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形状特征及纹理特征的中药材检索方法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黎辉 李晓宁 +2 位作者 张莹 蒲华秀 吴纯洁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903-3907,共5页
为有效提取中药材图像的特征,提高中药材图像分类准确率并提升检索性能,对中药材图像的梯度方向直方图形状特征和局部二元模式纹理特征进行研究,对2种特征进行维数改进,提出一种基于形状特征和纹理特征的中药材检索方法。使用改进的图... 为有效提取中药材图像的特征,提高中药材图像分类准确率并提升检索性能,对中药材图像的梯度方向直方图形状特征和局部二元模式纹理特征进行研究,对2种特征进行维数改进,提出一种基于形状特征和纹理特征的中药材检索方法。使用改进的图像梯度方向直方图和分块局部二元模式进行形状及纹理的特征提取;对提取得到的特征向量进行线性组合;采用一对一方式构造多分类器,使用支持向量机进行分类检索。实验结果表明,组合降维特征提取算法能在中药材图像数据集中取得较好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块局部二元模式 梯度方向直方图 支持向量机 中药材检索 特征降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贝母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朱利霞 汪旭 +1 位作者 张汉扬 谭玉柱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8-842,I0003,共6页
目的:建立湖北贝母药材的质量标准,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以湖贝甲素为对照品,建立其薄层鉴别方法;采用HPLC-ELSD建立湖北贝母药材的高效液相特征图谱及贝母素乙含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并对10批不同... 目的:建立湖北贝母药材的质量标准,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以湖贝甲素为对照品,建立其薄层鉴别方法;采用HPLC-ELSD建立湖北贝母药材的高效液相特征图谱及贝母素乙含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并对10批不同产地湖北贝母药材的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杂质、浸出物、水分、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结果:10批不同产地湖北贝母药材的薄层色谱中与对照品湖贝甲素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薄层色谱检出14个共有色谱条带。在高效液相色谱中检出4个共有特征峰,不同批次湖北贝母特征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但相对峰面积差异明显。HPLC含量测定方法学结果表明贝母素乙分离度良好,在60~2400 mg·L^(-1)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2(n=14),加样回收率为101.50%,RSD为3.35%。结论:该方法简便、高效、重现性好,为综合控制湖北贝母药材的质量提供了可行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贝母 湖贝甲素 贝母素乙 薄层鉴别 HPLC-ELSD 质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术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朱利霞 黄青 +3 位作者 王茹静 李鸿翔 谭玉柱 董小萍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046-3051,I0021,共7页
目的:完善苍术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对10批茅苍术与10批北苍术药材,采用显微鉴别法、TLC法进行鉴别;并对其水分、杂质、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重金属进行测定;采用HPLC法建立苍术药材的高效液相特征图谱... 目的:完善苍术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对10批茅苍术与10批北苍术药材,采用显微鉴别法、TLC法进行鉴别;并对其水分、杂质、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重金属进行测定;采用HPLC法建立苍术药材的高效液相特征图谱及测定苍术素含量。结果:苍术药材粉末的显微鉴别与薄层鉴别特征显著。在高效液相特征图谱中,20批苍术检出4个主要共有特征峰,其相似度为0.93~0.98。苍术药材中苍术素含量测定在0.5~60 mg·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1,n=13),平均加样回收率茅苍术为97.84%(1.62%),北苍术为98.63%(RSD为0.81%)。结论:本研究优化后的苍术药材质控方法符合中药质量控制的整体性、综合性及可适用性的要求,可用于苍术药材质量的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苍术 北苍术 苍术素 质量标准 显微鉴别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三七不同部位和组织的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李建蕊 陈建波 +2 位作者 周群 孙素琴 吕光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4-637,共4页
采用溴化钾压片法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中药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剪口、主根、筋条、绒根等不同部位以及表皮、韧皮部、形成层和木部等不同组织的红外光谱及其二阶导数谱进行了研究。三七不同部位及组织红外光谱的整体峰形相... 采用溴化钾压片法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中药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剪口、主根、筋条、绒根等不同部位以及表皮、韧皮部、形成层和木部等不同组织的红外光谱及其二阶导数谱进行了研究。三七不同部位及组织红外光谱的整体峰形相似;在3 400,2 930,1 645,1 155,1 080和1 020cm-1附近有淀粉的特征吸收峰,其主体成分均为淀粉。但各部位和组织的红外光谱及其特征性化学成分有差异。剪口在1 077和1 152cm-1处峰的强度比大于其他部位,皂苷的含量最高。剪口及其表皮在1 317和780cm-1特征峰明显,含草酸钙;并且剪口表皮中草酸钙的含量比剪口中的含量高。绒根在1 384和825cm-1处有硝酸盐的特征峰,说明绒根富含硝酸盐类成分。主根表皮在2 926,2 854和1 740cm-1处的吸收峰较强,酯类成分的含量较高。形成层的红外光谱中酰胺Ⅰ带和酰胺Ⅱ带峰明显,富含蛋白质。由此可见,三七不同部位和组织的红外光谱及其二阶导数谱各有特征,不仅揭示了整体化学成分,还能提供有机大分子、无机小分子等特征性成分信息。红外光谱可用于三七及其不同部位和组织的准确、快速鉴别及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剪口 主根 绒根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栀子减压提取工艺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韩丽 韦娟 +3 位作者 周子渝 赵强强 陈晓东 杨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0-162,共3页
目的:研究栀子减压提取工艺。方法:以栀子苷、干膏收率为指标,辅助薄层鉴别,对栀子进行不同真空度和温度下的减压提取研究,并与常压回流提取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栀子在真空度为0.07 MPa、温度为60℃时栀子苷的提取效率最高,且较常压回... 目的:研究栀子减压提取工艺。方法:以栀子苷、干膏收率为指标,辅助薄层鉴别,对栀子进行不同真空度和温度下的减压提取研究,并与常压回流提取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栀子在真空度为0.07 MPa、温度为60℃时栀子苷的提取效率最高,且较常压回流提取含量相对提高10.4%,而干膏收率相对降低6.97%。结论:栀子减压提取工艺有效、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减压提取 栀子苷 干膏收率 薄层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贝母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伍燕华 付绍兵 +4 位作者 黄开荣 万德光 王海 王萌 严铸云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4-108,共5页
了解川贝母种子的形态特征,种子发芽率等问题,为川贝母的种子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利用常规扦样方法,通过对川贝母种子的净度、千粒重、含水量、吸水率和发芽率的测定,制定川贝母种子的质量分级标准。川贝母种子的净度为92.48%,发芽势为60... 了解川贝母种子的形态特征,种子发芽率等问题,为川贝母的种子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利用常规扦样方法,通过对川贝母种子的净度、千粒重、含水量、吸水率和发芽率的测定,制定川贝母种子的质量分级标准。川贝母种子的净度为92.48%,发芽势为60.45%,发芽率为94.80%,含水率为13.81%,最大吸水率为160.18%,生活力为90.40%,千粒重为1.724 g,病种百分率为3.7480%,死虫及卵百分率为0.03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贝母 种子标准 质量标准 发芽率 后熟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口实验设计法优选黄芪皂苷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9
7
作者 赵强强 韩丽 +3 位作者 谢兴亮 吴品江 熊永爱 杨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988-1990,共3页
目的:采用田口实验设计法研究黄芪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表安排实验,以黄芪甲苷含量的信噪比(S/N)作为指标,考察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黄芪皂苷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60%乙醇用量为6倍... 目的:采用田口实验设计法研究黄芪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表安排实验,以黄芪甲苷含量的信噪比(S/N)作为指标,考察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黄芪皂苷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60%乙醇用量为6倍,提取时间为1 h,提取3次。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口实验设计 黄芪 黄芪甲苷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毒-效整合分析思路”探讨有毒中药附子的物质基础 被引量:39
8
作者 熊亮 彭成 +3 位作者 缪璐琳 何育霖 蒙春旺 苏海国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1期2568-2578,2584,共12页
中药的毒与效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药效显著的大毒中药中,毒和效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毒与效的物质基础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附子是著名的有毒中药,不仅药效显著,而且毒性明显,一直是研究热点。虽然目前已从附... 中药的毒与效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药效显著的大毒中药中,毒和效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毒与效的物质基础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附子是著名的有毒中药,不仅药效显著,而且毒性明显,一直是研究热点。虽然目前已从附子中获得90余个化学成分,但附子起效和致毒的根本原因仍然有待进一步揭示。其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附子的毒与效在不同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附子既可以强心,也可以导致心脏毒性;既有镇痛效果,又会产生神经毒性。而且同一组分、成分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发挥完全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剂量因素、模型因素、炮制因素、配伍因素、使用方法因素、代谢因素等。本文将结合课题组近年来对附子的研究结果以及文献报道,从附子化学成分、附子化学成分的药效和毒理、附子毒-效作用的转化方面进行毒-效整合分析,探讨附子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物质基础 毒效整合分析 化学成分 毒-效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活血方与其组方药材指纹图谱的相关性 被引量:4
9
作者 王紫燕 张梅 +4 位作者 李春沁 刘美琳 董佳悦 穆敏婕 谢学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1-345,共5页
目的建立补肾活血方(地黄、丹参、葛根、人参)的HPLC-DAD-ELSD指纹图谱,研究该方与其组方药材指纹图谱的相关性。方法通过HPLC-DAD-ELSD法建立复方及各单味药材指纹图谱,以色谱峰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信息为考察指标。结果补肾活血方HPLC-... 目的建立补肾活血方(地黄、丹参、葛根、人参)的HPLC-DAD-ELSD指纹图谱,研究该方与其组方药材指纹图谱的相关性。方法通过HPLC-DAD-ELSD法建立复方及各单味药材指纹图谱,以色谱峰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信息为考察指标。结果补肾活血方HPLC-DAD-ELSD指纹图谱中标定了35个共有峰,其中有10个色谱峰来自丹参,9个来自葛根,9个来自人参,地黄对共有峰的贡献不明显。另外,1个色谱峰为丹参和葛根共有,6个色谱峰不能明确其来源。结论 HPLC-DAD建立的指纹图谱反映丹参和葛根中化学成分的相似度较高(均大于0.8),而HPLCELSD建立的指纹图谱反映人参中化学成分的相似度相对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活血方 组方药材 指纹图谱 HPLC-DAD-EL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附子毒效多维评价与整合分析的思路与实践 被引量:17
10
作者 彭成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1期2543-2550,共8页
本文针对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备受质疑的现状,系统阐述了中药毒效的认知过程和基本内涵,提出中药毒效"系统中药、多维评价、整合分析"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并以附子为例,系统研究评价附子毒效在系统中药中"品种、品质、制药... 本文针对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备受质疑的现状,系统阐述了中药毒效的认知过程和基本内涵,提出中药毒效"系统中药、多维评价、整合分析"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并以附子为例,系统研究评价附子毒效在系统中药中"品种、品质、制药、药性、功效、应用"的表现形式,整合分析附子"毒效"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解毒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毒效 系统中药 多维评价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网合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11
作者 瞿燕 李琼 +1 位作者 张海先 曾锐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57-1661,共5页
目的建立糖网合剂(蒲黄、肉桂、当归、炮姜等)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鉴别方中蒲黄、肉桂、当归,RP-HPLC法对方中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香蒲新苷、阿魏酸、藁本内酯、异绿原酸A和绿原酸6种成分进行定量测定。选用Odyssil C18色谱柱... 目的建立糖网合剂(蒲黄、肉桂、当归、炮姜等)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鉴别方中蒲黄、肉桂、当归,RP-HPLC法对方中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香蒲新苷、阿魏酸、藁本内酯、异绿原酸A和绿原酸6种成分进行定量测定。选用Odys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0.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25 nm。结果定性鉴别专属性强,阴性无干扰;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香蒲新苷、阿魏酸、藁本内酯、异绿原酸A和绿原酸在测定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回收率在98.9%~102.2%之间,RSD在0.5%~1.9%之间。结论被测成分紫外吸收在325 nm处均能出峰,基线较平稳,可用于糖网合剂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网合剂 TLC HPLC 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 香蒲新苷 阿魏酸 绿原酸 异绿原酸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用中药制剂治疗湿疹的动物模型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余志杰 刘玉杰 +3 位作者 王平 李劲松 徐颖 孙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92-1495,共4页
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发现,中药制剂治疗湿疹的药效学评价及机制研究主要采用DNCB/DNFB诱发动物湿疹模型,但以孤立的单一因素研究其机制,明显与临床湿疹发病的复杂性、多因素性不符。湿疹研究应以抗过敏、止痒活性作为主要药效学评价指标,... 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发现,中药制剂治疗湿疹的药效学评价及机制研究主要采用DNCB/DNFB诱发动物湿疹模型,但以孤立的单一因素研究其机制,明显与临床湿疹发病的复杂性、多因素性不符。湿疹研究应以抗过敏、止痒活性作为主要药效学评价指标,以抗炎、抗菌活性加以佐证,全面综合评价治疗湿疹疾病外用中药制剂的药效。同时,应充分结合临床湿疹的病因病机,构建与临床症状相符的多因素诱发的湿疹动物模型,注重体外多细胞融合模型的研究,重点观察致炎细胞因子和致痒因子的变化,结合已知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深入探究湿疹可能的发病机制。该文可为全面合理地评价外用湿疹类中药制剂提供思路与借鉴,有利于开发安全、有效治疗湿疹疾病的外用中药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用 中药制剂 湿疹 动物模型 药效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毒乌头类中药的毒效网络整合分析: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16
13
作者 韩波 黄维 +1 位作者 谢欣 彭成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1期2585-2597,共13页
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仅是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中医药服务于世界人民健康事业的根本前提。因此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分析中药毒效的物质基础、作用原理、毒效关系,揭示"有故无殒、中病即止"的科学内涵,是中药... 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仅是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中医药服务于世界人民健康事业的根本前提。因此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分析中药毒效的物质基础、作用原理、毒效关系,揭示"有故无殒、中病即止"的科学内涵,是中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利用复杂生物网络研究中药系统药理学和系统毒理学,构建可靠的中药药效物质作用靶标相关的分子效应和毒理学性质网络,反映特定疾病状态的相关生物实体的分子网络及毒性机制,整合效应物质作用靶标网络与疾病生物网络,通过网络拓扑学和动力学等方法分析"药物-靶点-疾病"网络和"药物-靶点-活性/毒性"网络中有效物质与疾病、成分与毒性的相互作用关系,检识出复杂网络模型中的靶点组合、通路组合、子网组合、药物组合等,大大提高了中药复杂药效物质的研究效率。作者主要基于其研究团队近年来开展的乌头类中药研究工作,重点介绍开展有毒中药的毒效网络整合分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毒中药 乌头类中药 毒效网络 系统毒理学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活血中药方血清对离体状态下血-视网膜内屏障模型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晨 张梅 谢学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6-211,共6页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中药方血清对离体状态下血-视网膜内屏障(iBRB)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新生7 d SD大鼠用于取材及细胞原代培养。将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MEC)和视网膜Müller胶质细胞(RMGC)分离及传代培养,利用Transwell小室...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中药方血清对离体状态下血-视网膜内屏障(iBRB)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新生7 d SD大鼠用于取材及细胞原代培养。将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MEC)和视网膜Müller胶质细胞(RMGC)分离及传代培养,利用Transwell小室将RMEC与RMGC共培养以构建正常条件下的体外iBRB模型,制备补肾活血中药方血清,并分别标记为中药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本实验分8组。选取构建成功的体外iBRB细胞共培养模型,按不同培养条件进行分组。其中正常对照组用含体积分数20%空白血清的DMEM液培养;中药干预正常组用含体积分数20%中药含药血清的DMEM液培养;低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组用含体积分数20%空白血清的DMEM液及终浓度50 mg·L^(-1)AGEs培养;中药干预低AGEs组用含体积分数20%中药含药血清的DMEM液及终浓度50 mg·L^(-1)AGEs培养;高AGEs组用含体积分数20%空白血清的DMEM液及终浓度100 mg·L^(-1)AGEs培养;中药干预高AGEs组用含体积分数20%中药含药血清的DMEM液及终浓度100 mg·L^(-1)AGEs培养;缺氧组用含体积分数20%空白血清的DMEM液及终浓度1.0 mmol·L^(-1)连二亚硫酸钠培养;中药干预缺氧组用含体积分数20%中药含药血清的DMEM液及终浓度1.0 mmol·L^(-1)连二亚硫酸钠培养。利用细胞电阻仪检测各组RMEC层的跨内皮细胞电阻(TEER),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各组Occludin、ZO-1蛋白在RMEC层的表达。结果在AGEs或缺氧条件下,低AGEs组、高AGEs组及缺氧组RMEC层TEER在细胞培养24 h、48 h和72 h后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细胞培养24 h后,中药干预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RMEC层TEE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胞培养48 h后中药干预正常组RMEC层TEER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胞培养72 h后中药干预正常组RMEC层TEER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干预低AGEs组、中药干预高AGEs组、中药干预缺氧组RMEC层TEER在细胞培养24 h、48 h和72 h后均高于同一时段相对应的非中药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低AGEs组、高AGEs组及缺氧组Occludin、ZO-1蛋白在RMEC层的阳性表达在细胞培养24 h、48 h和72 h后均弱于正常对照组。在细胞培养24 h、48 h和72 h后,中药干预正常组、中药干预低AGEs组、中药干预高AGEs组、中药干预缺氧组Occludin、ZO-1蛋白在RMEC层的阳性表达均强于同一时段相对应的非中药干预组。结论AGEs及缺氧均可导致体外iBRB模型RMEC层TEER降低及Occludin、ZO-1蛋白表达减弱,补肾活血中药方血清能有效提高Occludin和ZO-1蛋白的表达,抑制iBRB模型通透性增加,从而起到对体外iBRB模型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活血中药方 血-视网膜内屏障 糖基化终末产物 缺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丝郁金种姜分级标准研究
15
作者 陈洁 瞿雅懿 +4 位作者 何金晓 蔡晓洋 万子玉 陈华林 李敏 《种子》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1-127,共7页
以道地产区及主产区收集的17份黄丝郁金种姜为材料,对其质量指标进行测定,通过偏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及聚类分析,确定种姜分级指标,结合生产实际,初步建立黄丝郁金种姜分级标准;并以不同等级种姜为处理进行田间验证试验,探究种姜等级与... 以道地产区及主产区收集的17份黄丝郁金种姜为材料,对其质量指标进行测定,通过偏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及聚类分析,确定种姜分级指标,结合生产实际,初步建立黄丝郁金种姜分级标准;并以不同等级种姜为处理进行田间验证试验,探究种姜等级与黄丝郁金生长、产量及质量的关系,以检验该种姜分级标准的科学性。结果表明,黄丝郁金种姜以种姜粗、种姜重、发芽率为主要分级指标划分三个等级:一级种姜种姜粗≥16 mm,种姜重≥10 g,发芽率≥99.00%,含水量≥70.00%,净度≥96.00%;二级种姜种姜粗≥12 mm,种姜重≥6 g,发芽率≥97.00%,含水量≥75.00%,净度≥96.00%;三级种姜种姜粗≥8 mm,种姜重≥3 g,发芽率≥94.00%,含水量≥75.00%,净度≥96.00%。不同等级种姜田间验证试验发现,随着黄丝郁金植株的生长,其株高、叶长之间差异越显著,表现为一级种姜>二级种姜>三级种姜>等外级种姜;一、二、三级种姜产出药材产量显著高于等外级种姜(p<0.05);一级种姜所产一等药材占比更高;一、二、三级种姜所产药材浸出物显著高于等外级种姜(p<0.05)。不同等级种姜在植株生长、药材产量及质量方面均存在差异,本研究建立的种姜分级标准科学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丝郁金 种姜分级 生长 产量 浸出物 挥发油 姜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酮对内毒素致炎症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王凤 温桃群 +3 位作者 徐锋 桑文涛 陈仁 曾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7-234,共8页
目的观察薄荷酮对内毒素(LPS)致炎症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与NLRP3炎症小体激活相关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组(5 mg·kg^(-1))、薄荷酮0.25 g·kg^(... 目的观察薄荷酮对内毒素(LPS)致炎症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与NLRP3炎症小体激活相关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组(5 mg·kg^(-1))、薄荷酮0.25 g·kg^(-1)及0.5 g·kg^(-1)剂量组。除地塞米松组实验当日腹腔注射给药1次外,其余各组小鼠连续灌胃给药5 d,每天1次。各组小鼠末次给药30 min后,除空白组小鼠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LPS(15 mg·kg^(-1),10 m L·kg^(-1))制备炎症反应模型,造模12 h后,小鼠取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及液相蛋白芯片技术测定炎症因子IL-18、IL-1β、IL-5、TNF-α、IFN-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MIP-1β)的水平;取小鼠全血进行白细胞(WBC)计数;剖取肺组织计算肺脏指数,并测定肺组织中NO含量,进行肺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查;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NLRP3、caspase-1及IFN-α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肺组织中cathepsin B、P2X7R蛋白表达。结果 0.5 g·kg^(-1)薄荷酮明显降低内毒素致炎症模型小鼠血清IL-18、IL-1β、IL-5、TNF-α、IFN-γ、G-CSF、GM-CSF、MIP-1β的水平(P<0.05或P<0.01),下调模型小鼠肺组织NLRP3、IFN-α mRNA表达及cathepsin-B、P2X7R蛋白表达(P<0.05或P<0.01),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肺组织中NO的含量(P<0.05);0.25 g·kg^(-1)薄荷酮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血清中IL-1β、IL-5、TNF-α、MIP-1β含量(P<0.05),下调肺组织中P2X7R蛋白表达及NO水平(P<0.05或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0.5、0.25 g·kg^(-1)薄荷酮能明显减少肺组织切片中嗜中性粒细胞数量(P<0.01),减轻肺泡膈的增厚;薄荷酮对模型小鼠全血白细胞计数与肺指数的升高表现出降低趋势。结论薄荷酮对内毒素致炎症模型小鼠有保护作用,能抑制血清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而减轻肺部炎性损伤,该作用可能与干扰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酮 内毒素 炎症因子 NLRP3炎症小体 CATHEPSIN-B P2X7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息香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文静 王建 +3 位作者 陈念 罗世兰 谢倩 马骁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83-1687,共5页
目的探讨安息香对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p MCAO)大鼠模型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溶剂组、尼莫地平组、安息香组。通过线栓法建立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p MCAO)大鼠模型,参照Lo... 目的探讨安息香对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p MCAO)大鼠模型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溶剂组、尼莫地平组、安息香组。通过线栓法建立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p MCAO)大鼠模型,参照Longa评分法对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进行评分,计算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及脑水肿率,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VEGF和TNF-α含量。结果与溶剂组相比,安息香有降低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安息香能明显地降低模型大鼠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脑水肿率及脑梗死率(P<0.01);升高模型大鼠血清中VEGF的含量(P<0.01),降低TNF-α的含量(P<0.05)。结论安息香降低p MCAO大鼠脑含水量和脑水肿率,减小脑梗死范围发挥脑保护作用,可能是其呈现开窍醒神效应的生物学基础,机制可能与上调VEGF含量和下调TNF-α的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息香 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 神经功能评分 脑含水量 脑梗死率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艾附暖宫丸中芍药苷、阿魏酸和川续断皂苷Ⅵ 被引量:21
18
作者 季宁平 徐晓秋 +2 位作者 傅超美 刘芳 胡慧玲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4-537,共4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艾附暖宫丸中芍药苷、阿魏酸、川续断皂苷Ⅵ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艾附暖宫丸50%甲醇提取液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以C18色谱柱为固定相,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体积流量1mL/min,柱温为30℃,线性梯度洗脱,芍药苷、...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艾附暖宫丸中芍药苷、阿魏酸、川续断皂苷Ⅵ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艾附暖宫丸50%甲醇提取液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以C18色谱柱为固定相,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体积流量1mL/min,柱温为30℃,线性梯度洗脱,芍药苷、川续断皂苷Ⅵ检测波长为230nm、阿魏酸检测波长为321nm。结果芍药苷在0.502-5.016 7μg(r=0.999 3)范围内、阿魏酸在0.147-1.760μg(r=0.999 8)范围内、川续断皂苷Ⅵ在0.975-11.480μg(r=0.999 5)范围内,对照品进样质量和色谱峰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8%、100.5%和97.6%,RSD值分别为2.0%、2.0%和1.8%。结论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稳定、准确可靠,可用于艾附暖宫丸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附暖宫丸 高效液相色谱 芍药苷 阿魏酸 川续断皂苷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皮“陈久者良”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 被引量:35
19
作者 王智磊 张鑫 +2 位作者 刘素娟 陈鸿平 刘友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580-2584,共5页
目的:为陈皮"陈久者良"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考证陈皮"陈久者良"的历史沿革和梳理现代研究文献,明确陈皮陈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陈皮陈用历史悠久,国内学者对其应用进行了研究,但仍存在陈用必要性、陈化机... 目的:为陈皮"陈久者良"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考证陈皮"陈久者良"的历史沿革和梳理现代研究文献,明确陈皮陈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陈皮陈用历史悠久,国内学者对其应用进行了研究,但仍存在陈用必要性、陈化机理、陈化年限不明确等问题。结论:陈皮"陈久者良"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一大特色,应深入研究陈皮陈化过程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变化以及陈化机理,为陈皮乃至陈药"陈久者良"的现代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 陈久者良 陈化 贮藏年限 历史沿革 研究现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法对厚朴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胡慧玲 卫莹芳 +3 位作者 马雪玮 潘拉 闫婕 卢君蓉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34-83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加工方法对厚朴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两种不"发汗"方法(直接阴干、鲜品切丝后阴干)及6种发汗方法(煮后"发汗"、蒸后"发汗"、直接堆置"发汗"、煮后切丝厚型包装袋中密封&qu... 目的探讨不同加工方法对厚朴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两种不"发汗"方法(直接阴干、鲜品切丝后阴干)及6种发汗方法(煮后"发汗"、蒸后"发汗"、直接堆置"发汗"、煮后切丝厚型包装袋中密封"发汗"、蒸后切丝厚型包装袋中密封"发汗"、鲜品切丝厚型包装袋中密封"发汗")对厚朴进行加工处理,以厚朴酚、和厚朴酚总量、生物碱量及挥发油的量为评价指标,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对厚朴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加工方法的厚朴药材,其主要有效成分厚朴酚、和厚朴酚,生物碱及挥发油有一定差异。结论从化学成分层次,煮后"发汗"的厚朴、蒸后"发汗"的厚朴质量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朴 加工方法 厚朴酚 和厚朴酚 生物碱 挥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