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
1
作者 肖梅 王红 +5 位作者 何芳 蔡丽君 李明富 杨旭 谌利民 李生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1-21,共11页
2020年3月至2022年11月,我们在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布设386个相机位点,对区内林下大中型兽类和鸟类开展监测,在137200个有效相机日下获得37981条独立有效记录,识别出4目12科26种兽类和6目16科53种鸟类。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兽类5... 2020年3月至2022年11月,我们在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布设386个相机位点,对区内林下大中型兽类和鸟类开展监测,在137200个有效相机日下获得37981条独立有效记录,识别出4目12科26种兽类和6目16科53种鸟类。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兽类5种、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兽类9种、鸟类10种;IUCN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2种、易危(VU)物种6种、近危(NT)物种4种;我国特有兽类7种、鸟类6种。中华扭角羚(Budorcas tibetana)(RAI=9.8622;SO=93.78%)、小麂(Muntiacus reevesi)(RAI=3.9978;SO=60.10%)、野猪(Sus scrofa)(RAI=2.7442;SO=88.34%)、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RAI=2.4235;SO=80.83%)、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RAI=0.6655;SO=26.94%)的相对多度指数和位点占有率均排在前列。同时记录到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白眉鸫(Turdus obscurus)、淡尾鹟莺(Phylloscopus soror)、淡背地鸫(Zoothera mollissima)、蓝眉林鸲(Tarsiger rufilatus)5种鸟类为保护区新记录。兽类物种丰富度在不同功能分区和不同区域位置均较高,而鸟类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建议强化对目前尚未覆盖区域的监测力度,同时加强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度及稳定性评价等方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家河保护区 红外相机 鸟兽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兽类种类与分布 被引量:8
2
作者 彭波 李生强 +8 位作者 伏勇 雷小军 赵军 孟庆玉 贺飞 廖光炯 杨旭 陈鑫 杨志松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25-35,共11页
2017年3月至2021年7月,按照公里网格抽样方案在四川小寨子沟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布设红外相机,对区内大中型兽类开展持续监测。研究期间共计230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覆盖146个调查网格,共计71593个有效相机工作日,获得野生兽类的独立有效记... 2017年3月至2021年7月,按照公里网格抽样方案在四川小寨子沟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布设红外相机,对区内大中型兽类开展持续监测。研究期间共计230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覆盖146个调查网格,共计71593个有效相机工作日,获得野生兽类的独立有效记录总计6071次,共识别出野生兽类4目13科22种。其中,国家I级和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4种和10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等级的有2种,“易危(VU)”等级的有6种,“近危(NT)”等级的有2种。调查记录的黄鼬(Mustela sibirica)为保护区新记录。研究发现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野猪(Sus scrofa)、黑熊(Ursus thibetanu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等18种兽类的分布网格数均不低于10,而对应的网格占有率和相对多度指数RAI均排在前列,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域下均拍摄到较多种类的兽类物种(18~20种),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域内均有多种兽类物种存在集群现象(7~13种)且绝大部分兽类物种存在跨海拔活动现象。本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珍稀濒危兽类资源较为丰富、种群数量较多且分布较广,一定程度上表明保护区多年的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寨子沟国家级保护区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 相对多度指数 网格占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鸟兽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 被引量:19
3
作者 赵定 吕鑫平 +4 位作者 吴勇 庞德洪 杨旭 杨彪 李生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33,共11页
物种编目评估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基础,开展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对更新本底物种编目资料至关重要。2016年4月-2018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开展监测研究。研究期间共布设169个相... 物种编目评估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基础,开展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对更新本底物种编目资料至关重要。2016年4月-2018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开展监测研究。研究期间共布设169个相机监测位点,覆盖109个公里网格,共计31 148个相机日,共获得照片27 402张,视频19 621段,物种拍摄记录数16 696份,独立有效记录数2 845次,共鉴定出野生鸟兽7目20科51种,其中兽类4目13科22种,鸟类3目7科2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计1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兽类4种、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兽类7种、鸟类5种;IUCN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2种,易危(VU)物种6种,近危(NT)物种3种。兽类中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相对多度指数和网格占有率在历年的监测结果中均最高,而鸟类中最高的是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共计33种鸟兽物种在历年监测中均被拍摄到,有12种仅在其中2年监测中被拍摄到,有6种仅在其中1年监测中被拍摄到。本研究为保护区成立以来首次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区内野生鸟兽物种的监测记录,为更新本底物种编目及后续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积累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 鸟类 相对多度指数 网格占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羚牛(Budorcastibetanus)活动节律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9
4
作者 肖梅 何芳 +4 位作者 杨旭 蔡丽君 谌利民 杨彪 李生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36-43,共8页
2017年7月—2018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开展持续监测并分析其活动节律。研究累计16 84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在62个相机位点拍摄到四川羚牛活动,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1 455次(春季... 2017年7月—2018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开展持续监测并分析其活动节律。研究累计16 84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在62个相机位点拍摄到四川羚牛活动,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1 455次(春季267次、夏季158次、秋季823次、冬季207次)。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来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四川羚牛在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均有2个活动高峰(春季:06:50—09:10, 14:50—19:50;夏季:06:50—08:00,14:50—20:10;秋季:07:10—10:00, 15:30—19:00;冬季:08:50—09:40,14:40—19:50),均主要在晨昏活动。四川羚牛在早上的活动高峰期秋季(2.83 h)>春季(2.33 h)>夏季(1.67 h)>冬季(0.83 h),而傍晚的活动高峰期夏季(5.33 h)>冬季(5.17 h)>春季(5 h)>秋季(3.5 h)。四川羚牛的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其中春季和秋季、春季和夏季、夏季和秋季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季节间无显著差异,重叠指数上春季和夏季最高(Δ=0.922),而秋季和冬季最低(Δ=0.829)。四川羚牛活动具有昼行性,主要在白天活动,夜间仅有少量的活动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羚牛 唐家河保护区 红外相机 活动节律 核密度估计 重叠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对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的初步监测 被引量:7
5
作者 宋政 代军 +7 位作者 陈娇 张洪 汤晓波 鄢蜀歧 严勇 杨旭 杨彪 李生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1-332,共12页
2008年4月—2017年12月,在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布设290台次红外相机,累计19084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识别出兽类4目12科18种,鸟类6目14科41种,包括4种国家一级和1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中华斑羚Naemorhed... 2008年4月—2017年12月,在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布设290台次红外相机,累计19084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识别出兽类4目12科18种,鸟类6目14科41种,包括4种国家一级和1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和野猪Sus scrofa的相对多度指数和网格占有率为兽类前5位;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和橙翅噪鹛Trochalopteron elliotii的相对多度指数和网格占有率为鸟类前5位。同时记录到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灰翅鸫Turdus boulboul、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灰眶雀鹛Alcippe davidi、灰头雀鹛Fulvetta cinereiceps和黄嘴栗啄木鸟Blythipicus pyrrhotis 6种保护区新记录。不同海拔和植物群落类型下,单个相机位点获得的鸟类物种数无显著差异,而兽类物种数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海拔:χ^(2)=23.784,df=3,P<0.001;不同植物群落类型:χ^(2)=18.938,df=3,P<0.001)。整体上看,中间海拔段(1700~2700 m)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拍摄到的兽类物种数较多。保护区不同功能区中的兽类与鸟类物种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兽类:χ^(2)=1.029,df=2,P=0.598;鸟类:χ^(2)=0.528,df=2,P=0.768)。本研究为保护区积累了重要的本底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河沟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兽类 鸟类 相对多度指数 网格占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下鸟兽多样性及其变化 被引量:8
6
作者 邓玥 彭科 +2 位作者 杨旭 杨彪 李生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5-195,共11页
2012年7月—2019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林下鸟兽物种开展持续监测,共设置红外相机150台,共计82个有效监测位点,31439个有效相机日,获得33579张照片和13712段视频,独立有效记录2052次,识别4目12科19种兽类,4... 2012年7月—2019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林下鸟兽物种开展持续监测,共设置红外相机150台,共计82个有效监测位点,31439个有效相机日,获得33579张照片和13712段视频,独立有效记录2052次,识别4目12科19种兽类,4目8科23种鸟类,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4种、鸟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兽类7种、鸟类7种,IUCN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2种,易危(VU)物种7种,近危(NT)物种2种。中国豪猪Hystrix hodgsoni、黑顶噪鹛Trochalopteron affine、红翅噪鹛Trochalopteron formosum、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灰翅鸫Turdus boulboul和白眉鸫Turdus obscurus为保护区新记录。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黄鼬Mustela sibirica、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和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的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且在不同海拔段均被发现。本监测结果显示保护区珍稀濒危鸟兽资源较为丰富、种群数量较多且稳定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保护区多年的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 鸟类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域分布水鹿和毛冠鹿活动节律的比较研究——基于红外相机数据 被引量:8
7
作者 贾国清 杨旭 +5 位作者 李永东 王宇 郑笑傲 蒋勇 杨彪 李生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2期38-46,共9页
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水鹿(Cervus equinus)与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分化及共存机制,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红外相机对二者进行持续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水鹿(Cervus equinus)与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分化及共存机制,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红外相机对二者进行持续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来对比分析二者的日活动节律。结果表明:水鹿与毛冠鹿均偏向于晨昏活动,但二者的日活动节律相似度较低(Δ=0.80,P<0.01),水鹿日活动节律有3个活动高峰,分别在03:30-04:00、06:00-08:00、18:00-23:30,而毛冠鹿仅有2个活动高峰,分别在07:00-12:00与17:00-21:30。水鹿早上的活动高峰明显比毛冠鹿提前,而晚高峰结束时间比毛冠鹿晚2 h。二者在旱雨季间的日活动节律差异显著(水鹿:Δ=0.93,P=0.03;毛冠鹿:Δ=0.88,P<0.01),二者在旱季早上的活动峰值较雨季晚半小时,毛冠鹿傍晚(19:00)活动峰值比雨季(20:00)提前1h。和雨季相比,二者均在旱季傍晚的活动高峰值更大、活动高峰期更长,而在雨季的活动高峰值和活动高峰期二者之间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二者间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较低(Δ=0.80),且旱季的重叠指数(Δ=0.83)和最大活动高峰值(0.12)均高于雨季(Δ=0.74;高峰值为0.10),但整体上和季节间均差异显著(P<0.01)。本研究表明同域分布水鹿和毛冠鹿可以通过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来减少二者在食物、空间与时间资源上的竞争以实现共存。研究结果可为同域分布下近缘物种的更深入的共存机制研究和针对性保护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鹿 毛冠鹿 贡嘎山保护区 红外相机 日活动节律 核密度估计 重叠指数 时间生态位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四川大相岭保护区藏酋猴(Macacathibetana)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0
8
作者 余吉 付明霞 +3 位作者 宋心强 高飞 杨彪 李生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3期45-50,共6页
生境评价是野生动物有效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利用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保护区开展的本底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获得的藏酋猴分布点位数据以及环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大相岭保护区藏酋猴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模型的评价结... 生境评价是野生动物有效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利用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保护区开展的本底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获得的藏酋猴分布点位数据以及环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大相岭保护区藏酋猴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为好。研究结果表明:海拔(69.59%)和坡向(19.08%)是影响藏酋猴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二者累积贡献率达到88.67%。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西北边大部分区域以及东南边的中部和上部区域,适宜生境面积总和为312.77 km2,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80.20%。藏酋猴偏好在海拔1500~2500 m(尤其2100 m左右)、山体的西北坡(阳坡)活动。藏酋猴适宜生境存在一定程度的破碎化。为了更好的保护该区域内的藏酋猴资源,有必要加强种群保护,注重生境斑块边缘的人为干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人工放归,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酋猴 MaxEnt模型 大相岭保护区 生境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自然保护红外相机数据管理系统的研发及其应用 被引量:19
9
作者 杨彪 李生强 +4 位作者 杨旭 杨旭煜 古晓东 杨志松 戴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1期141-148,共8页
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可以获得海量的野生动物影像数据。然而,许多自然保护地在红外相机数据管理方面依旧面临红外数据海量、存储方式原始、缺乏数据技术、数据挖掘空白等困境。如何科学存储和管理海量的红外相机影像数据,专业高效完成数据... 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可以获得海量的野生动物影像数据。然而,许多自然保护地在红外相机数据管理方面依旧面临红外数据海量、存储方式原始、缺乏数据技术、数据挖掘空白等困境。如何科学存储和管理海量的红外相机影像数据,专业高效完成数据鉴定和科学分析并运用于管理和科研,已成为红外相机监测工作中的重大难题。基于以上问题,利用四川自然保护红外相机数据管理信息化平台(Sichuan Nature Conservation Infrared Camera Data Management System,CDMS)能有效解决该问题。CDMS的研发设计上兼顾广大自然保护地的使用需求,同时吸纳不同数据库和数据信息平台的功能优点。目前CDMS的设计定位为主要针对四川省各类型自然保护地的交互式使用,集成了红外相机影像数据的规范存储、科学管理、智能查询、生态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等功能,旨在促进野生动物红外相机影像素材转化为有效数据,实现数据的高效分析和深度挖掘,为野生动物研究、保护与管理、科普宣教等提供重要的技术与管理支撑。本文对CDMS的功能模块、主要构成、特点与优势、应用成效以及数据服务体系等做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红外相机数据 红外相机数据管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对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的初步监测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旭 陈鑫 +4 位作者 王大勇 胡康 卢文龙 李生强 杨志松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6期24-33,共10页
2008年4月—2021年12月,在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设置了84个相机监测位点,累计4504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2039次,识别出野生兽类4目15科19种,野生鸟类3目8科19种,包括4种国家I级和17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008年4月—2021年12月,在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设置了84个相机监测位点,累计4504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2039次,识别出野生兽类4目15科19种,野生鸟类3目8科19种,包括4种国家I级和17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16.408;SO=65.48%)、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RAI=11.878;SO=30.95%)、猪獾(Arctonyx collaris)(RAI=1.465;SO=27.38%)、野猪(Sus scrofa)(RAI=1.332;SO=21.43%)、小熊猫(Ailurus fulgens)(RAI=0.977;SO=26.19%)的相对多度和位点占有率位于兽类前5位;血雉(Ithaginis cruentus)(RAI=5.662;SO=34.52%)、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RAI=3.730;SO=22.62%)、大噪鹛(Garrulax maximus)(RAI=0.222;SO=7.14%)、橙翅噪鹛(Trochalopteron elliotii)(RAI=0.133;SO=4.76%)、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RAI=0.133;SO=5.95%)的相对多度和位点占有率位于鸟类前5位。同时记录到灰头小鼯鼠(Petaurista caniceps)1种兽类以及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白眉林鸲(Tarsiger indicus)、虎斑地鸫(Zoothera aurea)、淡背地鸫(Zoothera mollissima)、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眼纹噪鹛(Garrulax ocellatus)、栗背岩鹨(Prunella immaculata)、白斑翅拟蜡嘴雀(Mycerobas carnipes)9种鸟类为保护区新记录。活动节律分析结果表明毛冠鹿、血雉和红腹角雉为昼行性动物,而中华鬣羚的活动没有明显的昼夜区分。本研究结果初步掌握了冶勒保护区大中型兽类及地面活动鸟类的物种组成、相对多度和种群分布等现状信息,进而为保护区更加精细化的物种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勒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兽类 鸟类 相对多度指数 位点占有率 活动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对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的初步监测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凉燕 田关胜 +6 位作者 艾永斌 陈云梅 罗剑 杨旭 陈鑫 李生强 杨志松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78-87,共10页
2008年4月—2021年12月,在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布设了102个相机监测位点,累计25588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4705次,识别出野生兽类5目15科20种,野生鸟类4目11科40种,包括2种国家I级和1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 2008年4月—2021年12月,在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布设了102个相机监测位点,累计25588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4705次,识别出野生兽类5目15科20种,野生鸟类4目11科40种,包括2种国家I级和1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2种,易危(VU)物种6种,近危(NT)物种2种。血雉(Ithaginis cruentus)(RAI=2.149)、小熊猫(Ailurus fulgens)(RAI=1.622)、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RAI=1.614)、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1.501)和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RAI=1.450)的相对多度位于鸟兽前5位;小熊猫(SO=63.73%)、野猪(Sus scrofa)(SO=47.06%)、毛冠鹿(SO=43.14%)、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SO=42.16%)和血雉(SO=41.18%)的位点占有率位于鸟兽前5位。活动节律分析发现毛冠鹿、小熊猫、红腹角雉和血雉均为昼行性动物且毛冠鹿与红腹角雉具有一定的晨昏活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果庄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兽类 鸟类 相对多度 位点占有率 活动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区系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贺飞 廖光炯 +1 位作者 高飞 刘洋 《四川林业科技》 2019年第5期70-73,77,共5页
为了弄清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区系及多样性状况,2018年5月和8月利用铗日法和陷阱法对保护区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调查获得小型兽类物种20种。中国鼩猬、黄龙鼠兔、褐腹长尾鼩和缅甸长尾鼩是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兽类新记... 为了弄清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区系及多样性状况,2018年5月和8月利用铗日法和陷阱法对保护区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调查获得小型兽类物种20种。中国鼩猬、黄龙鼠兔、褐腹长尾鼩和缅甸长尾鼩是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兽类新记录,原记载于保护区的少齿鼩鼹应为鼩鼹属一隐存种,斯氏缺齿鼩鼱是一珍稀物种。对小型兽类来说,分布上述兽类新记录的保护区中海拔段值得重点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寨子沟 小型兽类 区系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马鸡与血雉的时空生态位分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永东 杨旭 +5 位作者 贾国清 王宇 郑笑傲 蒋勇 杨彪 李生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2期47-55,共9页
开展同域分布物种生态位分化研究对于物种的区域整合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红外相机对区内同域分布的白马鸡和血雉开展持续监测,利用红外相机数据来比较二者在分布海... 开展同域分布物种生态位分化研究对于物种的区域整合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红外相机对区内同域分布的白马鸡和血雉开展持续监测,利用红外相机数据来比较二者在分布海拔与植被类型以及日活动节律方面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53个)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49个)分布相机位点数相近,相同位点数达24个,均仅在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灌丛3种植被类型中活动;2)血雉(2981~3930 m)和白马鸡(3067~3930 m)分布的海拔范围相近,但白马鸡的平均分布海拔显著更高(3600.44 m±227.97 m vs.3412.67 m±313.32 m;Z=-7.022,P<0.01);3)白马鸡和血雉均对针阔混交林表现出明显偏好,其次是针叶林,而灌丛的利用率均较低,但二者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利用率有差异;4)白马鸡的日活动节律表现出3个活动高峰,与血雉仅有的1个活动高峰明显不同(Δ=0.85,P=0.002);5)不同季节比较时,白马鸡和血雉的日活动节律在雨季无显著差异(Δ=0.84,P=0.07),而在旱季存在显著差异(Δ=0.86,P=0.04)。本研究为研究同域分布雉类物种生态位分化积累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可为进一步探究同域分布下近缘物种的共存机制和针对性保护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鸡 血雉 同域分布 生态位分化 日活动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兽类多样性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鑫 郑雄 +4 位作者 吉帅帅 高飞 冯彬 杨彪 李生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4期129-136,共8页
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进行监测研究,共在49个相机位点上完成7457个相机日的调查工作量,共捕获野生兽类照片和视频7339份,能够准确识别到具体物种的兽类照片和视频7231份,独立有效记... 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进行监测研究,共在49个相机位点上完成7457个相机日的调查工作量,共捕获野生兽类照片和视频7339份,能够准确识别到具体物种的兽类照片和视频7231份,独立有效记录1190次,共准确识别出野生兽类4目11科18种,其余未能准确识别到具体物种的兽类记录为啮齿目中的鼠科、松鼠科和鼬科动物。18种野生兽类中,食肉目最多,为4科7种;其次为偶蹄目和啮齿目,分别有4科6种与2科3种。从独立有效记录来看,偶蹄目是拍摄记录次数最多的类群,占独立有效记录总数的67.14%;其次为灵长目(17.14%)和食肉目(10.09%)。被列为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别为4种和5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等级的有1种,“近危(NT)”等级的有3种,“易危(VU)”等级的有5种。物种相对多度指数(RAI)最高的物种为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RAI=6.91),其次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2.27),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RAI=1.77),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RAI=0.98)和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RAI=0.80)。本次调查获得了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内珍贵的野生动物红外影像资料以及部分兽类物种的分布信息,为后续持续监测工作以进一步更新、修订和完善保护区物种名录积累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顶山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多样性 相对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兽类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 被引量:4
15
作者 罗华林 郑天才 +3 位作者 尼玛降措 杨旭 杨彪 李生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3期24-34,共11页
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兽类开展监测研究。研究期间共计88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共计6 031个有效相机日,共获得野生兽类照片8 708张,视频423段,能够准确识别到具体物种的照片8... 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兽类开展监测研究。研究期间共计88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共计6 031个有效相机日,共获得野生兽类照片8 708张,视频423段,能够准确识别到具体物种的照片8 508张,视频403段,独立有效记录1 237次,共准确识别出野生兽类5目11科23种。其中,食肉目最多,有10种;其次是偶蹄目,有9种;而啮齿目、灵长目和兔形目均较少,仅分别有2种、1种和1种。被列为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别为4种和10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等级的有2种,"近危(NT)"等级的有3种,"易危(VU)"等级的有5种。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RAI=11.95;SO=75.00%)、白唇鹿(Przewalskium albirostris, RAI=3.93;SO=37.50%)、岩羊(Pseudois nayaur, RAI=1.04;SO=21.59%)、野猪(Sus scrofa, RAI=0.96;SO=26.14%)和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 RAI=0.71;SO=23.86%)的相对多度指数和位点占有率均居于兽类物种的前5位。本次调查获得了该保护区内珍贵的野生动物红外影像资料,初步了解了该保护区野生兽类的种类、相对多度、分布以及干扰因子等情况。本研究为保护区1991年成立以来首次利用红外相机开展监测研究,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掌握保护区野生兽类多样性及分布现状等本底资料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保护区后续的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积累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多样性 相对多度 位点占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新记录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云梅 田关胜 +8 位作者 徐凉燕 艾永斌 罗剑 杨旭 陈鑫 杨小农 黄科 杨志松 李生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2期88-94,共7页
及时科学补充、更新并完善保护区野生动物名录对于科学掌握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以及针对性的保护管理至关重要。2008年4月—2021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内布设182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对区内林下兽类和鸟类开展监测研... 及时科学补充、更新并完善保护区野生动物名录对于科学掌握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以及针对性的保护管理至关重要。2008年4月—2021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内布设182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对区内林下兽类和鸟类开展监测研究,通过对获得的91915条红外相机影像数据深度分析,共计发现12种保护区物种新记录,分属3目6科,包括1种兽类和11种鸟类。其中,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2种,分别为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和眼纹噪鹛(Garrulax ocellatus);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6种,分别为丘鹬(Scolopax rusticola)、大沙锥(Gallinago megala)、眼纹噪鹛、黑胸鸫(Turdus dissimilis)、曙红朱雀(Carpodacus waltoni)和白眉朱雀(Carpodacus dubius)。建议在未来的保护工作中加强关键栖息地的保护力度,持续利用红外相机开展监测工作并在以上物种的关键分布区加强监测力度,同时持续利用红外相机数据库来加强监测数据的科学存储和管理,从而为进一步掌握区域野生鸟兽物种资源现状及动态积累更加全面的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果庄自然保护区 鸟兽多样性 物种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