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强降水的湿螺旋度分析 被引量:35
1
作者 黄楚惠 李国平 +2 位作者 牛金龙 罗玲 张卫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27-1434,共8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地面和高空资料,应用螺旋度原理,对2009年7月30~31日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湿z-螺旋度负值区水平分布与相应时段降水落区和...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地面和高空资料,应用螺旋度原理,对2009年7月30~31日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湿z-螺旋度负值区水平分布与相应时段降水落区和强降水中心的分布对应较好,强降水时段,湿z-螺旋度负值有显著的增加;湿z-螺旋度垂直分布反映出暴雨发生时的大气动力特征,暴雨区上空低层正涡度、水汽辐合旋转上升与高层负涡度、辐散相配合,是触发暴雨的有利动力机制。相对螺旋度与降水落区及降水中心分布配合较好,并与未来6h降水落区及分布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强降水中心通常出现在相对螺旋度梯度的大值一侧,这对降水落区及强度分布的预报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暴雨 湿螺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低涡群发性与10~30天大气低频振荡关系的初步研究
2
作者 张鹏飞 李国平 +1 位作者 王旻燕 白爱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02-1110,共9页
通过统计1998年和2003年5-9月500 hPa高原低涡出现的时空位置和频数,确定出1998年和2003年的低涡群发期,着重讨论1998年夏季500 hPa相对涡度场、射出长波辐射(OLR)的10-30天低频振荡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低涡的发生具有群发性特点,低... 通过统计1998年和2003年5-9月500 hPa高原低涡出现的时空位置和频数,确定出1998年和2003年的低涡群发期,着重讨论1998年夏季500 hPa相对涡度场、射出长波辐射(OLR)的10-30天低频振荡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低涡的发生具有群发性特点,低涡群发期的出现具有周期性特征。低涡群发期与10-30天大气低频振荡有密切联系,尤其是10-30天振荡对低涡的群发具有重要影响。绝大多数高原低涡出现在10-30天大气低频振荡的正位相(气旋性)位相期和对流扰动的负位相(对流性)位相期,高原低涡群发期几乎都对应相对涡度10-30天振荡的气旋性位相期。10-30天大尺度正涡度的扰动为高原低涡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气旋性旋转的动力条件,促使高原低涡在扰动正位相期频繁发生,大气相对涡度的10-30天振荡对高原低涡的群发性具有重要的调制作用。青藏高原地区对流活动10-30天振荡的对流性位相是以低涡的群发为主要特征,高原低涡在对流位相期反复、连续地发生、发展,促使对流扰动活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低涡群发期 10-30天振荡 相对涡度 O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低压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0
3
作者 谢清霞 范广洲 +3 位作者 周定文 朱丽华 王轶 张永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03-1510,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1948-2009年夏季青藏高原(下称高原)600hPa位势高度场的变化趋势,发现整个高原位势高度场都出现大范围的升高,低压中心主要位于27.5°-40°N、80°-102.5°E范围内,定义该范围内...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1948-2009年夏季青藏高原(下称高原)600hPa位势高度场的变化趋势,发现整个高原位势高度场都出现大范围的升高,低压中心主要位于27.5°-40°N、80°-102.5°E范围内,定义该范围内位势高度场的平均值为高原夏季低压指数。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62年夏季高原低压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2年夏季高原低压总体呈减弱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夏季高原低压指数均处于低值范围,并在1962年出现最小值,在1979年左右出现最大值,之后在高值范围内上下振荡;空间分布表现为低压在高原大部分区域均为由南向北递增,呈明显的纬向分布;低压在1976年发生了一次较明显的减弱突变。小波分析表明,低压具有1~2年和13年周期。利用中国596个测站的月降水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高原低压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高原低压增强时长江流域和新疆地区的降水偏多,而东北、华北和华南地区的降水则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低压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高原低涡过程的数值模拟与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宋雯雯 李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7-276,共10页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模拟了2009年7月29~31日的一次高原低涡过程,结果表明,TBB卫星资料显示出在低涡发展过程中具有同热带气旋类低涡相似的涡眼结构。MM5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低涡的降水落区、强度以及内部结构,正位涡区随着低...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模拟了2009年7月29~31日的一次高原低涡过程,结果表明,TBB卫星资料显示出在低涡发展过程中具有同热带气旋类低涡相似的涡眼结构。MM5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低涡的降水落区、强度以及内部结构,正位涡区随着低涡的东移而东移。在动力结构上,低涡发展过程中,涡心处散度和涡度的变化不大,垂直速度由上升运动变为下沉运动。涡眼处涡度的垂直分布与位涡较一致,即涡心位于一个倒Ω型的区域内,两侧各有一个正涡度(正位涡)柱;涡心从低层到高层有辐散下沉运动;在热力结构上,涡区为"南暖北冷"结构,涡眼位于相当位温垂直剖面上的相对低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数值模拟 涡眼 位涡 相当位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锋生及其次级环流对北京2012.7.21最大降水增幅和最大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海文 全美兰 +1 位作者 朱玉祥 孙艳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1-920,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站逐时的降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使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分别分析了锋生及其次级环流对北京7.21暴雨过程中最大降水增幅和最大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降水增幅和最大降水发生时刻并不一致。2...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站逐时的降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使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分别分析了锋生及其次级环流对北京7.21暴雨过程中最大降水增幅和最大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降水增幅和最大降水发生时刻并不一致。21日14时为北京最大降水增幅时刻,而次大降水增幅时刻的19时却为北京降水最大时刻。北京降水不论是增幅最大还是降水最大都与锋生处于北京的具体位置有关。21日14时,伴随着锋生函数正值区伸展到北京地区,其总锋生函数开始增大,此时高空急流导致的次级环流的上升支与冷锋前的上升支重合,使得地面锋前形成一深厚的上升运动,北京地区出现最大降水增幅;但在北京降水最大时刻,锋生函数大值中心移动到北京上空,其总锋生函数达到最大,在急流-锋系所产生的次级环流中,主要表现为在暖区一侧有强烈的上升运动,这和经典的急流-锋系所揭示的次级环流并不相同。同时,来自孟加拉湾从高原西侧经过河套地区到达北京的准"s"型异常水汽通道,则为北京7.21最大降水增幅时刻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而北京最大降水时刻,南海水汽通道成为主要水汽来源,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则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增幅 锋生作用 次级环流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地基GPS可降水量资料对一次西南涡暴雨水汽场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邓佳 李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0-408,共9页
利用成都地区4个地基GPS站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GPS-PWV)数据,结合自动气象站雨量和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2008年7月20~22日一次由高原涡诱生西南涡引发的四川盆地暴雨过程的水汽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开始前GPS-PWV有一个急升过... 利用成都地区4个地基GPS站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GPS-PWV)数据,结合自动气象站雨量和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2008年7月20~22日一次由高原涡诱生西南涡引发的四川盆地暴雨过程的水汽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开始前GPS-PWV有一个急升过程,且与过程1h最大雨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GPS-PWV的增幅和所达到的最大值可以较好地反映西南暖湿气流对四川盆地水汽的影响程度;而GPS-PWV的骤降则预示降水即将结束。西南涡在GPS-PWV急速上升之后形成于盆地;在其发展强盛时段,盆地处于低空水汽通量大值区和水汽辐合中心,随着西南涡的东移,GPS-PWV逐渐减小至最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GPS 可降水量 暴雨 西南涡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大豆田蒸散量模拟 被引量:5
7
作者 贾志军 吴文心 赵海亮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0-56,共7页
基于涡度相关系统测量值和小气候观测资料,比较分析了Penman、FAO 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 3个模型对三江平原大豆田蒸散量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3个模型参数采用常数时模拟值均大于测量值,尤以Penman模型最为明显,平均高估1... 基于涡度相关系统测量值和小气候观测资料,比较分析了Penman、FAO 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 3个模型对三江平原大豆田蒸散量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3个模型参数采用常数时模拟值均大于测量值,尤以Penman模型最为明显,平均高估174.6%.Penman和FAO Penman-Monteith模型模拟效率均小于0,表明其模拟效果较差,不能用于估算大豆田间蒸散量.Penman和FAO Penman-Monteith模型的作物系数Kc值与叶面积指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饱和水汽压差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riestley-Taylor模型α值与叶面积指数和风速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饱和水汽压差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依据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修正Kc或α值后,Penman、FAO 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模型估算精度均明显提高,平均偏差变化范围为-0.10~0.00 mm·d-1,均方根误差均为0.67 mm·d-1,模拟效率均为0.61.方差分析进一步表明3个模型模拟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相对而言,Priestley-Taylor模型的截距、斜率和平均偏差略优于其他2个模型,因此Priestley-Taylor模型修正式是估算三江平原大豆田实际蒸散量的最优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模型 作物系数 α值 大豆田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冯琬 范广洲 +3 位作者 朱丽华 胡德强 周定文 张永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3-970,共8页
利用195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研究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的联系密切,年际尺度上强度指数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稳定,两者同时偏强(简称同强)与同... 利用195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研究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的联系密切,年际尺度上强度指数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稳定,两者同时偏强(简称同强)与同时偏弱(简称同弱)的模态超过70%。当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同强(同弱)时,西风急流偏强(偏弱),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呈经向(纬向)型,太平洋EAP遥相关为正(负)位相。贯穿对流层中上层的中纬度纬向西风与高压强度异常有密切的联系,西风急流可作为中纬度地区连接两者作用的纽带。青藏高原与太平洋地区对流层的温度差异分布对当地的环流系统造成很大影响,高原热力异常和海温异常联系着高压系统的演变。南亚高压、西太副高的异常影响了整体东亚大气环流的配置,是了解不同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又一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统计特征 大气环流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QuikSCAT资料的江淮流域旱涝年南海季风变化特征
9
作者 连帆 巩远发 +1 位作者 刘佩佩 万超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37-1145,共9页
利用2001、2003年的Quik SCAT风场和中国降水的逐日资料,分析江淮流域旱、涝年南海夏季风的演变特征及其低频分量与江淮流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03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相当,但2003年6月中下旬季风出现明显的中断,2001年6... 利用2001、2003年的Quik SCAT风场和中国降水的逐日资料,分析江淮流域旱、涝年南海夏季风的演变特征及其低频分量与江淮流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03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相当,但2003年6月中下旬季风出现明显的中断,2001年6—7月南海季风表现出明显的由南海中南部向北部推进的过程,而2003年同时期的季风则徘徊于南海中南部地区;(2)2001、2003年的夏季(5—9月)海表面的低频纬向风场同时都存在3对低频振荡中心,且在季风爆发后均有明显的向北传播特征,南海中部和北部表现出近乎相反的低频位相,但2001年低频振荡的强度及低频波列维持的时间均大于2003年的;(3)根据纬向风低频振荡强中心区域的位置,在南海中部和北部分别定义了南海低频夏季风指数IM-SCS和IN-SCS,发现这两个指数与我国6—7月江淮流域的降水及青藏高原中东部降水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滞后负相关关系,而与云南中部、西部及华北部分地区的降水则表现出显著的滞后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ik SCAT 南海季风 江淮流域旱涝 低频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