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髂总静脉汇合点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陆声 徐永清 +3 位作者 丁自海 王跃力 游永刚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7-250,共4页
目的:为经腹膜腰椎前路微创手术提供腰椎前方血管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30例防腐固定尸体标本及120例腰椎MRI断层数据,观察下腰椎区域髂总静脉的解剖学特点;根据腰椎前方血管的断层图片判断髂总静脉汇合点(CCIV)对应椎体的位置;L5~S1... 目的:为经腹膜腰椎前路微创手术提供腰椎前方血管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30例防腐固定尸体标本及120例腰椎MRI断层数据,观察下腰椎区域髂总静脉的解剖学特点;根据腰椎前方血管的断层图片判断髂总静脉汇合点(CCIV)对应椎体的位置;L5~S1前方左髂总静脉对应椎间盘的位置。结果:CCIV的位置范围从L4椎体到S1椎体,相对恒定,主要分布在L5及L5~S1椎间隙(二者占87.5%);左髂总静脉的位置直接决定了进入L5~S1椎间盘的难易程度,88.3%左髂总静脉位于L5~S1椎间盘30°~90°的位置。结论:CCIV存在较大的变异,微创前路经腹膜手术在下腰椎损伤大血管的危险性主要来自髂总静脉汇合点及左侧髂总静脉对应椎体的位置,因此强调术前的MRI检查来判断髂总静脉的位置,评价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髂总静脉 前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导航模板在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33
2
作者 陈玉兵 陆声 徐永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69-674,共6页
目的:通过临床应用评价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7月~2009年9月,对11例需要行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的患者(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例,胸椎结核后凸畸形1例,多发性胸椎骨... 目的:通过临床应用评价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7月~2009年9月,对11例需要行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的患者(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例,胸椎结核后凸畸形1例,多发性胸椎骨折1例)术前根据CT三维重建图像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制作46个胸椎个体化导航模板,术中应用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在T2~T12置入椎弓根螺钉92枚,术后CT扫描评价螺钉位置,记录有无与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结果:通过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置入的92枚胸椎椎弓根螺钉中,83枚完全在椎弓根内,9枚穿破椎弓根壁(其中椎弓根内侧壁穿破2枚、椎弓根外侧壁穿破7枚),其中5枚螺钉因椎弓根宽度小于4mm(3.0~3.8mm)而采用椎弓根旁固定方法(椎弓根螺钉轻度穿破椎弓根外侧壁经胸肋关节内侧进入椎体),椎弓根壁非故意穿破率为4.3%,置钉准确率为95.7%,所有穿破椎弓根壁的螺钉的穿出距离均小于2mm,螺钉位置可接受率为100%。无与螺钉置入有关的神经、血管、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置钉准确率高,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椎弓根螺钉 胸椎 个体化导航模板 计算机辅助设计 快速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阮默 徐达传 +2 位作者 汪新民 徐永清 汤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9-484,共6页
目的: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经皮螺丝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0块干燥成人骶骨及30个骨盆防腐标本,测量S1、S2侧突、侧块厚度等指标,观察骶髂关节周围神经血管分布,定位进针点;通过标本断层及正常骨盆CT片测量螺钉进针方向及深度。结... 目的: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经皮螺丝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0块干燥成人骶骨及30个骨盆防腐标本,测量S1、S2侧突、侧块厚度等指标,观察骶髂关节周围神经血管分布,定位进针点;通过标本断层及正常骨盆CT片测量螺钉进针方向及深度。结果:S1侧突高度为(22.1±4.6)mm,厚度为(27.8±3.1)mm,S2侧突高度为(13.4±3.6)mm,厚度为(20.9±2.2)mm。S1进针点位于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连线中后1/3交点附近,S2进针点位于髂结节-髂后上棘连线前4/5与后1/5交点附近。S1侧突中轴与矢状面夹角约为55°,S2则约为80°,S1侧突中轴与冠状面的夹角约为36°,S2则约为15°。结论:(1)S1侧突能容纳直径为6.5~7.0mm的螺丝钉2枚,S2侧突可容纳1枚。(2)S1侧突螺丝钉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夹角约为55°,与冠状面夹角约为36°;对S2则分别约为80°和15°。S1进针深度为68mm,S1为55mm。(3)经皮骶髂螺丝钉固定手术应严格限制在骨折精确复位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骨盆 骶髂螺钉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陈玉兵 陆声 +3 位作者 徐永清 张元智 师继红 陈国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23-626,共4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方法:根据10具尸体腰椎(L1~L4)标本术前CT资料,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制造出个体化导航模板,在尸体标本上进行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手... 目的:探讨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方法:根据10具尸体腰椎(L1~L4)标本术前CT资料,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制造出个体化导航模板,在尸体标本上进行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手术,术后行CT断层扫描评价螺钉在椎弓根及椎体内的位置。结果:共应用40个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置入腰椎椎弓根螺钉80枚。CT扫描发现所有螺钉进钉点准确,进钉方向适当;全部螺钉均准确置入相应椎弓根及椎体内,无穿破椎弓根皮质及椎体前方的螺钉。结论: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高,操作简单,为腰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弓根螺钉 个体化导航模板 快速成型 逆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腰椎间盘脱出手术治疗的再认识 被引量:22
5
作者 周中英 翁龙江 +2 位作者 汤逊 林月秋 王宇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1996年第1期7-9,共3页
腰椎间盘摘除及椎管减压的传统模式是手术效果不好的常见原因。在脊柱解剖研究的基础上,1989年以来通过206例的手术研究,特别注意探查神经根并彻底松解一切嵌压因素,手术后近期显效率达92%。随访观察108例,最短1年,... 腰椎间盘摘除及椎管减压的传统模式是手术效果不好的常见原因。在脊柱解剖研究的基础上,1989年以来通过206例的手术研究,特别注意探查神经根并彻底松解一切嵌压因素,手术后近期显效率达92%。随访观察108例,最短1年,最长5年,优良率为89%。重点分析了腰骶神经根常见的各种致压因素,以腰骶神经根全程各种致压因素的再认识为根据,强调手术中不仅要摘除椎间盘,更应彻底松解被嵌压的神经根以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 嵌压 松解 椎间盘突出 外科手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足部血管吻合支的研究与吻合胫前或胫后动脉逆行皮瓣的设计 被引量:20
6
作者 徐永清 徐达传 +2 位作者 钟世镇 石瑾 李忠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1-112,共2页
目的 :研究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的粗细 ,为吻合胫前或胫后动脉远端逆行血供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46侧新鲜小腿的动脉灌注红色塑料 ,制成动脉铸型标本。观察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在踝足部的吻合支的... 目的 :研究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的粗细 ,为吻合胫前或胫后动脉远端逆行血供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46侧新鲜小腿的动脉灌注红色塑料 ,制成动脉铸型标本。观察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在踝足部的吻合支的形态 ,测量血管的内径。结果 :胫前、胫后和腓动脉三者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丰富 ,胫后动脉经足底弓、足底深支与胫前动脉的吻合支最粗 ,内径为 2 .3mm。结论 :胫前、胫后和腓动脉三者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丰富 ,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之一断裂或栓塞时 ,只要三者之间在踝足部的主要吻合支未遭受破坏 ,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远端仍可作为皮瓣受区血管被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前动脉 胫后动脉 腓动脉 吻合支 逆行血供皮瓣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退变模型及其评估指标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勇 徐永清 +3 位作者 王非 陆华拓 唐辉 游永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76-479,共4页
腰痛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椎间盘退变是引起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椎间盘退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对于研究其退变机制及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椎间盘退变模型的... 腰痛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椎间盘退变是引起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椎间盘退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对于研究其退变机制及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制备方法及其评估指标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评估指标 模型 治疗方法 人类健康 发病机制 退变机制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原位修薄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末端创面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跃良 徐永清 +2 位作者 李军 梅良斌 王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2-574,共3页
目的探索一期原位修薄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远端创面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足终末端创面9例。术中皮瓣切取根据创面需要,或原位保留深层皮下脂肪和深筋膜于供区(6例),... 目的探索一期原位修薄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远端创面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足终末端创面9例。术中皮瓣切取根据创面需要,或原位保留深层皮下脂肪和深筋膜于供区(6例),或保留全层脂肪和深筋膜于供区(3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中厚皮片植皮。平均手术时间为4.0 h。皮瓣大小为12 cm×8 cm~16 cm×10cm。结果本组1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后好转。其余8例愈合顺利,未有无边缘坏死,全部病例皮瓣供区植皮未出现坏死。随访3~16个月,皮瓣质地外观良好,比常规切取的游离穿支皮瓣厚度减少一半,术后双足穿同样尺码的鞋,患者无再次修薄的要求。结论应用一期原位修薄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终末端创面,血供可靠,外形更好,无需二期修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修薄 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组织工程的基础研究——卫星细胞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7
9
作者 邬江 钟世镇 +1 位作者 徐达传 李主一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51-352,共2页
目的 :为肌组织工程的研究作技术上的准备 ,建立大鼠肌卫星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 :采用成年Wistar大鼠 ,利用二步消化法成功地分离出卫星细胞 ,在体外培养 ,观察其生长、分化的过程 ,并用电镜及免疫组化法进行鉴定。结果 :二步消化法分... 目的 :为肌组织工程的研究作技术上的准备 ,建立大鼠肌卫星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 :采用成年Wistar大鼠 ,利用二步消化法成功地分离出卫星细胞 ,在体外培养 ,观察其生长、分化的过程 ,并用电镜及免疫组化法进行鉴定。结果 :二步消化法分离的细胞成活率较高 ,生长良好 ,卫星细胞在体外增殖后 ,最终会经过由单核细胞变为多核细胞的过程 ,即产生了质的改变。结论 :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卫星细胞培养体系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细胞培养 肌组织工程 瘫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胚胎嗅鞘细胞与神经干细胞联合移植修复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尹国栋 汤逊 +2 位作者 林月秋 徐永清 周田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80-682,719,F0005,共5页
目的:探索人胚胎嗅鞘细胞(hOECs)与神经干细胞(hNSCs)联合移植修复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制作Wistar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9—10d后,分别将取材自人胎脑的hOECs和hNSCs移植到脊髓损伤处(联合移植组),并设hOECs移植组、hNSCs... 目的:探索人胚胎嗅鞘细胞(hOECs)与神经干细胞(hNSCs)联合移植修复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制作Wistar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9—10d后,分别将取材自人胎脑的hOECs和hNSCs移植到脊髓损伤处(联合移植组),并设hOECs移植组、hNSCs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术后第1、2、4、6、8、10周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取材行荧光化学(Hoechst33342)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75、NF-200、GFAP、Synaptophysin)观察。结果:术后4—10周,hNSCs组、hOECs组和联合移植组的BBB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其中,联合移植组的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免疫组化染色显示,hNSCs可以在损伤脊髓内存活10周以上,并分化为神经元或星形胶质细胞,联合移植组和hOECs组P75染色呈阳性反应,hOECs与hNSCs联合移植可促进神经突触的形成,恢复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结论:hOECs和hNSCs联合移植可促进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人胚胎嗅鞘细胞 人胚胎神经干细胞 BBB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次氯酸钠溶液制作带骨骼血管铸型标本的方法 被引量:14
11
作者 石瑾 李忠华 +2 位作者 徐永清 傅群武 王兴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85-186,共2页
目的 :报道保留骨骼血管铸型标本的技术方法。方法 :用饱和次氯酸钠溶液反复浸泡和冲洗手、足和头颈部血管铸型材料。结果 :肌肉腐蚀完全 ,骨骼和关节保留完好 ,血管铸型无损。结论 :用饱和次氯酸钠腐蚀法制作带骨骼的血管铸型标本 ,能... 目的 :报道保留骨骼血管铸型标本的技术方法。方法 :用饱和次氯酸钠溶液反复浸泡和冲洗手、足和头颈部血管铸型材料。结果 :肌肉腐蚀完全 ,骨骼和关节保留完好 ,血管铸型无损。结论 :用饱和次氯酸钠腐蚀法制作带骨骼的血管铸型标本 ,能保留微小血管铸型 ,具有快捷、安全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氯酸钠 血管铸型 技术方法 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月板损伤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2
作者 潘险峰 林月秋 李主一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4-196,共3页
关键词 半月板损伤 治疗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治疗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6
13
作者 翁龙江 汤逊 +3 位作者 周中英 刘力 杨志明 黄云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21-222,共2页
手术治疗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翁龙江1汤逊1周中英1刘力1杨志明1黄云江1腰椎管狭窄症是老年人常见骨病之一,多数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手术治疗仅为极少数。我院1989年至1996年手术治疗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50例,疗效满意。... 手术治疗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翁龙江1汤逊1周中英1刘力1杨志明1黄云江1腰椎管狭窄症是老年人常见骨病之一,多数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手术治疗仅为极少数。我院1989年至1996年手术治疗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50例,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0例中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治疗 老年人 腰椎管狭窄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吻合趾—指血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及急诊拇、手指再造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永清 李主一 +3 位作者 李其训 李军 高田军 张云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为改进急诊拇、手指部分缺损的再造方法,缩短手术时间。方法:根据第2足趾及拇、手指的血管、神经分布的解剖学规律。1993年3月至1995年7月,利用第2足趾,采用吻合趾—指血管的方法急诊再造拇、手指12例12指。... 目的:为改进急诊拇、手指部分缺损的再造方法,缩短手术时间。方法:根据第2足趾及拇、手指的血管、神经分布的解剖学规律。1993年3月至1995年7月,利用第2足趾,采用吻合趾—指血管的方法急诊再造拇、手指12例12指。结果:再造拇、手指全部成活,恢复了拇、手指对掌及捏握功能,病人自觉满意。结论:第2足趾及拇、手指血管、神经解剖恒定,远侧指(趾)间关节以近的指固有动脉、趾底动脉及指(趾)背静脉口径在0.5mm以上,完全可以吻合。急诊再造适合于:局部污染不重,无广泛严重挫伤的拇指Ⅲ度以内缺损及近侧指关节以远的手指缺损,手指近节远端的缺损也可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趾 急诊 拇指再造 手指再造 显微外科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锯肌和背阔肌联合肌瓣修复晚期面瘫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
15
作者 邬江 钟世镇 +1 位作者 徐达传 李主一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目的:目前用游离肌肉移植修复晚地面瘫的术式多局限于面部下2/3的表情修复。根据前锯肌和背阔肌的解剖特性,提出联合肌瓣修复晚期面瘫的设想。方法:对36侧前锯肌下部及背阔肌外侧肌瓣的形态、血管和神经进行了观测,并作了相应... 目的:目前用游离肌肉移植修复晚地面瘫的术式多局限于面部下2/3的表情修复。根据前锯肌和背阔肌的解剖特性,提出联合肌瓣修复晚期面瘫的设想。方法:对36侧前锯肌下部及背阔肌外侧肌瓣的形态、血管和神经进行了观测,并作了相应的应用解剖研究。结果:①肌瓣位置相近,共血管干,不同神经支配,②可制成与面部表情肌大小、形态相应,具有粗而长的神经血管蒂的游高肌瓣,③血管神经较粗,易吻合,胸背动脉外径1.7±0.4mm;胸长神经横径1.6±0.3mm;胸背神经横径1.8±0.3mm。结论:前锯肌、背阔肌具有同一部位、共干血管、不同神经支配的特点,因此采用两肌作联合肌瓣修复面瘫,不仅有切口隐蔽、切取方便的优点,而且在全面(面下部及眼轮匝肌)修复面完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供区功能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瓣 面瘫 前锯肌 背阔肌 修复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血管腓骨干切取应用解剖的几点补充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跃良 徐永清 +3 位作者 杨军 李军 汪新民 丁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0-233,共4页
目的:为临床带血管腓骨干切取补充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4侧防腐固定的成年小腿标本上,将腓骨全长平均分为4段,解剖观测腓骨肌肉的附着及部分肌肉的神经支配情况,观测腓骨营养血管的起始位置的特征。结果:腓骨干上附着肌肉的宽度从大到... 目的:为临床带血管腓骨干切取补充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4侧防腐固定的成年小腿标本上,将腓骨全长平均分为4段,解剖观测腓骨肌肉的附着及部分肌肉的神经支配情况,观测腓骨营养血管的起始位置的特征。结果:腓骨干上附着肌肉的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腓骨肌面、屈肌面、胫骨后肌面和伸肌面。腓骨短肌的肌支发出处距腓骨头尖(9.9±2.7)cm,于腓骨中2/4段和中3/4段的上半部分最贴近腓骨骨面,长伸肌的第1肌支起始位置距腓骨头尖(10.1±1.9)cm,于腓骨的中2/4段紧贴腓骨前缘,腓骨滋养动脉和第1 ̄3弓状动脉集中于腓骨中2/4段。结论:(1)带血管腓骨干所可能切取的“肌袖”主要为长屈肌和胫骨后肌;(2)腓骨肌面的中2/4段和中3/4段的上半部分为手术时容易损伤腓骨短肌肌支的部位;(3)腓骨中2/4段近腓骨前缘是长伸肌神经支最易损伤的部位;(4)近端截骨点位于腓骨上1/4段中点的切取可以最大程度地包含腓骨的营养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 肌袖 动脉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成型三维实物模型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玉兵 陆声 徐永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84-787,共4页
由于脊柱解剖结构的复杂性,CT、MRI、X线片等医学影像资料有时难于为复杂的脊柱外科手术提供足够的解剖学信息,对于那些由于解剖畸变而导致病理形态改变的脊柱尤其如此。尽管二维、三维重建医学影像能使复杂的脊柱解剖结构获得更好的... 由于脊柱解剖结构的复杂性,CT、MRI、X线片等医学影像资料有时难于为复杂的脊柱外科手术提供足够的解剖学信息,对于那些由于解剖畸变而导致病理形态改变的脊柱尤其如此。尽管二维、三维重建医学影像能使复杂的脊柱解剖结构获得更好的显示,但有时仍然难以满足复杂脊柱外科的手术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科手术 三维重建 快速成型 物模型 医学影像资料 解剖结构 形态改变 解剖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腕关节运动时腕中关节运动学在体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樊志强 徐永清 +5 位作者 李晶 刘力 朱跃良 陈斌 姜楠 丁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确定腕关节在屈伸、桡尺偏运动时腕中关节的运动学。方法:选健康志愿者10名,腕关节CT扫描后,在自行开发的外科手术模拟系统内三维重建,计算出舟骨、月骨的质心、转动惯量轴,在头状骨上人为建立参照坐标系,用有限螺旋轴表达舟月骨... 目的:确定腕关节在屈伸、桡尺偏运动时腕中关节的运动学。方法:选健康志愿者10名,腕关节CT扫描后,在自行开发的外科手术模拟系统内三维重建,计算出舟骨、月骨的质心、转动惯量轴,在头状骨上人为建立参照坐标系,用有限螺旋轴表达舟月骨相对于头状骨的旋转及平移运动。结果:腕关节尺偏40°时,舟骨绕头状骨背伸(19.2±10.3)°,桡偏(19.3±6.2)°,月骨背伸(27.8±11.6)°,桡偏(14.0±4.8)°;腕关节桡偏20°时,舟骨绕头状骨掌屈(12.2±5.4)°,尺偏(15.0±3.8)°,月骨掌屈(9.9±3.9)°,尺偏(15.3±3.9)°;腕关节掌屈60°时,舟骨绕头状骨背伸(32.6±5.2)°,月骨背伸(41.5±6.9)°;腕关节背伸60°时,舟骨绕头状骨掌屈(7.9±3.9)°,月骨掌屈(20.7±5.0)°。结论:腕关节桡-尺偏,舟、月骨相对于头状骨除了尺-桡偏外,还有较大的非平面运动。当腕关节屈-伸运动,舟骨、月骨相对于头状骨的相对运动主要为伸-曲运动,非平面旋转运动较小。舟骨相对头状骨的运动小于月骨,即舟骨跟随远侧列腕骨一起运动,但又不同于远侧列腕骨之间的微动,舟骨起着远近侧列腕骨的桥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关节 腕骨 在体 运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骨、大、小多角骨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曾立军 徐永清 +2 位作者 骆华松 朱跃良 汪新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为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术的手术方式及新式内固定器械的研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2侧成人上肢标本,首先在舟骨和大、小多角骨关节正常状态下测量舟骨大多角骨间距;舟骨小多角骨间距以及大、小多角骨间距。然后解剖出上述3... 目的:为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术的手术方式及新式内固定器械的研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2侧成人上肢标本,首先在舟骨和大、小多角骨关节正常状态下测量舟骨大多角骨间距;舟骨小多角骨间距以及大、小多角骨间距。然后解剖出上述3骨,观察骨性标志及各骨形态,测量各骨长度、宽度及厚度。结果:舟骨、大多角骨及小多角骨有较恒定的骨性标志。舟骨、大多角骨间距为(38.60±1.70)mm,舟骨、小多角骨间距为(32.14±2.22)mm,大、小多角骨间距为(30.73±1.95)mm。大多角骨厚度最小,为(10.36±0.83)mm。结论:(1)按照舟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骨性标志制定的测量标准可初步量化形态不规则的腕骨;(2)依据测量数据进行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术,可避免损伤邻近关节,减少并发症,提高舟骨和大、小多角骨融合率。(3)测量的相关数据,为舟骨和大、小多角骨融合术内固定器械研制的关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术 手舟骨 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中上段恶性肿瘤全大腿切除髋膝双关节功能重建的护理 被引量:8
20
作者 周永霞 李其训 +5 位作者 苏丽芬 何小容 李燕 杜晶晶 李艳萍 李丽萍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1年第1期42-43,共2页
对 19例股骨中上段恶性肿瘤患者采取全大腿切除、小腿旋转上移再植 ,重建髋膝关节功能的方法 ,认为 :(1)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2 )术后严密的观察及细致的护理可早期发现术后危象 ,防止术后并发症。(3)防止足内翻... 对 19例股骨中上段恶性肿瘤患者采取全大腿切除、小腿旋转上移再植 ,重建髋膝关节功能的方法 ,认为 :(1)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2 )术后严密的观察及细致的护理可早期发现术后危象 ,防止术后并发症。(3)防止足内翻或外翻畸形 ,保持上移小腿 180°旋转角度是保证该手术成功的关键。 (4)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为尽早带假肢行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骨组织 全大腿切除 髋膝功能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