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
被引量:
13
1
作者
陈丹
周长艳
齐冬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49-1157,共9页
利用1960-2016年川渝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大气热源对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具有显著的影响。影响关键区分别位于高原中南部及其南侧...
利用1960-2016年川渝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大气热源对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具有显著的影响。影响关键区分别位于高原中南部及其南侧和高原中东部及其东侧,由此定义了一个影响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的高原热力差指数Itc,该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盆地夏季暴雨频数的东、西部差异变化特征。当Itc偏高时,副高位置偏西偏北,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增强,同时贝加尔湖西侧槽或低压位置偏西,盆地西部水汽辐合上升异常增强,暴雨明显偏多;而盆地东部暴雨偏少。当Itc偏低时,副高位置偏东,来自于东南沿海的水汽输送在盆地东部增强,同时贝加尔湖南侧多阻塞形势,使得水汽在盆地东部辐合上升增强,产生暴雨偏多;此时盆地西部暴雨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四川盆地
暴雨
副高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ERA-5高分辨率资料的高原低涡客观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麦哲宁
许东蓓
+4 位作者
孙继松
燕若彤
张雅馨
常秉松
丁艺涵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91-2003,共13页
利用ERA5的500 hPa逐小时再分析资料(0.25°×0.25°),以高原低涡的天气学特征为依据,设计研究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网格资料的高原低涡客观识别算法,并对1990~2019年暖季的青藏高原低涡进行识别,建立高原低涡数据库。该算法通...
利用ERA5的500 hPa逐小时再分析资料(0.25°×0.25°),以高原低涡的天气学特征为依据,设计研究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网格资料的高原低涡客观识别算法,并对1990~2019年暖季的青藏高原低涡进行识别,建立高原低涡数据库。该算法通过客观标准提取低涡特征点、并采取DBSCAN算法(一种基于密度连通性质进行聚类的方法)进行特征点聚类分析,以相邻时次之间低涡的重合状况、临近程度和既往生命时长为依据对低涡进行追踪匹配,得到合理的低涡路径,将孤立的低涡连接成动态发展的低涡过程。利用《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简称《年鉴》),针对2017年暖季(5~9月)低涡对比分析与本文的客观识别结果的异同,结果表明:客观识别低涡的月分布特征以及移出高原低涡的占比与《年鉴》相似,典型的长生命低涡能被正确识别,可见客观识别算法及其数据库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但客观识别的低涡总数量多于《年鉴》,并且源地为“西部型”的低涡也较多。究其原因,更精细的网格尺度能将低涡在更早的生命时期提取出来,可能会将《年鉴》中的“东部型”低涡进一步追溯到更靠西的位置。此外由于青藏高原西北部观测站点较为匮乏,导致生成于高原西北部的低涡在《年鉴》中未能体现出来,也是低涡数量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资料
高原低涡
客观识别
对比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气象预报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被引量:
7
3
作者
华维
周筠珺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25-228,共4页
从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近年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气象预报实验教学中心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讨论,以观念革新引领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确立了"面向行业、聚焦业务、立足学生、...
从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近年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气象预报实验教学中心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讨论,以观念革新引领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确立了"面向行业、聚焦业务、立足学生、夯实基础、强化应用、激发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引入了分类培养和校外校内双导师教学模式。通过科研与实验教学相互融合,实习实践内容与气象预报业务规范相互结合,显著提升了大气科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用人单位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气象预报
改革与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利用Ka波段毫米波雷达功率谱反演云降水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分布研究
被引量:
18
4
作者
马宁堃
刘黎平
郑佳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5-339,共15页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华南云降水试验中Ka波段毫米波雷达探测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开展了云内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的反演研究,并与地面激光雨滴谱仪和微降水雷达的测量雨滴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首先,采用小粒子示踪法从功率谱...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华南云降水试验中Ka波段毫米波雷达探测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开展了云内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的反演研究,并与地面激光雨滴谱仪和微降水雷达的测量雨滴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首先,采用小粒子示踪法从功率谱密度中反演大气垂直速度以得到静止空气条件下的功率谱密度,进而利用粒子下落末速度-粒子直径关系反演出雨滴谱,最后进行标准化的Gamma分布拟合。研究表明:(1)云降水从零度层到地面1 km,主要由下沉气流主导,近地面大气浮游粒子和直流干扰造成的晴空杂波会影响雷达的功率谱分布;受动态范围限制,回波强度过饱和现象会影响近地面大气垂直速度的反演结果;(2)毫米波雷达CR、微雨雷达MRR和地面雨滴谱仪测量回波强度存在一定差异,MRR相较于CR与地面雨滴谱仪测量偏差较小;在稳定降水时CR和MRR功率谱密度对比较为一致;(3) CR和MRR反演雨滴谱对比实验中,雨滴谱反演对大气垂直速度十分敏感,大气垂直速度的变化,会使CR反演雨滴谱随着高度增加数浓度量级变大、粒子平均半径变小。CR反演的雨滴谱与M RR反演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CR功率谱反演雨滴谱方法的可靠性;(4) CR与地面雨滴谱仪雨滴谱拟合参数的对比表明,CR大气垂直反演的雨滴谱与地面雨滴谱相比粒子平均直径Dm较小,数浓度则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子示踪法
毫米波雷达
功率谱
大气垂直速度
雨滴谱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川盆地PM_(2.5)污染的人群暴露风险研究
被引量:
2
5
作者
汪可可
康平
+2 位作者
石光明
张小玲
王柯懿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7-257,共11页
为揭示四川盆地城乡人群的PM_(2.5)暴露风险特征,通过比较PM_(2.5)暴露强度(EI)、基于原始浓度的PM_(2.5)暴露风险(R)和基于人口加权浓度的PM_(2.5)暴露风险(R^(*))3种评估指标,对四川盆地17个城市共80个国控环境监测站点2016-2020年的P...
为揭示四川盆地城乡人群的PM_(2.5)暴露风险特征,通过比较PM_(2.5)暴露强度(EI)、基于原始浓度的PM_(2.5)暴露风险(R)和基于人口加权浓度的PM_(2.5)暴露风险(R^(*))3种评估指标,对四川盆地17个城市共80个国控环境监测站点2016-2020年的PM_(2.5)浓度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综合暴露-响应(IER)模型对四川盆地2016—2020年年均归因于PM_(2.5)污染的疾病致死人数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在四川盆地R^(*)是一种综合考量人口分布及人群环境暴露参数的PM_(2.5)暴露风险评估指标,春、秋季R^(*)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盆地中西部及南部,夏季R~*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盆地中西部,冬季R^(*)高值区扩展到整个盆地中部及东部,且各季节R^(*)低值区主要位于盆地周边地区,四川盆地2016—2020年年均R^(*)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成都(2.296×10^(-5))、雅安(3.072×10^(-6)),与人口分布的一致性表明未来PM_(2.5)暴露风险防控重点区域应着眼于人口集中的地区;(2)从城乡人群差异看,城市人群R^(*)值于45~<60岁(12~<15岁)达到最高(低)值,18岁以上成年人群的R^(*)值比18岁以下未成年人群高;农村人群R^(*)值于9~<12岁(15~<18岁)达到最高(低)值,成年人群中峰值出现在18~<45岁人群;(3)四川盆地2016-2020年年均可归因于PM_(2.5)污染的健康损失(即过早死亡人数)为12.65万人,其中由中风(STK)、缺血性心脏病(IHD)、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肺癌(LC)4种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占比分别为52.42%、26.54%、13.37%和7.67%,表明四川盆地大气污染导致的健康负担仍然很重,需要实施更加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污染
人群暴露风险
环境暴露行为模式
综合暴露-响应模型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攀西地区烤烟低温冷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
4
6
作者
张玉芳
刘琰琰
+2 位作者
杜成勋
董孝斌
王明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2-1118,共7页
为探讨攀西地区烤烟低温冷害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攀西地区15个烤烟种植县气象站1980—2015年4—9月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将攀西烤烟低温冷害类型分为延迟型、障碍型、杀伤型,界定其影响时段为春季大田生长前期,夏季旺长成熟期及秋初成...
为探讨攀西地区烤烟低温冷害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攀西地区15个烤烟种植县气象站1980—2015年4—9月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将攀西烤烟低温冷害类型分为延迟型、障碍型、杀伤型,界定其影响时段为春季大田生长前期,夏季旺长成熟期及秋初成熟采烤末期,逐年统计各站点烤烟春季、夏季及初秋季烤烟不同等级低温冷害的发生频率。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低温冷害重度发生频率相对较高的为夏季延迟型、秋季障碍型;中度发生频率较高为春季延迟型、夏季障碍型、秋季杀伤型、秋季障碍型;轻度发生频率较高为春季延迟型、夏季杀伤型。攀西东部昭觉县及攀西西部盐源县,除夏季延迟型低温冷害发生频率相对较低,其余5种类型不同等级低温冷害发生频率都相对较高。烤烟易受低温冷害影响最大的3个县集中在海拔相对较高的盐源、昭觉和木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西地区
烤烟
低温冷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烤烟移栽期干旱监测评估模型研究及在攀西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
3
7
作者
张玉芳
刘琰琰
+1 位作者
杜成勋
肖国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6-290,共5页
【目的】攀西地区烤烟移栽期受干旱影响严重,加之多数烤烟种植区的水利设施较差,雨季开始偏迟的年份,干旱严重,烟苗移栽后成活率低,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质量。【方法】本文从业务需求角度出发,计算了逐旬烤烟农田水分盈亏指数,并分析其平...
【目的】攀西地区烤烟移栽期受干旱影响严重,加之多数烤烟种植区的水利设施较差,雨季开始偏迟的年份,干旱严重,烟苗移栽后成活率低,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质量。【方法】本文从业务需求角度出发,计算了逐旬烤烟农田水分盈亏指数,并分析其平均状况,从烤烟移栽期干旱指数的变异系数、风险概率、风险指数等多方面分析烤烟移栽期的风险度。【结果】攀西农区大部在烤烟移栽期都处于偏旱范围,且至北向南干旱指数逐渐增大;重旱发生年份较多、风险较大区域集中在西昌、德昌、宁南、普格、会东、美姑及雷波县;攀西地区中部在烤烟移栽期发生重旱的风险概率较大;高风险区位于德昌、米易的部分区域及冕宁县的大部。【结论】在上述高风险区应加强烤烟移栽期干旱监测预警服务,提醒相关部门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干旱对烤烟在蹲苗伸根期造成危害,影响烤烟最终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移栽期
干旱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近20年西南地区地表蒸散与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
3
8
作者
于静
柳锦宝
+1 位作者
姚云军
刘志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6-40,80,共6页
利用西南5省161个气象站1996~2015年的气温、水汽压数据资料,以及MODIS产品数据,基于改进的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拟合西南地区的地表蒸散状况,并定义蒸散干旱指数(EDI)分析该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近20 a来实...
利用西南5省161个气象站1996~2015年的气温、水汽压数据资料,以及MODIS产品数据,基于改进的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拟合西南地区的地表蒸散状况,并定义蒸散干旱指数(EDI)分析该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近20 a来实际蒸散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春、夏两季蒸散量较大,占全年总量的62.3%;春季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广西南部以及云南南部实际蒸散量较大;夏季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由广西、贵州、重庆向云南和四川递减;秋季与冬季则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2)潜在蒸散也呈现增加趋势,季节上存在一致性,春、夏两季蒸散量占全年总量的60.6%,空间上相比实际蒸散而言,变化存在一定规律,潜在蒸散量春季、秋季以及冬季呈现明显的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具有纬向分异规律,而夏季则表现为由东向西递减的经向分异规律。(3)年际间的EDI呈现波动趋势,且近20 a来明显下降,但各年EDI均值都大于0.5,说明整体干旱化程度相对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地表蒸散
蒸散干旱指数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的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
被引量:
1
9
作者
李娇
丁瑞强
+2 位作者
吴志伟
秦箭煌
李保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2-312,共11页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信噪比(SNR)方法研究了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由潜在可预报性偏低位相向偏高位相的年代际转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南海夏季风...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信噪比(SNR)方法研究了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由潜在可预报性偏低位相向偏高位相的年代际转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和东印度洋-西太平洋(EIOWP)的海表温度(SST)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当EIOWP区域SST年际变率较大时,对南海夏季风影响较强,使得南海夏季风的外部信号增强,从而提高了潜在可预报性;当EIOWP区域SST年际变率较小时,对南海夏季风影响较弱,南海夏季风的外部信号进而减弱,潜在可预报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强度
信噪比
潜在可预报性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北半干旱区一次盛夏暴雨水汽追踪分析
被引量:
8
10
作者
卢姝
许东蓓
+2 位作者
严小杰
麦哲宁
丁艺涵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2-134,共1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时降水量网格数据集、FY-2G卫星TBB资料等,针对2019年7月21日陇东南暴雨过程,综合分析其环流背景场、中尺度云团特征、动力成因以及暴雨过程水汽环境...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时降水量网格数据集、FY-2G卫星TBB资料等,针对2019年7月21日陇东南暴雨过程,综合分析其环流背景场、中尺度云团特征、动力成因以及暴雨过程水汽环境和水汽输送特征,并应用HYSPLIT4追踪水汽源地。结果表明:500 hPa槽、700 hPa切变线、副热带高压及低空急流是本次暴雨过程直接影响系统,暴雨主要受新生β中尺度对流云团影响,TBB中心最大值<-72℃。暴雨形成的基本动力机制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高空急流右侧的次级环流使暴雨区垂直上升运动得以加强和维持。暴雨发生时近地面比湿达14 k·kg^(-1),整层大气可降水量达20 mm以上。水汽通量诊断结果表明,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为来自孟加拉湾、南海的南路水汽,其次是东海水汽沿副高南侧西行北上。在暴雨后期,受西风槽东移影响,南路水汽减弱。从水汽边界收支来看,暴雨前期以及暴雨过程中,南边界水汽收入最高。结束之后,南边界对流层中低层水汽转为支出,北、西边界为收入。240 h后向轨迹聚类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期,3 000 m、5 000 m高度均存在偏西路径、偏南路径水汽。而在暴雨发生时刻,1 500 m水汽源地为东海、3 000 m为南海、5 000 m为孟加拉湾。不同高度层气块到达降水区时比湿较前期均减小,但三个层次相对湿度均在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南地区
暴雨
水汽环境
源地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太平洋涛动和东亚冬季风对ENSO影响差异分析
11
作者
温涛
冯立成
+2 位作者
陈权亮
丁瑞强
史良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3-381,共9页
北太平洋涛动(NPO)和东亚冬季风(EAWM)二者是热带外重要的气候系统,不仅对我国甚至对整个东亚气候都有重要影响,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影响也越发受到关注。本研究利用HadISST海温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月平均气象...
北太平洋涛动(NPO)和东亚冬季风(EAWM)二者是热带外重要的气候系统,不仅对我国甚至对整个东亚气候都有重要影响,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影响也越发受到关注。本研究利用HadISST海温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月平均气象场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了冬季NPO和EAWM对次年冬季ENSO发生、发展影响的差异,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冬季NPO和EAWM对次年冬季ENSO的影响无论是从相关性大小还是触发的ENSO强度上来说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冬季NPO和EAWM回归的海表面温度(SST)场相关的降水和风场的季节演化特征发现:在热带太平洋区域,冬季NPO和EAWM通过激发赤道西太平洋区域西风和降水异常建立起了相应的海气正反馈机制,而这种正反馈机制在强度和位置上的不同,造成了对ENSO影响的差异。冬季NPO和EAWM年代际变化上的差异可能是另一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北太平洋涛动
东亚冬季风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
被引量:
13
1
作者
陈丹
周长艳
齐冬梅
机构
中国气象局
成都
高原
气象研究所
高原
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
四川省
重点
实验室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49-1157,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5084)
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PAEKL-2018-C4)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2018JY0030)
文摘
利用1960-2016年川渝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大气热源对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具有显著的影响。影响关键区分别位于高原中南部及其南侧和高原中东部及其东侧,由此定义了一个影响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的高原热力差指数Itc,该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盆地夏季暴雨频数的东、西部差异变化特征。当Itc偏高时,副高位置偏西偏北,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增强,同时贝加尔湖西侧槽或低压位置偏西,盆地西部水汽辐合上升异常增强,暴雨明显偏多;而盆地东部暴雨偏少。当Itc偏低时,副高位置偏东,来自于东南沿海的水汽输送在盆地东部增强,同时贝加尔湖南侧多阻塞形势,使得水汽在盆地东部辐合上升增强,产生暴雨偏多;此时盆地西部暴雨偏少。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四川盆地
暴雨
副高
水汽输送
Keywords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Sichuan Basin
rainstorm
subtropical high
water vapor transport
分类号
P407.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ERA-5高分辨率资料的高原低涡客观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麦哲宁
许东蓓
孙继松
燕若彤
张雅馨
常秉松
丁艺涵
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佛冈县气象局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
重点
实验室
陕西省
大气
探测技术保障中心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91-2003,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937301。
文摘
利用ERA5的500 hPa逐小时再分析资料(0.25°×0.25°),以高原低涡的天气学特征为依据,设计研究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网格资料的高原低涡客观识别算法,并对1990~2019年暖季的青藏高原低涡进行识别,建立高原低涡数据库。该算法通过客观标准提取低涡特征点、并采取DBSCAN算法(一种基于密度连通性质进行聚类的方法)进行特征点聚类分析,以相邻时次之间低涡的重合状况、临近程度和既往生命时长为依据对低涡进行追踪匹配,得到合理的低涡路径,将孤立的低涡连接成动态发展的低涡过程。利用《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简称《年鉴》),针对2017年暖季(5~9月)低涡对比分析与本文的客观识别结果的异同,结果表明:客观识别低涡的月分布特征以及移出高原低涡的占比与《年鉴》相似,典型的长生命低涡能被正确识别,可见客观识别算法及其数据库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但客观识别的低涡总数量多于《年鉴》,并且源地为“西部型”的低涡也较多。究其原因,更精细的网格尺度能将低涡在更早的生命时期提取出来,可能会将《年鉴》中的“东部型”低涡进一步追溯到更靠西的位置。此外由于青藏高原西北部观测站点较为匮乏,导致生成于高原西北部的低涡在《年鉴》中未能体现出来,也是低涡数量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高分辨率资料
高原低涡
客观识别
对比检验
Keywords
High resolution data
Qinghai-Xizang Plateau vortex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Contrast test
分类号
P44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气象预报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被引量:
7
3
作者
华维
周筠珺
机构
成都
信息
工程
大学
大气
科学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出处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25-228,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5069
91537214)
+2 种基金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6ZA0203)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科研基金项目(J201516)
引进人才启动基金项目(KYTZ201517)
文摘
从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近年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气象预报实验教学中心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讨论,以观念革新引领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确立了"面向行业、聚焦业务、立足学生、夯实基础、强化应用、激发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引入了分类培养和校外校内双导师教学模式。通过科研与实验教学相互融合,实习实践内容与气象预报业务规范相互结合,显著提升了大气科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用人单位满意度。
关键词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气象预报
改革与探索
Key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weather forecast
reform and exploration
分类号
G482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Ka波段毫米波雷达功率谱反演云降水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分布研究
被引量:
18
4
作者
马宁堃
刘黎平
郑佳锋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
重点
实验室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5-339,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5036)
文摘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华南云降水试验中Ka波段毫米波雷达探测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开展了云内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的反演研究,并与地面激光雨滴谱仪和微降水雷达的测量雨滴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首先,采用小粒子示踪法从功率谱密度中反演大气垂直速度以得到静止空气条件下的功率谱密度,进而利用粒子下落末速度-粒子直径关系反演出雨滴谱,最后进行标准化的Gamma分布拟合。研究表明:(1)云降水从零度层到地面1 km,主要由下沉气流主导,近地面大气浮游粒子和直流干扰造成的晴空杂波会影响雷达的功率谱分布;受动态范围限制,回波强度过饱和现象会影响近地面大气垂直速度的反演结果;(2)毫米波雷达CR、微雨雷达MRR和地面雨滴谱仪测量回波强度存在一定差异,MRR相较于CR与地面雨滴谱仪测量偏差较小;在稳定降水时CR和MRR功率谱密度对比较为一致;(3) CR和MRR反演雨滴谱对比实验中,雨滴谱反演对大气垂直速度十分敏感,大气垂直速度的变化,会使CR反演雨滴谱随着高度增加数浓度量级变大、粒子平均半径变小。CR反演的雨滴谱与M RR反演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CR功率谱反演雨滴谱方法的可靠性;(4) CR与地面雨滴谱仪雨滴谱拟合参数的对比表明,CR大气垂直反演的雨滴谱与地面雨滴谱相比粒子平均直径Dm较小,数浓度则较为一致。
关键词
小粒子示踪法
毫米波雷达
功率谱
大气垂直速度
雨滴谱分布
Keywords
Liquid droplets trace method
Millimeter Radar
Doppler spectral
vertical air velocity
drop Size distribution
分类号
P41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川盆地PM_(2.5)污染的人群暴露风险研究
被引量:
2
5
作者
汪可可
康平
石光明
张小玲
王柯懿
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成都
信息
工程
大学
资源
环境
学院
四川
大学
建筑
与环境
学院
鄂州市气象局
出处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7-257,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0214001)
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018SZDZX0023)
国家外国专家项目(G2022036008L)。
文摘
为揭示四川盆地城乡人群的PM_(2.5)暴露风险特征,通过比较PM_(2.5)暴露强度(EI)、基于原始浓度的PM_(2.5)暴露风险(R)和基于人口加权浓度的PM_(2.5)暴露风险(R^(*))3种评估指标,对四川盆地17个城市共80个国控环境监测站点2016-2020年的PM_(2.5)浓度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综合暴露-响应(IER)模型对四川盆地2016—2020年年均归因于PM_(2.5)污染的疾病致死人数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在四川盆地R^(*)是一种综合考量人口分布及人群环境暴露参数的PM_(2.5)暴露风险评估指标,春、秋季R^(*)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盆地中西部及南部,夏季R~*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盆地中西部,冬季R^(*)高值区扩展到整个盆地中部及东部,且各季节R^(*)低值区主要位于盆地周边地区,四川盆地2016—2020年年均R^(*)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成都(2.296×10^(-5))、雅安(3.072×10^(-6)),与人口分布的一致性表明未来PM_(2.5)暴露风险防控重点区域应着眼于人口集中的地区;(2)从城乡人群差异看,城市人群R^(*)值于45~<60岁(12~<15岁)达到最高(低)值,18岁以上成年人群的R^(*)值比18岁以下未成年人群高;农村人群R^(*)值于9~<12岁(15~<18岁)达到最高(低)值,成年人群中峰值出现在18~<45岁人群;(3)四川盆地2016-2020年年均可归因于PM_(2.5)污染的健康损失(即过早死亡人数)为12.65万人,其中由中风(STK)、缺血性心脏病(IHD)、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肺癌(LC)4种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占比分别为52.42%、26.54%、13.37%和7.67%,表明四川盆地大气污染导致的健康负担仍然很重,需要实施更加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政策。
关键词
PM_(2.5)污染
人群暴露风险
环境暴露行为模式
综合暴露-响应模型
四川盆地
Keywords
PM_(2.5)pollution
exposure risk
behavior pattern of environmental exposure
IER model
Sichuan Basin
分类号
X82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攀西地区烤烟低温冷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
4
6
作者
张玉芳
刘琰琰
杜成勋
董孝斌
王明田
机构
中国气象局
成都
高原
气象研究所/
高原
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
四川省
重点
实验室
四川省
农业气象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攀枝花市气象局
北京师范
大学
资源学院
四川省
气象台
出处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2-1118,共7页
基金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NZ0035)
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PAEKL-2017-C4)
四川省三农气象服务专项~~
文摘
为探讨攀西地区烤烟低温冷害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攀西地区15个烤烟种植县气象站1980—2015年4—9月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将攀西烤烟低温冷害类型分为延迟型、障碍型、杀伤型,界定其影响时段为春季大田生长前期,夏季旺长成熟期及秋初成熟采烤末期,逐年统计各站点烤烟春季、夏季及初秋季烤烟不同等级低温冷害的发生频率。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低温冷害重度发生频率相对较高的为夏季延迟型、秋季障碍型;中度发生频率较高为春季延迟型、夏季障碍型、秋季杀伤型、秋季障碍型;轻度发生频率较高为春季延迟型、夏季杀伤型。攀西东部昭觉县及攀西西部盐源县,除夏季延迟型低温冷害发生频率相对较低,其余5种类型不同等级低温冷害发生频率都相对较高。烤烟易受低温冷害影响最大的3个县集中在海拔相对较高的盐源、昭觉和木里。
关键词
攀西地区
烤烟
低温冷害
Keywords
Panxi Region
tobacco
chilling damage
分类号
S166 [农业科学—农业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烤烟移栽期干旱监测评估模型研究及在攀西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
3
7
作者
张玉芳
刘琰琰
杜成勋
肖国杰
机构
中国气象局
成都
高原
气象研究所/
高原
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
四川省
重点
实验室
四川省
农业气象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攀枝花市气象局
出处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6-290,共5页
基金
旺苍县农业气象资源与农业生产技术关联系统开发应用(2018JY0341)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7Z048)
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18-重点-05-01
文摘
【目的】攀西地区烤烟移栽期受干旱影响严重,加之多数烤烟种植区的水利设施较差,雨季开始偏迟的年份,干旱严重,烟苗移栽后成活率低,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质量。【方法】本文从业务需求角度出发,计算了逐旬烤烟农田水分盈亏指数,并分析其平均状况,从烤烟移栽期干旱指数的变异系数、风险概率、风险指数等多方面分析烤烟移栽期的风险度。【结果】攀西农区大部在烤烟移栽期都处于偏旱范围,且至北向南干旱指数逐渐增大;重旱发生年份较多、风险较大区域集中在西昌、德昌、宁南、普格、会东、美姑及雷波县;攀西地区中部在烤烟移栽期发生重旱的风险概率较大;高风险区位于德昌、米易的部分区域及冕宁县的大部。【结论】在上述高风险区应加强烤烟移栽期干旱监测预警服务,提醒相关部门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干旱对烤烟在蹲苗伸根期造成危害,影响烤烟最终产量。
关键词
烤烟
移栽期
干旱监测
Keywords
Tobacco
Transplanting period
Drought monitoring
分类号
S166 [农业科学—农业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20年西南地区地表蒸散与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
3
8
作者
于静
柳锦宝
姚云军
刘志红
机构
成都
信息
工程
大学
资源
环境
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
大学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出处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6-40,80,共6页
基金
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IAM2201402)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LME1413)
+2 种基金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CKWV2015231/KY)
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WE2015004)
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2014002)
文摘
利用西南5省161个气象站1996~2015年的气温、水汽压数据资料,以及MODIS产品数据,基于改进的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拟合西南地区的地表蒸散状况,并定义蒸散干旱指数(EDI)分析该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近20 a来实际蒸散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春、夏两季蒸散量较大,占全年总量的62.3%;春季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广西南部以及云南南部实际蒸散量较大;夏季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由广西、贵州、重庆向云南和四川递减;秋季与冬季则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2)潜在蒸散也呈现增加趋势,季节上存在一致性,春、夏两季蒸散量占全年总量的60.6%,空间上相比实际蒸散而言,变化存在一定规律,潜在蒸散量春季、秋季以及冬季呈现明显的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具有纬向分异规律,而夏季则表现为由东向西递减的经向分异规律。(3)年际间的EDI呈现波动趋势,且近20 a来明显下降,但各年EDI均值都大于0.5,说明整体干旱化程度相对严重。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地表蒸散
蒸散干旱指数
时空变化特征
Keywords
Southwest China
surface evapotranspir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drought index (EDI)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分类号
P33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的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
被引量:
1
9
作者
李娇
丁瑞强
吴志伟
秦箭煌
李保生
机构
南京
信息
工程
大学
气象灾害教育部
重点
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
大气
物理研究所
大气
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
重点
实验室
河南省气候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复旦
大学
大气
科学研究院
上海交通
大学
海洋学院
出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2-312,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522502
“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GASI-IPOVAI-06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5BAC03B07~~
文摘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信噪比(SNR)方法研究了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由潜在可预报性偏低位相向偏高位相的年代际转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和东印度洋-西太平洋(EIOWP)的海表温度(SST)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当EIOWP区域SST年际变率较大时,对南海夏季风影响较强,使得南海夏季风的外部信号增强,从而提高了潜在可预报性;当EIOWP区域SST年际变率较小时,对南海夏季风影响较弱,南海夏季风的外部信号进而减弱,潜在可预报性降低。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强度
信噪比
潜在可预报性
年代际变化
Keywords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Signal to noise ratio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Inter-decadalchange
分类号
P46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北半干旱区一次盛夏暴雨水汽追踪分析
被引量:
8
10
作者
卢姝
许东蓓
严小杰
麦哲宁
丁艺涵
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出处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2-134,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8372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937301)
青海省科技计划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20-ZJ-739)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时降水量网格数据集、FY-2G卫星TBB资料等,针对2019年7月21日陇东南暴雨过程,综合分析其环流背景场、中尺度云团特征、动力成因以及暴雨过程水汽环境和水汽输送特征,并应用HYSPLIT4追踪水汽源地。结果表明:500 hPa槽、700 hPa切变线、副热带高压及低空急流是本次暴雨过程直接影响系统,暴雨主要受新生β中尺度对流云团影响,TBB中心最大值<-72℃。暴雨形成的基本动力机制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高空急流右侧的次级环流使暴雨区垂直上升运动得以加强和维持。暴雨发生时近地面比湿达14 k·kg^(-1),整层大气可降水量达20 mm以上。水汽通量诊断结果表明,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为来自孟加拉湾、南海的南路水汽,其次是东海水汽沿副高南侧西行北上。在暴雨后期,受西风槽东移影响,南路水汽减弱。从水汽边界收支来看,暴雨前期以及暴雨过程中,南边界水汽收入最高。结束之后,南边界对流层中低层水汽转为支出,北、西边界为收入。240 h后向轨迹聚类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期,3 000 m、5 000 m高度均存在偏西路径、偏南路径水汽。而在暴雨发生时刻,1 500 m水汽源地为东海、3 000 m为南海、5 000 m为孟加拉湾。不同高度层气块到达降水区时比湿较前期均减小,但三个层次相对湿度均在85%以上。
关键词
陇东南地区
暴雨
水汽环境
源地追踪
Keywords
southeast in Gansu
rainstorm
water vapor environment
source tracing
分类号
P426.61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S761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太平洋涛动和东亚冬季风对ENSO影响差异分析
11
作者
温涛
冯立成
陈权亮
丁瑞强
史良
机构
成都
信息
工程
大学
、
高原
大气与
环境
四川省
重点
实验室
国家海洋
环境
预报中心
北京师范
大学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
重点
实验室
兰州理工
大学
理学院
出处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3-381,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975070,41576029)。
文摘
北太平洋涛动(NPO)和东亚冬季风(EAWM)二者是热带外重要的气候系统,不仅对我国甚至对整个东亚气候都有重要影响,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影响也越发受到关注。本研究利用HadISST海温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月平均气象场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了冬季NPO和EAWM对次年冬季ENSO发生、发展影响的差异,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冬季NPO和EAWM对次年冬季ENSO的影响无论是从相关性大小还是触发的ENSO强度上来说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冬季NPO和EAWM回归的海表面温度(SST)场相关的降水和风场的季节演化特征发现:在热带太平洋区域,冬季NPO和EAWM通过激发赤道西太平洋区域西风和降水异常建立起了相应的海气正反馈机制,而这种正反馈机制在强度和位置上的不同,造成了对ENSO影响的差异。冬季NPO和EAWM年代际变化上的差异可能是另一原因。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北太平洋涛动
东亚冬季风
ENSO
Keywords
marine meteorology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NSO
分类号
P73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
陈丹
周长艳
齐冬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ERA-5高分辨率资料的高原低涡客观识别方法研究
麦哲宁
许东蓓
孙继松
燕若彤
张雅馨
常秉松
丁艺涵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气象预报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华维
周筠珺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8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利用Ka波段毫米波雷达功率谱反演云降水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分布研究
马宁堃
刘黎平
郑佳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四川盆地PM_(2.5)污染的人群暴露风险研究
汪可可
康平
石光明
张小玲
王柯懿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攀西地区烤烟低温冷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张玉芳
刘琰琰
杜成勋
董孝斌
王明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烤烟移栽期干旱监测评估模型研究及在攀西地区的应用
张玉芳
刘琰琰
杜成勋
肖国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近20年西南地区地表蒸散与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于静
柳锦宝
姚云军
刘志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的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
李娇
丁瑞强
吴志伟
秦箭煌
李保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西北半干旱区一次盛夏暴雨水汽追踪分析
卢姝
许东蓓
严小杰
麦哲宁
丁艺涵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北太平洋涛动和东亚冬季风对ENSO影响差异分析
温涛
冯立成
陈权亮
丁瑞强
史良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