查呼吸道感染患儿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与ftsI基因的关系。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9月,收集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到的流感嗜血杆菌,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常用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用Nitrocefin纸片法检测... 目的调查呼吸道感染患儿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与ftsI基因的关系。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9月,收集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到的流感嗜血杆菌,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常用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用Nitrocefin纸片法检测细菌的β内酰胺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分离株进行ftsI基因分型;比较不同ftsI基因型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473株流感嗜血杆菌中产β内酰胺酶菌株占51.8%(245/473),ftsI基因突变率为33.4%(158/473);β内酰胺酶基因阴性氨苄西林耐药型菌株(gBLNAR)以GroupⅠ/Ⅱ型为主(113/154),68.1%(77/113)的该型菌株对氨苄西林敏感,85.4%(35/41)的gBLNAR GroupⅢ菌株对氨苄西林不敏感;gBLNAR菌株对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MIC90和耐药率明显高于gBLNAS(敏感)菌株(P<0.01),对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等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MIC90和耐药率与gBLNAS菌株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BLNAR GroupⅢ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MIC90和耐药率高于gBLNAR GroupⅠ/Ⅱ菌株(P<0.01),两者对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MIC90和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发生ftsI基因突变的情况较为常见,突变以GroupⅠ/Ⅱ型为主,明显影响氨基青霉素类和某些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嗜血杆菌 耐药性 ftsI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科生科研能力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培养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利 钟金城 +3 位作者 郭春华 江明锋 代敏 袁桂萍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8-110,114,共4页
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内涵和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进行探讨。通过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有助于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4种方式,即将科研经验和课题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增加设... 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内涵和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进行探讨。通过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有助于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4种方式,即将科研经验和课题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以及强化科研激励机制。这能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积累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能力 遗传学实验 本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活性检测方法之比较 被引量:24
16
作者 李磊 杨雨晗 +3 位作者 王双 王旻晋 李好 刘小飞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87-90,93,共5页
细胞活性的检测是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中常用的一个检测指标。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染色法、克隆形成试验、比色法等。概述了一些常用的细胞活性检测方法的原理、特点,并对比了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词 细胞活性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性及恶性肿瘤性胸腔积液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以及Th1/Th2免疫平衡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凡瞿明 张国元 +4 位作者 刘剑平 严明生 刘彦华 唐中 何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749-1752,共4页
目的探讨Th1/Th2免疫应答平衡在结核性和恶性肿瘤性胸腔积液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对24例治疗前结核性胸腔积液以及28例患者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液标本进行有核细胞计数、分类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检测CD3+,CD3+CD4+、... 目的探讨Th1/Th2免疫应答平衡在结核性和恶性肿瘤性胸腔积液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对24例治疗前结核性胸腔积液以及28例患者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液标本进行有核细胞计数、分类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检测CD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并计算CD4+/CD8+值;利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胸液标本中INF-γ、IL-18、TNF-α以及IL-10的浓度。结果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胸水中T辅助淋巴细胞以CD3+CD4+细胞为主,其CD3+细胞比例、CD3+CD4+细胞比例以及CD4+/CD8+值均高于恶性肿瘤性胸腔积液组(P<0.01)。2组研究对象INF-γ、IL-18、TNF-α以及IL-10的浓度分别是(中位数):结核性胸腔积液组942.0、1 526、62 pg/ml和153 pg/ml;恶性胸腔积液组10.35、1 763、8.85 pg/ml和66.85 pg/ml。结核性胸腔积液中INF-γ、TNF-α以及IL-10均明显高于恶性肿瘤性胸腔积液中的水平(P<0.01),且平均分别高约90倍、7倍和2倍。IL-18在2组胸腔积液中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核性胸腔积液IL-18/IL-10明显低于恶性肿瘤性胸腔积液组(P<0.01)。结论结核性胸腔积液表现为Th1免疫应答为主;而恶性肿瘤性胸腔积液患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这种低下可能主要以T辅助淋巴细胞受损、Thl免疫应答降低以及Th2免疫应答升高为主。IFN-γ可作为鉴别结核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肿瘤性胸腔积液特异性和敏感度较高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胸腔积液 恶性肿瘤性胸腔积液 1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 2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呼吸道卡他莫拉菌分离株耐药性与BRO基因分型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频佳 谢成彬 吴雨露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19-722,共4页
目的调查儿童呼吸道卡他莫拉菌分离株产β内酰胺酶情况和耐药性,以及菌株BRO酶基因特征。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从儿童呼吸道分离卡他莫拉菌401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常用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用Nitrocefin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 目的调查儿童呼吸道卡他莫拉菌分离株产β内酰胺酶情况和耐药性,以及菌株BRO酶基因特征。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从儿童呼吸道分离卡他莫拉菌401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常用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用Nitrocefin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用PCR扩增结合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方法对分离株进行BRO基因分型。结果 401株卡他莫拉菌的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96.5%(387/401);产酶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头孢呋辛的MIC50、MIC90和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酶株BRO基因阳性率为99.2%(384/387),其中BRO-1型为93.0%,BRO-2型为7.0%;BRO-1+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和阿齐霉素的MIC50和MIC90明显高于BRO-2+菌株。结论儿童呼吸道卡他莫拉菌分离株β-内酰胺酶产酶率高,产酶株主要携带BRO-1基因,其对部分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影响明显高于BRO-2型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他莫拉菌 耐药性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蝇幼虫抗菌肽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创面的抗菌活性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曼 胡启飞 +2 位作者 文阳安 周义文 涂植光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1-94,共4页
通过超声处理诱导家蝇幼虫产生抗菌肽,观察抗菌肽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创面的抗菌作用。超声处理诱导家蝇幼虫产生抗菌肽,经分离纯化后,体外试验分析抗菌肽的抑菌特性。结果表明,术后对照组小鼠相比其他两组活动减少,且3组白细胞计数... 通过超声处理诱导家蝇幼虫产生抗菌肽,观察抗菌肽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创面的抗菌作用。超声处理诱导家蝇幼虫产生抗菌肽,经分离纯化后,体外试验分析抗菌肽的抑菌特性。结果表明,术后对照组小鼠相比其他两组活动减少,且3组白细胞计数均减少。14 d后对照组存活率为30%,明显少于磺胺米隆组90%(P<0.05)和抗菌肽组80%(P<0.05)。对照组小鼠的重量在第6 d开始下降,明显少于其他两组(P<0.05)。而无菌对照组无死亡,重量持续增加。因此,超声处理能诱导家蝇幼虫产生抗菌肽,其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ICR小鼠创面有较强抗感染作用,能明显增加其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蝇 抗菌肽 超声诱导 铜绿假单胞菌 伤口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蕨菜中原蕨苷含量的测定及加工过程对原蕨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代娟 田艳萍 +1 位作者 张小春 袁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9-154,共6页
建立蕨菜及其制品中原蕨苷的HPLC检测方法,探讨加工工艺对蕨菜中原蕨苷含量的影响。蕨菜及其制品液氮研磨后,以体积分数30%甲醇作为提取溶剂,按固液比5∶40(g∶mL)室温下涡旋振荡提取30 min,提取液经聚酰胺6柱净化后,在碱性和酸性环境... 建立蕨菜及其制品中原蕨苷的HPLC检测方法,探讨加工工艺对蕨菜中原蕨苷含量的影响。蕨菜及其制品液氮研磨后,以体积分数30%甲醇作为提取溶剂,按固液比5∶40(g∶mL)室温下涡旋振荡提取30 min,提取液经聚酰胺6柱净化后,在碱性和酸性环境下将原蕨苷转化为稳定性较强的蕨素B,通过HPLC法检测蕨素B的含量来计算样品中原蕨苷含量,并以此方法考察热烫和热风干燥加工对蕨菜中原蕨苷含量的影响。在该色谱条件下线性范围为1~10μg/mL,r=0.999,线性良好,对蕨素B的回收率为92.3%~102.4%,RSD均小于5.00%。蕨菜经热烫加工后原蕨苷含量显著降低,经热风干燥后原蕨苷含量却显著升高。该方法灵敏度高、定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蕨菜及其制品中原蕨苷含量的检测,热烫加工可有效降低蕨菜中原蕨苷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菜 原蕨苷 HPLC 热烫 热风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