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春季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夏季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33
1
作者 李洪权 范广洲 +3 位作者 周定文 华维 刘雅勤 李学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9-265,共7页
分析1982~2001年NDVI和青藏高原地区台站气温资料,得到结论:近20年来春季高原植被总体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其中以高原北部、西北部和南部日喀则附近地区的植被增加最明显。高原NDVI与季节同期和滞后的气温以正相关为主。春季NDVI与滞后0... 分析1982~2001年NDVI和青藏高原地区台站气温资料,得到结论:近20年来春季高原植被总体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其中以高原北部、西北部和南部日喀则附近地区的植被增加最明显。高原NDVI与季节同期和滞后的气温以正相关为主。春季NDVI与滞后0~3季气温都表现为正相关,尤以高原春季NDVI与夏季气温的相关更为显著。高原春季NDVI如果处于异常偏小(或偏大)状态,同时高原的北部和中西部是较明显的NDVI负距平(或正距平)分布时,则高原地区夏季气温具有整体上(或大部分地区)偏低(或偏高)的倾向,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在高原西部和北部表现明显,对最低气温的影响的关键区位于高原的中南部和东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NDVI 平均气温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部地区NDVI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永立 范广洲 +2 位作者 周定文 华维 黄先伦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25-732,共8页
利用东部地区的1982—2001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以及131个标准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资料,用相关分析、奇异值分析(SVD)方法研究了该地区的植被与气温、降水的相互作用,得到以下几点认识:NDVI的最大值滞后于气温最高值的时间尺度... 利用东部地区的1982—2001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以及131个标准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资料,用相关分析、奇异值分析(SVD)方法研究了该地区的植被与气温、降水的相互作用,得到以下几点认识:NDVI的最大值滞后于气温最高值的时间尺度在一个月左右。前期气温与后期NDVI的相关系数在春夏为负值,在秋冬却以正值为主。前期植被与后期气温的相关系数以负值为主。NDVI最大值滞后于降水最大值的时间尺度在两个月左右,同期NDVI与降水的相关系数为负值,而无论降水超前于NDVI或者NDVI超前于降水的时间尺度大于1个月时,二者的相关系数转为正值。由SVD方法得到东部地区7月份的NDVI与8月份的气温、降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河南西南部及东北部区域NDVI与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为正相关;长江流域NDVI与32°N以南地区的降水有较好的负相关。因此,前期植被的变化特征可以作为后期气温、降水的预报的一种参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相关分析和SVD NDVI 东部地区 气温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春植被归一化指数变化特征及其与高原夏季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28
3
作者 刘雅勤 范广洲 +3 位作者 周定文 李洪权 华维 李学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59-967,共9页
青藏高原气候独特,影响高原夏季降水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文中利用1982—2001年的卫星遥感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资料和青藏高原55个实测台站降水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分解(EOF)、奇异值分解(SVD)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冬、春植被... 青藏高原气候独特,影响高原夏季降水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文中利用1982—2001年的卫星遥感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资料和青藏高原55个实测台站降水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分解(EOF)、奇异值分解(SVD)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冬、春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与高原夏季降水的联系,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识:青藏高原冬、春季植被分布基本呈现东南地区植被覆盖较好,逐渐向西北地区减少的特征。其中高原东南部地区和高原南侧边界地区NDVI值最大,而西北地区和北侧边界地区NDVI较小。EOF分析表明,20年来冬、春季高原植被的变化趋势是总体呈阶段性增加,其中尤以高原北部、西北部(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沿线)和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植被增加明显。由SVD方法得到的高原前期NDVI与后期降水的相关性是较稳定的。青藏高原多数区域冬、春植被与夏季降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且这种滞后相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高原南部和北部区域的NDVI在冬春两季都与夏季降水有明显的正相关,即冬春季植被对夏季降水的影响较显著。而冬季高原中东部玉树地区附近区域的NDVI与夏季降水也存在较明显的负相关,即冬季中东部区域的植被变化对夏季降水的影响也较显著。由此可见,高原前期NDVI的变化特征,可以作为高原降水长期预报综合考虑的一个重要参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NDVI 夏季高原降水 奇异值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夏季降水与青藏高原春季NDVI的关系 被引量:11
4
作者 范广洲 周定文 +2 位作者 黄荣辉 华维 王永立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2-496,共5页
利用1982年1月—2001年12月NDVI资料、台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初步分析了我国夏季降水与青藏高原春季植被的关系及可能机理。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春季NDVI与我国夏季降水相关系数从南到北呈西北... 利用1982年1月—2001年12月NDVI资料、台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初步分析了我国夏季降水与青藏高原春季植被的关系及可能机理。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春季NDVI与我国夏季降水相关系数从南到北呈西北—东南向"+-+"带状分布。合成分析也表明:青藏高原春季NDVI大、小值年降水年内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降水的上述差异,可能是由于青藏高原春季NDVI变化导致热源效应改变,引起大气环流变化造成的。对环流分析也发现:大气环流的变化特征与降水变化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春季植被变化 NDVI 夏季降水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季NDVI与西南地区夏季气温的滞后关系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学敏 周定文 +3 位作者 范广洲 李洪权 华维 刘雅勤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1-170,共10页
该文利用EOF分解得到的1982—2001年西南地区夏季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时空特征显示,西南地区夏季平均、最高气温的时空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尤其是川渝地区20世纪80年代为气温负距平,90年代开始有明显升温。利用GIMMS NDVI和西南4省... 该文利用EOF分解得到的1982—2001年西南地区夏季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时空特征显示,西南地区夏季平均、最高气温的时空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尤其是川渝地区20世纪80年代为气温负距平,90年代开始有明显升温。利用GIMMS NDVI和西南4省市96个台站的气温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合成分析以及SVD分析,得到前期冬季青藏高原植被影响该区夏季气温的滞后关系以及影响较大的区域。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夏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对青藏高原冬季植被变化较敏感,其中青藏高原西部NDVI与西南地区夏季气温的相关强于东部;青藏高原NDVI异常偏高对应西南地区夏季气温偏高,其中最高气温升高较明显,增温最大值出现在7月,位于西南地区北部;青藏高原冬季植被变化与西南地区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最佳耦合模态中影响程度及关键区域略有差异,青藏高原冬季NDVI与夏季平均气温关系最密切,其中青藏高原东北大部分地区和南部(包括拉萨及林芝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大,气温对前期青藏高原NDVI变化反应的敏感区主要位于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NDVI 西南地区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春季降水与青藏高原东南部冬季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周定文 范广洲 +3 位作者 华维 李学敏 刘雅勤 王永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49-656,共8页
利用1982年1月~2001年12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台站实测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初步分析了我国春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冬季植被变化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春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冬季NDVI有较明显... 利用1982年1月~2001年12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台站实测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初步分析了我国春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冬季植被变化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春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冬季NDVI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一般而言,高原冬季NDVI大值年时,贵州至两广地区降水减少,两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降水增加,长江流域以北至东北的广大地区降水将减少,特别是黄河与长江之间地区降水量偏少可达40 mm以上。高原冬季NDVI与我国东部季风区春季降水的相关系数呈"-+-"的分布状态。100°E^130°E各月降水及其差值时空剖面分析也可看到其差异。文章也初步分析了高原冬季NDVI大值年和小值年春季海平面气压场、850 hPa风场、500 hPa高度场以及700 hPa垂直运动场的差异,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到,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的差异也同样明显。可见,青藏高原冬季NDVI的大小将通过改变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春季大气环流的分布状态,导致冬季风和夏季风爆发和进退差异,从而引起我国春季降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变化 归一化植被指数 春季降水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岑思弦 巩远发 王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86-1296,共11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通过分析研究表明: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是30~70天,该低频序列的方差大约占了总方差的4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通过分析研究表明: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是30~70天,该低频序列的方差大约占了总方差的47%;在降水低频振荡的位相5~8(1~4),亚洲季风区从阿拉伯海北部经孟加拉湾到我国南海地区,以及我国淮河流域经渤海到日本地区主要受低频热源(热汇)的控制;并且在极大降水位相7,我国东部地区(10°N~45°N,110°E~120°E),从北到南,〈Q1〉低频分量的分布呈负正相间的低频热汇、热源、热汇、热源形式(位相3则呈相反的分布形式);在位相5~8(1~4),亚洲季风区〈Q1〉低频分量的分布有利于(不利于)气流向淮河流域汇合并形成辐合上升;受低频环流变化的影响,在位相5~8,大量的水汽被输送到淮河流域,辐合上升形成降水;相反,在位相1~4,来自西太平洋上的水汽在该地区辐散,不利于降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大气热源(热汇) 淮河流域 洪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力强迫的非线性奇异惯性重力内波与高原低涡的联系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晓冉 李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5-232,共8页
利用相平面分析法,由非绝热大气运动方程组导出了与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有关的KdV方程,然后用直接积分法得到两类有天气意义的孤立波解,重点分析了与青藏高原暖性低涡有联系的一类具有间断点的奇异孤立波解的特征,进而讨论了高原非绝热... 利用相平面分析法,由非绝热大气运动方程组导出了与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有关的KdV方程,然后用直接积分法得到两类有天气意义的孤立波解,重点分析了与青藏高原暖性低涡有联系的一类具有间断点的奇异孤立波解的特征,进而讨论了高原非绝热加热对高原低涡生成、移动及高原低涡暖心结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DV方程 孤立波 非绝热加热 高原低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夏季川渝地区伏旱与低频大气热源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岑思弦 巩远发 +3 位作者 秦宁生 赖欣 王霄 黄先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9-1019,共11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6年夏季中国川渝地区的伏旱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中国川渝地区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约为60d;在川渝严重干旱期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经...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6年夏季中国川渝地区的伏旱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中国川渝地区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约为60d;在川渝严重干旱期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经向上由于川渝地区上空低频热汇、广西和海南及其以西地区上空低频热源的影响,在15°—40°N地区上空形成一个低频经圈环流,该环流圈的下沉支刚好位于川渝地区上空;纬向上在中国台湾及其附近地区上空低频热汇和其以西地区上空低频热源的共同影响下,在105°—130°E地区上空形成的低频纬圈环流以及80°—105°E地区上空出现的次级低频纬圈环流,加强了中国川渝以南地区上空的低频上升气流,这样进一步加强了经向上15°—40°N地区的低频经圈环流。在这个低频经圈环流的作用下,一方面加强了中国川渝地区上空的低频下沉气流,另一方面加强了川渝地区低层的低频辐散气流,结果导致中国川渝地区发生了严重的伏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大气热源(热汇) 川渝地区 伏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温突变对我国四季开始日期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郁珍艳 范广洲 +3 位作者 华维 周定文 赖欣 刘雅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2-37,共6页
利用我国599个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运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分析了近47年来我国四季开始日期多时空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四季开始日期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较一致。全国平均四季开始日期均存在20年左右的周期特征,在20世... 利用我国599个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运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分析了近47年来我国四季开始日期多时空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四季开始日期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较一致。全国平均四季开始日期均存在20年左右的周期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末表现出明显的春、夏季提前,秋、冬季推迟的趋势。在第一主周期的时间尺度上做小波变换后,各个区域的变化趋势与全国平均基本一致。但仍存在一定差异,2005—2007年东北的夏季偏迟,2004—2007年西北的冬季偏早及华南的春季偏迟,2003—2007年高原地区也有春季偏迟的现象,结合其他季节的变化,这些地区四季的变化特征与温度的变化仍有较好的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季开始日期 小波分析 四季划分标准 季节变化 全球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四季开始时间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0
11
作者 郁珍艳 范广洲 +3 位作者 华维 周定文 赖欣 刘雅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3-82,共10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599个测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我国近47年来四季开始日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季开始日期在全国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提早,秋季、冬季推迟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夏季的变化...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599个测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我国近47年来四季开始日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季开始日期在全国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提早,秋季、冬季推迟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夏季的变化最为明显,且在显著增温的21世纪初最为明显。这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北方比南方明显,东部比西部明显。东北最北部、华南最南部以及新疆局部区域春季推迟,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最北部的小范围地区夏季推迟,华南及西南局部地区冬季提早。此外,全国平均四季开始日期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并不是很明显,而在21世纪初非常明显。但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区域性差异,高原地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春季提早,冬季推迟。而在21世纪初春季、冬季均推迟,但冬季的变化比春季明显得多。华南南部地区春季推迟、冬季提早。西南地区在21世纪初春季、夏季明显提早,秋季、冬季推迟,但之前这种趋势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季开始日期 季节变化 全球变暖 气候趋势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云系降水过程中GPS可降水量的特征--华北地区典型个例分析 被引量:36
12
作者 李国翠 李国平 +1 位作者 连志鸾 孙丽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66-1073,共8页
利用石家庄、秦皇岛和张家口2005-2006年4~10月地基GPS反演的可降水量资料和常规天气资料,对可降水量与实际降水的关系进行统计,按降水性质,选取单纯积状云产生的对流降水、单纯层状云产生的稳定性降水及层积混合云产生的暴雨三类... 利用石家庄、秦皇岛和张家口2005-2006年4~10月地基GPS反演的可降水量资料和常规天气资料,对可降水量与实际降水的关系进行统计,按降水性质,选取单纯积状云产生的对流降水、单纯层状云产生的稳定性降水及层积混合云产生的暴雨三类样本,对可降水量在三类典型降水过程中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中存在高值可降水量是降水产生的必要条件;可降水量呈阶段性、波状变化特点,其变化幅度、极值水平和持续时间与天气影响系统、降水性质等密切相关;降水强度和可降水量极大值出现时间不一定吻合,但强降水通常出现在可降水量的高值阶段,可降水量的高值阶段往往对应着较高的降水概率。另外,可降水量在以上三类性质降水中表现出不同特征,可为降水的短时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地基GPS 可降水量 稳定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台风灾害影响评估模型 被引量:45
13
作者 张永恒 范广洲 +2 位作者 马清云 李泽椿 曹海维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2-776,共5页
选取2000—2006年影响浙江省的20个台风所造成的灾害进行分析,采用模糊数学原理和方法建立评估模型,在考虑台风本身自然灾变因素的基础上加入了致灾的社会、经济因素,组合成10个灾害影响因子输入模型,计算出台风综合评价指数,并利用数... 选取2000—2006年影响浙江省的20个台风所造成的灾害进行分析,采用模糊数学原理和方法建立评估模型,在考虑台风本身自然灾变因素的基础上加入了致灾的社会、经济因素,组合成10个灾害影响因子输入模型,计算出台风综合评价指数,并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将台风灾后的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折算成规范化指数——灾级指数,用来表示实际灾情,并客观地将两指数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重、一般4个等级,分别得到两指数各自的轻重灾害判据。对比分析表明:该灾害评估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率,全部个例的两指数同级率达到了90%,错报等级也仅差一级,能够较好地评价和预测台风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将其应用到应急管理中,可为台风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灾害 模糊数学 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夏季OLR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晓冉 史成 +3 位作者 赵桉梆 程炳岩 杨茜 陈权亮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z1期119-125,共7页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1979-2007年OLR(Outing Longwave Radiation)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我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地区(22.5°S-22.5°N,40°E-80°W)OLR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和我国夏季降水...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1979-2007年OLR(Outing Longwave Radiation)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我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地区(22.5°S-22.5°N,40°E-80°W)OLR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9年来热带太平洋南部地区OLR值有增加趋势,而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北部呈减少趋势。EOF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一太平洋地区夏季OLR场具有东西反位相和南北反位相的变化特点,小波分析表明,这种变化主要存在着准5 a和准12 a左右的周期振荡。SVD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夏季OLR场与我国夏季降水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太平洋 OLR 时空特征 SV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冷涡背景下强对流天气的基本特征分析 被引量:44
15
作者 郁珍艳 何立富 +2 位作者 范广洲 李泽椿 苏永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4,共6页
利用京津冀的危险天气报资料,统计分析2001—2008年5—8月华北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动力热力特征。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在沿海地区发生的概率最大,尤其是下午至傍晚。河北西北山区上午发生大风和冰雹的概率最大,下午... 利用京津冀的危险天气报资料,统计分析2001—2008年5—8月华北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动力热力特征。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在沿海地区发生的概率最大,尤其是下午至傍晚。河北西北山区上午发生大风和冰雹的概率最大,下午至傍晚的大概率区向东向南明显扩大。龙卷在上午发生的概率最大,其大概率中心位于北京。(2)对流大风以西北风为主,风力多为8级。冰雹直径以5~20 mm为主。短时强降水的持续时间多在20分钟以内,降水量多为20~23 mm。对流强度的大值区位于太行山、燕山的背风坡和沿海地区。(3)在短时强降水发生前的最有利抬升指数(BLI)最大、抬升凝结高度(LCL)最高。(4)大风发生前的垂直风切变最强,抬升凝结高度最低。(5)冰雹发生前0℃高度约为3 400 m,-20℃高度约为6 400 m,风暴的相对螺旋度(SRH)>150 m2/s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统计特征 强对流 华北冷涡 对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气候变化及其对湿地退化的影响 被引量:85
16
作者 郭洁 李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22-428,共7页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地处黄河上游,属江河源区,其生态作用对黄河的安危有直接影响,近年来退化严重。本文利用若尔盖高原湿地周边4个气象站1971—2000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年和四季的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并对气候突变进...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地处黄河上游,属江河源区,其生态作用对黄河的安危有直接影响,近年来退化严重。本文利用若尔盖高原湿地周边4个气象站1971—2000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年和四季的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并对气候突变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近30年来若尔盖湿地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的暖干化趋势,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化趋势更加明显。这种气候变化趋势使得若尔盖高原湿地的地表水资源减少,湿地萎缩,加速了草地退化和沙化。在气候暖干化的背景下,人类活动又加剧了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萎缩及退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高原 湿地 气候暖干化 湿地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MWF和HALOE平流层温度资料对比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权亮 任景轩 +1 位作者 卞建春 朱克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698-2703,共6页
利用ECMWF和HALOE资料,分析了1991~2002年两种资料中温度垂直廓线、平方差水平分布,并通过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平流层不同高度温度变化趋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低纬度地区,10 hPa以下两种资料中温度垂直廓线非常吻合;10~2 hP... 利用ECMWF和HALOE资料,分析了1991~2002年两种资料中温度垂直廓线、平方差水平分布,并通过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平流层不同高度温度变化趋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低纬度地区,10 hPa以下两种资料中温度垂直廓线非常吻合;10~2 hPa高度,HALOE资料中温度比ECMWF资料中温度要高;1 hPa高度上,两种资料也有比较小的差异.在南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温度的差异比较明显,整个平流层中,HALOE资料中温度比ECMWF资料中温度要高.平流层中温度的水平分布差异随着高度而增大.中低纬度地区温度差异相对较小,南北半球50°以上地区差异比较大.在平流层的中低层100 hPa、50 hPa和10 hPa高度,两种资料中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HALOE资料中温度的递减趋势要更明显.在平流层高层2 hPa,1996年后两种资料中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反.本研究将为平流层温度研究的资料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资料对比 ECMWF资料 HALOE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源强迫的边界层低涡解及其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晓冉 李国平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1-400,共10页
考虑边界层低涡为受非绝热加热和摩擦强迫并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采用Boussinesq近似,通过求解柱坐标系中涡旋模式的初值问题,分析了热源强迫对低涡流场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源强迫对低涡的流场结构有重要影响,并且这种影... 考虑边界层低涡为受非绝热加热和摩擦强迫并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采用Boussinesq近似,通过求解柱坐标系中涡旋模式的初值问题,分析了热源强迫对低涡流场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源强迫对低涡的流场结构有重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与加热的径向分布有密切关系.对边界层涡旋解讨论的结果可以解释青藏高原低涡系统的某些重要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 边界层 解析解 强迫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梅雨期气温日较差异常及其环流背景分析
19
作者 李如琦 王谦谦 毛文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6期16040-16044,共5页
利用1951-2001年江淮地区109个台站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对江淮地区气温日较差变化趋势的气候特征及其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梅雨期的气温日较差可划分为南、北、西3个气候区域,各个区域的气温日较差呈现出明显或... 利用1951-2001年江淮地区109个台站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对江淮地区气温日较差变化趋势的气候特征及其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梅雨期的气温日较差可划分为南、北、西3个气候区域,各个区域的气温日较差呈现出明显或不明显的减小趋势,北区的减小趋势最为明显;江淮特别是江淮南区气温日较差的异常与江淮地区梅雨期的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以江淮南区梅雨期气温日较差为代表分析其异常与环流背景的相关关系,发现季风环流、南亚高压加强(减弱),副高减弱(增强),低层暖(冷)平流加强,空气柱厚度增加(减小),使江淮南区降水减少(增多),利于气温日较差偏大(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期 气温日较差 气候特征 环流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及其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20
作者 马慧 陈桢华 +1 位作者 毛文书 王谦谦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9-96,共8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中国160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和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分析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异常及其环流特征。文中取"九五"重中之重项目执行组指出的华南地区的16站来代表华南地区,侧重分析了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中国160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和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分析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异常及其环流特征。文中取"九五"重中之重项目执行组指出的华南地区的16站来代表华南地区,侧重分析了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华南前汛期多、少雨年同期的环流特征。研究发现:华南地区降水的季节分布呈现双峰型,两个峰值分别在6月和8月。华南前汛期近50年的总的降水趋势变化不明显。1950年代前期和1960年代中期—1980年代中为相对多雨期,而1950年代中期—1960年代中期以及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初为相对少雨期,1990年代为正常波动期。华南前汛期降水存在3a、5a、7a、14a的周期。在分析华南前汛期多、少雨年大气环流场的特征时发现:华南前汛期多雨年时南亚高压和副高都偏弱,华南地区低层的水汽通量辐合加强,而且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气流上升运动加强,容易形成降水;而少雨年的情况恰恰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异常 统计 华南前汛期 降水 多雨年 少雨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