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极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研究现状与展望
1
作者
陈李静
张雷
+5 位作者
佘勇
姚振东
曾昭亮
田彪
郑宇
丁明虎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7-341,共15页
近年来,日益突出的极区大气污染以及气候变化问题使得气溶胶深入研究成为重要课题。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OpticalDepth,AOD)作为表征气溶胶光学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其与大气颗粒物和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可用以指示气溶胶对大气污染和气...
近年来,日益突出的极区大气污染以及气候变化问题使得气溶胶深入研究成为重要课题。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OpticalDepth,AOD)作为表征气溶胶光学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其与大气颗粒物和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可用以指示气溶胶对大气污染和气候的影响。从全球角度看,目前对气溶胶的研究在中纬度地区开展较多,而由于受观测连续性和遥感能力,特别是卫星遥感反演精度的限制,对南北极地区的气溶胶研究开展较少。本文主要分析极区AOD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瓶颈,概述极区AOD总体研究的进展,探索地基观测和卫星遥感等制约其深入研究的能力及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区
气溶胶光学厚度
地基观测
卫星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LSTM的川西北地区降雨型泥石流预警方法
被引量:
6
2
作者
唐旺
马尚昌
陈锐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9-725,共7页
为研究降雨型泥石流与降雨量的关系,通过分析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近20年泥石流灾害与降水量的关系发现,当前期累积降水量(前10 d)达到50 mm以上时,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概率为55%;当12 h降水量达25~40 mm时,泥石流发生的概率为45%;当24 h降...
为研究降雨型泥石流与降雨量的关系,通过分析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近20年泥石流灾害与降水量的关系发现,当前期累积降水量(前10 d)达到50 mm以上时,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概率为55%;当12 h降水量达25~40 mm时,泥石流发生的概率为45%;当24 h降水量达25~40 mm时,泥石流发生的概率为9%。采用LSTM方法对短时降雨进行预测,并收集了研究区254条泥石流数据和日累计降雨数据,采用统计分类的方法划定了泥石流的降水预警阈值,将预测值和阈值进行比对,进而给出预警等级和泥石流发生可能性,形成了一体化的预警方法。结果表明,对丹巴县降雨型泥石流的阈值预警准确率超过90%,LSTM预测降雨量结果误差均小于1.5 mm。通过预测值与阈值的对比,可以得出预警的等级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对提前发布预警信息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型泥石流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
降雨预测
预警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东南部一次典型降水性层状云的水凝物分类和过冷液态水含量分布特征
3
作者
谭杰
付丹红
+2 位作者
郭学良
樊昌元
苏德斌
《大气科学》
2025年第4期1080-1097,共18页
云中水凝物和过冷液态水含量分布特征对于揭示云和降水形成的微物理机制,以及构建和验证数值模式云物理参数化方案均具有关键作用。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在林芝地区通过Ka波段云雷达获取的观测数据,在进行质量控制...
云中水凝物和过冷液态水含量分布特征对于揭示云和降水形成的微物理机制,以及构建和验证数值模式云物理参数化方案均具有关键作用。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在林芝地区通过Ka波段云雷达获取的观测数据,在进行质量控制的基础上,研究了2019年9月16~17日一次典型降水性层状云的水凝物分类和过冷液态水含量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k-邻域频数法”的数据去噪率达到1.5%~5.0%,补值率达到3.5%~7.0%。使用“逐库订正法”对雷达衰减订正前后的差值为0~5 dBZ。研究发现,该地区典型的层状云降水形成机制具有独特性,是由大尺度环流抬升形成的中高层云和地形抬升形成的低云上下耦合、合并后产生。在初始形成阶段,云顶海拔高度达到12 km,上下层云明显分离,无融化层亮带形成。云内水凝物分布比较均匀,中高层冷云区主要由冰晶、雪组成,存在较高过冷云水含量。在成熟阶段,上下层云实现合并,降水形成,云顶高度下降到10 km左右。云内不均匀性显著增加,形成了明显的融化层亮带和弱对流泡。云内以冰雪粒子为主,对流泡区也存在少量霰粒子,过冷云水主要分布在对流泡区,最大可达到0.5~0.6gm^(-3)。在衰减阶段,大尺度天气系统过境后造成高层冷云快速减弱,以低层地形云产生的弱暖性降水为主,融化层亮带消失,融化层以上存在很浅薄的冰雪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云雷达
降水性层状云
水凝物分类
液态水含量
青藏高原东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极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研究现状与展望
1
作者
陈李静
张雷
佘勇
姚振东
曾昭亮
田彪
郑宇
丁明虎
机构
成都
信息
工程
大学
电子
工程学
院
(
大气
探测
学院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
院
出处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7-341,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2204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2802504)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2021Z006)资助。
文摘
近年来,日益突出的极区大气污染以及气候变化问题使得气溶胶深入研究成为重要课题。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OpticalDepth,AOD)作为表征气溶胶光学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其与大气颗粒物和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可用以指示气溶胶对大气污染和气候的影响。从全球角度看,目前对气溶胶的研究在中纬度地区开展较多,而由于受观测连续性和遥感能力,特别是卫星遥感反演精度的限制,对南北极地区的气溶胶研究开展较少。本文主要分析极区AOD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瓶颈,概述极区AOD总体研究的进展,探索地基观测和卫星遥感等制约其深入研究的能力及原因。
关键词
极区
气溶胶光学厚度
地基观测
卫星遥感
Keywords
polar regions
aerosol optical depth
ground-based observati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分类号
P407.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LSTM的川西北地区降雨型泥石流预警方法
被引量:
6
2
作者
唐旺
马尚昌
陈锐
机构
成都
信息
工程
大学
电子
工程学
院
(
大气
探测
学院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气象局
出处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9-725,共7页
基金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2020YFSY0067)
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018GZDZX0049)。
文摘
为研究降雨型泥石流与降雨量的关系,通过分析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近20年泥石流灾害与降水量的关系发现,当前期累积降水量(前10 d)达到50 mm以上时,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概率为55%;当12 h降水量达25~40 mm时,泥石流发生的概率为45%;当24 h降水量达25~40 mm时,泥石流发生的概率为9%。采用LSTM方法对短时降雨进行预测,并收集了研究区254条泥石流数据和日累计降雨数据,采用统计分类的方法划定了泥石流的降水预警阈值,将预测值和阈值进行比对,进而给出预警等级和泥石流发生可能性,形成了一体化的预警方法。结果表明,对丹巴县降雨型泥石流的阈值预警准确率超过90%,LSTM预测降雨量结果误差均小于1.5 mm。通过预测值与阈值的对比,可以得出预警的等级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对提前发布预警信息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降雨型泥石流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
降雨预测
预警阈值
Keywords
rainfall debris flow
LSTM
rainfall prediction
warning threshold
分类号
P457.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642.23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东南部一次典型降水性层状云的水凝物分类和过冷液态水含量分布特征
3
作者
谭杰
付丹红
郭学良
樊昌元
苏德斌
机构
成都
信息
工程
大学
电子
工程学
院
(
大气
探测
学院
)
出处
《大气科学》
2025年第4期1080-1097,共18页
基金
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风险项目2019QZKK0104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项目2024YFHZ0151。
文摘
云中水凝物和过冷液态水含量分布特征对于揭示云和降水形成的微物理机制,以及构建和验证数值模式云物理参数化方案均具有关键作用。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在林芝地区通过Ka波段云雷达获取的观测数据,在进行质量控制的基础上,研究了2019年9月16~17日一次典型降水性层状云的水凝物分类和过冷液态水含量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k-邻域频数法”的数据去噪率达到1.5%~5.0%,补值率达到3.5%~7.0%。使用“逐库订正法”对雷达衰减订正前后的差值为0~5 dBZ。研究发现,该地区典型的层状云降水形成机制具有独特性,是由大尺度环流抬升形成的中高层云和地形抬升形成的低云上下耦合、合并后产生。在初始形成阶段,云顶海拔高度达到12 km,上下层云明显分离,无融化层亮带形成。云内水凝物分布比较均匀,中高层冷云区主要由冰晶、雪组成,存在较高过冷云水含量。在成熟阶段,上下层云实现合并,降水形成,云顶高度下降到10 km左右。云内不均匀性显著增加,形成了明显的融化层亮带和弱对流泡。云内以冰雪粒子为主,对流泡区也存在少量霰粒子,过冷云水主要分布在对流泡区,最大可达到0.5~0.6gm^(-3)。在衰减阶段,大尺度天气系统过境后造成高层冷云快速减弱,以低层地形云产生的弱暖性降水为主,融化层亮带消失,融化层以上存在很浅薄的冰雪层。
关键词
Ka云雷达
降水性层状云
水凝物分类
液态水含量
青藏高原东南部
Keywords
Ka-band cloud radar
Precipitating stratiform clouds
Hydrometeor classification
Liquid water content
South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分类号
P426 [天文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极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研究现状与展望
陈李静
张雷
佘勇
姚振东
曾昭亮
田彪
郑宇
丁明虎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LSTM的川西北地区降雨型泥石流预警方法
唐旺
马尚昌
陈锐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青藏高原东南部一次典型降水性层状云的水凝物分类和过冷液态水含量分布特征
谭杰
付丹红
郭学良
樊昌元
苏德斌
《大气科学》
20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