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RCC1基因多态性与胰腺导管腺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吴飏 张纯 +2 位作者 陆子鹏 蒋奎荣 张晓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1-945,共5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2种最常见的基因多态性(rs3212986、rs11615)与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2种最常见的基因多态性(rs3212986、rs11615)与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查找国内外关于ERCC1多态性(rs3212986、rs11615)与PDAC易感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由2名评价者根据纳入标准分别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病例对照研究,其中ERCC1 rs3212986纳入4项研究共1 934例患者,rs11615纳入4项研究共2 547例患者。结果显示,ERCC1rs3212986可显著提高人群PDAC的患病风险(CA vs. AA:OR=1.34,95%CI:1.11~1.63;CC vs. AA:OR=2.33,95%CI:1.73~3.14;AC+CC vs. AA:OR=1.50,95%CI:1.25~1.80;CC vs. CA+AA:OR=1.98,95%CI:1.50~2.62;C vs. A:OR=1.45,95%CI:1.27~1.66);而ERCC1 rs11615则与PDAC患病风险无关(CT vs. TT:OR=1.02,95%CI:0.87~1.21;CC vs. TT:OR=1.21;95%CI:0.93~1.56;TC+CC vs. TT:OR=1.06,95%CI:0.91~1.24;CC vs. CT+TT:OR=1.20,95%CI:0.94~1.53;C vs. T:OR=1.08,95%CI:0.96~1.21)。结论:ERCC1 rs3212986可明显增加PDAC发病风险,rs11615则与PDAC易感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基因多态性 胰腺导管腺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三维立体成像定义大脑负性运动皮质区 被引量:1
2
作者 林晶霞 Vollmar C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12-14,共3页
【目的】通过大脑硬膜下的电极刺激,精确地定义负性运动皮质区,进一步研究这些区域的临床意义。【方法】85名癫痫病人接受了大脑皮层的电刺激实验,其中12名病人出现了负性运动。我们用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定义5名病人的负性运动功能区域,... 【目的】通过大脑硬膜下的电极刺激,精确地定义负性运动皮质区,进一步研究这些区域的临床意义。【方法】85名癫痫病人接受了大脑皮层的电刺激实验,其中12名病人出现了负性运动。我们用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定义5名病人的负性运动功能区域,这是三维立体成像技术首次使用于负性运动研究。【结果】在大脑外侧面,控制手臂和手指大部分负性运动的皮质广泛分布在大脑的初级运动皮质区,有一些分布在前运动皮质区和感觉功能皮质区。此外,我们还发现负性运动皮质区和前额部的眼动区有部分的重叠。在脑部的内侧面,负性运动皮质区主要分布在前运动皮质区的前端。【结论】负性运动皮质区与初级运动皮质区和感觉功能皮质区,以及前额部的眼动区存在着重叠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成像 负性运动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来源的外泌体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及其诊疗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陈群 吴飏 +8 位作者 时国东 袁昊 陈磊 葛万里 陆子鹏 张静静 朱毅 苗毅 蒋奎荣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0-305,共6页
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内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产生的纳米级小囊泡。它们广泛分布在生物体血液、尿液、胸腹腔积液等几乎所有体液中。作为细胞间通讯和遗传物质的重要载体,外泌体可以通过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如细胞膜受体、蛋白质、信使RNA(mes... 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内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产生的纳米级小囊泡。它们广泛分布在生物体血液、尿液、胸腹腔积液等几乎所有体液中。作为细胞间通讯和遗传物质的重要载体,外泌体可以通过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如细胞膜受体、蛋白质、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和微小RNA(micro RNA,miRNA)的转移直接刺激靶细胞,从而发挥其生物学功能。从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称为肿瘤来源的外泌体(tumor-derived exosome,TEX),除了具备外泌体的一般特征外更有其特殊性。研究TEX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将开辟全新的诊断和治疗肿瘤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来源的外泌体 肿瘤 免疫抑制 药物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