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填埋场周边土壤重金属时空分布及污染评价
1
作者 詹明晔 孙言秋 +8 位作者 周涛 刘小婷 廖瑜亮 曹军 黎鹏 蓝焕杰 杨林 杨黎 赵由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7-179,共13页
为评估生活垃圾填埋库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积累的潜在生态健康风险,以成都市某大型垃圾填埋场为例,采集填埋库区周边不同深度的土壤样本,测定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并与堆体填埋龄期等因素关联分析,评价其污染状况和环境健康风险。结果表明:Hg... 为评估生活垃圾填埋库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积累的潜在生态健康风险,以成都市某大型垃圾填埋场为例,采集填埋库区周边不同深度的土壤样本,测定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并与堆体填埋龄期等因素关联分析,评价其污染状况和环境健康风险。结果表明:Hg、As、Pb、Cr(VI)在填埋库区周边明显富集,并与垃圾堆体的填埋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受到土壤pH值、有机质质量分数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不均匀的空间分布格局;Cr和Pb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较弱。Cr(VI)和Hg是主要生态风险贡献因子。Pb的总暴露量最大,经口是主要的暴露途径。As对人群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最大。由此说明,在填埋库区周边土壤中积累浓度的Cr(VI)、Hg、As、Pb和Cd虽尚未形成严重污染问题,但均具有潜在的环境健康风险,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填埋场 土壤 重金属迁移 污染程度评估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农业区河流型水库流域地下水硝酸盐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何可馨 徐芬 +5 位作者 周亚倩 覃杰 邬丽姗 何小霞 汪宏 杨睿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4-1151,I0019,I0020,共10页
地下水硝酸盐(NO_(3)^(-))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尤其在农业区普遍存在。地下水中NO_(3)^(-)可以通过交互作用进入地表水中,是地表水NO_(3)^(-)的潜在来源。研究地下水中NO_(3)^(-)的来源及其贡献率对防治周边地表水NO_(3)^(-)污... 地下水硝酸盐(NO_(3)^(-))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尤其在农业区普遍存在。地下水中NO_(3)^(-)可以通过交互作用进入地表水中,是地表水NO_(3)^(-)的潜在来源。研究地下水中NO_(3)^(-)的来源及其贡献率对防治周边地表水NO_(3)^(-)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四川盆地农业区河流型水库周边地下水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水文地球化学、多种稳定同位素(δD-H_(2)O和δ^(18) O-H_(2)O,δ^(15) N-NO_(3)^(-)和δ^(18)O-NO_(3)^(-))、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和人类健康风险评价(HHRA)解析地下水中NO_(3)^(-)的来源与转化过程、不同NO_(3)^(-)来源的贡献率及潜在的人类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丰、枯水期地下水中NO_(3)^(-)-N浓度分别为1.24~42.91和0~42.96 mg/L,61%和40%的地下水样品超过了饮用水限值(10 mg/L)。δ^(15) N-NO_(3)^(-)和δ^(18)O-NO_(3)^(-)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NO_(3)^(-)的主要来源为粪肥/生活污水。硝化作用可能是研究区地下水中重要的氮循环过程,存在加剧地下水NO_(3)^(-)污染的风险。SIAR模型得出丰、枯水期地下水中NO_(3)^(-)的主要来源为粪肥/生活污水,贡献率分别为50%和38%。HHRA表明长期饮用研究区NO_(3)^(-)浓度较高的地下水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河流型水库 地下水 硝酸盐 氮氧同位素 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 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制药废水对AAO工艺污水厂的冲击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3
3
作者 严博文 刘凯 +3 位作者 刘振华 兰彭华 甘致溪 曾毅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9-153,共5页
针对某城市污水厂经常出现的低浓度制药废水冲击问题,在分析其进水水质和有机物分子质量分布的基础上,研究了低浓度制药废水冲击对于污水厂AAO工艺的污泥活性、出水水质和去除效果等方面的影响,并评估了所采取的工艺调控措施的效果。结... 针对某城市污水厂经常出现的低浓度制药废水冲击问题,在分析其进水水质和有机物分子质量分布的基础上,研究了低浓度制药废水冲击对于污水厂AAO工艺的污泥活性、出水水质和去除效果等方面的影响,并评估了所采取的工艺调控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低浓度制药废水含有芳香烃、长链烷烃和酰胺类大分子有机污染物,B/C为0.13,B/N为1.07,可生化性差,难降解且有生物毒性;低浓度制药废水冲击导致活性污泥中毒老化、性能变差,7 d左右污泥性能及出水水质显著变差;COD去除率从79.10%降至46.66%,氨氮、总氮去除率变化不大。常规工艺调控措施短期内对缓解COD去除效果不明显,对稳定氨氮、总氮的去除效果较好;采用应急投加活性炭、Fenton工艺等措施对于稳定COD去除的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为应对低浓度制药废水冲击,制定相应工艺调控措施提供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制药废水 冲击 工业园区 工艺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