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舟兴乡:乡村振兴视域下民俗体育文化再生产的实践考察与机制探赜 被引量:2
1
作者 童国军 王明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2,155,共11页
文章运用参与观察、口述访谈及实地调查等方法,以贵州“镇远赛龙舟”为案例,探讨民俗体育文化再生产的实践策略与运行机制。研究认为:“镇远赛龙舟”以龙神崇拜为习俗信仰,以非遗展演为文化景观,以龙舟竞渡为记忆纽带,以乡愁记忆为情感... 文章运用参与观察、口述访谈及实地调查等方法,以贵州“镇远赛龙舟”为案例,探讨民俗体育文化再生产的实践策略与运行机制。研究认为:“镇远赛龙舟”以龙神崇拜为习俗信仰,以非遗展演为文化景观,以龙舟竞渡为记忆纽带,以乡愁记忆为情感介质,通过仪式操演、场景生成、集体欢腾、再造乡愁的策略,实现了自身的文化再生产。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积极主导、乡村精英参与策划、普通村民文化自觉、多元主体协同聚力的运行机制,是推进再生产的关键所在。从“镇远赛龙舟”探讨民俗体育文化再生产的实践策略与运行机制,旨为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和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俗体育 文化再生产 镇远赛龙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武化人:新时代中华武术具身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赵雪佚 马秀杰 +1 位作者 唐双双 曾浩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6,共11页
中华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具身教育价值,对青少年人格塑造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研究聚焦中华武术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从生理、心理及伦理3个维度系统探讨武术文化塑造人格的内在逻辑与实践... 中华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具身教育价值,对青少年人格塑造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研究聚焦中华武术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从生理、心理及伦理3个维度系统探讨武术文化塑造人格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武术人格培养随历史演进呈现鲜明时代特征:先秦以“礼射修身”立君子之范,秦汉借“军功爵制”铸忠勇之魂;隋唐创“武举择贤”树忠义之标,宋元融“理学思想”育仁义之骨;明清倡“知行合一”修道德之身,民国扬“强国强种”燃爱国之志。经三千年淬炼,形成以尚武精神为底色、忠勇品质筑基、仁义道德立心、家国情怀导向的“知行合一”人格体系,在礼法制度与家国实践中完成精神品格的代际传承与时代升华。在此基础上,研究从生成逻辑揭示武术对青少年人格的三重作用:1)武术技与术的磨炼对青少年生理人格的塑造;2)武术礼与艺的沉淀对青少年心理人格的建构;3)武术道与理的升华对青少年伦理人格的淬炼。基于此,研究提出中华武术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实践路径:1)推动高质量学科发展,提升武术人格培养高度;2)用多样化技术练习,挖掘武术人格培养深度;3)展开多维度学科融合,拓宽武术人格培养广度,进而助力新时代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育人育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武术 具身教育 青少年人格教育 生理人格 心理人格 伦理人格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理论·实践: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逻辑新探--以中央国术馆为中心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斌 陈振勇 叶云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4,共12页
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维度对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探赜,有助于深刻理解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内在逻辑和深层脉络。运用多重史料互证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基于话语构建视角,以中央国术馆为中心,... 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维度对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探赜,有助于深刻理解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内在逻辑和深层脉络。运用多重史料互证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基于话语构建视角,以中央国术馆为中心,围绕“强种救国”核心话语,探赜近代中国武术话语构建的三重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在“国之病夫”的隐喻与“身之病夫”符号的共同作用下,所激发的尚武图强思潮,是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起点。从理论逻辑看,在救亡图存语境下,从国家、民族、社会三个层面,寄望通过对国民身体的征用、对民族体育的坚守和对武者身体的规训达至民族复振和国家强盛之目的,是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机理。从实践逻辑看,在国术救国历史主题叙事中,中央国术馆通过多种举措激活国民武术价值观念的认同机制、坚守传统筑牢国民武术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国际推广构建民族文化符号和重塑国家形象,是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进路。以古鉴今,通过对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研究,提出中国武术应以国家意志为根本导向,以身国同构为逻辑理据,遵循民健国强发展进路的当代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术 中央国术馆 强种救国 近代武术 话语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受众媒介接触行为对武术文化传播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辛双双 马秀杰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6,共8页
文章在构建微观武术国际化传播效果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合成传播效果综合指数。采用武术信息接触月频次、武术信息接触时间与媒介接触种类数等几个维度作为媒介接触行为概念,借助调节效应模型探讨媒介接触行为对不同教育程度海外受众的武... 文章在构建微观武术国际化传播效果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合成传播效果综合指数。采用武术信息接触月频次、武术信息接触时间与媒介接触种类数等几个维度作为媒介接触行为概念,借助调节效应模型探讨媒介接触行为对不同教育程度海外受众的武术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4个媒介接触行为指标均与传播效果存在正相关,并且武术信息接触时间、传统媒介接触类型数与网络新媒介接触类型数相对于武术信息接触月频次对不同教育程度群体的武术传播效果调节效应要显著,武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元的,媒介接触行为有待于后续研究在这一领域继续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接触 传播效果 武术文化 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武术家朱国福武术活动的历史考察
5
作者 李斌 陈振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1,100,共8页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方法,通过新史料的发掘,基于政治社会史视角,以有“武状元”之称的著名武术家朱国福为研究对象,对其早年武术行迹与抗战时期武术活动进行历史考察。研究发现,朱国福早年在冀津两地拜师学艺,后从天津至上海...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方法,通过新史料的发掘,基于政治社会史视角,以有“武状元”之称的著名武术家朱国福为研究对象,对其早年武术行迹与抗战时期武术活动进行历史考察。研究发现,朱国福早年在冀津两地拜师学艺,后从天津至上海从事护院镖客职业;在南京的国术国考夺魁后,他应邀至南京中央国术馆任教务处长。九一八事变后,朱国福为切实实现“练为战”武术思想,辗转至湖南湘西积极投身军队武术训练事业。之后他到重庆,应地方政府官员要求组建重庆市国术馆;七七事变爆发后,为配合战时国民体育政策,朱国福与当地政府和社团紧密合作,通过开展武术竞赛、武术义演与武术培训等活动,努力践行着“强国强种”“武术救国”的抗战事业,在助力军事抗战的同时,亦推动了当地武术事业的发展。朱国福在抗战时期的各种武术活动,不仅体现了武术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具有的社会功能,且折射出了近代中国武术在战争影响下日益国家化的演变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国福 武术 抗战时期 军队武术 体育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回族武术拳谱的身体叙事形态——以《心意六合拳拳谱》为个案
6
作者 马林 王明建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6-63,81,共9页
基于身体叙事理论,选取具有武学想象与武技实践代表性的回族武术拳谱《邓州心意六合拳拳谱》为个案,运用田野调查法、文本分析法、个案法等研究方法,着重阐释其身体叙事的基本形态。研究发现,其身体叙事形态的基本架构为以智勇双全的身... 基于身体叙事理论,选取具有武学想象与武技实践代表性的回族武术拳谱《邓州心意六合拳拳谱》为个案,运用田野调查法、文本分析法、个案法等研究方法,着重阐释其身体叙事的基本形态。研究发现,其身体叙事形态的基本架构为以智勇双全的身体作为叙事动力,以自然隐喻的身体作为叙事修辞,以六合相合的身体作为叙事符号。这三种身体叙事形态互融共生诠释出“回族武术身体的过去如何言说”,并在此基础上衍化出的“和的身体”叙事形态,为“回族武术未来身体如何存在”提供了发展方向的启示:在数字时代下既要注重从延伸到回归的身体转向,重温传统武术拳谱典籍中的身体之“和”;又要审视理解技术的身体,进而再塑传统武术“虚实共在”的身体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族武术 拳谱 邓州心意六合拳 身体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探索 被引量:19
7
作者 董金鹏 卿光明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4,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时代使命和原则依循,并提出发展路径。原则依循:立足中国式,持守文化个性;瞄准现代化,推进文化转型;对标国际化,扩大文化辐射。发展路径:系统性整理,构筑文化发...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时代使命和原则依循,并提出发展路径。原则依循:立足中国式,持守文化个性;瞄准现代化,推进文化转型;对标国际化,扩大文化辐射。发展路径:系统性整理,构筑文化发展的坚实根基;创造性转化,激活传统文化现代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影响力与感召力;国际性传播,填补中华体育的国际缺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国式现代化 体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华武术应承担的历史使命、独特功能、遵循原则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8
作者 唐双双 马秀杰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84,共11页
中华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时代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具体体现。作为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华武术蕴含着厚德载物、天人合... 中华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时代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具体体现。作为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华武术蕴含着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和谐尚中、兼收并蓄等深厚的武术精神内涵。研究发现,中华武术在发展中展现出了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民族风骨,蕴含着直觉体悟、身心合一的健康内涵,具备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育功能,彰显了发展产业、激活经济的多维价值,胸怀着崇尚和平、兼容并包的宏伟胸襟。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中华武术必须以自身具有的独特功能承担起展示民族形象、维护人民健康、培育时代人才、促进经济增长、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使命。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局势,中华武术理应承担更大使命,不断凝聚武术力量,在新时代展现出敢闯敢试、敢破敢立的武术精神,为促进文化传承发展、保障全民身心健康、落实教育立德树人、促进生产经济增长、提升文化实力贡献武术力量,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征程中始终坚定不移地发挥出作用、展现出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武术 历史使命 独特功能 遵循原则 实践路径 新时代 民族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高校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理论思辨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涛 王燕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55,76,共6页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富含诸多的思政元素。文章以互动仪式链为研究视角,以情感为切入点,通过课程实施环境、身体技术实践、课程情感输出三个层面,提出了高校武术教育对塑造学生内在的民族精神的动力机制。通过共建情感共鸣、...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富含诸多的思政元素。文章以互动仪式链为研究视角,以情感为切入点,通过课程实施环境、身体技术实践、课程情感输出三个层面,提出了高校武术教育对塑造学生内在的民族精神的动力机制。通过共建情感共鸣、共享场域互动和共筑集体意识的互动仪式链策略指引,构筑起高校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 高校武术教育 课程思政 武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传媒背景下国际武术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广春 王明建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71,共3页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本身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可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并不理想,还存在着各种障碍和现实行动困境。因此,只有根据国际武术文化传播...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本身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可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并不理想,还存在着各种障碍和现实行动困境。因此,只有根据国际武术文化传播的自身特性,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这一现代化技术手段,才能突破国际武术文化传播的困境,彰显武术文化的精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武术文化传播 困境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康村”武术的海外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龚茂富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73,81,共6页
采用海外民族志研究方法,以美国"康村"为田野调查点,揭示武术在海外传播面临的问题。认为:美国当地人在对武术进行理解、解码与编码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文化模式,"相异实用得奖,舞蹈化样式受罚"... 采用海外民族志研究方法,以美国"康村"为田野调查点,揭示武术在海外传播面临的问题。认为:美国当地人在对武术进行理解、解码与编码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文化模式,"相异实用得奖,舞蹈化样式受罚"的现象凸显美国本土社会对武术普适性的接受与独特个性的不解,体现出武术在海外传播不得不面对、处理的"文化间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传播 海外民族志 文化模式 文化间性 美国康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视域下武术概念的重新审视 被引量:25
12
作者 陈振勇 李斌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60,共7页
以人类学为视角,对不同时期武术概念进行资料梳理与学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学意蕴中武术概念的解释性理解。研究认为:对于武术概念的解读需跨越体育技术以及文化的特定领域范畴,应视其作为一种人类身体的活动现象进行更加普遍... 以人类学为视角,对不同时期武术概念进行资料梳理与学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学意蕴中武术概念的解释性理解。研究认为:对于武术概念的解读需跨越体育技术以及文化的特定领域范畴,应视其作为一种人类身体的活动现象进行更加普遍意义的人类行为审视;武术不仅仅只是一项"体育"运动,或者说是一项身体"唯美技术",更应理解为不同地域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身体行为;从人类学身体文化领域所关注的"身体结构""身体意象"和"身体符号"三个维度对武术特有的"身体技术""身体艺术""身体文化"属性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期探讨和诠释武术概念的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武术概念 身体技术 身体艺术 身体文化 技击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写典范:日本弓道的文化反思与当代启示
13
作者 常显玲 陈雨石 贠琰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142,共9页
长期以来,风靡世界的日本弓道被认为是集传统性、美学性、体育性、密契性于一体的东方文化典范。然而,文章结合历史实证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理论对日本弓道的存在基础进行全盘反思,认为:(1)弓道并非恒定的传统,而是被明治精英发明... 长期以来,风靡世界的日本弓道被认为是集传统性、美学性、体育性、密契性于一体的东方文化典范。然而,文章结合历史实证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理论对日本弓道的存在基础进行全盘反思,认为:(1)弓道并非恒定的传统,而是被明治精英发明的传统。它裹挟了强烈的“民族圣像化”思潮,联姻了“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策略;(2)弓道之所以成为具有国际性影响的文化现象,缘于:“单向度时代”对精神疗愈剂的需要;神秘主义者与文化嬉皮士的鼓噪;后福特时代激进的符号生产行为。鉴于现代弓道的一元化叙事早已在反历史的激进角色中背离了本国乃至亚洲射艺多元化的文化传统,唯有“逆写典范”,重新唤醒亚洲射艺“主体的多元性”与“输出的广泛性”的真正传统,方能够在多元、包容、平等、交流的去中心化叙事中真正促进人类的理解与和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弓道 文化批评 资本主义 去熟悉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能与援应:体育强国建设中民间体育的发展路向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雨 陶朔秀 杜俊儒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3-67,共5页
增强体育文化软实力是体育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民间体育作为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广袤,内涵丰富。其发展路向应当在建设体育强国战略推进中进一步明晰。研究认为,民间体育作为体育强国的文化根脉,可以通过提供动力... 增强体育文化软实力是体育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民间体育作为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广袤,内涵丰富。其发展路向应当在建设体育强国战略推进中进一步明晰。研究认为,民间体育作为体育强国的文化根脉,可以通过提供动力、注入活力并增强张力等方式为体育强国建设赋能,研究归纳总结出了民间体育发展面临的瓶颈与问题,在明确体育强国建设中民间体育发展基点的基础上,提出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民间体育发展的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强国 民间体育 赋能 援应 体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困境与路径突破 被引量:7
15
作者 胡宇 龚茂富 朱静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1-67,共7页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与实地考察法,对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实践与特征、困境以及路径突破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研究指出,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提供关于武术新的知识和观念,推动武...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与实地考察法,对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实践与特征、困境以及路径突破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研究指出,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提供关于武术新的知识和观念,推动武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学科的交融,以及有助于理解武术历史的生成,因而具有特殊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自清末以降,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笼统泛化保护、政府主导的全国挖整保护、博物馆为主的专业化保护三个阶段。同时,呈现出保护范围逐渐完善、保护方法逐渐科学化与多样化,并形成了政府、社会、学者、大众多方参与的保护格局特征。研究认为,当前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机制仍不健全、保护资金匮乏、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保护法律法规亟待完善、相关研究滞后。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突破这些保护困境的可行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 保护范围 保护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报纸的中国武术形象表达异同研究——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黎在敏 赵斌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6-94,共9页
以国内外极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报纸《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为对象媒体,以两者关于中国武术报道的内容为研究文本,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中国武术历史文化、中国武术整体认知以及中国武术现代发展3个范畴。研究发... 以国内外极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报纸《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为对象媒体,以两者关于中国武术报道的内容为研究文本,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中国武术历史文化、中国武术整体认知以及中国武术现代发展3个范畴。研究发现,《纽约时报》与《中国日报》中关于中国武术的报道,其相同点在于:都对中国武术文化、中国武术认知、中国武术现代发展进行了报道,且呈现的都是正面基调,凸显的是中国武术客观、正面的形象;不同点在于:《中国日报》对于中国武术报道更为全面,而《纽约时报》则仅关注较受欢迎的拳种及其文化和太极拳科学研究。中美报纸对中国武术形象表征的共同点是由于中国武术与海外受众之间存在“意义共享空间”,而不同点是由于受自身文化心理影响而导致的结果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纸 中国武术 武术文化 武术形象 形象表达 表达异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新与端本:清末师范学堂体育教学体系的镜像透视与主线考析(1897—1911年)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雨 杜俊儒 王明建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4-92,共9页
清末师范学堂是我国教育史上出现的最早的教师专门培养机构,其体育课程与教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结构和体系。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从认知求新和教学端本的视角,对清末师范学堂的体育教学定位、体育教... 清末师范学堂是我国教育史上出现的最早的教师专门培养机构,其体育课程与教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结构和体系。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从认知求新和教学端本的视角,对清末师范学堂的体育教学定位、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课程修习要求、体育教学评价及其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考证与分析,力图展示清末师范学堂体育教学体系透视出的镜像与主线。研究认为,清末师范学堂的体育教学是近代师范体育教学的开端,也是我国高等体育师范教育的前身和起始;清末师范学堂体育教学目标较为明确,教学内容已初步成型,教学过程趋于寻求完善,教学评价呈现多元化方式,体育课程作为必修科目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程。体育教学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诉求密切联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师范学堂体育教学内容突破了兵式体操的束缚,健康与卫生保健知识开始出现在师范学堂体育教学内容中,通过修建专门的体育场地和增添体育器材的种类,保证了师范学堂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师范学堂体育课程修习时限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一致,注重从道德教育的视角评判体育教学,体育实习成绩成为学生毕业成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注重体育教学的社会功能,奠定了中国高等体育师范教育的基础,加快了近代体育高师专业化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师范学堂 兵式体操 普通体操 体操专修科 高等体育师范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新征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使命、价值意蕴、遵循原则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39
18
作者 马秀杰 唐双双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20,共8页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思想感情,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逻辑分析对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使命、价值意蕴、遵循原则与实践路径进行分析...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思想感情,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逻辑分析对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使命、价值意蕴、遵循原则与实践路径进行分析阐释。研究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具有的推进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民族团结凝聚、提升国家文化自信以及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独特功能,在新时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推动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应坚持中国特色、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从目标点、基础点、着力点、支撑点和关键点等方面不断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效能,深化巩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绩惠民,持续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自强,深入赓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文脉,大力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 历史使命 价值意蕴 遵循原则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体育与娱乐融合发展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宝元 丁雨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23,共4页
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分析了体育与娱乐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现实需要与价值逻辑,探讨了体育与娱乐融合发展的现存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现存问题是:资源配置市场化水平不高;相关工作机制和支持平台缺失;专业化人才支... 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分析了体育与娱乐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现实需要与价值逻辑,探讨了体育与娱乐融合发展的现存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现存问题是:资源配置市场化水平不高;相关工作机制和支持平台缺失;专业化人才支撑不足;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发展对策是:以改革释放体育资源活力;建立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支持平台;积极培养体育娱乐融合的专业化人才;出台促进体育娱乐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 娱乐 融合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传统武术“正宗性”的发明 被引量:5
20
作者 Paul Bowman 马秀杰(译)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6-142,共7页
文章通过对亚洲传统武术"正宗性"的审视,探寻亚洲传统武术的"正宗性"与"非正宗性"的二元论在西方人意象中的这一现状,分析西方人对亚洲传统武术"正宗性"的渴望以及亚洲在传承过程中"正宗... 文章通过对亚洲传统武术"正宗性"的审视,探寻亚洲传统武术的"正宗性"与"非正宗性"的二元论在西方人意象中的这一现状,分析西方人对亚洲传统武术"正宗性"的渴望以及亚洲在传承过程中"正宗性"流变的必然性等问题。与此同时,研究运用德里达解构主义从微观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亚洲传统武术在传承过程中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这一论述。为进一步证实此观点,以太极拳为案例研究讨论了改变的形式、改变的内容,以及传统太极拳在西方的表现特点。文章意在呼吁全世界的武术学者与传承者传播正确的知识,而不是过度地追求"发明"的"正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传统武术 正宗性 东方主义 传统太极拳 解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