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外科治疗3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修位刚 张曼 +4 位作者 李定君 胡志强 黄昌仁 董劲虎 杨晓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distal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DACAA)的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32例DAC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经CTA或/和DSA诊断,32例共发现36个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4例。根据患者的Hunt-Hess分级...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distal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DACAA)的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32例DAC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经CTA或/和DSA诊断,32例共发现36个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4例。根据患者的Hunt-Hess分级、脑血管痉挛情况及DACAA的解剖特点分为显微夹闭手术组及介入治疗组。22例26个动脉瘤采用显微夹闭手术,包括2例介入治疗失败患者,共夹闭动脉瘤颈25个,烧灼切除1个。余10例10个动脉瘤采用介入治疗。结果显微夹闭手术组23个动脉瘤完全夹闭,2个夹闭不全,1例载瘤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组中6例致密栓塞,1例瘤内栓塞,3例载瘤动脉闭塞。结论介入治疗适于Hunt-Hess分级Ⅲ~Ⅳ级、脑血管痉挛情况较轻、瘤颈较窄者;手术夹闭适于Hunt-Hess分级Ⅰ~Ⅱ级、脑血管痉挛情况较重、合并颅内血肿者。外科治疗易导致夹闭或栓塞不全和载瘤动脉闭塞,尤其是介入治疗更易发生,因而我们更倾向选择显微夹闭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 显微外科治疗 介入栓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频脑电图在四脑室肿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熊伟茗 姚源 +5 位作者 方升 但炜 谢延风 石全红 詹彦 王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204-2206,共3页
目的探讨四脑室肿瘤手术前后脑电的变化特点,为诊断或鉴别诊断该类肿瘤所致的术后早期癫痫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3例四脑室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脑电及临床特征。结果 23例患者术前伴有不同程... 目的探讨四脑室肿瘤手术前后脑电的变化特点,为诊断或鉴别诊断该类肿瘤所致的术后早期癫痫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3例四脑室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脑电及临床特征。结果 23例患者术前伴有不同程度脑积水,均无癫痫发作史,术前脑电显示:9例正常、8例散在性慢波增多、6例见阵发性节律性慢波。术后脑积水均得到缓解。围术期脑电显示:16例患者背景慢化,频率较术前减慢;3例患者背景慢化伴散在出现单个负向尖波/尖慢波,持续观察临床无癫痫发作;4例患者同步化节律性慢波+间歇性全脑暴发痫样放电,其中1例视频观察到有眼睑抽搐,3例虽无明显临床发作,但均表现为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后经抗癫痫治疗,意识改善明显。结论四脑室肿瘤术后行视频脑电监测有助于诊断或鉴别诊断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特别是不典型的癫痫发作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脑电图 四脑室肿瘤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术后早期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侧裂岛叶与颞叶皮质入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锥体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预后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顾应江 侯小林 +3 位作者 杨东东 李定君 李成勋 曾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9-133,139,共6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经外侧裂岛叶(TS-TI)及颞叶皮质(TC-TT)手术入路的单侧高血压壳核脑出血患者术后锥体束损伤程度进行分级比较,结合日常生活活动(ADL)质量标准评价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判断该两种手术入路优劣。方法...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经外侧裂岛叶(TS-TI)及颞叶皮质(TC-TT)手术入路的单侧高血压壳核脑出血患者术后锥体束损伤程度进行分级比较,结合日常生活活动(ADL)质量标准评价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判断该两种手术入路优劣。方法连续性前瞻性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3例首次发病的单侧高血压基底节区壳核出血患者,入院时血肿体积26~45 ml。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完全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31例)患者采用TS-TI入路,B组(32例)患者采用TC-TT入路,术者为同一位医师。排除术后再出血者(A组4例,B组7例),实际纳入患者共52例,A组27例,B组25例。DTI检查为术后5~8 d,影像数据经PHILIPS Extended MR Workspace 2.6.3.4(EMW 2.6.3.4)软件进行后处理,重组双侧锥体束,分别观察锥体束损伤程度及其与血肿、手术入路关系;利用ADL质量标准评价患者术后3个月恢复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对两组术后锥体束损伤分级行秩和检验,术区再出血例数、ADL质量标准评价行χ~2检验。结果 A组术后再出血率(12.9%,4/31)与B组(21.9%,7/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7,P=0.545)。术后A组锥体束损伤程度轻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80.00,P=0.004);术后两组ADL质量评价比较,A组术后预后良好率(81.5%,22/27)优于B组(56.0%,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7,P=0.047)。结论利用DTI观察血肿病灶与锥体束的三维立体关系,可判断锥体束受损程度;TS-TI入路治疗高血压壳核脑出血在术后锥体束损伤及ADL质量方面优于TC-TT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脑出血 壳核出血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锥体束 外侧裂岛叶入路 颞叶皮质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孔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幕上脑出血的疗效 被引量:13
4
作者 侯启凤 熊震 邓莉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7-92,共6页
目的:分析钻孔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幕上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33例高血压幕上脑出血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联合组(钻孔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n=76)、对照组(钻孔引流,n=57);术后24 h,评估2组疗效,检测血清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 目的:分析钻孔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幕上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33例高血压幕上脑出血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联合组(钻孔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n=76)、对照组(钻孔引流,n=57);术后24 h,评估2组疗效,检测血清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术后2周评价神经功能及其他术后指标;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inkin量表(mR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预后。结果:术后24 h,联合组血肿清除率[(83.63±5.95)%vs(62.66±9.66)%]及病情好转率(48.68%vs 28.07%)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TIMP-1、MMP-9水平均下降,且联合组的降幅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2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言语、肢体肌力维度评分均下降(P<0.05),2组间降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肺部感染、颅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NICU停留时间则较对照组长(P<0.05)。术后3个月,联合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GOS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钻孔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幕上脑出血疗效确切,但较单纯钻孔引流,联合治疗并未获得更显著的神经功能、短期预后改善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幕上脑出血 钻孔引流 开颅血肿清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活血化瘀汤联合常规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4
5
作者 邱游 李贤彬 顾翔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339-3343,共5页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化瘀汤联合常规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吸氧、控制血压血糖、营养支持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瘀汤,疗程4周。...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化瘀汤联合常规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吸氧、控制血压血糖、营养支持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瘀汤,疗程4周。检测临床疗效、颅内压、血肿体积、中医证候评分、血管内皮功能指标(VEGF、ET-1、NO)、S100B、Cys C、神经功能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GCS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颅内压、血肿体积、中医证候评分、VEGF、NO、ET-1、S100B、Cys C、NIHSS评分降低(P<0.05),ADL评分、GCS评分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益气活血化瘀汤联合常规治疗可安全有效地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临床症状、血管内皮功能、血清S100B和Cys C水平,降低颅内压,缩小血肿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化瘀汤 常规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壁平滑肌细胞病理学改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翼 李定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551-555,共5页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系颅内动脉局部因物理、化学及生物损伤引起病理改变而产生的囊状瘤样突起,其形成、生长和破裂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获得性因素,动脉中膜缺损、Willis环解...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系颅内动脉局部因物理、化学及生物损伤引起病理改变而产生的囊状瘤样突起,其形成、生长和破裂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获得性因素,动脉中膜缺损、Willis环解剖变异和家族性遗传可能是其先天病因,而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壁组织结构的改变可能是其后天发病的诱因。IA的形成、生长与破裂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血管塑形(vaseular remodeling)的过程。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提示,血流应力是诱导IA形成、生长与破裂的首要因素¨J。血流应力可改变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起邻近组织的急性反应及慢性适应性变化,后者常导致细胞间张力改变以适应外源性应力^[2]。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在IA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血流应力通过VSMC的收缩或舒张引起动脉内径的改变,并通过动脉壁上细胞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变化引起动脉的慢性改变心J。然而,VSMC在力学信号通过动脉壁感应并转变为生物学信号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笔者将VSMC的血管构筑、表型、分泌物、凋亡等病理生理改变对IA的发生、发展的作用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发病机制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