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挥发油联用二氢卟吩铁对稻瘟病菌的抑菌研究
1
作者 王梓渝 杜佳思进 +1 位作者 周楠 陈江 《植物医学》 2025年第4期66-73,共8页
为研发绿色有机、高效低毒的新型稻瘟病防治农药,创新性地从中医临床治病扶正祛邪的角度出发,以4味燥湿化湿类中药挥发油与植物生长调节剂二氢卟吩铁形成复合药剂,通过室内含毒介质抑菌试验和田间实地试验,对其防效进行探索。田间试验表... 为研发绿色有机、高效低毒的新型稻瘟病防治农药,创新性地从中医临床治病扶正祛邪的角度出发,以4味燥湿化湿类中药挥发油与植物生长调节剂二氢卟吩铁形成复合药剂,通过室内含毒介质抑菌试验和田间实地试验,对其防效进行探索。田间试验表明,796.55 g·a·i/hm^(2)山苍子复合药剂防效达95.43%,1155.60 g·a·i/hm^(2)广藿香复合药剂防效达92.32%,1044.00 g·a·i/hm^(2)苍耳子复合药剂防效为75.67%,1557.12 g·a·i/hm^(2)黄连复合药剂防效为68.88%。结果表明,山苍子和广藿香挥发油与二氢卟吩铁产生了明显的协同增效效应,相同浓度下复合药剂防效高于化学农药稻瘟灵,研究结果可为后续中药源农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挥发油 二氢卟吩铁 稻瘟病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细辛注射液通过抑制ROS/MPTP/VDAC1信号轴对OGD/R诱导的HT22细胞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
2
作者 杨露 陈思吟 +3 位作者 马理园 孙家宜 罗开沛 孟宪丽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16-2422,共7页
目的探究灯盏细辛注射液对氧糖剥夺/复氧(OGD/R)损伤的HT22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HT22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灯盏细辛注射液5、10、20μL/mL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均经OGD/R处理。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倒置显微镜下观察... 目的探究灯盏细辛注射液对氧糖剥夺/复氧(OGD/R)损伤的HT22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HT22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灯盏细辛注射液5、10、20μL/mL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均经OGD/R处理。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微板法检测LDH活性,DCFH-DA、MitoSOX探针评价细胞及线粒体ROS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ito-Tracker Red标记的线粒体表型,比色法检测ATP水平及Na^(+)/K^(+)-ATPase活性,JC-1染色检测MMP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MPTP开放程度,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VDAC1、Bax、Bcl-2、Cyto C、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灯盏细辛注射液可升高HT22细胞活性(P<0.01),降低LDH水平(P<0.05),维持细胞正常形态,抑制细胞、线粒体ROS累积(P<0.05),减少线粒体碎片化表型转变,升高ATP水平、Na^(+)/K^(+)-ATPase活性、MMP水平(P<0.05)。此外,它还能抑制MPTP异常开放(P<0.01),降低细胞凋亡率及VDAC1、Bax、Cyto C、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P<0.05),升高Bcl-2蛋白表达(P<0.05)。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可有效缓解OGD/R诱导的线粒体表型转换及功能障碍,进而减少HT22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抑制ROS/MPTP/VDAC1信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细辛注射液 缺血性脑卒中 氧糖剥夺/复氧 神经元损伤 线粒体功能失调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的延胡索对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解析
3
作者 谢宸韬 刘佳玲 +5 位作者 高阳阳 徐浩然 王辉 赵元静 樊如意 陈思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9-888,共10页
目的:探讨延胡索(Corydalis Rhizoma,CR)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的干预效果,通过代谢组学及炎症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系统解析CR治疗UC的潜在机制。方法:构建小鼠UC模型... 目的:探讨延胡索(Corydalis Rhizoma,CR)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的干预效果,通过代谢组学及炎症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系统解析CR治疗UC的潜在机制。方法:构建小鼠UC模型,分为5组,模型组、高剂量组(1.517 g/kg生药)、中剂量组(0.986 g/kg生药)、低剂量组(0.455 g/kg生药)和阳性药物组(718.8 mg/kg,5-氨基水杨酸)。另设未造模小鼠作为空白组(灌胃0.9%NaCl)。各组小鼠连续给药7 d,动态监测实验动物体质量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日均摄食量及饮水量等表型参数,7 d后处死动物,获取血清和结肠组织;ELISA法定量分析血清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比对各组血清代谢物谱差异;小鼠相同方法造模并进行验证,阳性药物选择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随后评估结肠长度和黏膜损伤,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结肠组织中GSH合成通路关键基因,即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lutamylcysteine synthetase,γ-GCS)、氧化应激调控因子(yap1p、skn7)及线粒体GSH转运蛋白(Slc25a39)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CR可明显改善模型动物质量减轻,DAI增加和结肠长度缩短等相关评测指标,且呈剂量依赖性;血清中IL-6、CRP和TNF-α水平降低,而IL-17A无明显影响;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有21种潜在的与氨基酸和脂质代谢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在CR作用下明显调节;验证实验证实CR和GSH治疗对结肠黏膜损伤表现出明显保护作用,但不影响结肠长度;CR上调了GSH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别是γ-GCS,表明其可增强肠的抗氧化防御作用。结论:CR在DSS诱导的UC小鼠模型中具有治疗潜力,可缓解症状、降低血清炎症标志物和调节代谢途径;GSH合成相关基因的上调,提示药物可增强肠抗氧化防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 溃疡性结肠炎 代谢组学 谷胱甘肽代谢 炎症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线粒体: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治疗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马理园 陈思吟 +3 位作者 尹少平 罗开沛 孟宪丽 杨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25-2030,共6页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全球常见极具破坏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尽管现代医学已认识到其病理进程中的部分机制,但这对IS治疗远远不够。近年研究证实,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脑缺血后神经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是IS防治的潜在靶点。该...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全球常见极具破坏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尽管现代医学已认识到其病理进程中的部分机制,但这对IS治疗远远不够。近年研究证实,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脑缺血后神经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是IS防治的潜在靶点。该文就脑缺血背景下线粒体稳态失调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及死亡的主要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浅析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氧化应激、凋亡信号传导的作用;同时以重塑线粒体功能为切入点,聚焦线粒体抗氧化剂、线粒体自噬调控、线粒体转移技术等线粒体干预或外源性治疗新方法,为IS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线粒体 凋亡 自噬 线粒体转移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炮制前后质量一致性的清半夏炮制新工艺评价
5
作者 颜雨豪 殷莉丽 +5 位作者 黎智 蒋孟莲 杨转珍 万子玉 赖月月 李敏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498,共14页
为研究半夏与清半夏的质量传递关系,并评价新工艺蒸法所得炮制品与清半夏的质量一致性,本研究检测了生半夏及3种炮制品的浸出物、有机酸、多糖、核苷、蛋白质含量,使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比较3种炮制品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生半夏相比,浸... 为研究半夏与清半夏的质量传递关系,并评价新工艺蒸法所得炮制品与清半夏的质量一致性,本研究检测了生半夏及3种炮制品的浸出物、有机酸、多糖、核苷、蛋白质含量,使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比较3种炮制品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生半夏相比,浸、煮制清半夏的浸出物减少,而蒸制品浸出物增加了264.76%;总酸、多糖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蒸制品的增幅最大;核苷、蛋白质含量均大幅降低;综合分析方法均表明蒸制品与传统方法所得清半夏存在较大的质量差异。由此可知,浸、煮制清半夏质量一致性较好,而蒸法炮制品仍需对其加工工艺、药效做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清半夏 炮制工艺 质量传递 主成分分析 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僵蚕5个核苷类成分的含量及聚类分析
6
作者 杨永泓 苟琰 +4 位作者 种叶敏 齐景梁 杨蕾 殷莉丽 李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7-141,I0004,共6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僵蚕药材中5种核苷类成分含量的方法,并比较不同来源僵蚕药材中上述成分的差异性,为僵蚕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月旭AQ-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纯水-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僵蚕药材中5种核苷类成分含量的方法,并比较不同来源僵蚕药材中上述成分的差异性,为僵蚕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月旭AQ-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纯水-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60 nm,柱温为26℃;进样量为20μL。以21批不同来源的僵蚕药材为样品,测定上述5种成分含量,并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21批不同来源的僵蚕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尿嘧啶、次黄嘌呤、尿苷、鸟苷及腺嘌呤分别在1~32μg/mL(r=1.0000)、0.3~9.6μg/mL(r=0.9999)、2~64μg/mL(r=0.9999)、5~160μg/mL(r=0.9998)、5~160μg/mL(r=0.9999)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结果的RSD<3.0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6%~101.73%,RSD<3.00%。不同来源僵蚕之间5个成分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聚类分析,21批样品共聚为3类,产地样品即S1、S4、S5、S7、S8、S9聚类第Ⅰ类,市场样品聚为第Ⅱ类,产地样品S2、S3、S6聚为第Ⅲ类。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僵蚕药材中上述5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同一产区僵蚕质量较为稳定,含量较高,市场僵蚕来源复杂,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僵蚕 核苷类成分 含量测定 质量评价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计量法的川泽泻药材商品等级评价标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赵璐璐 先蕊 +4 位作者 赵文琪 郑雯 兰志琼 潘晓丽 李敏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2094-2107,共14页
随着我国泽泻药材主流商品的重大变化,亟待建立川泽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本文将42批川泽泻药材商品初步划分为73组,量化测定其潜在分级指标,包括单个重、长度、直径、粉末色度值(L^(*)、a^(*)、b^(*))等外观性状指标,及浸出物、3种... 随着我国泽泻药材主流商品的重大变化,亟待建立川泽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本文将42批川泽泻药材商品初步划分为73组,量化测定其潜在分级指标,包括单个重、长度、直径、粉末色度值(L^(*)、a^(*)、b^(*))等外观性状指标,及浸出物、3种三萜类药效成分(23-乙酰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C和泽泻醇B)、总三萜、总多糖的含量等内在物质基础指标。综合运用描述统计法、方差分析法、熵权法、灰色关联度法、相关性分析法对测定数据开展多元计量学分析,筛选出单个重、长度、3种三萜类成分总含量作为川泽泻药材商品的等级划分指标。以K-均值聚类分析法初步拟定川泽泻商品等级标准为:一等品单个重≥25 g,长度5.5~7.0 cm,3种三萜类成分总含量≥0.6%;二等品单个重15~25 g,长度4.0~5.5 cm,3种三萜类成分总含量0.4%~0.6%;统货单个重≥10 g,长度2.0~7.0 cm,3种三萜类成分总含量≥0.2%。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出川泽泻商品等级划分的科学指标,并拟订川泽泻药材商品等级标准(草案),有利于促进商品市场泽泻药材实现“优质优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泽泻 商品等级 性状 内在品质 多元计量法 泽泻醇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栽培川贝母热风干燥工艺 被引量:3
8
作者 种叶敏 李巧 +5 位作者 杨转珍 杨永泓 蒋孟莲 蔡晓洋 李敏 黄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1期95-107,共13页
本文基于响应曲面法以优化人工栽培川贝母的热风干燥工艺,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考察水分转换点,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设计优化栽培川贝母二段式变温热风干燥加工工艺,采用HPLC建立栽培川贝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以药材性状得分、... 本文基于响应曲面法以优化人工栽培川贝母的热风干燥工艺,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考察水分转换点,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设计优化栽培川贝母二段式变温热风干燥加工工艺,采用HPLC建立栽培川贝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以药材性状得分、总生物碱、总淀粉、总核苷含量归一化值(OD值)为指标建立模型对药材质量评价。通过对比恒温干燥与分段式热风烘干药材的外在性状与内在质量,对筛选得到的最佳分段式热风干燥工艺进行验证。最终得到栽培川贝母的最佳热风干燥工艺:60℃干燥至含水量45%,取出放置12 h,于50℃干燥至含水量≤15.0%。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可靠性与稳定性,在此条件下,加工得到的栽培川贝母外观性状及内在质量均较优,可用于栽培川贝母药材实际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川贝母 分段式变温 热风干燥 响应面设计 核苷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